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日前发布一份警示称,目前国内部分留学中介服务机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蒙骗留学人士,且手段多样方式翻新,国内的留学中介由此已经沦为一个“成熟的造假市场”。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上世纪初叶,少年周恩来在东渡扶桑的旅程中作出如此壮怀激烈的诗篇,许多青年为求救国之路远赴海外;六七十年后,更多的年轻人为了自己的前途或是“钱途”踏上留学之路,但他们却要时时提防落入中介机构设置的陷阱之中。近日,记者通过采访调查,摸清了一些违规留学中介机构常用的“造假术”。
“无中生有”——虚假广告,诱你上钩
漫天飞舞的留学中介广告令人难辨真假。事实上,非法留学中介机构蒙骗消费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虚假广告,主要表现在模糊国外学校的性质和现状,无中生有,瞒天过海。
他们有的把国外语言学校说成“进入大学的必由之路和捷径”;把几人合办、随时会因生源不足而关门倒闭的“野鸡学校”说成“名校”;有的故意混淆学校性质,回避关键问题;有的外国学校根本没有学历、学位的授予权,中介机构却称其为某名校的分校或分部;还有的中介机构在中文翻译上做文章,将国外的专科学校翻译成为综合性大学或下属学院等。
毕业于某中专学校的李敏,想通过中介公司为他一圆“留学梦”。2003年4月,他委托上海一家中介公司介绍了一所加拿大的大专学校——加拿大皇家哥伦比亚学院(Royal Columbia College,简称RCC)。
以皇家冠名的学院不免让人“肃然起敬”,而那家颇为知名的中介公司的宣传更让小李坚定了“非皇家不去”的决心。“RCC位于加拿大海岸的美丽城市温哥华。作为大温地区著名的私立高等学府,RCC主要以优质的英语培训课程、计算机课程和护士助理课程而闻名。”
根据中介公司的介绍,RCC的计算机专业在加拿大非常出名,教育质量颇高。从宣传材料上看,皇家哥伦比亚学院“高质量的综合计算机专业课程和多学科组合的教学队伍,使您将来成为一个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这对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小李来说,无疑具有很大吸引力。
小李的父母则对还没有成年的孩子在国外的生活表示担心。但很快,广告上的动人宣传和中介公司工作人员的巧舌让他们打消了顾虑。一位姓刘的工作人员介绍说:“RCC对它的学生们,尤其是国际留学生,给予十分的关心!无论生活还是学习,学生到达加拿大,RCC会安排接机,安排住宿,带孩子们出外旅游,领略加拿大美丽的山山水水和淳朴的风土人情。”另一位工作人员则补充道:“对于学生们学习上的困难,RCC的老师会进行个别辅导,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加拿大尽快实现自己的梦想。”
就这样,2003年8月16日,在支付了2万元人民币的中介费、1000元人民币的“报名费”和1.21万加元(相当于人民币7.5万元)的学费后,小李飞赴加拿大皇家哥伦比亚学院去“实现梦想”。
9月1日,小李按招生计划前往学校报道。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中介公司介绍得“花好稻好”的RCC的计算机专业,其实根本不存在!平生第一次迈出国门的小李顿时茫然不知所措。两个月后,学校竟然宣布倒闭。
此时的小李真正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奈之下,他只能于2004年1月23日飞回上海,那一天正是中国百姓辞旧迎新的大年三十。当他再次翻开中介公司提供的RCC的宣传资料时,感到哭笑不得——“一直以来,RCC保持一支高质量的教学队伍,并且坚持聘请著名大学的教授前来授课。RCC正热诚地欢迎有志于在RCC学习和生活的各国学生,为他们在加拿大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条件……”
更让他和他的家人沮丧的是,当他们带着收据和广告到中介公司反映问题时,对方称当初为他们办手续的两名工作人员均已跳槽,无法核实他们所反映的情况,因而也不能退回中介费。
