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配合艾灸温阳通督法与电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对比。方法将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艾灸温阳通督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50%,总有效率为90 %;对照组显效率为33%,总有效率为83.3 %;治疗组显效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电针配合艾灸温阳通督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电针;艾灸温阳通督
中图分类号:R593.2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9-0051-02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与遗传、免疫、感染有关,其致残率较高,目前尚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为此,笔者开展了电针配合艾灸温阳通督治疗该病3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60例患者均来自于2009年3月—2012年12月本科的门诊和住院部患者,按就诊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疗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n性别年龄(岁)病程(年)男女最小最大平均(x±s)最短最长平均(x±s)治疗组301614286040.0±7.82104.0±7.2对照组301713322942.3±6.21124.8±9.1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修行的纽约的标准(1984年)。1、下腰背痛、僵硬的病程至少持续3个月,疼痛随活动改善,但休息不减轻;2、腰椎的前后和侧屈方向活动受限;3、胸廓扩展范围小于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值;4、双侧骶髂关节炎Ⅱ-Ⅳ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Ⅲ-Ⅳ级。如果患者具备4并分别附加1-3条中的任何一条可确诊为本病。
1.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规则》[1]中医骨痹(肾虚督空型,寒湿痹阻型)诊断标准:主症:腰背强直,屈伸不利,腰骶部冷痛重着,晨僵。次症:骨关节酸痛,晨起尤甚,劳累及遇寒加重,形寒肢冷,大便糖,小便清长,舌淡红,苔白,脉濡缓或弦紧。
1.2.3排除标准①有针灸禁忌症:如皮肤有感染、溃破、瘢痕或肿瘤的部位。②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功能障碍等严重后发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③疾病晚期脊柱强直,严重关节畸形患者。④资料不合,不按规定自行用药、治疗等影响结果判定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电针配合艾灸温阳通督的操作方法针刺后溪、太溪、委中,采用0.25×0.25 mm毫针,消毒进针0.5寸后,太溪穴采用捻转补泻至得气为止,接6805-Ⅲ型电疗仪,用疏密波中强度刺激委中、后溪穴采用提插补泻法至得气为止,留针30 min。百会、大椎、筋缩、腰阳关、命门穴采用2 cm×2 cm三棱形艾柱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当燃至艾柱的2/3时,将其用镊子夹灭,如此反复9壮,每日1次,10 d为1疗程,共2个疗程。
2.2对照组
2.2.1电针治疗针刺后溪、太溪、委中穴,其中后溪、太溪穴得气后接6805-Ⅲ型电疗仪,用疏密波中强度刺激,留针30 min,每日1次,10 d为1疗程,共2个疗程。
2.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疗效观察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根据《中新药临床研究指导规则》[1]的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全部症状消除或主要症状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有明显进步,生活能力基本能够自理,或者失去工作和劳动能力较为劳动和工作能力有所恢复。无效:与治疗前相比较,各方面均无进步。
4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病因未明慢性进行性的结缔组织病,主要累及脊柱和髋关节,西医治疗重点在于缓解疼痛、防止畸形、常要应用NSAIDs药物, DMARO药和生物抑制剂等,但常因副作用大,价格昂贵,常使As患者望而却步,所以寻找一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途径是本次研究的目的。
强直性脊柱炎(As)属于中医“骨痹”、“腰痛”的范畴。“腰为肾之府”,脊柱为督脉循行所在,总督一身之阳气,本病本虚标实,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则骨髓不充,督脉失养,肝肾亏虚,督脉受损,风寒湿邪侵袭而致督脉及膀胱经经气失调,经络痹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2]故发为本病,这与现代医家提出的本病病因为“督虚寒感”相符合。中医认为“后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而寒邪住“收引”,其性为痛,因此“寒”“疼痛”和后运不畅往往相伴而行,相互作用和影响,故能去除寒邪,则后运改善,气血顺畅,疼痛就能缓解,功能即能改善,督脉行于身后,为“阳脉之海”,温阳通督法在督脉及夹脊穴上重灸,以《素问.骨空论》“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和《素问.调经论》“病在骨,焠针药熨’[3]为理论呢基础,将经络、腧穴、药物、艾灸的作用集于一体,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力大效显,真正起到温补督脉、调和阴阳、温通气血,祛风散寒之功。
选用督脉的百会、大椎、筋缩、腰阳关、命门穴重在通调督脉,百会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肝经的交会穴,大椎为手足之阳经之交会穴,可以宣通人体阳经经气;筋缩、腰阳关共同疏通背腰部的阳气,命门位于两肾之间,为生命所系,出生之门,取之可以通调督脉,诸穴合用,可使督脉经气通畅,继而温通一身之经气,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电针配合艾灸温阳通督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操作方便,疗效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指导规则[ 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9-23.
