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理念早已耳熟能详,但真正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自觉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仍然需要借助各种平台规范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要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是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构建一种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育人文化氛围。我校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将课堂作为学生合作探究的乐园,展示自我的舞台,为每一位学生的快乐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同时也为教师的岗位成才、个人成长搭建丰富的平台。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思想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因此要想实行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首当其冲是要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思想。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原有陈旧的教育理念是长期形成的,教学实践中会不自觉地用它支配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开始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必然会有不适应不习惯的问题,必然会有新旧理念新旧教学行为冲突的问题。这就需要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实践的平台、成长的平台,需要教师全员参与集体合作,需要强有力的教改领导机构进行推进指导,需要有健全的监督制度和评价制度作保障,逐步有计划地转变和深化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使新理念逐步被教师接受并且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尝试中体会到新理念所带来的崭新的效果和局面,又会加深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最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我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转变和深化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1.全校联动创设新教改舆论氛围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首的教育理论学习领导小组,搜集整理汇编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成功的教改经验材料供全体教师学习。每周定时间定地点全员参与理论研讨学习,进行教改实践反思,帮助教师提高认识。同时利用单元集体备课先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相互交流每一次理论学习、实践的心得体会,然后带领教师继续深入学习探讨新的教改理论。全校联动创设学习新理论参与新教改的强大舆论氛围。
2.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教改新思路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借外校教改的成功经验激励教师抓住新机遇迅速转变理念,积极投身教改实践。每次参观学习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资料,从课堂教学到学生管理到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都做好记录留下影像资料,以便更好地学习借鉴。参观学习结束,每位教师都要写出自己的参观学习心得在教师论坛交流,并且提供一节学习示范观摩课进行集体研讨。全体教师在感受教改新风的同时反思自己,探索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教学改革新模式。
3.设立教师论坛为教师学习、交流、成长搭建平台
学校创立教师论坛,每周四下午在阶梯教室组织教师参与论坛。每一次论坛都由学校领导轮流主持,主要负责论坛的组织,教师发言材料的修改审核,总结提升教改的新方法新理念,布置下一次论坛的主题。全体教师都要在论坛上轮流发言。通过论坛这一平台,教师把自己对新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自己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深化和提升的过程,以及自己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做法、收获,以及困惑、思索等进行全面深刻的总结论述,将自己的教研教改成果与全校教师一起交流学习分享。通过教师论坛,不仅快速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而且锻炼了教师的能力,为教师的学习、交流、成长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二、运用小组合作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必然是新课改的重点。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课堂变成学生合作求知的乐园是我校本次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能更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我校重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每节课都是经过教研组集体备课共同研究通过的集体智慧,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一)学习小组的组建
1.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划分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编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学习小组定期进行阶段性随机调整。
具体分组方法是每组6—8人,每班以6个小组为宜。每个学习小组6人中,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分为a、b、c三类。我们座位的安排是每组两排相对,成“非”字形。6人形成aa、bb、cc的组内优秀生、中等生和待转化生相对而坐结构,这样优生与优生,优生与待转化生可以随时进行交流。组内学生既有个性发展的类似性,又有学习程度上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对a、b对b、c对c的分类合作交流,使学习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实现a教b、b教c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既为交流合作提供了条件,又有利于组内帮学,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班内、组内学生学习的最优学习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2.组内成员的角色、分工
分组后,由各小组成员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明确小组每个成员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任务分工、发言的顺序、任务完成监督;副组长负责补充、评价;记录员负责整理、记录答案要点,为交流汇报做好准备;纪律员负责声音和时间的控制,声音以不影响临近小组为宜,时间以尽快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为限等等。学习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分工要不定期地互换,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环节
1.预习自学——对照导学案自主解决问题