“偷梁换柱”——业务分包,“黑中介”摇身一变成正规
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属于特许服务行业,许多有资质的机构为了能多做生意,将业务转托给挂靠在其名下无资质的小公司办理,从中非法赚取所谓的管理费,充当起了非法中介的保护伞。而那些没有取得资格的非法留学中介则借机巧立名目,骗取学生的高额学费和中介服务费。
做事谨慎的王老师在确认了某留学中介公司具备有关部委的认证、公章、与国外院校的合作协议后,认为万无一失,替女儿与中介签了委托合同。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王老师最终还是被骗了——女儿所去的学校就像一个“草台班子”,教师是临时雇的,教材只有几页纸,学校则根本没有资格颁发学位证书……
原来,这家中介公司是一家挂靠在合法中介名下的“黑中介”。事实上,这家中介公司的表面文章虽做得很漂亮,细查之下却有不少破绽——公司三证齐全,但留学资格认定书不是原件;协议上盖的印章不是机构法人章,而是业务部的图章;虽然有国外院校的代理协议书,但没有中国驻该国大使馆教育处对学校的认证文件……而这些问题,通常都是受骗上当的消费者花了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学费”之后,才能发现的。
出现挂靠中介最大的原因就是“互利互惠”的交易。经国家正式批准登记的留学中介机构,要向主管部门指定的银行存入50万元以上人民币的备用金,用于其服务对象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的赔偿。对于一些既不想缴纳备用金办理资格认定,又想做留学中介的机构或个人来说,用10万元或稍多点的资金承包合法机构的一个部,向其缴纳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后,就可以“买”到合法的招牌。而一些合法留学中介机构将合法资质出卖给他人,也能谋取高额利润。
据了解,有些机构的子公司多达十余家,甚至层层转包,不仅有儿子辈、孙子辈的公司,有的竟“四代同堂”。
挂靠中介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由于中介资质层层转手,出租方疏于对承包者的管理,承包者经常“越过上级”,直接为申请人提供假材料,造成不良后果。据业内人士介绍,一家挂靠在合法中介名下的“黑中介”,竟然伪造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公章35枚和大量的假证明材料,从事非法招生活动。
一家留学机构的负责人说,挂靠中介常常是一人单干或者仅有两三人,人手少,素质低。“我们接到手的单子要是自己没有能力做,就私下转手给别人做。”这样一来就造成中间环节过多,一旦出了问题,租借方和挂靠方之间互相扯皮,消费者则像足球一样在两家甚至多家机构之间被踢来踢去。据上海市消保委有关人士介绍,目前上海获得资格认定的留学中介机构共有14家,相当一部分中介机构都把业务转托给挂靠在其名下无资格的小公司办理,从中收取“管理费”。
“浑水摸鱼”——空头承诺,合同协议藏陷阱
消费者与留学中介机构之间,经常因合同凭证不规范,或中介无法兑现承诺而引发纠纷。一些消费者办理手续后不向中介机构索要正规发票,有的甚至什么凭证都没有。一旦因国外学校实际情况与中介宣传不符,或是中介机构违约,消费者常常“口说无凭”,而中介机构则“浑水摸鱼”、推卸责任。
消费者俞瑾轶2003年9月与上海一家国际教育服务公司签订合同,为其办理攻读麦考瑞大学或者悉尼大学商科研究生文凭(diploma)的手续。1个月后,中介公司给了俞先生一份悉尼大学商科研究生证书(certificate)课程的入学通知书。可俞先生并不知道,事实上,中介公司已经违约了——中文看上去差不多的“文凭”和“证书”,在澳大利亚其实是两回事。
据了解,澳大利亚的研究生课程分3档:第一档叫学位(degree),只有已具备本科学历且在国内所读专业与申请专业相符的学员才可申请;第二档是文凭(diploma),申请的条件是本科学历,但所读专业与申请专业不符,或专科学历但已有工作经历,diploma学制为1年;第三档才是证书(certificate),专科学历且没有工作经验的学员可申请部分学校的certificate。一般研究生学制为两年,若要申请研究生学位,必须先要获得文凭。
