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敦城北,差不多是黑线地铁的尽头,从海格特车站出来,走上一条漫长的坡道,穿过安静的海格特公园,就到了和公园一墙之隔的海格特墓地。
在中国差不多家喻户晓的德国人卡尔·马克思就长眠在这里。
地铁站年轻的黑人员工听我说要寻找马克思,很热心地给我画了地图,用箭头仔细标出路线。沿途反复确认方位,也大多能得到英国人民的热情帮助。
原来,还有好多人知道马克思,知道十九世纪那个为资本主义痛心疾首、为无产阶级呼号奔走的大胡子。
大约是中国人来得较多的缘故,墓地大门标有中文价目和简单介绍,付过3英镑,我急切地走了进去。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在我们的意识形态里,马克思是圣人,是导师,是格言发布者,是真理的形象代表,是全世界被压迫者的精神领袖,包括他的私生活,也充满引人入胜的传说和美丽动人的故事。但是,对我而言,在伦敦初秋的这个午后,有些偏僻的海格特公墓,偏西的斑驳阳光下,他是以人的姿态、墓的造型呈现在我面前的。
我在空间上离马克思这样近,不足5米;在时间上又那样远,相隔一百多年。
那一刻,我有些激动,也有些伤感。
整个坟墓最突出的是马克思硕大的头颅,长方体的灰色花岗岩基座上,青铜质地的导师面色凝重,脸上有一贯的悲天悯人和毅然决然的表情。
有花,单枝康乃馨,集束黄玫瑰,有的已经枯萎,有的还鲜活;有石头压着的小纸条,用各种文字写满了心愿和疑问。
有零星游人走近,驻足仰视,拍照留念,安静离去。不过在这个下午,我们大概是这里仅有的中国人。
花岗岩基座的腰部嵌有金色的铭文,是《共产党宣言》最后的名句:WORKERSOFALLLANDSUNITE(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这本被尊为纲领性文件的小册子,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
话说得冷飕飕的,怪不得十九世纪的资产阶级政权会精神紧张,要应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要镇压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还要处理不时剑拔弩张的地缘政治,疲于奔命,捉襟见肘。对待马克思,又不能简单粗暴到割断喉管,乱棍打死,好歹早已经发布过人权宣言,就算虚伪,总归要敷衍一番,不敢那么明目张胆,只有在1849年把他赶走了事。这也是马克思最终客死英国的原因。
马克思的主张影响和改变了许多国家、民族的命运,但他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如今,他的坟墓四周,挤满了新新旧旧的坟茔,从外观上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都有,还有一些是第三世界国家共产党领导人的。只是现在这一切已经无足轻重,死亡是天然的平等物,无论是国王还是乞丐,身后也不过萋萋芳草下的一杯尘土。
我问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导师沉默。
我问全球金融危机出路,导师沉默。
我问无产阶级革命未来,导师依旧沉默。
这是夏末秋初,伦敦当地时间下午4时,天高云淡,阳光明媚,认识和不认识的花竞相开放,草坪上,闲散着三三两两晒太阳的人。
在十九世纪堪称预言家的马克思大概也不曾料到,如今的墓地上空还是希斯罗机场繁忙的空中走廊,航班来来去去,飞往世界各地,也飞向马克思在文章中曾经提及的遥远神秘的中国。
现代化喷气式客机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常常混坐在一起,看相同的报纸杂志,吃相同的航空食品。
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写出皇皇数卷的《资本论》。他研究资本主义的本质,分析剩余价值的源泉,破解经济危机的原因,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这个结论在19世纪的欧洲惊世骇俗,却又证据确凿,言之成理,让贫苦中屡屡反抗却不得要领的无产阶级犹如醍醐灌顶,顿时有了旗帜和方向,也让统治阶级大伤脑筋,不得已,只有围追堵截,最后干脆把他全家驱逐到保守而包容的不列颠岛国,隔离在咆哮的英吉利海峡对面。眼不见为净。导师也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日子,得以在大英图书馆博览群书,从容写作,指导欧洲革命。
流亡的生活是清苦的,没有固定收入,孩子又多,幸亏革命战友恩格斯不时接济10英镑、20英镑的,加上他自己偶尔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炒股收入,也终于可以勉强获得温饱。
