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校园环境与雕塑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kai198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组长)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与人构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人要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应自身的生存,另一方面环境也会深刻地影响人。环境对人的影响,从群体而言,会铸造一个民族的精神,从个体而言,会塑造一个人的灵魂。从根本上说,人类生存的历史,其实就是人与环境互动的历史。
  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的和人造的两类。自然环境包括高层大气、水圈(海洋、江河、湖泊、溪流等)、地形(山岳、山冈、平原、河谷、海岸等)。人类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好,往往要人为地改变环境,在现代,最为典型的人造环境是城市。除非身居偏远,人们更直接地是受人造环境的影响。
  在人造环境中,视觉艺术是其有机的组成部分。视觉艺术通过再现、隐喻、象征等方式表达人的情感、思想、祈求、愿望等,它所提供的视觉经验对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今天,随着图像在信息传达过程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人们开始认识到视觉文化的时代已经来临。“视觉文化”一个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概念。在英文中大概有两个词组可以译成视觉文化,一个是Visual Literacy,一个是Visual Culture。前者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含有主体“拥有”的意义,其意思是针对视觉现象激增的现象,一个社会公民必须具备起码的视觉文化,具体是:1.理解视觉艺术作品的能力;2.分析作品的形式构成和风格规律的能力;3.评价作品的价值倾向和审美品质的能力;4.直觉地把握作品完形、互动和协调的能力。后者是相对客体而言的,含有客观“存在”的意思。然而,对这一意义上的“视觉文化”的解释却是非常宽泛的。美国学者莫则夫(Mirzoeff)认为 “视觉文化即是每天的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 is visual culture”)其实,英文的直译应该是:“日常生活是视觉文化”。
  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视觉文化中,除了现代传媒艺术、产品造型之外,在传统的艺术形式中,可能要数雕塑最具影响力。因为在我们生存环境中,雕塑已广泛地出现在我们的城市的公园、广场、街道、校园等地方。它们对人的影响是强迫性的,所有具有正常视觉器官的人,都不可抗拒这种强迫性。
  校园是人类环境的一个特殊的场所,关注校园环境有着特殊的意义,因而受到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重视。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的房子周边具有整理完美的花园和各种各样易于接触的现象。英国学者赫伯·里德设想了学校应该具备的不同功能区域,并提出绘画和雕刻的陈列对学校的气氛具有很大的裨益。艺术教育的浪漫理想主义者,认为艺术是伟大文明在学校中的代表,将其视为一种保存过去辉煌文明和伟大思想的载体,一种对学生进行良好社会行为教育的有力工具,主张将古典雕塑作为学校环境中的组成部分。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的身心处于成长期——身体在发育,知识在增长,价值观在形成。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活动乃至生活的场所,它与社会环境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比社会环境更圣洁、更美好、更有序,更具有陶冶和教育的功能。在发挥这种整体的陶冶和教育的功能中,需要雕塑的参与,这正是校园雕塑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
  校园雕塑大致可以分成肖像雕塑、主题雕塑、生活雕塑等类型。
  肖像雕塑一般塑造的对象是一般文化名人、特殊学科的名人和与本校传统有关的重要人物。一般的文化名人,如孔子、鲁迅、柏拉图、爱因斯坦等;特殊学科的名人,如陶行知(师范)、贝多芬(音乐)、齐白石(美术)、希波克拉底(医药)等;与本校传统有关的重要人物,如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哈佛大学的哈佛等。
  主题雕塑一般根据学校对特定的价值的认同和推崇来决定,如法学院对公平、正义、责任的追求,理工学院对科学、求实、创新的肯定,艺术学院对人文、理想、开放、自由、美好、创造的向往等。此外,对普世的价值的尊重,也是雕塑的主题,如和平、自由、民主、平等、幸福、美好、智慧、勤劳等。
  生活雕塑以反映校园生活为主,例如学习、运动、交谈、遐思、娱乐和散步等。
  其余还包括一些具有趣味性和观赏性的雕塑小品,如动植物雕塑等。
  校园雕塑的造型样式应该具有多样性,具象、意象和抽象都可以采用。再现、表现、象征和寓意等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因需而定。造型的材料也应该突破一贯性,体现多样。在空间的处理上,既可以像传统雕塑那样将作品置于观众之前,也可以尝试借鉴20世纪环境雕塑的做法,让观众置于作品当中,从而打破生活与艺术的隔离,让雕塑作品融入观众的生活,使观众产生一种参与的愉悦。