俞先生有专科学历,并且有工作经验,按理说他完全可以申请研究生文凭,而非证书。可是,他根本不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也没有明确说明。结果,俞先生就稀里糊涂地与中介公司签了《赴澳留学签证合同》。
2个月后,当他得到预签(PVA)后发现,此次签证需要在9个月后回中国重签。这时俞先生方才如梦初醒,原来研究生文凭与研究生证书是有区别的。就签证而言,前者学制1年,因此可以在当地续签,而后者学制仅6个月,所以要回中国才能续签。而根据澳大利亚法律,签证只有超过10个月的,才可在当地续签,否则就要回“原籍”续签。
本来在学校就可以完成的续签工作,现在得2年之内回国两次。“我当时真是气坏了,这样让我来回奔波怎么受得了?我跟他们说,‘你们还不如干脆给我办一份两个星期的旅游签证算了。’”俞先生至今仍愤愤不平。
之后,俞先生开始与中介交涉。“我当时只了解学校和专业,对学位上的不同之处的确一无所知。可正因为我不清楚这些问题,才会找中介,否则我就自己申请了。”但中介公司矢口否认合同违约,声称他们也不清楚“文凭”与“证书”的区别。
虽然遭遇挫折,但俞先生对赴澳留学依然“痴心不改”。2004年4月,他又与中介公司协商签署了一份《补充协议》:于先生放弃已得到的预签,中介公司则承诺为他再申请麦考瑞大学两年本科会计课程,并办理签证。
麦考瑞大学7月份开学,可俞先生直到5月中旬仍未收到学校的入学通知。不得已,他直接打电话到学校,方才得知对方根本没有收到任何有关他的代理入学申请。也就是说,中介公司根本没有为他办理申请,第二次违约了。不知不觉间,《补充协议》也成了废纸一张,而俞先生办理申请前前后后花去的费用共计1.2万元都打了水漂。
对此,专家表示,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与消费者之间所签订的有关中介服务协议书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格式文本,均由各中介机构自行设计,协议书中普遍存在消费者和中介机构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平等、中介机构违约责任不清等情况。对于留学前景及留学地的广告宣传往往被夸大其词,却不写入协议书。常见情况是,当消费者到了当地发现学校实际情况与宣传有差异或中介机构违约而发生消费争议时,中介机构往往自行解释,推脱违约责任。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上世纪初叶,少年周恩来在东渡扶桑的旅程中作出如此壮怀激烈的诗篇,许多青年为求救国之路远赴海外;六七十年后,更多的年轻人为了自己的前途或是“钱途”踏上留学之路,但他们却要时时提防落入中介机构设置的陷阱之中。近日,记者通过采访调查,摸清了一些违规留学中介机构常用的“造假术”。
“无中生有”——虚假广告,诱你上钩
漫天飞舞的留学中介广告令人难辨真假。事实上,非法留学中介机构蒙骗消费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虚假广告,主要表现在模糊国外学校的性质和现状,无中生有,瞒天过海。
他们有的把国外语言学校说成“进入大学的必由之路和捷径”;把几人合办、随时会因生源不足而关门倒闭的“野鸡学校”说成“名校”;有的故意混淆学校性质,回避关键问题;有的外国学校根本没有学历、学位的授予权,中介机构却称其为某名校的分校或分部;还有的中介机构在中文翻译上做文章,将国外的专科学校翻译成为综合性大学或下属学院等。
毕业于某中专学校的李敏,想通过中介公司为他一圆“留学梦”。2003年4月,他委托上海一家中介公司介绍了一所加拿大的大专学校——加拿大皇家哥伦比亚学院(Royal Columbia College,简称RCC)。
以皇家冠名的学院不免让人“肃然起敬”,而那家颇为知名的中介公司的宣传更让小李坚定了“非皇家不去”的决心。“RCC位于加拿大海岸的美丽城市温哥华。作为大温地区著名的私立高等学府,RCC主要以优质的英语培训课程、计算机课程和护士助理课程而闻名。”
根据中介公司的介绍,RCC的计算机专业在加拿大非常出名,教育质量颇高。从宣传材料上看,皇家哥伦比亚学院“高质量的综合计算机专业课程和多学科组合的教学队伍,使您将来成为一个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这对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小李来说,无疑具有很大吸引力。