在给恩格斯的信中,马克思曾专门谈过投资股票的事情,他写道:“如果我的本钱再充裕一些,如果我的时间允许,我一定会大大赚上一笔的。”在另外一封信里,马克思说:“我做梦都想过一种幸福的生活,我像鹿渴求清泉那样渴望得到金钱。”
股票有赔有赚。据说,扣除费用,马克思在股市上累计斩获400多英镑,成绩着实不俗。
天气晴好的日子,热爱大自然的马克思会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准备些面包香肠,举家来公园野餐。所以今天下午的我有理由相信,那些几百年树龄的枞树柞树,还有跳跃忙碌的喜鹊松鼠,它们的高高高祖、太太太宗,应该都是见过马克思的:没有想像中神圣的光环,也没有出口成章或满嘴警句,就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大胡子,个子不高,笑容慈爱而纯真,眼神有些犀利。
他有时候会趴在草地上,给快乐的孩子们当马骑,有时候独自坐在长椅上,抽着劣质雪茄,长时间陷入思考。
后面跟着夫人燕妮,就是他18岁时写了好多十四行爱情诗狂热赞美、苦苦追求的那个原本叫冯·威斯特华伦的美貌少女。在伦敦的燕妮身体有些瘦弱,而他们身体强壮的女仆在忙着照顾孩子们。
那些爱情诗,我在学生时代曾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读过,至今仍记得这样的句子:
燕妮,你笑吧!你会惊奇
为什么在我所有的诗章里
只有一个标题:给燕妮
要知道世界上唯有你
对我是鼓舞的源泉
对我是天才的慰藉
对我是闪烁在灵魂深处的思想光辉
这一切一切呀
都隐藏在你的名字里
诗写得热烈,可见这个少年维特对恋人的一往情深。但婚姻是复杂的,当年的燕妮凭女性的直觉对此有过犹豫。在她写给卡尔的回信中,有这样的忧虑:“你知道,卡尔,由于担心你的爱情能否长期保持下去,我的一切欢乐都荡然无存,你的爱情还不能像理所应当的那样使我欢天喜地……唉,卡尔,假如你的爱情能使我放心的话,那我就不会这样头昏脑涨,心似刀绞,隐隐作痛……”
后来的现实似乎证明了这一点。
在导师的墓前,我也忍不住要问这样的问题——和卡尔谈情说爱很美妙。我去过他的故乡特里尔,莱茵河畔安谧小城,鲜花装点的林荫道,依偎亲吻的恋人。当年的卡尔和燕妮就是这样的一对,两情缱绻,旁若无人。但是,做他的妻子呢?尤其生了那么多孩子,还要经常搬家,手头又比较拮据。
伟大的导师未必是合格的丈夫,卡尔研究的是宏大的哲学命题,事关人类社会的未 来,却不太能够给小家庭带来现实的面包、黄油。他不善家务,抽烟很凶,燕妮娘家的陪嫁杯水车薪,越来越多的嘴要吃饭,还得维持基本的体面,所以埋怨、争吵、赌气大概也难免。
当然这都是猜测,当事人不在了,传记未必可靠,传言似是而非,眼前的卡尔·马克思,只是一座庄严的墓,庄严到足以掩饰所有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庞杂,仿佛从来就是这样神圣,不食人间烟火,只能顶礼膜拜。
马克思的问题亲近自然,热爱生命,把怀疑定位为最崇尚的品质。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神秘的教主,他是一个哲学家,在自己的研究中发现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且被由此推导出的瑰丽景象迷住了。他坚信自己找到了真理,毕生捍卫,坚定不移,但在他的有生之年,除了昙花一现的巴黎公社,他其实从未看见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
是后人和追随者把他捧上了神坛。合上大部头教科书,从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走出来,走进十九世纪英国伦敦的大街小巷、寻常日子,他其实是个偷懒的丈夫、慈爱的父亲,也许还是个不太负责的情人。
顺便说一句,特里尔的冰淇淋味道很好,分量也足,但是城市太新,这是德国城市的通病。历经二战盟军一丝不苟的大轰炸,特里尔剩下的老建筑只有一座古罗马时代的大黑门,修复后的马克思故居纪念馆被纳粹破坏后,也只是空无一物的壳。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1883年3月17日,在马克思的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这是开头两段,中学语文课本上学过。
“这是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但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富裕的希望。”美国人罗伯特·唐斯在《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中如此评价马克思。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离开墓地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的,是这句同样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话。
