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吃一个粽子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nt_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小对黏性食物有种畏惧。诸如八宝饭、年糕,甚至包括在回坊卖得很火的甑糕、蜂蜜凉粽子等等。所以如此,是心里作怪,总觉得那些东西过于粘了,吃了会把肠子粘在一起,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毛病一旦养成便很难更改,至今依旧如此。加之上了年纪,脾胃虚弱,已经轻易不碰这些难消化、高糖、高热的食物了。不过,这些年当中,每年只有一次例外,便是端午节那天会吃下一个完整的粽子。
  对于粽子,小时候,只当是一种节令食品,该吃的时候就吃。至于为什么吃,从来没有往这方面想过。问父母估计也问不出什么,他们是大老粗,谈不上有什么认知。那时,家里穷,有了就吃,没了也无所谓。再后来,家里生活逐渐好了,却很少再包粽子了,而是过节时从外面买几个回来。对于街道买的,还是自家包的,味道也感觉没什么差别。有时倒是觉得买回来的更好一点,口味起码多些。
  有关端午节,年轻时留的印象并不深,但有一件事情,至今难以忘怀。
  那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孩子才上小学一年級。端午那天,一早,屋外传来咚、咚、咚的敲门声。开门一看,是岳母挎着一个竹篮立在门外。我赶紧接过篮子放在桌上,把岳母迎了进来。媳妇不解地问:“妈,这么早来有事吗?”岳母指着篮子说:“给你们送粽子来了。”我掀开盖在篮子上的毛巾,里面足足有二十多个粽子,用手一摸,温温的。媳妇一看有些急了,张口道:“你是咋来的?”语气中带了不悦。我忙打圆场,说先洗把脸,喝杯水,不急,坐下慢慢说。
  岳母家在渭南城里,我们住在西安洒金桥附近,相隔着六、七十公里。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拎着一篮子粽子一早赶过来,辛苦不说,要是有个闪失如何是好,况且,岳母眼睛也不太好使。媳妇的担忧也是正常的。
  岳母坐在沙发上,看着有些怨气的女儿,喃喃道,她是一早坐火车来的。媳妇又问:“那下了火车呢?”“走着来的。”媳妇一听,心疼得眼泪都流了下来:“妈,您这是何苦呢?要是出点事,我怎么活呀。”岳母说:“这不好好的嘛。就是想让你们和孙女吃上我包的粽子。”我赶紧安慰媳妇,算了,不要再说了。又扭头对岳母说,以后再有好吃的,让别人打个电话来,我回去取,千万别冒险了。我顺手拿起一个粽子,剥开粽叶吃了起来,红枣馅儿,带着竹叶清香的糯米滑入口中。我边吃边说,你们说着,我去市场买菜,回来做饭。
  那天,我把岳母送上了火车,千叮咛万嘱咐,要她今后千万别一个人来,要来就让人陪着来。岳母点点头,嘴里说着:“回去吧,回去吧。”
  岳母已经故去许多年了,每到端午节时,我和媳妇都会想起若干年前的那个端午。
  有一年端午,和媳妇又聊起了那件事。媳妇告诉我,那天我出去买菜后,岳母得意地告诉她,自己下了火车后,舍不得坐公交,凭着印象,加上打听,一路走了过来,居然很顺溜,没走冤枉路。媳妇说,她听后,又好气又心疼,那天多责备了几句,现在想想真有些后悔。我说,爱是做一切的动力,因为有爱,她才能凭着毅力跑这么远来送粽子,搁我很难做到。媳妇说,那你是爱得不深,书上说,爱能遮盖一切,涂抹一切。
  日子过了芒种,今年的端午就要到了。还是老规矩,只吃一个粽子,以此纪念我的岳母。
  庚子初秋感怀
  立秋后雨水较往年来的多了些。一连十几天,一场接着一场。偶有间歇,像哭累的人儿,一边休息一边抽泣。雨中小草愈发绿了,树叶儿也像是换了模样。有趣儿的是秋意未见,倒是天气先凉了下来,不觉中已经开始添衣加被了。
