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下高校校名英译探究

来源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校名是学校的名片,其英译在国际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功能对等”理论可为如何恰当英译校名找到一条可行路子。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高校校名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9)01-0044-05
  高等学校是大学、专门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简称 “高校”[1]431。高校校名不仅仅是一个高校的名称,它还是高校的名片,承载着一个高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凝聚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未来期望。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有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校名的英译是否规范、正确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对该校在办学规模、教科研水平、层次和地位等方面的判断,甚至会“影响人们对育人学校乃至一个国家语言文化、科技、教育的理想认知”[2]。合肥市是安徽省的政治、文化、教育、科研中心,代表着安徽省的对外形象,因此,有必要对合肥市所在地的本科高校校名英译加以梳理、分析、规范。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在翻译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称为“ 现代翻译理论之父”。他于20世纪60年代在其《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动态对等(dynastic equivalence)”的翻译原则,强调源语言语义信息和目的语语义信息对等。该原则经过他的不断完善,在20世纪80年代最终形成“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翻译理论。该理论包括四个对等,即:1.源语言语义与目的语语义对等;2.源语言文体与目的语文体对等;3.源语言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对等;4.源语言的读者反应与目的语的读者反应对等[3]。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形成的过程印证了其提出的两种层次对等(从最低层次的对等到最高层次的对等):从一开始的源语言和目的语词汇本身语义信息以及文体风格的对等,到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内涵的对等,最后达到源语言与目的语读者反应的对等。没有源语言和目的语在语义、文体和文化上这些最低层次的对等,就根本无法最终真正实现读者反应这个最高层次的对等,而这恰恰是翻译的目的所在。语义、文体和文化对等是“因”,读者对等是“果”。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在中文校名英译中,要想达到源语言读者和目的语读者反应对等这种程度的话,译者就须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别从语义、文体和文化的对等着眼,规范高校校名翻译行为。
  二、合肥本科高校中英文校名的结构
  中文和英文校名通常采用“专名+通名”的结构形式。所谓“专名(specific terms)”是指“场所和机构名称中用于与同类别、同属性的其他场所或机构相区别,具有唯一性特征的部分。”[4]所谓“通名(generic terms)”是指“场所和机构中标示场所或机构的类别和属性,不具有唯一性特征的部分。”[4]笔者通过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在合肥市地域范围内共搜索到了18所本科高校。这些高校的中英文校名都采用了“专名+通名”的形式。这种形式可进一步细分为“地名+通名”和“地名+学科属性+通名”两种。“地名+通名”形式的有“安徽大学、合肥学院”等;“地名+学科属性+通名”形式的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各校校名英译详情见表1。
  三、中英文校名语义信息对等
  《现代汉语词典》把“语义”定义为“词语、句子等的意义”[1]1601。高校校名的英译首要的就是源语言即中文校名信息和目的语英文校名信息在语义上要对等,意思要一样,不能有偏差。当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词汇时,我们往往采用直译的方式;不过当源语言和目标语之间形同神不同时,出现此词非彼词的情况,这时译者应该在充分理解、把握源语言内涵的基础上,兼顾源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优先考虑语义,在差异中谋求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语义上的对等。
  (一)通名“大学”和“学院”的语义信息对等。
  在校名中,通名标示的是学校的类别和属性,在内涵上,具有一定程度或范围的共性特征,在形式上,则体现的是统一性和标准化。
  《现代汉语词典》对大学的定义为:“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专科大学、学院。” [1]247学院的定义为:“高等学校的一种,以某一学科教育为主,如工业学院、音乐学院、师范学院等。” [1]1489
  教育部在其1986年颁布并实施的《普通高校设置暂行条例》第三章第十一条中明确规定,“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门类、规模、领导体制、所在地等,确定名实相符的学校名称。”[5]另外,2006年教育部还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对大学和学院在办学规模、学科与专业、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等7个方面分别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总体来看大学比学院在上述7个方面要“大、高、多、强”。其中最明显的区别在是否招收研究生上。即称为大学的本科高校招收研究生,能授予硕士或博士学位,而称为学院的本科高校则没有。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University的释义是: “an institution at the highest level of education where you can study for a degree or do research.” [6]2282相比中文定义,牛津词典把university定义为“综合性大学,高等学府”就比较具体、精确、直观。
