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探究性学习得到广大教师的理解和广泛运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能看到很多的探究看似热闹。实则流于形式,属于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如何让探究走出形式和低效。进行有效的探究,笔者在促进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有效探究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策略一:营造氛围
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积极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探究时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是掌握知识的桥梁。只有爱学生。师生间心灵相通,思想相通,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愉快并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思维活跃、乐于探索。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多一些允许。少一些不准,使学生把老师当做良师益友。鼓励学生与学生甚至与老师争辩,尊重老师但不迷信老师,要有冲破一切束缚追求真理的勇气。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策略二:激发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有用”的数学。有效的探究活动的展开也依赖于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兴趣,只要学生有兴趣,就能有效地激发大脑组织的功能,从而使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7的分与合》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小朋友,请看图中地上有两个盘子,里面放了些米。现在上面有7只小鸡来吃米,想象一下,小鸡吃米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情况呢?你能在纸上画一画吗?在这样一个富有情趣的问题引领下,数字变得活泼可爱起来,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有效地解决了7可以分为几和几的问题。因此,探究活动的安排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这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积极进行探究。
策略三:体验需要
需要是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内驱动力。要让学生进行探究,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的需要,巧妙地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探究目标。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批零件( )个,由甲单独做要8小时完成,由乙单独做要10小时完成。现在两人合作,几小时可以完成?让学生自由在( )中补充条件,然后进行计算。在计算并交流结果后提出问题:大家补充的零件个数不一样,为什么最后算出的结果却是一样的?学生也感到很奇怪,为了破解其中的奥秘。他们主动而积极地开展探究活动……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有意识给学生设置障碍。形成认知冲突。解决问题成了学生自己的“迫切需要”,因此探究也就有了动力。
策略四:积极猜想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来某些猜想正确与否,他便主动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和搞小动作了。”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统一体积公式》时,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你能否创造一个公式,使它既能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也能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不一会儿就纷纷发现只要用底面积×高就行,并解释了理由。接着我继续引导发问:你能否猜一猜,运用这个公式还能计算哪些物体的
体积?学生的猜想能力、创造能力是无穷的。不一会就有学生急不可耐地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发现用这个公式也可以计算‘三角体’的体积。”并说明了理由(上图)。在“榜样”的激励下,不一会儿“平行四边形体”“梯形体”甚至“圆柱体”等纷纷“出笼”了。最后学生还发现:只要上下一样粗的物体就能这样计算体积。
策略五:动手操作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可以先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每组20根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其中有一些小棒的长度相同)自己搭出一个长方体框架,操作后让学生交流并谈体会:有的说一共用了12根小棒:有的说相同方阿的小棒长度必须相等;有的说我们搭不出一个长方体,因为材料里面有一组只有三根小棒的长度相同……最后教师再追问:把相同方向的小棒看做一组。搭一个长方体应要几组小棒,每组几根?为什么……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长方体棱的特征就显示出来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深刻。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正确的理解探究性教学,摒弃程序上、形式上的刻意追求,促进学生的有效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探究,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真正发挥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策略一:营造氛围
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积极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探究时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是掌握知识的桥梁。只有爱学生。师生间心灵相通,思想相通,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愉快并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思维活跃、乐于探索。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多一些允许。少一些不准,使学生把老师当做良师益友。鼓励学生与学生甚至与老师争辩,尊重老师但不迷信老师,要有冲破一切束缚追求真理的勇气。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策略二:激发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有用”的数学。有效的探究活动的展开也依赖于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兴趣,只要学生有兴趣,就能有效地激发大脑组织的功能,从而使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7的分与合》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小朋友,请看图中地上有两个盘子,里面放了些米。现在上面有7只小鸡来吃米,想象一下,小鸡吃米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情况呢?你能在纸上画一画吗?在这样一个富有情趣的问题引领下,数字变得活泼可爱起来,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有效地解决了7可以分为几和几的问题。因此,探究活动的安排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这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积极进行探究。
策略三:体验需要
需要是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内驱动力。要让学生进行探究,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的需要,巧妙地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探究目标。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批零件( )个,由甲单独做要8小时完成,由乙单独做要10小时完成。现在两人合作,几小时可以完成?让学生自由在( )中补充条件,然后进行计算。在计算并交流结果后提出问题:大家补充的零件个数不一样,为什么最后算出的结果却是一样的?学生也感到很奇怪,为了破解其中的奥秘。他们主动而积极地开展探究活动……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有意识给学生设置障碍。形成认知冲突。解决问题成了学生自己的“迫切需要”,因此探究也就有了动力。
策略四:积极猜想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来某些猜想正确与否,他便主动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和搞小动作了。”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统一体积公式》时,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你能否创造一个公式,使它既能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也能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不一会儿就纷纷发现只要用底面积×高就行,并解释了理由。接着我继续引导发问:你能否猜一猜,运用这个公式还能计算哪些物体的

策略五:动手操作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可以先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每组20根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其中有一些小棒的长度相同)自己搭出一个长方体框架,操作后让学生交流并谈体会:有的说一共用了12根小棒:有的说相同方阿的小棒长度必须相等;有的说我们搭不出一个长方体,因为材料里面有一组只有三根小棒的长度相同……最后教师再追问:把相同方向的小棒看做一组。搭一个长方体应要几组小棒,每组几根?为什么……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长方体棱的特征就显示出来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深刻。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正确的理解探究性教学,摒弃程序上、形式上的刻意追求,促进学生的有效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探究,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真正发挥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