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考力是孩子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也是帮助他连接知识与现实问题的桥梁,通过灵活地调用各种知识、经验、资源等,实现解决问题的终极目的。培养孩子的思考力离不开工具的支持,而工具就在生活里,可以从绘画、阅读、思维导图3个方面入手。
学会思考会使孩子的学习能力突飞猛进,但孩子的思考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思考能力不是单一发展起来的,而是基于观察、聆听、感受后聚合形成的一种能力。如何提升孩子的思考能力呢?我们的建议是在生活中不断地拓展孩子的思维王国。孩子是在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所以思考力的培养也需要在生活中借助孩子的生活經验完成。
思考力的培养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开始
思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依赖于具体的事物,所以让孩子进行思考的前提是获取对某件事情的关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天生就对外部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父母要注意用恰当的方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脑瓜里装着10万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树叶会变黄?”“为什么知了会鸣叫?”面对这些问题,父母的回应可以分为2步。
第一步:肯定孩子爱问问题的行为
提问这个行为本身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这是激励孩子进行持续探索、深入思考的第一步。所以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不管父母当时是否能回答孩子的提问,或者是否有急需处理的事情,一定要先关注孩子的问题,表现出对孩子问题的重视。这个回应不会花费太长时间,比如可以这样跟孩子说:“你的问题很棒,当年有个科学家也问过和你一样的问题。”除了语言肯定,还可以借助专注聆听、眼神交流、拍一拍孩子的肩膀等肢体动作,给予孩子鼓励。
第二步:对孩子的问题进行反问,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面对孩子的提问,父母要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反问孩子,通过“你觉得呢?”“你是怎么想的?”“然后呢?”让孩子学会追问,这是在帮助孩子主动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对于孩子的回答,不要随意进行评判,要让孩子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体验思考的乐趣。在解决孩子的疑问之后,父母还能通过引入想象力,引导孩子开启新一轮的思考。比如当孩子问为什么会下雨时,在给孩子解释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水珠这样的科学答案后,还可以让孩子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再问问孩子:“如果你化作一滴雨,希望落在什么地方?”从而展开一段新的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之旅。
思考力生活培养工具
思考力的培养离不开工具的支持。绘画、亲子共读和思维导图中都暗含着促进孩子思维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些方面做好引导和刺激就能帮助孩子提升思考力。
在绘画中发展思维过程
绘画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事,而绘画其实是一个能很好地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过程。儿童美育专家苏清华老师曾经分享过,想要看得懂孩子的画,就要了解孩子的绘画过程,因为绘画作品只是最终的呈现结果,而绘画过程才体现了孩子的思考,表现了孩子的想法。所以这里也要提醒父母不要把绘画的结果和过程颠倒了,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在绘画中的思考力,而不是看重孩子画得像不像。以下面这幅作品为例,看起来是一幅什么都看不清楚的画,但是却体现了孩子强大的思维过程:一条彩虹鱼和一条小飞鱼在大海里嬉戏,后来海浪光顾了,海水翻涌,画面逐渐变得模糊了,最后又来了一只开始喷墨的大章鱼,所以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一幅画。可见,父母如果想要用好绘画这个思维工具,与其关注孩子最终画出了什么,不如关注孩子是怎么画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绘画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观察力。这是因为观察是孩子绘画过程中的第一步,当孩子通过观察更加了解事物的特征之后,才能在绘画作品中有更出色的呈现,从这个角度说,观察就相当于孩子搜集信息的渠道。观察时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加入手、耳、鼻、舌等多种感官通道,从而帮助孩子建立更加全面、丰富的信息。在思考过程中观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就等于提升了孩子搜集信息的能力,为深入思考奠定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观察能力,比如孩子知道画鱼时需要用2根线条简单地勾勒出鱼的形状,用不同的颜色给鱼涂色,这就是孩子观察到的特征,以此类推,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更多的细节,比如鱼的花纹是不同的,有条状的,有圆点的;体形可能也存在差别,有些是圆形的,有些则是更长一些。观察几次后,孩子画中的鱼的样子就会丰富起来了。另外,观察时,孩子可能会发现鱼类都生活在水里,游动时会晃动小尾巴,用鳃呼吸等,这些相似特征的提炼其实也是在帮助孩子训练概括性思维,学习总结规律。