  对College,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釋义是:“in both BrE and UAmE a college is a place where you can go to study after you leave after secondary school. In Britain you can go to a college to study or to receive training in a particular skill. In the US you can study for your first degree at a college. A university offers more advanced degrees in addition to first degrees.”[6]387由此可以看出,在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中college 既可以指本科类的学院,也可以指专科类“高等专科学校”中的“学校”和“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中的“学院”。   我国现代大学起源于西方[7],其设置很多都能在西方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到痕迹。从上述对“university”和“college”的释义中我们可以得出 中文的“大学”和“学院”二词和英文的 “university”和“college”完全对等。鉴于两对词在概念上的对应性,在英译中国大学的校名时,“大学”和“学院”分别与“university”和“college”对译,自然是常规的做法[8,9]。
  笔者在对比合肥高校中英文校名时发现高校校名通名的英译有多处值得商榷的地方。在安徽合肥本科高校中有7所本科高校校名中的通名“学院”都英译为“university”。这种现象在全国名称为“学院”的本科高校中尤为突出,几乎所有名称为“学院”的都英译为“university”,其中很多都是拔高翻译。在中国,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在规模、学制、层次上是有级差的,这从校名上可以体现出来。什么高校可称为“大学”,什么高校可称为“学院”都有严格的规定。虽然“大学”和“学院”都是本科院校,但“大学”的层次往往要高于“学院”。按照语义对等原则,根据国家的规定和牛津词典的释义,合肥7所本科名称为“学院”的高校中,只有合肥学院和合肥师范学院这2所高校符合“大学”的要求。它们的中文通名虽然是“学院”,但其内涵已符合综合性大学的标准,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译为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一样,虽然中文校名中通名都是“学院”,但在目的语中没有英译为“college”,而是“university”。至于其它5所本科高校校名中的“学院”还是英译为“college”为宜。
  (二)专名语义信息对等
  《现代汉语词典》对“专名”定义为:“特指某些专有名词中反映个体属性的部分(区别于“通名”)。”[1]1719专名体现的是与同类相区别的个性特征,具体到校名中体现个性特征的部分就是地名和学科属性的内容。
  在合肥18所高校中,有3所校名的专名部分中的学科属性英译不恰当。安徽外国语学院译为ANHUI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不妥。从安徽省外国语学院的专业设置可以看出,该校并不仅仅局限于纯粹外国语语言学习方面的专业,它还提供经济、旅游和商务专业方面的课程,因此“FOREIGN LANGUAGES”这个体现学科性质的专名部分不能反映出该校的真实情况。目前中国有一些外国语类的高校,它们所设的专业并不局限于外国语言的学习,增加了诸如对外商贸、旅游等专业。这些院校校名中的“外国语”都翻译成 “Foreign Studies” 或“International Studies”,像“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英文校名分别是“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笔者建议把安徽外国语学院现今的英文校名改为“INTERNATIONAL STUDIES COLLEGE OF ANHUI”。
  合肥师范学院官网上校名的英译为Hefei Normal University ,其中专名“师范”译为“normal”值得商榷。中国本科高校校名中包含“师范”二字的大学和学院约有113所。把“师范”英译为“Normal”的有106所,占93.8%,英译为“Teachers”的有3所,占2.7%,译为“Education”的有3所,占2.7%,没有翻译“师范”二字的只有1所,占0.8%。从统计中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师范类高校将自己校名中的“师范”二字翻译成了“Normal”,这种译法似乎已成为主流。但奇怪的是笔者在查阅了朗曼、柯林斯、麦克米伦、韦氏和牛津这些权威词典后,发现“normal”一词中根本找不到任何有关师范教育的含义,也没有诸如normal school, normal college和normal university这样的词组搭配。“normal”作为“师范”之意從何而来?最后,在维基百科中找到了答案。维基百科是这样解释的: “A normal school is the historical term for an institution created to train high school graduates to be teachers by educating them in the norms of pedagogy and curriculum.”原来“normal school”作为“师范学校”之意早已成为历史,现在已很少使用了。另外, 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不一定做老师, 所以 , 用 Teachers University来翻译师范大学就更不合时宜了[10]。如何翻译校名中的“师范”二字可借鉴国内外一些同类型高校的命名方式。如:澳门大学的教育学院 Faculty of Education,香港教育学院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香港教育大学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京都教育大学Kyoto University of Education,新加坡的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等。从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包含“师范”含义的几乎都采用“Education”来意译,因此,笔者建议把“合肥师范学院”译为“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efei”或“Hef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更为妥当。
  四、文体信息对等