小李的父母则对还没有成年的孩子在国外的生活表示担心。但很快,广告上的动人宣传和中介公司工作人员的巧舌让他们打消了顾虑。一位姓刘的工作人员介绍说:“RCC对它的学生们,尤其是国际留学生,给予十分的关心!无论生活还是学习,学生到达加拿大,RCC会安排接机,安排住宿,带孩子们出外旅游,领略加拿大美丽的山山水水和淳朴的风土人情。”另一位工作人员则补充道:“对于学生们学习上的困难,RCC的老师会进行个别辅导,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加拿大尽快实现自己的梦想。”
就这样,2003年8月16日,在支付了2万元人民币的中介费、1000元人民币的“报名费”和1.21万加元(相当于人民币7.5万元)的学费后,小李飞赴加拿大皇家哥伦比亚学院去“实现梦想”。
9月1日,小李按招生计划前往学校报道。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中介公司介绍得“花好稻好”的RCC的计算机专业,其实根本不存在!平生第一次迈出国门的小李顿时茫然不知所措。两个月后,学校竟然宣布倒闭。
此时的小李真正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奈之下,他只能于2004年1月23日飞回上海,那一天正是中国百姓辞旧迎新的大年三十。当他再次翻开中介公司提供的RCC的宣传资料时,感到哭笑不得——“一直以来,RCC保持一支高质量的教学队伍,并且坚持聘请著名大学的教授前来授课。RCC正热诚地欢迎有志于在RCC学习和生活的各国学生,为他们在加拿大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条件……”
更让他和他的家人沮丧的是,当他们带着收据和广告到中介公司反映问题时,对方称当初为他们办手续的两名工作人员均已跳槽,无法核实他们所反映的情况,因而也不能退回中介费。
“偷梁换柱”——业务分包,“黑中介”摇身一变成正规
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属于特许服务行业,许多有资质的机构为了能多做生意,将业务转托给挂靠在其名下无资质的小公司办理,从中非法赚取所谓的管理费,充当起了非法中介的保护伞。而那些没有取得资格的非法留学中介则借机巧立名目,骗取学生的高额学费和中介服务费。
做事谨慎的王老师在确认了某留学中介公司具备有关部委的认证、公章、与国外院校的合作协议后,认为万无一失,替女儿与中介签了委托合同。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王老师最终还是被骗了——女儿所去的学校就像一个“草台班子”,教师是临时雇的,教材只有几页纸,学校则根本没有资格颁发学位证书……
原来,这家中介公司是一家挂靠在合法中介名下的“黑中介”。事实上,这家中介公司的表面文章虽做得很漂亮,细查之下却有不少破绽——公司三证齐全,但留学资格认定书不是原件;协议上盖的印章不是机构法人章,而是业务部的图章;虽然有国外院校的代理协议书,但没有中国驻该国大使馆教育处对学校的认证文件……而这些问题,通常都是受骗上当的消费者花了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学费”之后,才能发现的。
出现挂靠中介最大的原因就是“互利互惠”的交易。经国家正式批准登记的留学中介机构,要向主管部门指定的银行存入50万元以上人民币的备用金,用于其服务对象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的赔偿。对于一些既不想缴纳备用金办理资格认定,又想做留学中介的机构或个人来说,用10万元或稍多点的资金承包合法机构的一个部,向其缴纳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后,就可以“买”到合法的招牌。而一些合法留学中介机构将合法资质出卖给他人,也能谋取高额利润。
据了解,有些机构的子公司多达十余家,甚至层层转包,不仅有儿子辈、孙子辈的公司,有的竟“四代同堂”。
挂靠中介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由于中介资质层层转手,出租方疏于对承包者的管理,承包者经常“越过上级”,直接为申请人提供假材料,造成不良后果。据业内人士介绍,一家挂靠在合法中介名下的“黑中介”,竟然伪造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公章35枚和大量的假证明材料,从事非法招生活动。