在中国差不多家喻户晓的德国人卡尔·马克思就长眠在这里。
地铁站年轻的黑人员工听我说要寻找马克思,很热心地给我画了地图,用箭头仔细标出路线。沿途反复确认方位,也大多能得到英国人民的热情帮助。
原来,还有好多人知道马克思,知道十九世纪那个为资本主义痛心疾首、为无产阶级呼号奔走的大胡子。
大约是中国人来得较多的缘故,墓地大门标有中文价目和简单介绍,付过3英镑,我急切地走了进去。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在我们的意识形态里,马克思是圣人,是导师,是格言发布者,是真理的形象代表,是全世界被压迫者的精神领袖,包括他的私生活,也充满引人入胜的传说和美丽动人的故事。但是,对我而言,在伦敦初秋的这个午后,有些偏僻的海格特公墓,偏西的斑驳阳光下,他是以人的姿态、墓的造型呈现在我面前的。
我在空间上离马克思这样近,不足5米;在时间上又那样远,相隔一百多年。
那一刻,我有些激动,也有些伤感。
整个坟墓最突出的是马克思硕大的头颅,长方体的灰色花岗岩基座上,青铜质地的导师面色凝重,脸上有一贯的悲天悯人和毅然决然的表情。
有花,单枝康乃馨,集束黄玫瑰,有的已经枯萎,有的还鲜活;有石头压着的小纸条,用各种文字写满了心愿和疑问。
有零星游人走近,驻足仰视,拍照留念,安静离去。不过在这个下午,我们大概是这里仅有的中国人。
花岗岩基座的腰部嵌有金色的铭文,是《共产党宣言》最后的名句:WORKERSOFALLLANDSUNITE(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这本被尊为纲领性文件的小册子,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
话说得冷飕飕的,怪不得十九世纪的资产阶级政权会精神紧张,要应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要镇压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还要处理不时剑拔弩张的地缘政治,疲于奔命,捉襟见肘。对待马克思,又不能简单粗暴到割断喉管,乱棍打死,好歹早已经发布过人权宣言,就算虚伪,总归要敷衍一番,不敢那么明目张胆,只有在1849年把他赶走了事。这也是马克思最终客死英国的原因。
马克思的主张影响和改变了许多国家、民族的命运,但他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如今,他的坟墓四周,挤满了新新旧旧的坟茔,从外观上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都有,还有一些是第三世界国家共产党领导人的。只是现在这一切已经无足轻重,死亡是天然的平等物,无论是国王还是乞丐,身后也不过萋萋芳草下的一杯尘土。
我问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导师沉默。
我问全球金融危机出路,导师沉默。
我问无产阶级革命未来,导师依旧沉默。
这是夏末秋初,伦敦当地时间下午4时,天高云淡,阳光明媚,认识和不认识的花竞相开放,草坪上,闲散着三三两两晒太阳的人。
在十九世纪堪称预言家的马克思大概也不曾料到,如今的墓地上空还是希斯罗机场繁忙的空中走廊,航班来来去去,飞往世界各地,也飞向马克思在文章中曾经提及的遥远神秘的中国。
现代化喷气式客机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常常混坐在一起,看相同的报纸杂志,吃相同的航空食品。
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写出皇皇数卷的《资本论》。他研究资本主义的本质,分析剩余价值的源泉,破解经济危机的原因,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这个结论在19世纪的欧洲惊世骇俗,却又证据确凿,言之成理,让贫苦中屡屡反抗却不得要领的无产阶级犹如醍醐灌顶,顿时有了旗帜和方向,也让统治阶级大伤脑筋,不得已,只有围追堵截,最后干脆把他全家驱逐到保守而包容的不列颠岛国,隔离在咆哮的英吉利海峡对面。眼不见为净。导师也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日子,得以在大英图书馆博览群书,从容写作,指导欧洲革命。
流亡的生活是清苦的,没有固定收入,孩子又多,幸亏革命战友恩格斯不时接济10英镑、20英镑的,加上他自己偶尔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炒股收入,也终于可以勉强获得温饱。
在给恩格斯的信中,马克思曾专门谈过投资股票的事情,他写道:“如果我的本钱再充裕一些,如果我的时间允许,我一定会大大赚上一笔的。”在另外一封信里,马克思说:“我做梦都想过一种幸福的生活,我像鹿渴求清泉那样渴望得到金钱。”