  校园雕塑在我国发展很快,作品也是良莠不齐,出现了一些令人称道的优秀作品,也出现了一些遭人唾骂的低劣的作品。校园雕塑中的主要欠缺是内涵不深,图示化、概念化,例如依据思维惯性、不动脑筋、千篇一律地用书本或读书表示学习。粗制滥造,造型丑陋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例如一些写实性的作品中人体的比例出现明显的问题。
  提高校园雕塑的质量,是一个需要慎加考虑的问题。关键是校园雕塑的规划者、设计者应该充分思考校园雕塑与校园环境的相关性——对学生的情趣的陶冶和思想的影响,从而以具体的行动体现校园雕塑的特殊性。优秀的校园雕塑应该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体现对人的生命和价值观的尊重;具有较高的审美品位,显示奇异的创意和高度的智慧。
  这种批判精神非常有益。过去的教育把老师和课本当成榜样,老师的行为是模仿的标准,他说的话是全对的,既然如此,学生只要模仿和记忆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思考。
其他文献
Comparison of Folk Stone Carving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South of Shanxi and North of Weihe River  Shanxi and Shanxi folk stone carving existing in the hinterland of Loess Plateau of midstream a
期刊
晋人易罡曰:善观形者,感天地之动;善察势者,怀仁爱之心;善悟道者,藏忠义之旨。(录于拙著《图·像思维》)  雕者,以行显神;塑者,以灵势真;雕塑者,拟天地、山水、草木、鱼虫……于心,以形取势、以力应场、以态显道也。乐者喜之、观者会之、识者化之。  建筑乃营造之道,雕塑乃运斤之理,建筑显现实物形态以器空,可居、可感、可用;雕塑凸现形态以延情,可观、可应、可琢。圣人立象、贤者立形、匠士隆体、愚人立多余
期刊
The urban sculpture discribed as "urban music note" reflects a city's spiritual appearance and cultural feature. There are quite a few sculptures evidently reflecting urban culture, and some sculpture
期刊
张宝贵作品:《对话》北京阜成路西口 我本是城里人,没想到在农村生活了38年,和农民在一起,开辟艺术田园,自得其乐。——张宝贵 张宝贵的近40000m2的工作室 《流》1995年中央美院画廊
期刊
Every category of art is the product of specific history and society, bearing clear historical properties. Similarly, the history screened and submerged by time and space can only be re-awakened via e
期刊
主持人语:公共艺术的概念是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具有以广大民众广泛参与为特征的艺术形式,就其表现内容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而言,又体现出多元、复合、模糊的动态性特征。在艺术与非艺术之间:通俗与高雅并存,永恒与时尚同在;文化与商业互动;物质与精神相依。因此,缺乏对公共艺术理论的讨论、无益于产生完善的作品实践,我国的现状正如世界著名公共艺术家关根伸夫所言:“以我之见,中国的(公共艺术)尚处在‘量’重于‘质’的时
期刊
Orientation and schematism are becoming people's discussed, criticized and expected targets, because there accomplished modality is: a mannered-style wall painting recording beginning and ending of i
期刊
实际上,就形态演绎而言,古典时期希腊雕刻所呈现的“静穆”,是“静穆的法式”与“狂热的心灵”在交织中所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在西方雕塑发展的宏观视野中,通过和以后情形的比较,这种平衡状态的阶段性质会显得更加清晰。也是因为“狂热的心灵”在以后的雕塑形态上有更加“躁动”的表现,遵循“静穆的法式”的希腊古典雕刻形态才显出配比意义上的和谐或均衡。事实上,这种平衡状态的保持在西方雕塑发展史上是短暂的,在紧接着的
期刊
文楼(著名雕塑家/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一个现代文明国家,或者一个现代化都市除了继承其传统优秀文化艺术之外,最能够体现其文化水平的,应该从大学的质素与数量去衡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交替作用的产物。一般来说,物质文明在客体上比较容易获取。但是精神文明必须有条件地体现于各个文化领域内。例如:各种类艺术活动、教育知识、学术研究、科技水平、甚至民主运作的程度、法律遵守和执行的标准、伤残
期刊
尚荣(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大学之大,不在有无大厦,而在有无大师”。  当今的教育,重在学校,重中之重,又在大学,这里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处所,是输出栋梁之才的地方,也是今后对国家发展导向产生影响的力量。现在对高校有很多评判标准,院士的多寡、SCI论文转引的数量、招生规模、资金实力等等。其实最根本者还在学术,“学术者,天下之公器”。学术的长足发展又在于学校有无大师,在于学校的学习传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