  自古以来,人们对秋的认知有所不同。悲愁者有之,喜欢者亦有之。悲者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夕阳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悲者的眼中,秋是凄凉的。而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则是乐观者眼中的秋。
  在我看来,秋是多面的。它可以是厚重的、多彩的。犹如秋高气爽,春华秋实。它也可以是清冷的、愁煞的。像是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由此,在乐观者眼中,秋是用来欣赏的、颂扬的、抒情的,在他们的笔下,秋被称为金秋,是收获的时节。然而,在秋愁者的眼里,秋是一种无奈,是凄冷的、瑟瑟的、悲凉的。无论是颂秋者,还是悲秋者,在他们眼里只看到了秋的一面。其实,秋天给人的魅力既不在于它的色彩斑斓,也不在于它的凄风苦雨,而在于它经历了春风夏雨后的成熟与稳健。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升华,是一种含而不露的淡然。
  人是不该悲秋的。秋天是一个采摘的时节,也是冬天临来之前的缓冲。作家安黎说,“秋是一种气质,一种色调,一种用来享受或伤感的时间段落。”他说,他对秋天不悲不喜,不自艾自怨,原因在于他心里很清楚,秋天不过是季节轮回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不因人悲而不来,亦不因人喜而永在。该来的一定会来,该去的一定会去。人接纳了阳光,就要接纳乌云;接纳了春暖,就要接纳冬寒;接纳了瓜果的甘甜,就要接纳夏日的酷热;接纳了五谷的滋养,就要接纳秋日的荒凉。
  春夏秋冬,如同人的一生。人由少年而青年而中年,直至老年。时光剥去少年时期的稚嫩,褪去青年时代的火热,人便进入了中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草木有轮回,人生则只能是单程。中年好比入秋。把握好中年,老年才不至于尴尬,人生的末班车才能开得稳当,少一些磕碰。
  人生入秋是该学着做减法了。既然已经背负不起那么多的欲望,不妨学着去放弃。犹如摄影,处理好留白与影像之间的关系。我以为,人生的减法,首要的是减去名利,留下淡泊;其次减去浮华,留下恬淡;再者是减去刻薄,留下宽容;最后是减去欲望,回归初心。有什么能比安然自在地生活重要。做个散淡的人,秋爽行走,秋凉添衣。于绵绵秋雨中闲坐高处,听雨读书,于秋高气爽中看云卷云舒。
  散文里我比较喜欢郁达夫《故都的秋》。而诗词中苏轼的世事一场大梦也是读来感触良多。秋天是富有诗意的,但秋天的清冷又有几人能懂。
  今年,一场疫情由春闹到秋,多事之秋已经不足以表达对未来的忧虑。生活不易,唯有努力坚强地持守。
  栏目责编:萧 忆
其他文献
轻  春光落在草坪上  我骑着马,莞尔一笑  黛青的裙角轻轻飘动  柳梢在内心起伏  你在身后紧跟着  山峦羞涩躲开  这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爱情疯狂地奔跑  我慢下步伐  躺在一朵白云里  呼吸着芬芳的空城  任鸟鸣穿梭  花在眠  万物闪耀的季节  每天蝴蝶在飞舞  没有写诗的日子  天空明媚而昏暗  想到“雕琢”一词  每一寸春光烂漫  我放开了你的手  就这样静静想念  花在眠,花未眠  
期刊
探鱼  就像看一条假装晕倒的鱼  我也用七秒的記忆  搅拌一缸不带草的水  没有风,等波浪自然平静  它开始摇头摆尾  而我转身,不动声色  就像已经见过  在冬天相见  如果在冬天相见,没有人知道  多少情绪饱满的飞虫、枝叶  连同裸露的毛孔,为岁月关门  更多的时候,我们吹冷风  抿嘴、小心地呼吸  用饱含探寻的目光,打量彼此  譬如熟悉的眉角、鼻尖的痣和  左耳的伤疤  我们不说话,也不无语
期刊