一家留学机构的负责人说,挂靠中介常常是一人单干或者仅有两三人,人手少,素质低。“我们接到手的单子要是自己没有能力做,就私下转手给别人做。”这样一来就造成中间环节过多,一旦出了问题,租借方和挂靠方之间互相扯皮,消费者则像足球一样在两家甚至多家机构之间被踢来踢去。据上海市消保委有关人士介绍,目前上海获得资格认定的留学中介机构共有14家,相当一部分中介机构都把业务转托给挂靠在其名下无资格的小公司办理,从中收取“管理费”。
“浑水摸鱼”——空头承诺,合同协议藏陷阱
消费者与留学中介机构之间,经常因合同凭证不规范,或中介无法兑现承诺而引发纠纷。一些消费者办理手续后不向中介机构索要正规发票,有的甚至什么凭证都没有。一旦因国外学校实际情况与中介宣传不符,或是中介机构违约,消费者常常“口说无凭”,而中介机构则“浑水摸鱼”、推卸责任。
消费者俞瑾轶2003年9月与上海一家国际教育服务公司签订合同,为其办理攻读麦考瑞大学或者悉尼大学商科研究生文凭(diploma)的手续。1个月后,中介公司给了俞先生一份悉尼大学商科研究生证书(certificate)课程的入学通知书。可俞先生并不知道,事实上,中介公司已经违约了——中文看上去差不多的“文凭”和“证书”,在澳大利亚其实是两回事。
据了解,澳大利亚的研究生课程分3档:第一档叫学位(degree),只有已具备本科学历且在国内所读专业与申请专业相符的学员才可申请;第二档是文凭(diploma),申请的条件是本科学历,但所读专业与申请专业不符,或专科学历但已有工作经历,diploma学制为1年;第三档才是证书(certificate),专科学历且没有工作经验的学员可申请部分学校的certificate。一般研究生学制为两年,若要申请研究生学位,必须先要获得文凭。
俞先生有专科学历,并且有工作经验,按理说他完全可以申请研究生文凭,而非证书。可是,他根本不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也没有明确说明。结果,俞先生就稀里糊涂地与中介公司签了《赴澳留学签证合同》。
2个月后,当他得到预签(PVA)后发现,此次签证需要在9个月后回中国重签。这时俞先生方才如梦初醒,原来研究生文凭与研究生证书是有区别的。就签证而言,前者学制1年,因此可以在当地续签,而后者学制仅6个月,所以要回中国才能续签。而根据澳大利亚法律,签证只有超过10个月的,才可在当地续签,否则就要回“原籍”续签。
本来在学校就可以完成的续签工作,现在得2年之内回国两次。“我当时真是气坏了,这样让我来回奔波怎么受得了?我跟他们说,‘你们还不如干脆给我办一份两个星期的旅游签证算了。’”俞先生至今仍愤愤不平。
之后,俞先生开始与中介交涉。“我当时只了解学校和专业,对学位上的不同之处的确一无所知。可正因为我不清楚这些问题,才会找中介,否则我就自己申请了。”但中介公司矢口否认合同违约,声称他们也不清楚“文凭”与“证书”的区别。
虽然遭遇挫折,但俞先生对赴澳留学依然“痴心不改”。2004年4月,他又与中介公司协商签署了一份《补充协议》:于先生放弃已得到的预签,中介公司则承诺为他再申请麦考瑞大学两年本科会计课程,并办理签证。
麦考瑞大学7月份开学,可俞先生直到5月中旬仍未收到学校的入学通知。不得已,他直接打电话到学校,方才得知对方根本没有收到任何有关他的代理入学申请。也就是说,中介公司根本没有为他办理申请,第二次违约了。不知不觉间,《补充协议》也成了废纸一张,而俞先生办理申请前前后后花去的费用共计1.2万元都打了水漂。
对此,专家表示,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与消费者之间所签订的有关中介服务协议书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格式文本,均由各中介机构自行设计,协议书中普遍存在消费者和中介机构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平等、中介机构违约责任不清等情况。对于留学前景及留学地的广告宣传往往被夸大其词,却不写入协议书。常见情况是,当消费者到了当地发现学校实际情况与宣传有差异或中介机构违约而发生消费争议时,中介机构往往自行解释,推脱违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