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201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这一要求,我校以加快农业创新,帮助农民增收为切入点,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调整了专业设置,探索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1 深入走访调查,研究制定培养目标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我校把全校教师分成若干组,深入到农户家中,耳闻目睹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常识的掌握情况。有的农民反映,现在市场上种子、化肥品种很多,基本每年都有假种子、假化肥被买到农民手中。如,2008年扶余县徐家店乡10户农民种植的玉米在苗期出现生长发育缓慢,幼苗枯萎。出苗率仅为30%~40%,也就是农民所说的3成苗、4成苗,这太坑人啦。还有一些养殖户告诉我们,你们农业高中要是能给我们讲解一些育肥猪的饲养技术和防疫知识可就太好了。接着就了解到几起病例,如:扶余县更新乡一户养猪专业户,2009年春季,正值仔猪市场行情达到颠峰时,一次购买仔猪600头,当体重达到120斤左右时,突然得病,短短几天里仅剩下5头,损失惨重;又如:扶余县大林子镇,一养肉食鸡专业户,建了两栋鸡舍。一次性养殖8000余只肉鸡。由于缺乏饲养技术和防病知识,经营三年时间,欠下银行贷款20余万元;又有的农民说,现在政府一再提倡进城务工,并且家中还存在剩余劳动力。有时也想到城里打工,但一听到有人在城里打了一年工,到头来无处讨要工钱时,就不敢去了。这说明农民还不知道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更不具备维权意识。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一些大棚专业户,对大棚的管理技术还不十分了解,于是我们每到一处,便对棚膜的使用、肥料的选择,大棚用水管理以及棚内温度的控制等相关常识随时进行现场指导。
经过深入调查,分析整理,学校研究制定了直接服务于“三农”的总目标,并使农民达到:第一,在购买种子时,使其了解玉米、大豆、水稻良种的购种渠道。同时,一定要索要购种凭证,并签订购种协议,以降低风险。第二,在购买化肥时,要掌握一定的鉴别方法。如:如何从颗粒燃烧或外包装防伪标志等方面鉴别尿素、二铵等常用化肥的真伪等。第三,使养殖户掌握肉猪、肉牛、肉鸡的饲养方法和防病技术。第四,使农户全面掌握蔬菜大棚的栽培管理技术。第五,使外出务工农民了解如何签定合同以及发生劳动纠纷时怎样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
2 根据农民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在全面搜集农民上述需要的信息后,经过综合分析,我们感到作为一所农业职业高中,应立足于服务本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真正解决农民的当务之需。于是我校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设置模式,开设了农学课(主要内容为:种子、化肥和农药真伪的鉴别方法和各种农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等)、养殖课(主要内容为:仔猪、肉牛和鸡雏疫苗的接种,饲料的科学配比,禽舍的卫生管理和疾病的预防)、蔬菜栽培课(主要包括:大棚黄瓜、番茄等作物的育苗、移栽、施肥、灌水技术和病虫害的防治等)以及法律常识课(主要包括:合同法、劳动法和土地承包法)等专业课程。在课程的设计上特别注重课程与农民需要的紧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实用为大前提,以效益为目的,为农民增收起到了技术支持作用。
3 利用校田资源,合理开发小区实验
我校的校田地达十垧之多,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配备了电机井和大型水泵等配套装置。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蔬菜作物进行了小区对比实验。首先,对粮食作物(包括玉米、大豆、高粮等)做同等肥力下的产量对比实验和生育期以及抗逆性的对比实验;其次,对经济作物(包括花生、绿豆等)做微肥、产量和适应性等方面的对比实验;第三,对大棚黄瓜、番茄等蔬菜进行了成熟期、产量和耐贮方面的对比实验;第四,对大田地膜西瓜进行了甜度、产量以及耐贮性的对比实验。通过实践,选出了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的农作物栽培品种和各种蔬菜的栽培品种。为校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实践依据。
4 启动阳光工程,开展科技下乡服务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我校也启动了旨在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的“阳光工程”。几年来,我校利用全体专业教师这一人才资源,利用农闲季节,分组深入全镇各村屯,辐射临近各乡镇,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主要针对近年来,农民在农作物栽培、家庭养殖、土地纠纷、外出务工工资不能及时到位等现象向参培农民讲解了农作物栽培技术,家庭养殖方法以及相关法律知识。为广大农民掌握农业技术和如何维权提供了理论上的帮助,为促进当地农民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和维护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做出了实质性的服务。
