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临汾市桃产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前期种植的桃树树势逐渐衰弱,加之市场发展,立地条件和生态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原有的生产模式、品种结构以及技术运用等诸多问题日益突出。笔者通过调查,对临汾市桃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谈几点意见:
1 产业现状
(1)面积和产量:桃是临汾市第3大水果产业,面积仅次于苹果和梨,据临汾市果树站统计,2011年全市栽植桃面积为11.359万亩,总产量7.6万吨。
(2)产区分布:桃在临汾市各县市区普遍栽培,主要集中在尧都区、襄汾县、翼城县、洪洞县,主产区占全市桃栽植面积的80%。
(3)主栽品种:五月鲜、大久保、早凤王、仓方早生、新川中岛、桃王九九、北京2号、曙光、冈山白、天王桃、沙红。
(4)栽培技术:临汾市新建桃园株行距采用2米×4米或2米×5米的主干形、3米×4米或3米×5米的纺锤形、3米×5米的二主枝Y字形或开心形树形。推广7项实用技术,一是挖大坑建园。二是种植白三叶草,或自然生草,每年割草2~3次,覆于行间,减少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湿度和温度,提高土壤肥力,使桃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增加。三是肥水管理上以有机肥为主,配以氮、磷、钾速效肥,提倡平衡施肥。基肥于9月下旬施入,按每生产50千克果施优质有机肥50~100千克。根据桃树物候期和叶片吸收利用快特点,主攻叶面喷肥。追施无机肥,按每生产50千克果用氮(N)400克、磷(P2O5)300克、钾(K2O)500克的配方进行使用。四是花果管理上,花期坚持人工授粉,花期喷布l5~20毫克/千克赤霉素,结合0.3%尿素和0.3%硼砂。从疏蕾开始分期分批进行疏花疏果,疏果在第2次落果后能分辨出大小果时进行,在硬核开始时完成。一般亩留果量为8000~10000个,每亩产量控制在2500千克左右。套袋在疏果后进行,在主要蛀果害虫蛀果以前完成。五是改进树形,简化修剪技术。六是病虫害采取综合防治。七是摘叶、铺反光膜在果实着色期进行。
(5)采后处理和贮藏。目前临汾桃果采后分级标准尚不规范,有的以单果重分级,有的以果实大小分级。桃果贮藏能力也较弱,且贮藏方式落后,更没有完整的冷藏链流通系统,因此,在桃果的商品化处理和贮运方面,急需研究适应市场要求的先进技术。
(6)设施栽培。目前,全市毛桃和油桃设施栽培的面积220亩,设施栽培的面积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设施栽培以冬暖棚为主,春暖棚为辅。形成了春定植、秋建棚、翌春采收的一整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2 存在问题
2.1 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临汾市目前栽植桃树品种早中晚熟搭配还不合理,品种成熟期多集中在7、8月份,与华北地区基本相同,熟期集中,市场销售压力大。
2.2 苗木市场混乱
桃树生产中严重存在着品种混杂,名称混乱现象。有的苗木生产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将一些品种重新起名,如中华寿桃,又叫中华圣桃、王母仙桃等。
2.3 产业化管理水平不高,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
一是粗放管理,导致生产水平不高,二是土壤有机质低,有机肥不足,影响产量和品质;三是整形修剪不科学,留枝量过大,树冠通风透光不良,内膛枝条枯死,结果部位外移;四是果实采收后放弃管理,尤其是早熟品种,果实采收后管理技术跟不上,造成病虫害加重,树体衰弱,影响花芽质量。
2.4 产业化体制不健全
临汾市虽然成立了以“苏寨红鲜桃”等20余个果树经济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苏寨红”鲜桃等10余个果品品牌商标。果品经纪人和运销大户在桃果销售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难以支撑更大的市场;农民自发的经济合作组织有所发展,但其发展规模还不够大,也没有形成品牌。产区内没有形成有效的价格和约束机制,果实质量标准难以规范,市场竞争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
3 发展建议
3.1 稳定面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
就近几年市场表现来看,临汾市桃树栽培面积不宜扩大,而应保持基本稳定。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现有果园的品种结构,加强果园管理,提高单产,改善果品质量上来。只有好吃好看的果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优化品种结构,要使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合理,晚熟品种(8月中下旬以后)应占35%~45%,早熟品种(5—6月份成熟)应占15%~20%。
3.2 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
