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传承着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又是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和中学生们的高度重视。但长期以来学生学习文言文“味同嚼蜡”,教师教文言文费力而实效差。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原则精神,我们完全可以突破固有的模式,教学生学习文本传递信息的方法、策略,让学生明白文本是如何讲的,进而实现将文本原生价值转化为教学价值,努力追求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素养。
【关键词】原生价值;厘定;文言文教学;问题驱动;切入点;微探究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都具有客观的语言意义,或称为“原生价值”。准确厘定文本的原生价值,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因为“文本的意义在于表达作者的原意,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是要把握作者的原意,因此,在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关系中,作者的原意是整个理解活动的核心,文本成了作者表达自己意图并由读者去把握的一个媒介。”①中学文言文教学应以文学的方式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所了解,它的教学价值主要在于拓深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素养,教学内容的一大特点是从文本的“原生价值”中选择教学内容。
一、厘定文言文原生价值
(一)原生价值的内涵
李海林先生认为:文本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或传达一种事实的信息,或传达一种思想情感的信息,即文本的“原生价值”。胡立根在《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特征简论》中进一步指出,作为社会阅读客体的文章,它们的原生价值就是信息传输价值。这些信息传输价值分三类:知识传播价值,情意交流价值,消闲价值 。
(二)文言文的原生价值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中学语文课本的选文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两汉辞赋,到唐宋古文、明清散文、文言小说,历朝历代的优秀诗文在这里都有显现。
二、厘定文言文原生价值的原因与意义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1.从教学内容上看:一是重“言”轻“文” ,以“言”代“文”, 教师过于强调文言文教学的“工具性”;二是教师以应付考试为根本目的和任务,课堂上教师总带领学生肢解每篇文本进行考点训练,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2.从教学方法上看:一是重讲轻读,教师多采用“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方法,成了抢占学生话语权的“讲师”;二是教学模式僵死 ,教学流程无非是介绍作家作品,朗读,翻译,感知文本,简要分析文本或写作手法等。不注重把握文章意蕴,分析文章内容,更谈不上评价、鉴赏。
3.从教师自身上看: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开阔,没有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对课文的讲析也仅仅停留在课文材料本身,而没有在深广的学术背景、文化背景下实现对教材的宏观把握。
4.从文言文本身上看:时空跨度带来学习的距离感,古代的人事、情理,隔着邈远的时空,总要经过翻译才能呈现,似乎不够亲切、直观。
(二)厘定文言文原生价值的原因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点是有选择的、有重难点的,并不是所有的原生价值都要被充分挖掘,而是选择有效的部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文本的教学价值是隐形的,它隐藏在原生价值背后。因此,能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原生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明白了文本的原生价值也就实现了教学价值。
(三)厘定文言文原生价值的意义
1.文言并重,回归本真
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蕴含了广博的精神涵养,如果离开了文言语体,精神的一切也随之消失。从传统教学上,文本基础知识的教学就应该也必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这对应了“知识与能力”目標维度的要求。而获取这些财富,首先就要读懂。
2.因文悟道,文道合一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陶冶情感,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通过品鉴文言作品能对学生艺术敏感力的培养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文本中不管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还是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
3.传承文化,品味文学
高中文言文教学要实现传承民族文化、观照生命未来的价值取向。重视理解文言文的文化意蕴和挖掘文本的文学价值,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品味文言文语言形式美、分析人物形象美、接受情感美的熏陶、感悟思想美的光华、领悟哲理美的意蕴,引领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达到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目的。
三、厘定文言文原生价值的方法
(一)用问题驱动课堂
教学“归去来兮辞”时,围绕“归”字展开:从何而归去?为何要归去?如何归去?归去以后,如何?归去时及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黄厚江老师教学《窦娥冤》时,围绕“冤”字展开:窦娥冤在哪里?如何申冤?冤的本质是什么?这些课例都以“问题”作为支点引爆课堂,撬动学生思维,激活思路,激起兴趣,激发灵感。
(二)设计好教学切口
鄂冠中在解读《伶官传序》时用四种方法:标题切入法、结构切入法、细节切入法、专题切入法。引导学生看到文字背后隐含的作者匠心。
(三)深入微探究教学
冯为民老师在教学《赤壁赋》时抓住三个典型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而这三个宾语前置句前后呼应,构成《赤壁赋》内在的文脉,与“乐”“悲”“喜”互成表里。所以分析三个语气词,就能解开文言文语气词的深层文化密码。让学生体会“也”字所含的惊讶、疑惑之情知道苏轼的急切心理和长着情怀;体悟到“哉”字所含的沉重、沉痛之情和无奈、虚无之悲;读懂苏轼情之最深处,感悟到“乎”所含的自信、自慰,对“客”的劝慰与鼓励,既自觉又觉人,就会走进文本深处,使“文”与“言”紧密结合,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感悟到文化的美。
参考文献:
[1]汪唐家.欧洲人文传统的杰出代言人:悼念法国思想家保罗·科利[N].文汇报,2005-5-29