[2]杨玉霞.温针灸夹脊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1618-1619.
[3]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
(收稿日期:2014-07-17)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电针;艾灸温阳通督
中图分类号:R593.2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9-0051-02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与遗传、免疫、感染有关,其致残率较高,目前尚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为此,笔者开展了电针配合艾灸温阳通督治疗该病3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60例患者均来自于2009年3月—2012年12月本科的门诊和住院部患者,按就诊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疗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n性别年龄(岁)病程(年)男女最小最大平均(x±s)最短最长平均(x±s)治疗组301614286040.0±7.82104.0±7.2对照组301713322942.3±6.21124.8±9.1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修行的纽约的标准(1984年)。1、下腰背痛、僵硬的病程至少持续3个月,疼痛随活动改善,但休息不减轻;2、腰椎的前后和侧屈方向活动受限;3、胸廓扩展范围小于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值;4、双侧骶髂关节炎Ⅱ-Ⅳ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Ⅲ-Ⅳ级。如果患者具备4并分别附加1-3条中的任何一条可确诊为本病。
1.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规则》[1]中医骨痹(肾虚督空型,寒湿痹阻型)诊断标准:主症:腰背强直,屈伸不利,腰骶部冷痛重着,晨僵。次症:骨关节酸痛,晨起尤甚,劳累及遇寒加重,形寒肢冷,大便糖,小便清长,舌淡红,苔白,脉濡缓或弦紧。
1.2.3排除标准①有针灸禁忌症:如皮肤有感染、溃破、瘢痕或肿瘤的部位。②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功能障碍等严重后发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③疾病晚期脊柱强直,严重关节畸形患者。④资料不合,不按规定自行用药、治疗等影响结果判定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电针配合艾灸温阳通督的操作方法针刺后溪、太溪、委中,采用0.25×0.25 mm毫针,消毒进针0.5寸后,太溪穴采用捻转补泻至得气为止,接6805-Ⅲ型电疗仪,用疏密波中强度刺激委中、后溪穴采用提插补泻法至得气为止,留针30 min。百会、大椎、筋缩、腰阳关、命门穴采用2 cm×2 cm三棱形艾柱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当燃至艾柱的2/3时,将其用镊子夹灭,如此反复9壮,每日1次,10 d为1疗程,共2个疗程。
2.2对照组
2.2.1电针治疗针刺后溪、太溪、委中穴,其中后溪、太溪穴得气后接6805-Ⅲ型电疗仪,用疏密波中强度刺激,留针30 min,每日1次,10 d为1疗程,共2个疗程。
2.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疗效观察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根据《中新药临床研究指导规则》[1]的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全部症状消除或主要症状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有明显进步,生活能力基本能够自理,或者失去工作和劳动能力较为劳动和工作能力有所恢复。无效:与治疗前相比较,各方面均无进步。
4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病因未明慢性进行性的结缔组织病,主要累及脊柱和髋关节,西医治疗重点在于缓解疼痛、防止畸形、常要应用NSAIDs药物, DMARO药和生物抑制剂等,但常因副作用大,价格昂贵,常使As患者望而却步,所以寻找一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途径是本次研究的目的。
强直性脊柱炎(As)属于中医“骨痹”、“腰痛”的范畴。“腰为肾之府”,脊柱为督脉循行所在,总督一身之阳气,本病本虚标实,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则骨髓不充,督脉失养,肝肾亏虚,督脉受损,风寒湿邪侵袭而致督脉及膀胱经经气失调,经络痹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2]故发为本病,这与现代医家提出的本病病因为“督虚寒感”相符合。中医认为“后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而寒邪住“收引”,其性为痛,因此“寒”“疼痛”和后运不畅往往相伴而行,相互作用和影响,故能去除寒邪,则后运改善,气血顺畅,疼痛就能缓解,功能即能改善,督脉行于身后,为“阳脉之海”,温阳通督法在督脉及夹脊穴上重灸,以《素问.骨空论》“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和《素问.调经论》“病在骨,焠针药熨’[3]为理论呢基础,将经络、腧穴、药物、艾灸的作用集于一体,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力大效显,真正起到温补督脉、调和阴阳、温通气血,祛风散寒之功。
选用督脉的百会、大椎、筋缩、腰阳关、命门穴重在通调督脉,百会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肝经的交会穴,大椎为手足之阳经之交会穴,可以宣通人体阳经经气;筋缩、腰阳关共同疏通背腰部的阳气,命门位于两肾之间,为生命所系,出生之门,取之可以通调督脉,诸穴合用,可使督脉经气通畅,继而温通一身之经气,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电针配合艾灸温阳通督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操作方便,疗效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指导规则[ 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9-23.
[2]杨玉霞.温针灸夹脊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1618-1619.
[3]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
(收稿日期:201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