借鉴国内外成立果品协会的经验,将分散的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加入合作社,形成有效的价格约束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以市场带动生产发展。发展龙头企业,把企业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与生产者的土地优势结合起来,加大规模生产经营力度,解决分散生产与统一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尽快实现国际、国内网络联通,及时准确向生产和经营者提供各种有关信息。通过举办桃花节、推介会、产品展销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培育当地桃品牌。
3.3 促进加工桃的发展
目前,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罐头市场的需求量较大,临汾市应针对市场需求,建设桃加工厂,解决产地桃卖难问题。加工桃的发展要以企业的加工能力为依据,与市场相衔接。要积极探索企业与果农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有效方式,促进和谐发展与共赢。
3.4 增加冷链设施投入,延伸销售
临汾桃销售范围基本上是在当地及太原、大同市场,由于桃果不耐贮藏,一般为当天起运,次日凌晨批发销售,受时间、区域限制极大。为了扩大销售圈,应增加产地冷库及冷藏车等冷链设施,延伸桃的销售范围至北京、天津、呼市、西安等,拓展销售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3.5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果品质量
在栽培制度上,要由追求数量(产量)转变为追求质量,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栽培制度的变革。推广果园覆草、生草制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实行疏花疏果和套袋栽培管理;加大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力度。通过科学管理,增大果个,促进着色,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受市场欢迎的优质无公害果品。
3.6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果品产业化投入
近年气候反常,春季低温冻害,夏季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政府要加大对水果产业化扶持力度,努力增加水果产业化资金投入,开展政策性保险,增强果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
1 产业现状
(1)面积和产量:桃是临汾市第3大水果产业,面积仅次于苹果和梨,据临汾市果树站统计,2011年全市栽植桃面积为11.359万亩,总产量7.6万吨。
(2)产区分布:桃在临汾市各县市区普遍栽培,主要集中在尧都区、襄汾县、翼城县、洪洞县,主产区占全市桃栽植面积的80%。
(3)主栽品种:五月鲜、大久保、早凤王、仓方早生、新川中岛、桃王九九、北京2号、曙光、冈山白、天王桃、沙红。
(4)栽培技术:临汾市新建桃园株行距采用2米×4米或2米×5米的主干形、3米×4米或3米×5米的纺锤形、3米×5米的二主枝Y字形或开心形树形。推广7项实用技术,一是挖大坑建园。二是种植白三叶草,或自然生草,每年割草2~3次,覆于行间,减少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湿度和温度,提高土壤肥力,使桃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增加。三是肥水管理上以有机肥为主,配以氮、磷、钾速效肥,提倡平衡施肥。基肥于9月下旬施入,按每生产50千克果施优质有机肥50~100千克。根据桃树物候期和叶片吸收利用快特点,主攻叶面喷肥。追施无机肥,按每生产50千克果用氮(N)400克、磷(P2O5)300克、钾(K2O)500克的配方进行使用。四是花果管理上,花期坚持人工授粉,花期喷布l5~20毫克/千克赤霉素,结合0.3%尿素和0.3%硼砂。从疏蕾开始分期分批进行疏花疏果,疏果在第2次落果后能分辨出大小果时进行,在硬核开始时完成。一般亩留果量为8000~10000个,每亩产量控制在2500千克左右。套袋在疏果后进行,在主要蛀果害虫蛀果以前完成。五是改进树形,简化修剪技术。六是病虫害采取综合防治。七是摘叶、铺反光膜在果实着色期进行。
(5)采后处理和贮藏。目前临汾桃果采后分级标准尚不规范,有的以单果重分级,有的以果实大小分级。桃果贮藏能力也较弱,且贮藏方式落后,更没有完整的冷藏链流通系统,因此,在桃果的商品化处理和贮运方面,急需研究适应市场要求的先进技术。
(6)设施栽培。目前,全市毛桃和油桃设施栽培的面积220亩,设施栽培的面积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设施栽培以冬暖棚为主,春暖棚为辅。形成了春定植、秋建棚、翌春采收的一整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2 存在问题