[2]刘宏业.文言文教学转向: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上)[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3
[3]王栋生.文言文改革的当务之急[A].问题与对策[M],北京:教育科
【关键词】原生价值;厘定;文言文教学;问题驱动;切入点;微探究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都具有客观的语言意义,或称为“原生价值”。准确厘定文本的原生价值,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因为“文本的意义在于表达作者的原意,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是要把握作者的原意,因此,在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关系中,作者的原意是整个理解活动的核心,文本成了作者表达自己意图并由读者去把握的一个媒介。”①中学文言文教学应以文学的方式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所了解,它的教学价值主要在于拓深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素养,教学内容的一大特点是从文本的“原生价值”中选择教学内容。
一、厘定文言文原生价值
(一)原生价值的内涵
李海林先生认为:文本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或传达一种事实的信息,或传达一种思想情感的信息,即文本的“原生价值”。胡立根在《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特征简论》中进一步指出,作为社会阅读客体的文章,它们的原生价值就是信息传输价值。这些信息传输价值分三类:知识传播价值,情意交流价值,消闲价值 。
(二)文言文的原生价值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中学语文课本的选文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两汉辞赋,到唐宋古文、明清散文、文言小说,历朝历代的优秀诗文在这里都有显现。
二、厘定文言文原生价值的原因与意义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1.从教学内容上看:一是重“言”轻“文” ,以“言”代“文”, 教师过于强调文言文教学的“工具性”;二是教师以应付考试为根本目的和任务,课堂上教师总带领学生肢解每篇文本进行考点训练,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2.从教学方法上看:一是重讲轻读,教师多采用“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方法,成了抢占学生话语权的“讲师”;二是教学模式僵死 ,教学流程无非是介绍作家作品,朗读,翻译,感知文本,简要分析文本或写作手法等。不注重把握文章意蕴,分析文章内容,更谈不上评价、鉴赏。
3.从教师自身上看: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开阔,没有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对课文的讲析也仅仅停留在课文材料本身,而没有在深广的学术背景、文化背景下实现对教材的宏观把握。
4.从文言文本身上看:时空跨度带来学习的距离感,古代的人事、情理,隔着邈远的时空,总要经过翻译才能呈现,似乎不够亲切、直观。
(二)厘定文言文原生价值的原因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点是有选择的、有重难点的,并不是所有的原生价值都要被充分挖掘,而是选择有效的部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文本的教学价值是隐形的,它隐藏在原生价值背后。因此,能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原生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明白了文本的原生价值也就实现了教学价值。
(三)厘定文言文原生价值的意义
1.文言并重,回归本真
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蕴含了广博的精神涵养,如果离开了文言语体,精神的一切也随之消失。从传统教学上,文本基础知识的教学就应该也必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这对应了“知识与能力”目標维度的要求。而获取这些财富,首先就要读懂。
2.因文悟道,文道合一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陶冶情感,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通过品鉴文言作品能对学生艺术敏感力的培养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文本中不管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还是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
3.传承文化,品味文学
高中文言文教学要实现传承民族文化、观照生命未来的价值取向。重视理解文言文的文化意蕴和挖掘文本的文学价值,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品味文言文语言形式美、分析人物形象美、接受情感美的熏陶、感悟思想美的光华、领悟哲理美的意蕴,引领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达到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目的。
三、厘定文言文原生价值的方法
(一)用问题驱动课堂
教学“归去来兮辞”时,围绕“归”字展开:从何而归去?为何要归去?如何归去?归去以后,如何?归去时及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黄厚江老师教学《窦娥冤》时,围绕“冤”字展开:窦娥冤在哪里?如何申冤?冤的本质是什么?这些课例都以“问题”作为支点引爆课堂,撬动学生思维,激活思路,激起兴趣,激发灵感。
(二)设计好教学切口
鄂冠中在解读《伶官传序》时用四种方法:标题切入法、结构切入法、细节切入法、专题切入法。引导学生看到文字背后隐含的作者匠心。
(三)深入微探究教学
冯为民老师在教学《赤壁赋》时抓住三个典型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而这三个宾语前置句前后呼应,构成《赤壁赋》内在的文脉,与“乐”“悲”“喜”互成表里。所以分析三个语气词,就能解开文言文语气词的深层文化密码。让学生体会“也”字所含的惊讶、疑惑之情知道苏轼的急切心理和长着情怀;体悟到“哉”字所含的沉重、沉痛之情和无奈、虚无之悲;读懂苏轼情之最深处,感悟到“乎”所含的自信、自慰,对“客”的劝慰与鼓励,既自觉又觉人,就会走进文本深处,使“文”与“言”紧密结合,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感悟到文化的美。
参考文献:
[1]汪唐家.欧洲人文传统的杰出代言人:悼念法国思想家保罗·科利[N].文汇报,2005-5-29
[2]刘宏业.文言文教学转向: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上)[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3
[3]王栋生.文言文改革的当务之急[A].问题与对策[M],北京:教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