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体育教育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弊端,并提出几点完善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大学生体育教育作为构成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目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呈現多元化的发展模式,遵循了“和而不同”的发展思想。然而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本文就是从这些弊端研究着手,提出当前体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完善我国体育改革的对策。
二、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弊端分析
1.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脱节。“以人为本”无疑是教育改革的长期目标,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必须要遵循的教育理念,然而在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中,体育课的教育内容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需求,特别是忽视了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以及他们继续学习的能力,导致了体育教育和现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出现脱节的问题。实际上只要大学提供足够的体育资源,从教育制度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再辅之以多媒体教育,就能够有效改善脱节的现状。
2.和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存在差异。当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达成一致,那就是努力培养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实际上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由此可以看出体育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从实际教育情况来看,高等学校在体育课程的安排上虽然设置成了必修课,但是其课程量非常少。另一方面,其课程安排也不尽合理,更多突出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3.高中体育教育的再现。实际上很多高等教育在体育教学上还是沿用高中体育教育的思路。内容上的相近性,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所以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另外,在组织结构上,体育教学也和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着一致性,只有极少数的体育项目和中学体育教学存在差异。在上课的结构上,都遵循着准备部分和基本部分以及结束部分,这一点和高等教育的个性化教学存在着明显的冲突,极不利于大学体育教学的开展。
三、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趋势和对策
1.改革发展趋势分析。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下面两方面:一是大学体育课程教育内容将会持续减少,因为其课程内容基本上都是和高中内容相差不大,因此重复学习这些内容毫无意义,那么最佳的方式就是减少课程内容,引入俱乐部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发展课余训练,将课堂的体育学习转变成课余的体育锻炼,同时在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上,也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平时体育学习锻炼的评价,从而有效地促进高中体育课程教育的改革。
2.促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促进大学课程教育的改革。当前大学生更加注重其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大学体育课程教育改革就需要遵循这种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注重课程设计的个性化,提升他们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全面综合的体能测试督促学生在基础体育训练上积极性,从而实现个性化目标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第二,制定科学的评价制度。这是促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为科学的评价制度能够改变学生的体育学习模式,从而不断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另外,在评价学生的同时还要注重个性化的评价,因为对于大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差异,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运动员的水平,所以要以学生体育成绩的进步状况作为重要的评分标准,只有通过这种差异化的评分原则,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丰富体育课程内容,鼓励体育社团的构建,并以此积极帮助这些社团向体育俱乐部方面转变,从而实现俱乐部是体育发展教育之路。这是大学体育未来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解决当前体育课程落后、不符合学生个性化体育学习需求的关键因素。同时通过构建体育俱乐部,还可以加强校内体育相关组织的沟通和交流,也能够促进高校之间相互的体育交流,从而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学水平。第四,加强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训。要想搞好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就需要高校注重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从而提升体育教师教学的创新。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在促进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对于一些不符合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的教师,要及时分流,从而减少体育教育改革的阻力。
四、总结
总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高校要加大体育资源的投入,发展体育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从而实现高等体育教育的既定教学目标,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宝军.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分析与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5).
[2]王开银,谢茜.高校体育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0).
[3]刘璐.现代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初探[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0).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大学生体育教育作为构成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目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呈現多元化的发展模式,遵循了“和而不同”的发展思想。然而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本文就是从这些弊端研究着手,提出当前体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完善我国体育改革的对策。
二、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弊端分析
1.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脱节。“以人为本”无疑是教育改革的长期目标,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必须要遵循的教育理念,然而在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中,体育课的教育内容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需求,特别是忽视了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以及他们继续学习的能力,导致了体育教育和现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出现脱节的问题。实际上只要大学提供足够的体育资源,从教育制度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再辅之以多媒体教育,就能够有效改善脱节的现状。
2.和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存在差异。当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达成一致,那就是努力培养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实际上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由此可以看出体育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从实际教育情况来看,高等学校在体育课程的安排上虽然设置成了必修课,但是其课程量非常少。另一方面,其课程安排也不尽合理,更多突出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3.高中体育教育的再现。实际上很多高等教育在体育教学上还是沿用高中体育教育的思路。内容上的相近性,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所以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另外,在组织结构上,体育教学也和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着一致性,只有极少数的体育项目和中学体育教学存在差异。在上课的结构上,都遵循着准备部分和基本部分以及结束部分,这一点和高等教育的个性化教学存在着明显的冲突,极不利于大学体育教学的开展。
三、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趋势和对策
1.改革发展趋势分析。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下面两方面:一是大学体育课程教育内容将会持续减少,因为其课程内容基本上都是和高中内容相差不大,因此重复学习这些内容毫无意义,那么最佳的方式就是减少课程内容,引入俱乐部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发展课余训练,将课堂的体育学习转变成课余的体育锻炼,同时在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上,也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平时体育学习锻炼的评价,从而有效地促进高中体育课程教育的改革。
2.促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促进大学课程教育的改革。当前大学生更加注重其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大学体育课程教育改革就需要遵循这种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注重课程设计的个性化,提升他们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全面综合的体能测试督促学生在基础体育训练上积极性,从而实现个性化目标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第二,制定科学的评价制度。这是促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为科学的评价制度能够改变学生的体育学习模式,从而不断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另外,在评价学生的同时还要注重个性化的评价,因为对于大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差异,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运动员的水平,所以要以学生体育成绩的进步状况作为重要的评分标准,只有通过这种差异化的评分原则,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丰富体育课程内容,鼓励体育社团的构建,并以此积极帮助这些社团向体育俱乐部方面转变,从而实现俱乐部是体育发展教育之路。这是大学体育未来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解决当前体育课程落后、不符合学生个性化体育学习需求的关键因素。同时通过构建体育俱乐部,还可以加强校内体育相关组织的沟通和交流,也能够促进高校之间相互的体育交流,从而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学水平。第四,加强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训。要想搞好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就需要高校注重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从而提升体育教师教学的创新。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在促进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对于一些不符合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的教师,要及时分流,从而减少体育教育改革的阻力。
四、总结
总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高校要加大体育资源的投入,发展体育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从而实现高等体育教育的既定教学目标,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宝军.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分析与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5).
[2]王开银,谢茜.高校体育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0).
[3]刘璐.现代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初探[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