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2月12日,是一个最黑暗、最绝情的日子。那天下午15点45分,我至亲至敬的母亲永远地闭上了她的眼睛,平静地走完了她77年的平凡人生。我跪在母亲的身边,双手紧紧握着母亲冰凉而干涩的手,止不住的泪水,犹如决堤的河奔流而下。母亲躺在她那张大床上,身着枚红色寿袍,面无表情,就像静静地睡着了。任凭我和姐姐哭得呼天抢地,她再也听不见了。母亲走了,走得那样安详、从容,无声无息。从此,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叫我孩子了,我叫妈妈的时候,再也没有人答应了。母亲啊,您可知道,再过四天就要过年了,您怎么舍得离开我们?
失去了母亲,我犹如断了线的风筝,迷失了方向。又像是阻碍了回家的路,不知家在何方。没有母亲的春节,年的感觉荡然无存,我过得一点滋味也没有,每天除了哀伤就是怅然。每夜似梦非梦,常常梦见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的情景。有时见到母亲目光困倦,憔悴无神的脸色,我为之伤感。有时我看到母亲衣着光鲜,神清气爽,我为之喜悦;有时母亲在灯下缝衣服,我不声不响,内心阵阵感动。这无数次梦见的母亲,大多是母亲中年的形象,竟没有一次是母亲那垂暮的老态形貌。母亲那端庄整洁的面容,无比清晰地显现在我的眼际中,有时清醒过来,枕巾已是湿湿的一片。77岁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而母亲却再也无法消受了。被母亲牵挂了半个世纪的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真正的悲伤,以前的悲伤统统变成为赋新词强说愁,有悲而无伤。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撕心裂肺、生离死别的疼痛。第一次理解了“死亡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悲哀”的真正含义。虽然,我也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可我还是希望这一天来得晚一点,再晚一点。
母亲这一生,命运多舛,风霜尝遍,对于诸多忧患,她总是随缘喜乐,不多计较。总以为,她会如外公那般,虽历风雨,始终平安无恙,福寿绵长。可事实却与愿违。我的外公活了104岁,属于寿终正寝。可外公却没有把这份福气传递给母亲。母亲自小就受苦受累,12岁的时候,外婆去世,母亲小学没毕业就辍学照顾弟弟,操持家务。19岁的时候,母亲就嫁给了父亲,20岁的时候生下了大姐,75岁的时候,已是四世同堂。从我懂事起,每到冬天,母亲就犯气管炎,咳嗽、喘,但这并没有耽误母亲劳作,她常常忙里忙外,从不歇息。大约十多年前,母亲的气管炎已发展成肺气肿、肺心病,也住过几次医院,严重的时候靠制氧机辅助吸氧。每次出院,只要身体稍好一点,母亲总是把屋里屋外打理得井井有条,包擀蒸煮,煎炒烹炸,有母亲在的日子,家里总是弥漫着烟火的味道。
最让我终生难忘的是与母亲生命中吃的最后一顿午饭。2月10日,是春节前最后一个休息日,家家都着手准备年货,我和姐姐一大早就去母亲家打扫卫生,帮母亲包好了两屉饺子,冻在冰箱里。蒸了一锅馒头,放在护栏的纸盒箱里。中午还做了一桌丰盛的飯菜。母亲戴着绒线帽,坐在餐桌前,吃了多半碗稀饭,一块馒头、一块猪蹄,一块山药,一块鱼,几缕青菜,这些都是母亲爱吃的,虽然她吃得很慢,但吃得津津有味。我们和母亲说了很长时间的话,最后,还给母亲洗了脚才离开。父亲说,我们走后,母亲似乎很满足的样子,安然睡下。但是,第二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母亲仿佛像有某种预感似的,对父亲说,她可能过不去年了。父亲说,“你不胡说吧,你都好好的,怎么就过不去年?”没想到竟一语成谶。当晚睡下,母亲就再也没有起来。八十多岁的父亲,满以为母亲是身体不适不愿意起床,没什么大碍。幸亏我打电话询问,才及时赶回家中。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从来没有不起床和不吃饭的时候。就是再不舒服,她也总会起来把自己洗漱干净。当我推开家门,奔赴到母亲床前时,母亲已是脸色苍白,双目紧闭,头上湿漉漉的,吸氧机在地板上嗡嗡地响着,母亲张着嘴吸着氧气,神志却很清晰,我叫妈,母亲立声答应,吃力地睁开眼睛,微微动了动手,定定地朝我看一眼,声音微弱地说“英啊”。我赶紧给姐姐打电话,等到两个姐姐回来的时候,母亲还能够答应,却已经睁不开眼睛了。大约过了一个多时辰,母亲的气息慢慢变短,缓缓地停止了呼吸。