对照导学案,自己通过认真地阅读教材,独立自主解决导学案中的基础类人人过关的题目。教师可以对进展较慢的学生给予一定指导,但不允许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对预习中一些不懂的、模糊的知识点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做好标注,以便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
2.交流合作——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自学结束迅速开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力求解决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长组织全组成员交流自学成果,讨论有异议的问题。利用学习对子的作用,一对一帮扶,督促每一个组员认真参与,鼓励组员围绕主题发表不同意见,约束组员围绕课堂目标展开活动而不偏离主题。组织成员对学习内容进行生成、提升、创新。这一阶段教师巡回、指导、调控并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合作,在知识上、技能上给予帮助,但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也不可暗示解题途径等。
3.成果展示——各组展示合作成果
成果展示是课堂上最精彩最关键的一环,如果操作不好会耗时费力,不仅课堂上完不成学习任务,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展示学生到讲台上面对全班主要展示学会的、生成的、重点的内容。展示过程中教师做好学生展示艺术性的指导培养,鼓励学生抓住机会全面自信地展示自己。同时将所学内容进行拓展、生成,联系前后所学的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问题。展示结束后全班学生进行纠错、质疑、评价、总结,将零散的知识条理化、方法化。展示结束必须有一个纠错、总结环节,否则听同学展示某道题的时候听懂了,但自己做作业的时候又不会做了,问题就出在没总结。
4.整理反馈
整理导学案、达标检测。当一节课完成后,应该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梳理、反馈、检测。检测既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延伸到课外。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
小组合作可以简单分为预设性合作和非预设性合作。预设性合作是教师备课时预设好的合作,这种预设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目的是通过合作学习来实现三维目标。非预设性合作是教师课前未预设,而是随学生在生成活动的过程中提出有价值、有深度、有广度且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适时灵活安排的合作。在知识与能力生成的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质疑问难适时安排学生合作,促成学生群体智慧火花的碰撞,达到共同收获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预设性合作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合作。这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发表个人的见解,并在成员个体见解发表的过程中出现思维火花的碰撞,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突破重点、难点,解决关键问题,从而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2)在实验操作处合作。很多重要的实验操作都需要学生合作才能完成。这时安排学生合作,有利于学生在分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感官获得信息,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动手,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从而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跨越。
(3)在知识形成处合作。概念的概括、方法的总结、规律的抽象等都随学习的进程相机形成。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在自我交流探究中获得个人之外的信息,并通过他们的交流与整合形成知识。
(4)在开放性问题处合作。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的解决策略、方法、答案不唯一时组织合作,有利于学生个体思维水平的展现,并在个体思维结果交流的过程互帮互补、共同收获。这样既拓宽了成员的个体解题策略,又达到了培养思维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品质的目的。
三、课堂教学改革保障措施
(一)利用单元集体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单元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备人。在主备教师的主持下教师根据自己写的备课提纲将自己对教材、教法、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手段、教学用具、作业、学生情况的理解、构思、困惑作详细介绍,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尽量提出自己独到的设计方案,以便共享资源。单元集体备课求实效,教研按照“问题
即课题”的要求,从备课组的集体研讨中发现问题,寻找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研空白,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和疑点强化集体备课的过程管理,提高教研与备课紧密结合的实效性。按照“选定课题、制订方案、收集资料、分析备课案例、形成备课成果”这五步要求,从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困惑入手,对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开展针对性的分析和诊断。
一节精彩高效的课是教师们长期积淀的结果。教研组集体组织编写的各单元导学案是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线图,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因此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要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让学生学有目标,练有方向;自学内容要抓住教材要点,将自学内容问题化、层次化,由浅入深,让学生易于自主学习;合作内容要立足课本,瞄准重难点,有针对性、代表性,要在知识的重点、学生的疑点和不同知识的衔接点上设置问题,易于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达标测评要精挑细选,要有全面性、差异性,保证80%以上学生能当堂完成。
(二)家校合作为高效课堂提供保障
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全部开放,家长、教师可以随时走进课堂听课观摩。邀请家长进课堂听课,不但可以使家长深入了解课堂,全面掌握自己孩子的课堂表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而且还能对课堂教学对学校建设等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完善和实施制度保障
1.建立每周开设示范课、领导巡课、听评课制度
通过听评课活动,一方面,能直接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便于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点,并进行总结推广,对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直接给予指导;另一方面,通过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听课、评课,使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2.建立领导包学科制度
每位学校领导都负责一门学科的教研课改实验指导工作。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研,具体了解每位教师的课改情况,把握全体教师的课改实况和进度,提出建设性意见。
3.建立评价督导考核制度