在亲子共读中培养思维力
亲子共读创造了大量父母和孩子对话的机会,能帮助孩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而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孩子词汇量的增加和句法结构能力的不断完善,孩子的思维也会更具有概括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在对话中积极引导,帮助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 让孩子讲故事,理清逻辑关系
亲子共读时,可以鼓励孩子说一说故事中的内容,但是受到概括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孩子可能会出现叙述中线索混乱、情节不完整的情况,这时候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理清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有些父母可能会过分地看重孩子是否能记住整个故事,但是我们想提升的其实是孩子的思考力而非记忆力,所以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这有利于孩子学会逻辑化思考。
以某个人物为切入点,梳理前后变化
在亲子共读中提升思考力,除了讲述整个故事,还能从某一个人物为起点,看一看人物前后的行为变化、心理变化,比如在读《白雪公主》时,可以问一问孩子:皇后先、后分别用什么方式害白雪公主的?我们不是要考孩子的记忆力,所以可以带孩子再次回到书中,用这个线索去找到故事场景,帮助孩子理解,同一个故事可以有不同的思考角度,思考是多元的。 预测结局,提升推理能力
对于情节波折的故事,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猜结局的游戏,然后对比与故事结尾的异同,提高孩子推理能力的发展。比如在绘本《我想要一只狗》中,小女孩希望到动物收容所收养一只小狗,但是饲养员叔叔一直在向她介绍其他小动物,我们可以让孩子猜一猜小女孩能如愿以偿地領养一只小狗吗,并说出理由。还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的推测用图画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让思考过程得到更深一层的加工,这能帮助孩子再次检验自己的推理是否合理,从而及时做出修正。
利用思维导图发展多元思维
我们经常提及要为孩子提供脚手架,而在这里,思维导图就是孩子思维发展的脚手架。思维导图通过图文的方式,可以将复杂的、抽象的思考过程形象化,帮助孩子梳理思维过程,便于孩子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孩子拓展思路,为孩子提供不同的思维角度,有助于孩子建构发散性思维和多元思维。思维导图使用时,既可以自下而上,先罗列具体的信息,再按照导图的结构进行重新排列,也可以自上而下,从结构出发,寻找对应的信息。在这里,我们为孩子提供8种经常可以用到的思维导图,也是8种不同的思考方式,父母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灵活和孩子一起运用不同的导图类型。
树状图 树状图像一棵大树,帮助孩子对概念进行分类和总结。比如在和孩子一起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时,可以利用树状图先呈现厨余垃圾、生活垃圾、有害垃圾等不同的类别,然后再引导孩子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属于厨余垃圾、哪些属于生活垃圾等,并分别补充在树状图中。
圆圈图 圆圈图有点像CD 光盘,大圆套小圆,帮助孩子了解或定义一件事情或事物的属性。比如父母在和孩子一起了解幼儿园时,可以通过圆圈图让孩子了解到,幼儿园有教室、同伴、老师、校车、操场等。
气泡图 气泡图是外围一圈小气泡围绕着大气泡,帮助孩子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特征,比如描述小狗是什么样的,可以让孩子列举若干个描绘小狗的词语,如小狗毛茸茸的、会汪汪叫、跑得快等。
双重气泡图 与气泡图相比,这个难度有所增加,帮助孩子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如,当孩子在比较西瓜和南瓜有什么异同点时,可以用这样图示帮助孩子呈现,从而更清楚地进行比较。
流程图 可以用于描述事情的先后顺序。在亲子共读中,可以用来梳理故事发生的起承转合,但多用于单条线索的故事。
多重流程图 与流程图相比增加了一定难度,孩子用于事物对比,分析因果关系。比如在绘本故事中,探索故事情节前因后果,左边是事件产生的原因,右边则是事件引起的结果。
括号图 孩子用于梳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对内容进行延展与解释。例如,身体组成、植物分类、交通工具种类。
桥状图 孩子用于事物的类比,做到举一反三,同时展示流程关系。比如在动物界的类比,蜻蜓和直升机、蝙蝠和雷达、鲸鱼和潜水艇。