对于生死,母亲一直看得很开。大约十年前,母亲就趁着自己眼睛不花的时候,亲手把她和父亲的寿衣缝制好了,装在一个木箱子里。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都这把年纪了,不怕死,我够本了,哪个人不走那条道呢?我走的时候,你们姐妹不要哭。”母亲,您可知道,母女之情,血脉相连,割舍不断啊!我们姊妹悲痛欲绝,姐姐更是几度昏厥。
母亲离去了,这份疼痛一直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正月初一那天,我把母亲生前的照片全都翻找了出来,一张一张端详着,我想把母亲每个时期的音容笑貌都刻在心里。母亲年轻时梳着两条漆黑、油亮的长辫,脸上笑意盈盈,眼神清澈明亮。母亲结婚的时候烫着一头卷发,俊秀的脸庞洋溢着幸福的光彩。母亲白发苍苍的时候与父亲牵手站在河边,相互搀扶,不离不弃。拿起手机,我又翻开了那熟稔已久的电话号码×××,平常的日子里,我三天两头给母亲打电话,而每次接电话,母亲总是不等我问话,就说“老闺女啊”,只要听到母亲声音响亮,我就知道母亲今天身体状况还不错,我就可以放心地工作了。如今,地府没有电信,我再也无法跟母亲挂电话了,听不到这句我听了千万遍那熟悉不过的声音了。母亲,倘若您在天有灵,如果,您地下有知,请您,再给我一次向您哭,向您倾诉心怀的机会。请您告诉我,您也一样想念我们,不忍分离。
母亲常说,她这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有三个女儿。每次生病,只要有女儿在身边,母亲的病立刻就好了几分。三个月前,母亲因呼吸衰竭和心脏衰竭而住进了医院,我和姐姐寸步不离彻夜陪伴在她病床前,医生几次下了病危通知书,要求把母亲推进ICU病房。但是,母亲拒绝上呼吸机,硬是凭着惊人的毅力,度过了难关,连医生都认为是个奇迹。病情稍微好一点,母亲就要求出院,她舍不得女儿受累。每次给母亲洗脚捶背的时候,母亲总会说,“妈让你受累了,孩子。”母亲太要强了,她的一生总是为别人着想,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从不责怪子女为她少做了什么。她舍不得给女儿添麻烦,甚至不给女儿和老伴一个长一点守候病榻的机会。直到离开,她都挑选着日子,不让女儿守灵挨冻,不愿给女儿有任何的担忧,每个七都赶在休息日,不让女儿耽误工作。可是,母亲,您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悲痛万分。 与千千万万个普通妇女一样,母亲这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拥有中华传统女性贤淑善良的美德。母亲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母亲白天挣工分,晚上回来料理家务,一切收拾妥当后,便拖着疲惫的身躯在灯下为孩子们做针线活。小时候,我们姐妹穿的衣服、鞋子,都是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缝制的。那时虽然家里穷,但我们姊妹三个穿戴整整齐齐。母亲总是把姐姐穿旧的毛衣毛裤拆了洗,洗了织。麻花针、地瓜垄,柳叶针,母亲织出的毛衣又漂亮又板正,穿在我们身上,总会引来啧啧称赞。我们喝过的可乐瓶、可乐罐,母亲就像变戏法似的,剪裁,折叠,给孩子们编成了精致的小花篮,小灯笼。母亲摊的煎饼喷香绵软,母亲包的野菜包子是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味道。因为有了母亲,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而有了母亲给我做的新衣服,年则过得妖娆迷人。