将课改的实效性定期评价,所有数据直接作为学期期末的评先选优依据并与考核直接挂钩。
我校新课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建立民主宽容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的频率提高,将培优与帮困这两个在时间上很难协调的矛盾消弭于无形之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从多角度、多方位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韦淑红)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思想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因此要想实行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首当其冲是要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思想。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原有陈旧的教育理念是长期形成的,教学实践中会不自觉地用它支配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开始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必然会有不适应不习惯的问题,必然会有新旧理念新旧教学行为冲突的问题。这就需要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实践的平台、成长的平台,需要教师全员参与集体合作,需要强有力的教改领导机构进行推进指导,需要有健全的监督制度和评价制度作保障,逐步有计划地转变和深化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使新理念逐步被教师接受并且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尝试中体会到新理念所带来的崭新的效果和局面,又会加深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最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我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转变和深化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1.全校联动创设新教改舆论氛围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首的教育理论学习领导小组,搜集整理汇编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成功的教改经验材料供全体教师学习。每周定时间定地点全员参与理论研讨学习,进行教改实践反思,帮助教师提高认识。同时利用单元集体备课先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相互交流每一次理论学习、实践的心得体会,然后带领教师继续深入学习探讨新的教改理论。全校联动创设学习新理论参与新教改的强大舆论氛围。
2.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教改新思路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借外校教改的成功经验激励教师抓住新机遇迅速转变理念,积极投身教改实践。每次参观学习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资料,从课堂教学到学生管理到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都做好记录留下影像资料,以便更好地学习借鉴。参观学习结束,每位教师都要写出自己的参观学习心得在教师论坛交流,并且提供一节学习示范观摩课进行集体研讨。全体教师在感受教改新风的同时反思自己,探索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教学改革新模式。
3.设立教师论坛为教师学习、交流、成长搭建平台
学校创立教师论坛,每周四下午在阶梯教室组织教师参与论坛。每一次论坛都由学校领导轮流主持,主要负责论坛的组织,教师发言材料的修改审核,总结提升教改的新方法新理念,布置下一次论坛的主题。全体教师都要在论坛上轮流发言。通过论坛这一平台,教师把自己对新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自己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深化和提升的过程,以及自己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做法、收获,以及困惑、思索等进行全面深刻的总结论述,将自己的教研教改成果与全校教师一起交流学习分享。通过教师论坛,不仅快速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而且锻炼了教师的能力,为教师的学习、交流、成长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二、运用小组合作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必然是新课改的重点。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课堂变成学生合作求知的乐园是我校本次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能更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我校重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每节课都是经过教研组集体备课共同研究通过的集体智慧,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一)学习小组的组建
1.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划分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编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学习小组定期进行阶段性随机调整。
具体分组方法是每组6—8人,每班以6个小组为宜。每个学习小组6人中,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分为a、b、c三类。我们座位的安排是每组两排相对,成“非”字形。6人形成aa、bb、cc的组内优秀生、中等生和待转化生相对而坐结构,这样优生与优生,优生与待转化生可以随时进行交流。组内学生既有个性发展的类似性,又有学习程度上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对a、b对b、c对c的分类合作交流,使学习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实现a教b、b教c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既为交流合作提供了条件,又有利于组内帮学,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班内、组内学生学习的最优学习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2.组内成员的角色、分工
分组后,由各小组成员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明确小组每个成员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任务分工、发言的顺序、任务完成监督;副组长负责补充、评价;记录员负责整理、记录答案要点,为交流汇报做好准备;纪律员负责声音和时间的控制,声音以不影响临近小组为宜,时间以尽快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为限等等。学习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分工要不定期地互换,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环节
1.预习自学——对照导学案自主解决问题
对照导学案,自己通过认真地阅读教材,独立自主解决导学案中的基础类人人过关的题目。教师可以对进展较慢的学生给予一定指导,但不允许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对预习中一些不懂的、模糊的知识点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做好标注,以便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
