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施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何时学,为什么学和怎样学,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是学生问题的培养者和指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分析能力、想像力等心理活动调动和诱发起来。当学生发现了问题,他就会产生一种怀疑、兴奋、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会积极思维、积极分析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问题意识既是思维的开端,又是思维的动力。
一、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是教师“教”得怎么样,而是学生“学”得如何,也就是说学生是否主动去学,是否快乐地去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努力地听,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播和对结论的理解、记忆,不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真实体验。结果,学生掌握的仅是背得滚瓜烂熟的基本定理、重点知识、解题技巧等,而必备素质得不到应有的培养,以至于发现了问题不知如何解决。传统的课堂被教师所主宰,一直是“你讲我听”“你写我抄”“你问我答”的僵化模式,几乎没有关注学生“学”的行为,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实践的机会,因而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二、启发学生思维需要以问题意识的培养为手段
通过教学,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结论,而是体会这个过程。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发学生的兴趣思维,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产生新的学习动力。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的重要特征就是:让学生依据所提供的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尽量多地去发现问题,畅所欲言。当发现的问题较多,显得零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去分析、归纳,学生自然就学会了分类研究问题的方法。而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出的方法和结论,他们一定会牢牢印在自己的脑海里,比教师反复讲解的效果要好很多。现举一例说明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课例24.2.3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展示问题:(1)点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如何识别?
(2)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如何识别?
(3)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又如何呢?
学生活动:通过回忆已学过的知识,学会用类比的思想来学习新的知识。
教师活动:演示课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两圆的不同位置关系有几种?利用几何画板画出两个半径不同的圆,固定其中一个而移动另一个。
学生活动:观察、发现,并动手摆出两圆的不同位置关系图形。
教师活动:请两名学生展示他们发现的两圆不同位置关系的图形。
学生活动:动手实践,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两圆不同位置关系。
教师活动:能否根据两圆公共点的个数类比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定义,给出两圆位置关系的定义?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大胆设想,给出两圆的几种位置关系。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出两圆的几种位置关系的定义。
教师活动:请你根据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猜测出两圆的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所画出的两圆的位置关系图形进一步观察、思考、猜想、测量,发表见解,并利用刻度尺进行测量,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活动:利用课件演示两圆位置关系的变化情况,观察随着两圆位置关系的变化,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和、之差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师活动:圆是轴对称图形,两个圆是否也能组成轴对称图形呢?如果能组成轴对称图形,那么对称轴是什么?
学生活动:将圆对折,观察、总结圆的对称性以及对称轴条数。
……
這节课是24.2.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一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观察分析,猜想证明,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认知过程,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突现应用意识。教师引导学生从“教”和“形”两方面探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有限的知识,更要关注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而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如何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向书本说“不”,敢向教师说“不”,只有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敞开问题意识之门;同时,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胆怯心理,善意地倾听、解释他们的疑问,及时发现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的正确引导,不断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水平。
一、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是教师“教”得怎么样,而是学生“学”得如何,也就是说学生是否主动去学,是否快乐地去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努力地听,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播和对结论的理解、记忆,不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真实体验。结果,学生掌握的仅是背得滚瓜烂熟的基本定理、重点知识、解题技巧等,而必备素质得不到应有的培养,以至于发现了问题不知如何解决。传统的课堂被教师所主宰,一直是“你讲我听”“你写我抄”“你问我答”的僵化模式,几乎没有关注学生“学”的行为,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实践的机会,因而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二、启发学生思维需要以问题意识的培养为手段
通过教学,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结论,而是体会这个过程。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发学生的兴趣思维,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产生新的学习动力。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的重要特征就是:让学生依据所提供的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尽量多地去发现问题,畅所欲言。当发现的问题较多,显得零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去分析、归纳,学生自然就学会了分类研究问题的方法。而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出的方法和结论,他们一定会牢牢印在自己的脑海里,比教师反复讲解的效果要好很多。现举一例说明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课例24.2.3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展示问题:(1)点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如何识别?
(2)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如何识别?
(3)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又如何呢?
学生活动:通过回忆已学过的知识,学会用类比的思想来学习新的知识。
教师活动:演示课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两圆的不同位置关系有几种?利用几何画板画出两个半径不同的圆,固定其中一个而移动另一个。
学生活动:观察、发现,并动手摆出两圆的不同位置关系图形。
教师活动:请两名学生展示他们发现的两圆不同位置关系的图形。
学生活动:动手实践,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两圆不同位置关系。
教师活动:能否根据两圆公共点的个数类比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定义,给出两圆位置关系的定义?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大胆设想,给出两圆的几种位置关系。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出两圆的几种位置关系的定义。
教师活动:请你根据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猜测出两圆的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所画出的两圆的位置关系图形进一步观察、思考、猜想、测量,发表见解,并利用刻度尺进行测量,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活动:利用课件演示两圆位置关系的变化情况,观察随着两圆位置关系的变化,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和、之差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师活动:圆是轴对称图形,两个圆是否也能组成轴对称图形呢?如果能组成轴对称图形,那么对称轴是什么?
学生活动:将圆对折,观察、总结圆的对称性以及对称轴条数。
……
這节课是24.2.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一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观察分析,猜想证明,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认知过程,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突现应用意识。教师引导学生从“教”和“形”两方面探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有限的知识,更要关注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而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如何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向书本说“不”,敢向教师说“不”,只有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敞开问题意识之门;同时,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胆怯心理,善意地倾听、解释他们的疑问,及时发现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的正确引导,不断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