母亲性格坚强,为了养育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她含辛茹苦,默默奉献,毫无怨言。直到我长大成人,身为人母的时候,才深切地感受到,母亲有多么的不容易!母亲在无微不至关心我们生活的同时,对我们的要求也很严格。她常常告诫我们,要诚实为人,认真做事。她身体力行,使我们从小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勤俭与诚信。母亲性格温柔和气,懂得隐忍、宽容与退让,亦懂得涵容待人,淡然处世。几十年来,她与邻里之间,与父亲之间从没有争吵的时候。母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她通情达理,也羡慕文化人。姊妹三人唯我最喜欢看书,我看过的书,母亲总是工工整整放好,舍不得扔掉。我获得的獎状,母亲总是板板正正贴在墙上。
没有母亲的日子里,生活中总觉得少了点温存。初三那天,是母亲离开后,我第一次回家。一进家门,感觉原来温馨幸福的家突然变得无限凄凉,只有步履蹒跚的父亲在地上走来走去,孤单的背影,使这个家显得那么冷清。这时,我才知道,对于我们来说,家不是一间房子,不是一些家具,甚至不是炊烟和鸡鸣,家只是母亲,母亲在什么地方,家就在什么地方。站在母亲的窗前,一切都那么宁静,风从窗外吹来,轻轻掀开窗帘,抚摸我的脸,擦干我的泪痕,就像母亲的手,就像母亲的脸,那样温柔,那样慈祥。以前我们每次回家,母亲都要和年迈的父亲站在这里,眺望我们回家,目送我们离家。风吹着她凌乱的白发,她的眼角总是湿湿的。窗外的阳光正好,母亲常常站在这里,边晒太阳边看万变不离其宗的风景。我尽量从她的角度用她的眼光看风景,分享着她晒过的太阳。母亲,您看,外面的梧桐树,木槿树,还有挂满床单与衣服的晾衣绳一点也没变呀。
依照母亲生前的愿望,母亲的骨灰安葬在老家的山坡上。永远不能忘记,出殡那天,寒风料峭,鞭炮齐鸣,姐夫捧着用红布裹起的襁褓,将母亲归入黄土。我和姐姐身穿雪白的孝衫,在母亲的坟前,长跪不起。纸灰飞扬,恸痛吾心,苍天流泪! 母亲的笑容仍如秋叶之静美。母亲,您住在山上冷不冷?母亲还有风湿病,母亲没有棉被盖着,只盖着一块石碑。此刻的您,有没有风寒侵袭您?母亲,山坡上,还有我的爷爷、奶奶、叔叔,我想,有亲人作伴,您不会孤单。您喜欢故乡的清风明月、牛羊庄稼、溪流河湾,您魂归故里,定会获得永久的安宁和休息。
母亲,您安息吧!您消失在您最为喜欢的春天,您给我们留下的是温暖与慈爱。您能够永久摆脱病痛的困扰,是一种彻底的解脱。我相信,忠厚善良的您在另一个世界定会有福报。
失去了母亲,我犹如断了线的风筝,迷失了方向。又像是阻碍了回家的路,不知家在何方。没有母亲的春节,年的感觉荡然无存,我过得一点滋味也没有,每天除了哀伤就是怅然。每夜似梦非梦,常常梦见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的情景。有时见到母亲目光困倦,憔悴无神的脸色,我为之伤感。有时我看到母亲衣着光鲜,神清气爽,我为之喜悦;有时母亲在灯下缝衣服,我不声不响,内心阵阵感动。这无数次梦见的母亲,大多是母亲中年的形象,竟没有一次是母亲那垂暮的老态形貌。母亲那端庄整洁的面容,无比清晰地显现在我的眼际中,有时清醒过来,枕巾已是湿湿的一片。77岁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而母亲却再也无法消受了。被母亲牵挂了半个世纪的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真正的悲伤,以前的悲伤统统变成为赋新词强说愁,有悲而无伤。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撕心裂肺、生离死别的疼痛。第一次理解了“死亡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悲哀”的真正含义。虽然,我也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可我还是希望这一天来得晚一点,再晚一点。