  文体指的是文章的体裁[1]1373。体裁指的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用各种标准来分类[1]1287。由于校名的字数都是寥寥无几,不是长篇大论,故其表现形式可用结构来体现。由于中英文校名都是采用“专名+通名”的方式来命名的,所以它们的结构都是相同的,通名都有专名来限定、修饰。专名的位置往往在通名之前,如“中国科技大学”中通名“大学”前有作为限定部分的专名“中国科技”,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中通名“University”前同样是作为限定部分的专名“Nanyang Technological”。虽然不少中英文校名的结构和词序完全相同,都是采用“限定部分+中心词”即“专名+通名”的形式,但当限定部分即专名部分词汇较多时,英文校名的结构和中文校名专名在前通名在后的结构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在英译中增加介词,采用专名+通名+of/for+专名的形式。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第6部分:教育》是这样规定的:通名的修饰或限定部分需译成两个及以上英文单词时,一般至于通名之后,用介词of 或 for 连接[11]。美国综合排名前100位的大学英文校名同样采用的是“专名+通名”的形式。当专名是1至2个单词时,校名的形式是“专名+通名”或“通名+of+专名”,如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当专名是2个单词以上时,校名的形式就是“通名+of+专名”,如纽约州立环境科学与林业学院英译为SUNY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Forestry(SUNY是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缩写),德州农工大学的译为Texas A&M University(A&M是Agricultural and Mechanical的缩写)。德州农工大学的“农工”英译时采用了缩写,这样就规避了专名前不得超过2个英文单词规定。上述英译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途径:当中文校名专名为2个单词以上且又无法按照“通名+of+专名”的形式英译时,就可以按照“纽约州立环境科学与林业学院”和“德州农工大学”的形式来英译。安徽外国语学院原来的英文校名为ANHUI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很明显通名前的限定词超过了2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的规定,建议改为“COLLEGE OF ANHUI”或“ANHUI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五、文化信息对等
  安徽建筑大学的英文校名为ANHUI JIANZHU UNIVERSITY。我国其它建筑类大学官网上的英文校名也有类似的情况。除了北京建筑大学之外,其它的建筑大学也和安徽建筑大学一样,都将校名中显示学科属性的“建筑”二字直接用汉语拼音来音译。
  校名中的地名、人名、特定文化名、精神象征等采用汉语拼音来音译已形成定论,但学科属性采用汉语拼音来音译却有争议。有学者以交通大学校名中的“交通”英译为例证,认为“学科名音译的原因是源于中西教育文化体系的差异 ,文化空缺带来了词汇空缺, 用音译是无可厚非的”[12]。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首先,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中国现代大学起源于西方,所以中国大学中所开设的大部分学科都可以在英语词汇中找到,不存在差异很大的问题。像“交通大学”英译中的“交通”之所以采用汉语拼音来音译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交通大学(Chiao Tung University)创立于20世纪初,后经多年历史变迁衍生出五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西南交通大学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北京交通大学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台湾的国立交通大学(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缩写为NCTU)。交通大学的前身为“南洋公学”,1921年同唐山工业专业学校、北京邮电学校、交通传习所合并,改名为交通大学。次年又改称为南洋大学。1928年定名为交通大学。该校隶属于当时中华民国的交通部,其管理范围仅限航运、邮电、通信等部门,并不包含铁路和公路运输[13]。这也恐怕是当时校名中“交通”二字没有采用英文而是采用威妥玛式拼音的原因。无论是traffic还是communication都无法囊括“航运、邮电、通信”这三层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如今这5所大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所以交通大学不管是建校之初,还是兴旺发展的今天,“交通”二字采用汉语拼音来音译,其根本的原因是该词所包含的内在涵义在英文中找不到恰当的对应词来表述。
  还有一种观点是由于大学从普通本科升格为综合性大学,原来校名中表示学科属性的英文已经不适合这种变化,所以采用拼音来音译。笔者认为不能绝对而论。国内外也有大学由于升格而引发更名的范例,它们的英文校名变更的方式可供借鉴。香港理工大学(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其前身是香港理工学院(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它同样是从一个工科类的学院升格为综合性的大学,但中英文校名只将学院改为大学(polytechnic本身就含有理工学院的意思),可谓是画龙点睛。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从一开始比较单一的自然和工程学科,发展到现如今包括建筑、工程、人文艺术、社科等7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校名却始终如一没有改变。
  安徽建筑大学的前身是安徽建筑工业学院(ANHUI INSTITUTE OF ACHITECTURE & INDUSTRY)。对比一下前后该校下设的学院就会发现没有多大的变化,这样就不存在学科增多而造成的对应词汇缺失的问题。另外,安徽建筑大学校名中的“建筑”和交通大学校名中的“交通”以及复旦大学中的“复旦”不一样。“建筑”这里应称之为建筑學,意为“研究建筑艺术的学科,包括建筑材料、结构、施工、设计等”[1]641,在英语中有对应的词汇architecture,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下设的建筑及规划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英国的曼彻斯特建筑学院(Manchester School of Architecture,简称MSA)。“建筑”一词根本不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词,所以不能用汉语拼音来音译。最后,从安徽建筑大学的发展史来看,无论是从一开始的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到后来的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现在的安徽建筑大学,无不带有建筑的烙印。把“建筑”采用汉语拼音来音译实际上是削弱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以英语为交流语言的人群中,根本无法把“Jianzhu”和“architecture”等同起来。借鉴香港理工和麻省理工的校名,安徽建筑大学校名中的“建筑”不妨还是英译为“Architecture”。这样既体现了历史文化传承,又突出了自身的学科特色。
  六、结语
  所谓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翻译的本质就是“译意” ,向他人传送信息。高校校名英译看似简单,实际上体现了翻译的实质。因此,高校校名英译应从语义、文体、文化对等诸方面进行考量、斟酌,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源语言读者反应和目的语读者反应对等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沈群英.中国高校汉英通名的称名问题与调适[J].中国科技翻译,2016(5):23.