2.1 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临汾市目前栽植桃树品种早中晚熟搭配还不合理,品种成熟期多集中在7、8月份,与华北地区基本相同,熟期集中,市场销售压力大。
2.2 苗木市场混乱
桃树生产中严重存在着品种混杂,名称混乱现象。有的苗木生产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将一些品种重新起名,如中华寿桃,又叫中华圣桃、王母仙桃等。
2.3 产业化管理水平不高,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
一是粗放管理,导致生产水平不高,二是土壤有机质低,有机肥不足,影响产量和品质;三是整形修剪不科学,留枝量过大,树冠通风透光不良,内膛枝条枯死,结果部位外移;四是果实采收后放弃管理,尤其是早熟品种,果实采收后管理技术跟不上,造成病虫害加重,树体衰弱,影响花芽质量。
2.4 产业化体制不健全
临汾市虽然成立了以“苏寨红鲜桃”等20余个果树经济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苏寨红”鲜桃等10余个果品品牌商标。果品经纪人和运销大户在桃果销售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难以支撑更大的市场;农民自发的经济合作组织有所发展,但其发展规模还不够大,也没有形成品牌。产区内没有形成有效的价格和约束机制,果实质量标准难以规范,市场竞争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
3 发展建议
3.1 稳定面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
就近几年市场表现来看,临汾市桃树栽培面积不宜扩大,而应保持基本稳定。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现有果园的品种结构,加强果园管理,提高单产,改善果品质量上来。只有好吃好看的果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优化品种结构,要使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合理,晚熟品种(8月中下旬以后)应占35%~45%,早熟品种(5—6月份成熟)应占15%~20%。
3.2 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
借鉴国内外成立果品协会的经验,将分散的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加入合作社,形成有效的价格约束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以市场带动生产发展。发展龙头企业,把企业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与生产者的土地优势结合起来,加大规模生产经营力度,解决分散生产与统一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尽快实现国际、国内网络联通,及时准确向生产和经营者提供各种有关信息。通过举办桃花节、推介会、产品展销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培育当地桃品牌。
3.3 促进加工桃的发展
目前,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罐头市场的需求量较大,临汾市应针对市场需求,建设桃加工厂,解决产地桃卖难问题。加工桃的发展要以企业的加工能力为依据,与市场相衔接。要积极探索企业与果农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有效方式,促进和谐发展与共赢。
3.4 增加冷链设施投入,延伸销售
临汾桃销售范围基本上是在当地及太原、大同市场,由于桃果不耐贮藏,一般为当天起运,次日凌晨批发销售,受时间、区域限制极大。为了扩大销售圈,应增加产地冷库及冷藏车等冷链设施,延伸桃的销售范围至北京、天津、呼市、西安等,拓展销售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3.5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果品质量
在栽培制度上,要由追求数量(产量)转变为追求质量,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栽培制度的变革。推广果园覆草、生草制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实行疏花疏果和套袋栽培管理;加大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力度。通过科学管理,增大果个,促进着色,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受市场欢迎的优质无公害果品。
3.6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果品产业化投入
近年气候反常,春季低温冻害,夏季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政府要加大对水果产业化扶持力度,努力增加水果产业化资金投入,开展政策性保险,增强果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