母亲这一生,命运多舛,风霜尝遍,对于诸多忧患,她总是随缘喜乐,不多计较。总以为,她会如外公那般,虽历风雨,始终平安无恙,福寿绵长。可事实却与愿违。我的外公活了104岁,属于寿终正寝。可外公却没有把这份福气传递给母亲。母亲自小就受苦受累,12岁的时候,外婆去世,母亲小学没毕业就辍学照顾弟弟,操持家务。19岁的时候,母亲就嫁给了父亲,20岁的时候生下了大姐,75岁的时候,已是四世同堂。从我懂事起,每到冬天,母亲就犯气管炎,咳嗽、喘,但这并没有耽误母亲劳作,她常常忙里忙外,从不歇息。大约十多年前,母亲的气管炎已发展成肺气肿、肺心病,也住过几次医院,严重的时候靠制氧机辅助吸氧。每次出院,只要身体稍好一点,母亲总是把屋里屋外打理得井井有条,包擀蒸煮,煎炒烹炸,有母亲在的日子,家里总是弥漫着烟火的味道。
最让我终生难忘的是与母亲生命中吃的最后一顿午饭。2月10日,是春节前最后一个休息日,家家都着手准备年货,我和姐姐一大早就去母亲家打扫卫生,帮母亲包好了两屉饺子,冻在冰箱里。蒸了一锅馒头,放在护栏的纸盒箱里。中午还做了一桌丰盛的飯菜。母亲戴着绒线帽,坐在餐桌前,吃了多半碗稀饭,一块馒头、一块猪蹄,一块山药,一块鱼,几缕青菜,这些都是母亲爱吃的,虽然她吃得很慢,但吃得津津有味。我们和母亲说了很长时间的话,最后,还给母亲洗了脚才离开。父亲说,我们走后,母亲似乎很满足的样子,安然睡下。但是,第二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母亲仿佛像有某种预感似的,对父亲说,她可能过不去年了。父亲说,“你不胡说吧,你都好好的,怎么就过不去年?”没想到竟一语成谶。当晚睡下,母亲就再也没有起来。八十多岁的父亲,满以为母亲是身体不适不愿意起床,没什么大碍。幸亏我打电话询问,才及时赶回家中。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从来没有不起床和不吃饭的时候。就是再不舒服,她也总会起来把自己洗漱干净。当我推开家门,奔赴到母亲床前时,母亲已是脸色苍白,双目紧闭,头上湿漉漉的,吸氧机在地板上嗡嗡地响着,母亲张着嘴吸着氧气,神志却很清晰,我叫妈,母亲立声答应,吃力地睁开眼睛,微微动了动手,定定地朝我看一眼,声音微弱地说“英啊”。我赶紧给姐姐打电话,等到两个姐姐回来的时候,母亲还能够答应,却已经睁不开眼睛了。大约过了一个多时辰,母亲的气息慢慢变短,缓缓地停止了呼吸。
对于生死,母亲一直看得很开。大约十年前,母亲就趁着自己眼睛不花的时候,亲手把她和父亲的寿衣缝制好了,装在一个木箱子里。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都这把年纪了,不怕死,我够本了,哪个人不走那条道呢?我走的时候,你们姐妹不要哭。”母亲,您可知道,母女之情,血脉相连,割舍不断啊!我们姊妹悲痛欲绝,姐姐更是几度昏厥。
母亲离去了,这份疼痛一直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正月初一那天,我把母亲生前的照片全都翻找了出来,一张一张端详着,我想把母亲每个时期的音容笑貌都刻在心里。母亲年轻时梳着两条漆黑、油亮的长辫,脸上笑意盈盈,眼神清澈明亮。母亲结婚的时候烫着一头卷发,俊秀的脸庞洋溢着幸福的光彩。母亲白发苍苍的时候与父亲牵手站在河边,相互搀扶,不离不弃。拿起手机,我又翻开了那熟稔已久的电话号码×××,平常的日子里,我三天两头给母亲打电话,而每次接电话,母亲总是不等我问话,就说“老闺女啊”,只要听到母亲声音响亮,我就知道母亲今天身体状况还不错,我就可以放心地工作了。如今,地府没有电信,我再也无法跟母亲挂电话了,听不到这句我听了千万遍那熟悉不过的声音了。母亲,倘若您在天有灵,如果,您地下有知,请您,再给我一次向您哭,向您倾诉心怀的机会。请您告诉我,您也一样想念我们,不忍分离。
母亲常说,她这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有三个女儿。每次生病,只要有女儿在身边,母亲的病立刻就好了几分。三个月前,母亲因呼吸衰竭和心脏衰竭而住进了医院,我和姐姐寸步不离彻夜陪伴在她病床前,医生几次下了病危通知书,要求把母亲推进ICU病房。但是,母亲拒绝上呼吸机,硬是凭着惊人的毅力,度过了难关,连医生都认为是个奇迹。病情稍微好一点,母亲就要求出院,她舍不得女儿受累。每次给母亲洗脚捶背的时候,母亲总会说,“妈让你受累了,孩子。”母亲太要强了,她的一生总是为别人着想,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从不责怪子女为她少做了什么。