父母在引导孩子使用思维导图时,不必太过于拘泥形式,可以适当加以想象与创造,借助涂鸦并配合语言,关键在于通过使用导图,帮助孩子了解并掌握导图背后的思维方式。
学会思考会使孩子的学习能力突飞猛进,但孩子的思考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思考能力不是单一发展起来的,而是基于观察、聆听、感受后聚合形成的一种能力。如何提升孩子的思考能力呢?我们的建议是在生活中不断地拓展孩子的思维王国。孩子是在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所以思考力的培养也需要在生活中借助孩子的生活經验完成。
思考力的培养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开始
思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依赖于具体的事物,所以让孩子进行思考的前提是获取对某件事情的关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天生就对外部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父母要注意用恰当的方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脑瓜里装着10万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树叶会变黄?”“为什么知了会鸣叫?”面对这些问题,父母的回应可以分为2步。
第一步:肯定孩子爱问问题的行为
提问这个行为本身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这是激励孩子进行持续探索、深入思考的第一步。所以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不管父母当时是否能回答孩子的提问,或者是否有急需处理的事情,一定要先关注孩子的问题,表现出对孩子问题的重视。这个回应不会花费太长时间,比如可以这样跟孩子说:“你的问题很棒,当年有个科学家也问过和你一样的问题。”除了语言肯定,还可以借助专注聆听、眼神交流、拍一拍孩子的肩膀等肢体动作,给予孩子鼓励。
第二步:对孩子的问题进行反问,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面对孩子的提问,父母要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反问孩子,通过“你觉得呢?”“你是怎么想的?”“然后呢?”让孩子学会追问,这是在帮助孩子主动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对于孩子的回答,不要随意进行评判,要让孩子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体验思考的乐趣。在解决孩子的疑问之后,父母还能通过引入想象力,引导孩子开启新一轮的思考。比如当孩子问为什么会下雨时,在给孩子解释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水珠这样的科学答案后,还可以让孩子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再问问孩子:“如果你化作一滴雨,希望落在什么地方?”从而展开一段新的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之旅。
思考力生活培养工具
思考力的培养离不开工具的支持。绘画、亲子共读和思维导图中都暗含着促进孩子思维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些方面做好引导和刺激就能帮助孩子提升思考力。
在绘画中发展思维过程
绘画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事,而绘画其实是一个能很好地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过程。儿童美育专家苏清华老师曾经分享过,想要看得懂孩子的画,就要了解孩子的绘画过程,因为绘画作品只是最终的呈现结果,而绘画过程才体现了孩子的思考,表现了孩子的想法。所以这里也要提醒父母不要把绘画的结果和过程颠倒了,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在绘画中的思考力,而不是看重孩子画得像不像。以下面这幅作品为例,看起来是一幅什么都看不清楚的画,但是却体现了孩子强大的思维过程:一条彩虹鱼和一条小飞鱼在大海里嬉戏,后来海浪光顾了,海水翻涌,画面逐渐变得模糊了,最后又来了一只开始喷墨的大章鱼,所以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一幅画。可见,父母如果想要用好绘画这个思维工具,与其关注孩子最终画出了什么,不如关注孩子是怎么画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绘画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观察力。这是因为观察是孩子绘画过程中的第一步,当孩子通过观察更加了解事物的特征之后,才能在绘画作品中有更出色的呈现,从这个角度说,观察就相当于孩子搜集信息的渠道。观察时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加入手、耳、鼻、舌等多种感官通道,从而帮助孩子建立更加全面、丰富的信息。在思考过程中观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就等于提升了孩子搜集信息的能力,为深入思考奠定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观察能力,比如孩子知道画鱼时需要用2根线条简单地勾勒出鱼的形状,用不同的颜色给鱼涂色,这就是孩子观察到的特征,以此类推,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更多的细节,比如鱼的花纹是不同的,有条状的,有圆点的;体形可能也存在差别,有些是圆形的,有些则是更长一些。观察几次后,孩子画中的鱼的样子就会丰富起来了。另外,观察时,孩子可能会发现鱼类都生活在水里,游动时会晃动小尾巴,用鳃呼吸等,这些相似特征的提炼其实也是在帮助孩子训练概括性思维,学习总结规律。
