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从事任何工作最积极的心理因素,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就会经常关心、注意有关学习的知识,并渴望参加有关学习的活动。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思维。
【关键词】:激发 兴趣 发展思维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小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任凭老师怎么苦口婆心地讲,往往得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弄得师生双方受气。相反,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会使出最大解数,犹如挤海绵里的水一样,竭尽全力挤,分秒必争学。其刻苦精神让人惊讶,让人感叹。倘若这样,教学效果能不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吗?兴趣是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发展,是学生成功的内在起点和个性完善发展的组成部分。兴趣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能唤起学生的自觉性。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因为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学习内在动力、智慧、潜能的充分发挥,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只有学生乐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表现手法为多种表现手法,鲜明的色彩、逼真的外形、连续的动作,极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每当打出幻灯、播放录像、录音机时,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住了,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叹不已,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入情入境。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很优秀的描写文,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学生没有到过桂林,就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也难以打动学生的心,对作者描绘的景物抒发的感情理解不透。如果播放录相片,优美画面展现在面前,再加上录音机深情的配乐,学生会完全陶醉于桂林山水美丽的画卷中,真会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他们的热爱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这也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巧设巧引激发兴趣
语文教师要能够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精辟透彻的分析、具体准确的刻画,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千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对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很难入境,更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与作者有同样的情感,紧紧把握沉痛悼念的感情基调。我用低沉的语调说:“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1976年1月11日下午,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云集在十里长街上,在一片泪雨与哀哭中向缓缓而去的总理灵车沉痛告别。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感人的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教师满怀哀痛之情的引入,渲染了低沉抑郁的气氛,这样学生一开始上课,神情就很专注,很有兴趣与老师交流,感受到了老师情感的脉搏。在回答问题中学生也带着崇敬、爱戴之情。这就准确地感受到了文章的写作基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突破了难点,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不是呆板接受而是主动积极地获取。教师还可以采用绘画这一手段激发兴趣。例如:教古诗《幕江吟》,诗中描写深秋时节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师可针对诗中景色美这一特点,先展示“蔚蓝的天空,水平如镜,岸边柳树倒垂,池里荷花开得正艳”的背景图,再画上日落的太阳,水面一半红一半绿,在荷叶上画出晶莹透明的露珠,构成了一幅形色兼备的风景图。就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进入了诗人描绘的意境之中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不用死记古诗、硬背诗意及中心,减轻了的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可抓住关键的情节、故事的梗概、课文题目等巧设巧引、激发兴趣。
三、课内活动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思想性、趣味性强,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题材、知识点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如讲《奴隶英雄》一课,因为这是一部优秀的剧本,文章情节感人,所以可让学生表演,加深对剧本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好地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同时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再比如讲《镜泊湖奇观》时,让学生充当“导游”带领“游客”乘着这班“旅游快车”去观赏幻灯上或录相中的美丽景色,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了课文,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能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课内增加适当的游戏内容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习,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游戏最适合于低年级教学,因为游戏是低年级学生的精神食粮,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手脑口眼耳齐动,使学生易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找朋友等形式。另外,教师可充分利用课中操,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的疲劳,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一举两得。
四、引向课外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在课内教学效果不及课外进行。让学生走出教室,首先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加上实际操作呀,观察实物呀,听别人讲解呀,兴趣就更浓了。尤其在作文教学中,如描写一景物,让学生到室外指导他们观察,就比在教室内让他们自己想象好多了。再如指导学生写《国旗在我心中》时,如果组织学生去天安门参加一次升国旗仪式,就会把他们对国旗的崇敬之情写出来。如写《参观×××》,带领学生参观一下,经过实地考查,聆听别人的讲解,就不难写出这篇作文。从课内走向课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提高了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最好的教师,是成材的必由之路。我们教师要想实施素质教育,要想课堂教学中“轻负担,高质量”,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总之,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我们应尽最大努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因此,教学中要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增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求知的钥匙。
【关键词】:激发 兴趣 发展思维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小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任凭老师怎么苦口婆心地讲,往往得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弄得师生双方受气。相反,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会使出最大解数,犹如挤海绵里的水一样,竭尽全力挤,分秒必争学。其刻苦精神让人惊讶,让人感叹。倘若这样,教学效果能不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吗?兴趣是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发展,是学生成功的内在起点和个性完善发展的组成部分。兴趣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能唤起学生的自觉性。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因为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学习内在动力、智慧、潜能的充分发挥,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只有学生乐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表现手法为多种表现手法,鲜明的色彩、逼真的外形、连续的动作,极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每当打出幻灯、播放录像、录音机时,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住了,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叹不已,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入情入境。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很优秀的描写文,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学生没有到过桂林,就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也难以打动学生的心,对作者描绘的景物抒发的感情理解不透。如果播放录相片,优美画面展现在面前,再加上录音机深情的配乐,学生会完全陶醉于桂林山水美丽的画卷中,真会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他们的热爱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这也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巧设巧引激发兴趣
语文教师要能够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精辟透彻的分析、具体准确的刻画,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千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对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很难入境,更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与作者有同样的情感,紧紧把握沉痛悼念的感情基调。我用低沉的语调说:“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1976年1月11日下午,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云集在十里长街上,在一片泪雨与哀哭中向缓缓而去的总理灵车沉痛告别。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感人的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教师满怀哀痛之情的引入,渲染了低沉抑郁的气氛,这样学生一开始上课,神情就很专注,很有兴趣与老师交流,感受到了老师情感的脉搏。在回答问题中学生也带着崇敬、爱戴之情。这就准确地感受到了文章的写作基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突破了难点,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不是呆板接受而是主动积极地获取。教师还可以采用绘画这一手段激发兴趣。例如:教古诗《幕江吟》,诗中描写深秋时节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师可针对诗中景色美这一特点,先展示“蔚蓝的天空,水平如镜,岸边柳树倒垂,池里荷花开得正艳”的背景图,再画上日落的太阳,水面一半红一半绿,在荷叶上画出晶莹透明的露珠,构成了一幅形色兼备的风景图。就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进入了诗人描绘的意境之中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不用死记古诗、硬背诗意及中心,减轻了的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可抓住关键的情节、故事的梗概、课文题目等巧设巧引、激发兴趣。
三、课内活动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思想性、趣味性强,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题材、知识点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如讲《奴隶英雄》一课,因为这是一部优秀的剧本,文章情节感人,所以可让学生表演,加深对剧本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好地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同时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再比如讲《镜泊湖奇观》时,让学生充当“导游”带领“游客”乘着这班“旅游快车”去观赏幻灯上或录相中的美丽景色,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了课文,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能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课内增加适当的游戏内容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习,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游戏最适合于低年级教学,因为游戏是低年级学生的精神食粮,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手脑口眼耳齐动,使学生易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找朋友等形式。另外,教师可充分利用课中操,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的疲劳,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一举两得。
四、引向课外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在课内教学效果不及课外进行。让学生走出教室,首先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加上实际操作呀,观察实物呀,听别人讲解呀,兴趣就更浓了。尤其在作文教学中,如描写一景物,让学生到室外指导他们观察,就比在教室内让他们自己想象好多了。再如指导学生写《国旗在我心中》时,如果组织学生去天安门参加一次升国旗仪式,就会把他们对国旗的崇敬之情写出来。如写《参观×××》,带领学生参观一下,经过实地考查,聆听别人的讲解,就不难写出这篇作文。从课内走向课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提高了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最好的教师,是成材的必由之路。我们教师要想实施素质教育,要想课堂教学中“轻负担,高质量”,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总之,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我们应尽最大努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因此,教学中要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增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求知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