一  河不宽,看上去四五米的样子;水也不深,人下去最多能没过膝盖。河两边的淤泥茅草上挂着被水浸过的痕迹,那是夏季里河水上涨时留下的余韵。  河水很清,温温柔柔地流着,弄出些细碎的声音,像许多人在窃窃私语。他们谈论啥呢?是在说过去的事情吗?踏上河边那块草滩时,德山老汉一边卷着莫合烟一边想。一只野兔从草丛里惊起,倏地窜到河边,又飞快地奔向下游,灰黄的身子一缩一弹地耸动。他心说,我又不逮你,跑那么快。草
期刊
太平湖  清晨,群峰涌入  白雾渲染的水面  所谓虚度,恰恰在水一方  足蹈手舞,直抵黄昏的深处  太平湖掌起一盏盏青灯  放下整洁舒适的床榻  日子有过万千峰谷  而此刻却安静得没有波澜  脚尖流连这里的风月  一心吸够芬芳的墨汁  在连绵无尽的宣纸上挥毫  好客的鱼虾就会深情拥吻  每一座山  都是一位不再流浪的诗人  月牙泉  沙地上,万千杂踏的脚印  只为月牙泉而生  其中也有我的一双  
期刊
春酝夏成一场缘  捡起几缕  夏日脱落的发  捆扎从春天  租来的梦  浇注  夜夜相思的泪  密封,瓮藏  等待发酵  盼佳酿一成  我着霞帔  踏万千沟壑  山一程,水一程  邀你来临垆闻香  任你笔意纵横  也捭阖不出  我的酒后狂草  直到月儿拉圆  金色的弓  再把春宵未完的梦  待续  初心為介  你千里奔袭,仆仆而来  相视莞尔  晕开了我如花的容颜  似玉的春华  初心为介  迎就
期刊
计划中的旅行一直拖延着。电视上说,这个周末仍然天晴,最低气温在13摄氏度左右,但到了下周一,北方的冷空气来袭,不仅会产生降雨,而且气温会骤降十几度。节气已过了小雪,天气不可能再暖和了——他们都清楚,要旅行,只能抓紧这个周末。几乎什么都不用再考虑,旅行的地点、门票、坐车的方式等,他们早已了然。  周五那天上午,他在办公室里埋头工作。手头的事情要尽量处理掉,他决不允许再因为自己的原因而破坏计划。此前的
期刊
朱思莹的诗  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开头  漫长得连你自己也说不清楚  究竟源自哪里  从姬轩辕时期讲起,五千年来  章节的每一个符号  簇拥着诗词歌赋,时而慷慨激昂  时而低沉羸弱,让色彩不同的天空  来了又走,走了又来  多少次,长江、黄河曾哭泣  但声音都抵不过  那条短小的《南京条约》  冰封大地时的嘹亮  那么多的诗人,小心地挑选一些字眼  都无法抚平,你满身的伤痕  直到那颗
期刊
新中国之恋  王兴伟  古田会议  屋子里那么静,一个人的声音  至今还在回响  十二月的天空,阴霾密布  他们聚在一起,是摆放整齐的火柴头  他们用决议,在思想的边沿  反复擦拭  嚓,一间屋子  全都成了红,红里炽热的火焰  被保存了下来  被当成了种子  以后,整个中国,都有了  熊熊燃烧的烈焰  再以后,每个人都感到了温暖  当我谛听这幅长卷  心也不自觉地跳动起来  火焰,火焰  我不由
期刊
有人说:“中国历史太悠久,人们都喜欢向后看,看到的只是辉煌,因而骄傲自大起来。而美国历史很年轻,人们都喜欢向前看,崇拜大师,崇拜科学家,因而国力很强。”这话乍听起来有一定道理,但细想有点片面。因为辉煌的历史不仅让国人有一份满满的自信,同时传递给我们的是治国宝典与责任使命。  从史书上看,古代世界最为骄傲的城市有两个,一个是古罗马,另一个就是长安城。在盛唐长安城人口达百万之众的时候,罗马人口仅有五万
期刊
一  我承认,从小养育我的村庄,一直不间断地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事情。在以前,我宁愿记得它是快乐的:在春天捧出艳丽的花朵,在秋天交付丰硕的果实,在冬天敞开温情的火塘;就算是火热的夏天,因为山风、溪水以及记忆的美好,给人的感觉也是凉爽怡人的。时不时还会有迎亲的唢呐、喜庆的鞭炮犹如云朵一样飘过,人们喜笑颜开,全都那么健康、亲和,为村庄里不断发生的事件保持着欢乐而温馨的成分。  我承认,朴实而幸福的村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