她舍不得给女儿添麻烦,甚至不给女儿和老伴一个长一点守候病榻的机会。直到离开,她都挑选着日子,不让女儿守灵挨冻,不愿给女儿有任何的担忧,每个七都赶在休息日,不让女儿耽误工作。可是,母亲,您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悲痛万分。 与千千万万个普通妇女一样,母亲这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拥有中华传统女性贤淑善良的美德。母亲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母亲白天挣工分,晚上回来料理家务,一切收拾妥当后,便拖着疲惫的身躯在灯下为孩子们做针线活。小时候,我们姐妹穿的衣服、鞋子,都是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缝制的。那时虽然家里穷,但我们姊妹三个穿戴整整齐齐。母亲总是把姐姐穿旧的毛衣毛裤拆了洗,洗了织。麻花针、地瓜垄,柳叶针,母亲织出的毛衣又漂亮又板正,穿在我们身上,总会引来啧啧称赞。我们喝过的可乐瓶、可乐罐,母亲就像变戏法似的,剪裁,折叠,给孩子们编成了精致的小花篮,小灯笼。母亲摊的煎饼喷香绵软,母亲包的野菜包子是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味道。因为有了母亲,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而有了母亲给我做的新衣服,年则过得妖娆迷人。
母亲性格坚强,为了养育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她含辛茹苦,默默奉献,毫无怨言。直到我长大成人,身为人母的时候,才深切地感受到,母亲有多么的不容易!母亲在无微不至关心我们生活的同时,对我们的要求也很严格。她常常告诫我们,要诚实为人,认真做事。她身体力行,使我们从小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勤俭与诚信。母亲性格温柔和气,懂得隐忍、宽容与退让,亦懂得涵容待人,淡然处世。几十年来,她与邻里之间,与父亲之间从没有争吵的时候。母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她通情达理,也羡慕文化人。姊妹三人唯我最喜欢看书,我看过的书,母亲总是工工整整放好,舍不得扔掉。我获得的獎状,母亲总是板板正正贴在墙上。
没有母亲的日子里,生活中总觉得少了点温存。初三那天,是母亲离开后,我第一次回家。一进家门,感觉原来温馨幸福的家突然变得无限凄凉,只有步履蹒跚的父亲在地上走来走去,孤单的背影,使这个家显得那么冷清。这时,我才知道,对于我们来说,家不是一间房子,不是一些家具,甚至不是炊烟和鸡鸣,家只是母亲,母亲在什么地方,家就在什么地方。站在母亲的窗前,一切都那么宁静,风从窗外吹来,轻轻掀开窗帘,抚摸我的脸,擦干我的泪痕,就像母亲的手,就像母亲的脸,那样温柔,那样慈祥。以前我们每次回家,母亲都要和年迈的父亲站在这里,眺望我们回家,目送我们离家。风吹着她凌乱的白发,她的眼角总是湿湿的。窗外的阳光正好,母亲常常站在这里,边晒太阳边看万变不离其宗的风景。我尽量从她的角度用她的眼光看风景,分享着她晒过的太阳。母亲,您看,外面的梧桐树,木槿树,还有挂满床单与衣服的晾衣绳一点也没变呀。
依照母亲生前的愿望,母亲的骨灰安葬在老家的山坡上。永远不能忘记,出殡那天,寒风料峭,鞭炮齐鸣,姐夫捧着用红布裹起的襁褓,将母亲归入黄土。我和姐姐身穿雪白的孝衫,在母亲的坟前,长跪不起。纸灰飞扬,恸痛吾心,苍天流泪! 母亲的笑容仍如秋叶之静美。母亲,您住在山上冷不冷?母亲还有风湿病,母亲没有棉被盖着,只盖着一块石碑。此刻的您,有没有风寒侵袭您?母亲,山坡上,还有我的爷爷、奶奶、叔叔,我想,有亲人作伴,您不会孤单。您喜欢故乡的清风明月、牛羊庄稼、溪流河湾,您魂归故里,定会获得永久的安宁和休息。
母亲,您安息吧!您消失在您最为喜欢的春天,您给我们留下的是温暖与慈爱。您能够永久摆脱病痛的困扰,是一种彻底的解脱。我相信,忠厚善良的您在另一个世界定会有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