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新时期的农业职业学校,只有真正地服务于“三农”,才能从根本上赢得农民的支持和信赖,从而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得以提高。
1 深入走访调查,研究制定培养目标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我校把全校教师分成若干组,深入到农户家中,耳闻目睹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常识的掌握情况。有的农民反映,现在市场上种子、化肥品种很多,基本每年都有假种子、假化肥被买到农民手中。如,2008年扶余县徐家店乡10户农民种植的玉米在苗期出现生长发育缓慢,幼苗枯萎。出苗率仅为30%~40%,也就是农民所说的3成苗、4成苗,这太坑人啦。还有一些养殖户告诉我们,你们农业高中要是能给我们讲解一些育肥猪的饲养技术和防疫知识可就太好了。接着就了解到几起病例,如:扶余县更新乡一户养猪专业户,2009年春季,正值仔猪市场行情达到颠峰时,一次购买仔猪600头,当体重达到120斤左右时,突然得病,短短几天里仅剩下5头,损失惨重;又如:扶余县大林子镇,一养肉食鸡专业户,建了两栋鸡舍。一次性养殖8000余只肉鸡。由于缺乏饲养技术和防病知识,经营三年时间,欠下银行贷款20余万元;又有的农民说,现在政府一再提倡进城务工,并且家中还存在剩余劳动力。有时也想到城里打工,但一听到有人在城里打了一年工,到头来无处讨要工钱时,就不敢去了。这说明农民还不知道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更不具备维权意识。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一些大棚专业户,对大棚的管理技术还不十分了解,于是我们每到一处,便对棚膜的使用、肥料的选择,大棚用水管理以及棚内温度的控制等相关常识随时进行现场指导。
经过深入调查,分析整理,学校研究制定了直接服务于“三农”的总目标,并使农民达到:第一,在购买种子时,使其了解玉米、大豆、水稻良种的购种渠道。同时,一定要索要购种凭证,并签订购种协议,以降低风险。第二,在购买化肥时,要掌握一定的鉴别方法。如:如何从颗粒燃烧或外包装防伪标志等方面鉴别尿素、二铵等常用化肥的真伪等。第三,使养殖户掌握肉猪、肉牛、肉鸡的饲养方法和防病技术。第四,使农户全面掌握蔬菜大棚的栽培管理技术。第五,使外出务工农民了解如何签定合同以及发生劳动纠纷时怎样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
2 根据农民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在全面搜集农民上述需要的信息后,经过综合分析,我们感到作为一所农业职业高中,应立足于服务本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真正解决农民的当务之需。于是我校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设置模式,开设了农学课(主要内容为:种子、化肥和农药真伪的鉴别方法和各种农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等)、养殖课(主要内容为:仔猪、肉牛和鸡雏疫苗的接种,饲料的科学配比,禽舍的卫生管理和疾病的预防)、蔬菜栽培课(主要包括:大棚黄瓜、番茄等作物的育苗、移栽、施肥、灌水技术和病虫害的防治等)以及法律常识课(主要包括:合同法、劳动法和土地承包法)等专业课程。在课程的设计上特别注重课程与农民需要的紧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实用为大前提,以效益为目的,为农民增收起到了技术支持作用。
3 利用校田资源,合理开发小区实验
我校的校田地达十垧之多,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配备了电机井和大型水泵等配套装置。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蔬菜作物进行了小区对比实验。首先,对粮食作物(包括玉米、大豆、高粮等)做同等肥力下的产量对比实验和生育期以及抗逆性的对比实验;其次,对经济作物(包括花生、绿豆等)做微肥、产量和适应性等方面的对比实验;第三,对大棚黄瓜、番茄等蔬菜进行了成熟期、产量和耐贮方面的对比实验;第四,对大田地膜西瓜进行了甜度、产量以及耐贮性的对比实验。通过实践,选出了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的农作物栽培品种和各种蔬菜的栽培品种。为校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实践依据。
4 启动阳光工程,开展科技下乡服务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我校也启动了旨在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的“阳光工程”。几年来,我校利用全体专业教师这一人才资源,利用农闲季节,分组深入全镇各村屯,辐射临近各乡镇,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主要针对近年来,农民在农作物栽培、家庭养殖、土地纠纷、外出务工工资不能及时到位等现象向参培农民讲解了农作物栽培技术,家庭养殖方法以及相关法律知识。为广大农民掌握农业技术和如何维权提供了理论上的帮助,为促进当地农民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和维护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做出了实质性的服务。
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新时期的农业职业学校,只有真正地服务于“三农”,才能从根本上赢得农民的支持和信赖,从而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