股票有赔有赚。据说,扣除费用,马克思在股市上累计斩获400多英镑,成绩着实不俗。
天气晴好的日子,热爱大自然的马克思会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准备些面包香肠,举家来公园野餐。所以今天下午的我有理由相信,那些几百年树龄的枞树柞树,还有跳跃忙碌的喜鹊松鼠,它们的高高高祖、太太太宗,应该都是见过马克思的:没有想像中神圣的光环,也没有出口成章或满嘴警句,就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大胡子,个子不高,笑容慈爱而纯真,眼神有些犀利。
他有时候会趴在草地上,给快乐的孩子们当马骑,有时候独自坐在长椅上,抽着劣质雪茄,长时间陷入思考。
后面跟着夫人燕妮,就是他18岁时写了好多十四行爱情诗狂热赞美、苦苦追求的那个原本叫冯·威斯特华伦的美貌少女。在伦敦的燕妮身体有些瘦弱,而他们身体强壮的女仆在忙着照顾孩子们。
那些爱情诗,我在学生时代曾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读过,至今仍记得这样的句子:
燕妮,你笑吧!你会惊奇
为什么在我所有的诗章里
只有一个标题:给燕妮
要知道世界上唯有你
对我是鼓舞的源泉
对我是天才的慰藉
对我是闪烁在灵魂深处的思想光辉
这一切一切呀
都隐藏在你的名字里
诗写得热烈,可见这个少年维特对恋人的一往情深。但婚姻是复杂的,当年的燕妮凭女性的直觉对此有过犹豫。在她写给卡尔的回信中,有这样的忧虑:“你知道,卡尔,由于担心你的爱情能否长期保持下去,我的一切欢乐都荡然无存,你的爱情还不能像理所应当的那样使我欢天喜地……唉,卡尔,假如你的爱情能使我放心的话,那我就不会这样头昏脑涨,心似刀绞,隐隐作痛……”
后来的现实似乎证明了这一点。
在导师的墓前,我也忍不住要问这样的问题——和卡尔谈情说爱很美妙。我去过他的故乡特里尔,莱茵河畔安谧小城,鲜花装点的林荫道,依偎亲吻的恋人。当年的卡尔和燕妮就是这样的一对,两情缱绻,旁若无人。但是,做他的妻子呢?尤其生了那么多孩子,还要经常搬家,手头又比较拮据。
伟大的导师未必是合格的丈夫,卡尔研究的是宏大的哲学命题,事关人类社会的未 来,却不太能够给小家庭带来现实的面包、黄油。他不善家务,抽烟很凶,燕妮娘家的陪嫁杯水车薪,越来越多的嘴要吃饭,还得维持基本的体面,所以埋怨、争吵、赌气大概也难免。
当然这都是猜测,当事人不在了,传记未必可靠,传言似是而非,眼前的卡尔·马克思,只是一座庄严的墓,庄严到足以掩饰所有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庞杂,仿佛从来就是这样神圣,不食人间烟火,只能顶礼膜拜。
马克思的问题亲近自然,热爱生命,把怀疑定位为最崇尚的品质。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神秘的教主,他是一个哲学家,在自己的研究中发现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且被由此推导出的瑰丽景象迷住了。他坚信自己找到了真理,毕生捍卫,坚定不移,但在他的有生之年,除了昙花一现的巴黎公社,他其实从未看见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
是后人和追随者把他捧上了神坛。合上大部头教科书,从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走出来,走进十九世纪英国伦敦的大街小巷、寻常日子,他其实是个偷懒的丈夫、慈爱的父亲,也许还是个不太负责的情人。
顺便说一句,特里尔的冰淇淋味道很好,分量也足,但是城市太新,这是德国城市的通病。历经二战盟军一丝不苟的大轰炸,特里尔剩下的老建筑只有一座古罗马时代的大黑门,修复后的马克思故居纪念馆被纳粹破坏后,也只是空无一物的壳。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1883年3月17日,在马克思的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这是开头两段,中学语文课本上学过。
“这是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但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富裕的希望。”美国人罗伯特·唐斯在《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中如此评价马克思。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离开墓地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的,是这句同样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