在亲子共读中培养思维力
亲子共读创造了大量父母和孩子对话的机会,能帮助孩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而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孩子词汇量的增加和句法结构能力的不断完善,孩子的思维也会更具有概括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在对话中积极引导,帮助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 让孩子讲故事,理清逻辑关系
亲子共读时,可以鼓励孩子说一说故事中的内容,但是受到概括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孩子可能会出现叙述中线索混乱、情节不完整的情况,这时候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理清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有些父母可能会过分地看重孩子是否能记住整个故事,但是我们想提升的其实是孩子的思考力而非记忆力,所以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这有利于孩子学会逻辑化思考。
以某个人物为切入点,梳理前后变化
在亲子共读中提升思考力,除了讲述整个故事,还能从某一个人物为起点,看一看人物前后的行为变化、心理变化,比如在读《白雪公主》时,可以问一问孩子:皇后先、后分别用什么方式害白雪公主的?我们不是要考孩子的记忆力,所以可以带孩子再次回到书中,用这个线索去找到故事场景,帮助孩子理解,同一个故事可以有不同的思考角度,思考是多元的。 预测结局,提升推理能力
对于情节波折的故事,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猜结局的游戏,然后对比与故事结尾的异同,提高孩子推理能力的发展。比如在绘本《我想要一只狗》中,小女孩希望到动物收容所收养一只小狗,但是饲养员叔叔一直在向她介绍其他小动物,我们可以让孩子猜一猜小女孩能如愿以偿地領养一只小狗吗,并说出理由。还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的推测用图画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让思考过程得到更深一层的加工,这能帮助孩子再次检验自己的推理是否合理,从而及时做出修正。
利用思维导图发展多元思维
我们经常提及要为孩子提供脚手架,而在这里,思维导图就是孩子思维发展的脚手架。思维导图通过图文的方式,可以将复杂的、抽象的思考过程形象化,帮助孩子梳理思维过程,便于孩子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孩子拓展思路,为孩子提供不同的思维角度,有助于孩子建构发散性思维和多元思维。思维导图使用时,既可以自下而上,先罗列具体的信息,再按照导图的结构进行重新排列,也可以自上而下,从结构出发,寻找对应的信息。在这里,我们为孩子提供8种经常可以用到的思维导图,也是8种不同的思考方式,父母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灵活和孩子一起运用不同的导图类型。
树状图 树状图像一棵大树,帮助孩子对概念进行分类和总结。比如在和孩子一起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时,可以利用树状图先呈现厨余垃圾、生活垃圾、有害垃圾等不同的类别,然后再引导孩子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属于厨余垃圾、哪些属于生活垃圾等,并分别补充在树状图中。
圆圈图 圆圈图有点像CD 光盘,大圆套小圆,帮助孩子了解或定义一件事情或事物的属性。比如父母在和孩子一起了解幼儿园时,可以通过圆圈图让孩子了解到,幼儿园有教室、同伴、老师、校车、操场等。
气泡图 气泡图是外围一圈小气泡围绕着大气泡,帮助孩子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特征,比如描述小狗是什么样的,可以让孩子列举若干个描绘小狗的词语,如小狗毛茸茸的、会汪汪叫、跑得快等。
双重气泡图 与气泡图相比,这个难度有所增加,帮助孩子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如,当孩子在比较西瓜和南瓜有什么异同点时,可以用这样图示帮助孩子呈现,从而更清楚地进行比较。
流程图 可以用于描述事情的先后顺序。在亲子共读中,可以用来梳理故事发生的起承转合,但多用于单条线索的故事。
多重流程图 与流程图相比增加了一定难度,孩子用于事物对比,分析因果关系。比如在绘本故事中,探索故事情节前因后果,左边是事件产生的原因,右边则是事件引起的结果。
括号图 孩子用于梳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对内容进行延展与解释。例如,身体组成、植物分类、交通工具种类。
桥状图 孩子用于事物的类比,做到举一反三,同时展示流程关系。比如在动物界的类比,蜻蜓和直升机、蝙蝠和雷达、鲸鱼和潜水艇。
父母在引导孩子使用思维导图时,不必太过于拘泥形式,可以适当加以想象与创造,借助涂鸦并配合语言,关键在于通过使用导图,帮助孩子了解并掌握导图背后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