2.交流合作——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自学结束迅速开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力求解决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长组织全组成员交流自学成果,讨论有异议的问题。利用学习对子的作用,一对一帮扶,督促每一个组员认真参与,鼓励组员围绕主题发表不同意见,约束组员围绕课堂目标展开活动而不偏离主题。组织成员对学习内容进行生成、提升、创新。这一阶段教师巡回、指导、调控并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合作,在知识上、技能上给予帮助,但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也不可暗示解题途径等。
3.成果展示——各组展示合作成果
成果展示是课堂上最精彩最关键的一环,如果操作不好会耗时费力,不仅课堂上完不成学习任务,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展示学生到讲台上面对全班主要展示学会的、生成的、重点的内容。展示过程中教师做好学生展示艺术性的指导培养,鼓励学生抓住机会全面自信地展示自己。同时将所学内容进行拓展、生成,联系前后所学的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问题。展示结束后全班学生进行纠错、质疑、评价、总结,将零散的知识条理化、方法化。展示结束必须有一个纠错、总结环节,否则听同学展示某道题的时候听懂了,但自己做作业的时候又不会做了,问题就出在没总结。
4.整理反馈
整理导学案、达标检测。当一节课完成后,应该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梳理、反馈、检测。检测既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延伸到课外。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
小组合作可以简单分为预设性合作和非预设性合作。预设性合作是教师备课时预设好的合作,这种预设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目的是通过合作学习来实现三维目标。非预设性合作是教师课前未预设,而是随学生在生成活动的过程中提出有价值、有深度、有广度且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适时灵活安排的合作。在知识与能力生成的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质疑问难适时安排学生合作,促成学生群体智慧火花的碰撞,达到共同收获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预设性合作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合作。这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发表个人的见解,并在成员个体见解发表的过程中出现思维火花的碰撞,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突破重点、难点,解决关键问题,从而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2)在实验操作处合作。很多重要的实验操作都需要学生合作才能完成。这时安排学生合作,有利于学生在分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感官获得信息,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动手,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从而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跨越。
(3)在知识形成处合作。概念的概括、方法的总结、规律的抽象等都随学习的进程相机形成。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在自我交流探究中获得个人之外的信息,并通过他们的交流与整合形成知识。
(4)在开放性问题处合作。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的解决策略、方法、答案不唯一时组织合作,有利于学生个体思维水平的展现,并在个体思维结果交流的过程互帮互补、共同收获。这样既拓宽了成员的个体解题策略,又达到了培养思维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品质的目的。
三、课堂教学改革保障措施
(一)利用单元集体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单元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备人。在主备教师的主持下教师根据自己写的备课提纲将自己对教材、教法、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手段、教学用具、作业、学生情况的理解、构思、困惑作详细介绍,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尽量提出自己独到的设计方案,以便共享资源。单元集体备课求实效,教研按照“问题
即课题”的要求,从备课组的集体研讨中发现问题,寻找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研空白,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和疑点强化集体备课的过程管理,提高教研与备课紧密结合的实效性。按照“选定课题、制订方案、收集资料、分析备课案例、形成备课成果”这五步要求,从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困惑入手,对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开展针对性的分析和诊断。
一节精彩高效的课是教师们长期积淀的结果。教研组集体组织编写的各单元导学案是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线图,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因此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要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让学生学有目标,练有方向;自学内容要抓住教材要点,将自学内容问题化、层次化,由浅入深,让学生易于自主学习;合作内容要立足课本,瞄准重难点,有针对性、代表性,要在知识的重点、学生的疑点和不同知识的衔接点上设置问题,易于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达标测评要精挑细选,要有全面性、差异性,保证80%以上学生能当堂完成。
(二)家校合作为高效课堂提供保障
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全部开放,家长、教师可以随时走进课堂听课观摩。邀请家长进课堂听课,不但可以使家长深入了解课堂,全面掌握自己孩子的课堂表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而且还能对课堂教学对学校建设等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完善和实施制度保障
1.建立每周开设示范课、领导巡课、听评课制度
通过听评课活动,一方面,能直接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便于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点,并进行总结推广,对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直接给予指导;另一方面,通过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听课、评课,使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2.建立领导包学科制度
每位学校领导都负责一门学科的教研课改实验指导工作。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研,具体了解每位教师的课改情况,把握全体教师的课改实况和进度,提出建设性意见。
3.建立评价督导考核制度
将课改的实效性定期评价,所有数据直接作为学期期末的评先选优依据并与考核直接挂钩。
我校新课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建立民主宽容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的频率提高,将培优与帮困这两个在时间上很难协调的矛盾消弭于无形之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从多角度、多方位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