  [3]余炫朴.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原则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考量[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0):142-14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 第1部分:通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1.
  [5]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EB/OL]. (2013-06-21)[2018-11-25].https:// baike. so.com/doc/6325132-6538740.html.
  [6] A S Hornby.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北京:商务印书馆,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
  [7]周益斌.论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J].高等理科教育, 2014(1):121-125.
  [8]周洪宇.论中国现代性大学的起源[J].高 等 教 育 研 究,2015(6):87-90.
  [9]耿殿磊.中国大学校名英译研究[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4):17.
  [10]余新兵.中国大学校名英译的现状及其分析[J].河 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11):174.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第6部分:教育 [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1.
  [12]邵斌,黎昌抱.舍义就音为哪般?——中国高校校名音译探析[J].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2009(11):54.
  [13]贾国雄.论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108.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高职院校学生化学科学素养普遍欠缺的现状下,公选课“生活中的化学”的开设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本文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公选课“生活中的化学”为例,分析了高职院校开设该课程的背景,并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遴选、教学方法的应用、考核方式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活中的化学;公选课;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3
期刊
摘 要:鼓励农村籍高职院校大学生返乡创业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农村籍高职院校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较低、创业自我效能感较弱。文章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强调,可以从提高学生的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两个方面着手,构建农村籍高职院校大学生返乡创业激励机制。结果期望的提高可以通过服务提供和政策设计来实现;效能期望的提高可以通过开展实战化创业培训、实施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塑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等来实现
期刊
摘 要:贾平凹在中篇小说《黑氏》中,塑造了黑氏这一淳朴善良又敢于追求的农村妇女形象。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黑氏与小男人、木椟和来顺的三次婚恋经历,包含着生理、安全、尊重和爱与归属等不同的需要层次。通过黑氏婚姻观念的变化和对婚姻幸福的追求,贾平凹试图让读者知道人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而做出道德选择,但是人不能脱离社会伦理秩序而只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去行事,而是必须要有理性,学会自律、自
期刊
摘 要: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中的各要素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英语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着幼儿英语教育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滁州市解放幼儿园英语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幼儿英语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幼儿英语;家庭教育环境;皖东;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9)03
期刊
摘 要: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经济不断式微、生态环境保护严峻的形势下需要积极寻找转型道路。旅游业特别是低碳旅游业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枯竭型城市原有资源,在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的前提下发展经济,这符合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需求。以铜矿资源枯竭城市安徽省铜陵市为案例,给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低碳旅游的策略。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低碳旅游;铜陵市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
期刊
摘 要: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倾听和回应是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重要保证。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思想强调自我应从他者的视角来关注他者、回应他者、对他者负责。在师幼互动中幼儿作为他者,教师应以幼儿为中心,無条件去倾听和回应,最终实现对幼儿的伦理责任。这种思想为解决师幼互动中倾听和回应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师幼互动;倾听;回应;他者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为正史所遮蔽的真实的中国民间社会形态。通过剖析莫言小说中充满蓬勃生命力的民间社会及优根性与劣根性并存的人物形象,探讨莫言“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文学立场,挖掘莫言小说在当前对外传播与交流背景下对于中国形象建构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中国形象;莫言;民间;优根性;劣根性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皖南山区地形复杂,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乡村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区域内乡村食品经营者普遍存在食品卫生与安全意识淡薄、进货渠道把关难、进销货查验流于形式、经营规模小、门店分布零散的现象。乡村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安全事件查处困难重重。因此,必须加大山区乡村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的教育培训和督查力度,科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乡村食品安全监管效率和覆盖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切实维护山区乡村食品消费者
期刊
摘 要: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梦想精神方面的肯定性评价和要求。《中国文化自信解读》一书对文化自信的实践、成就和经验,以及历史、现实与未来作了全景式、全方位的探讨,逻辑关系清晰,理论论述性强。立足于改革开放40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践,以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为主题,分析了中国文化自信的力量和资本,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以新视野、新视角揭示了当前中国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期刊
摘 要: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16种常见皮肤病为观察指标,研究在校大学生常见皮肤疾病种的分布状况和规律,对皮肤病给在校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心理影响进行初步探讨。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常见皮肤病病种多,患病率为70.38%,痤疮患病率居首位,占39.58%,男生较女生多。因皮肤病影响生活和心理的大学生分别占34.63%和34.66%。皮肤病发生时采取正确有效处理措施者较少。部分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