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春江花月夜》这堂音乐课,尝试将艺术课的教学理念贯穿到音乐课中,使同学们在获得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尝试各种艺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表现自我,增进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音乐;艺术;贯穿;体验
新课标和课改在全国各地推广和开展得如火如荼,艺术课也是这场教育“革命”产生的新兴事物。
综合艺术课程强调艺术的综合性;它是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既注意强调不同艺术之间的链接与整合,又注意保留各学科艺术要素的特点,帮助学生获得艺术的通感与多样化的艺术能力。通过提供具有审美特征的艺术作品和创设艺术化的学习情境,唤起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兴趣,培养丰富敏锐的感受能力。学生在获得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尝试艺术创作,进行各种个性化的艺术设计与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进而对自己艺术体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提升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笔者所在的城市推行的是音乐课程和美术课程分开的教学方式,但艺术是相通的,是没有明显的界线的,我们不应该把它们完全孤立起来。艺术课程的教学理念正是注意将各学科艺术有机地结合,因此笔者尝试着将这全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去。
在介绍中国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为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了解与体验,笔者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从下列的活动方案中,引导学生开展艺术创造性体验活动。
方案一:将学生按兴趣分成文学、戏剧、美术、舞蹈四大组,各组由一人指挥,在课前准备好各自所需的颜料、彩笔、彩纸、胶水等道具、材料;收集与音乐意境相吻合的艺术作品图片。
【活动指导】本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艺术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在活动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改编和创意。
方案二: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朗诵本组搜集的或创作的与音乐意境相关的文学作品;用乐曲做为背景音乐,根据其意境用肢体来创编一幅场景或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用彩笔将音乐画出来或展示搜集到的相关图片;根据乐曲的意境创编舞蹈或形体表演。
【活动指导】
1.本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音乐艺术,体验亲身参与其中的乐趣,从而进一步体会艺术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并且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
2.学生在进行艺术实践时,教师应启发他们发挥想象力,让学生了解艺术活动就在我们身边,创造的含义不再是“无中生有”,不在于看到了什么,而在于怎么看。通过强化已有事物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进一步认识“有中生有”同样是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成果】:
通过这一系列的鲜活有趣的艺术创造性体验活动,同学们在玩中学、乐中学,将身心得到彻底地解放,让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性也发挥得淋漓尽致,使音乐课堂有意外的收获。同学们感受到了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在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体会到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在《春江花月夜》那古朴、典雅的旋律衬托下,同学们极富情感地朗诵了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光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矣﹐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同学们用彩纸做了古代的书生帽,设计了古代的服装,做出了棋盘和棋子等道具,演绎了一幅古人在亭阁中悠闲地下棋的画面;两个同学用肢体表现拱桥,身披绿纸衣的少女,手拿“柳枝”,随着音乐的起伏轻轻地摆动,“桥”下,同学们模仿划船的姿态泛舟江面。好一幅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啊!通过联想与想象,同学们将音乐作品用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但让同学们体会了导演构思、导演创意;感受了角色的表演;尝试了利用音乐、肢体、造型等多种艺术手段来烘托所表现的艺术形态和人物情绪,还获得了一些基本的艺术能力,如动手进行舞美、设计、服装和道具的制作等。
喜爱美术的同学根据乐曲古朴、典雅的旋律,平稳、舒展的节奏,画出了一幅幅清丽、淡雅、幽静的风景画:有的同学画了玉盘似的月亮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满了大地,一位书生倚在桥栏上,抬头仰望着天空,仿佛勾起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有的同学画了一位披着蓑衣的老渔夫,独坐在一条小渔船上,口叼烟斗,在月色下专心垂钓;还有的同学画了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再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同学们画的画虽然不太专业,但他们对艺术的通感,对音乐的理解与想象还是非常到位的。
喜爱舞蹈的女同学,身穿自制的纸裙,手持雨伞,随着优美抒情的《春江花月夜》乐曲,有的走着优雅的模特步,有的做着柔美的舞蹈动作和造型,虽然动作不是非常的标准,但还颇有些江南女子那种端庄、典雅的气质。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让我们惊喜地发现:其实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丰富的,就看我们如何去挖掘它,让它们充分地展现出来。
教学的创新离不开经验的积累,也离不开教育的本质,教材只是指导我们教学的一个方向,真正的教学还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发现。我们只有永远地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地努力,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音乐;艺术;贯穿;体验
新课标和课改在全国各地推广和开展得如火如荼,艺术课也是这场教育“革命”产生的新兴事物。
综合艺术课程强调艺术的综合性;它是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既注意强调不同艺术之间的链接与整合,又注意保留各学科艺术要素的特点,帮助学生获得艺术的通感与多样化的艺术能力。通过提供具有审美特征的艺术作品和创设艺术化的学习情境,唤起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兴趣,培养丰富敏锐的感受能力。学生在获得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尝试艺术创作,进行各种个性化的艺术设计与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进而对自己艺术体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提升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笔者所在的城市推行的是音乐课程和美术课程分开的教学方式,但艺术是相通的,是没有明显的界线的,我们不应该把它们完全孤立起来。艺术课程的教学理念正是注意将各学科艺术有机地结合,因此笔者尝试着将这全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去。
在介绍中国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为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了解与体验,笔者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从下列的活动方案中,引导学生开展艺术创造性体验活动。
方案一:将学生按兴趣分成文学、戏剧、美术、舞蹈四大组,各组由一人指挥,在课前准备好各自所需的颜料、彩笔、彩纸、胶水等道具、材料;收集与音乐意境相吻合的艺术作品图片。
【活动指导】本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艺术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在活动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改编和创意。
方案二: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朗诵本组搜集的或创作的与音乐意境相关的文学作品;用乐曲做为背景音乐,根据其意境用肢体来创编一幅场景或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用彩笔将音乐画出来或展示搜集到的相关图片;根据乐曲的意境创编舞蹈或形体表演。
【活动指导】
1.本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音乐艺术,体验亲身参与其中的乐趣,从而进一步体会艺术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并且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
2.学生在进行艺术实践时,教师应启发他们发挥想象力,让学生了解艺术活动就在我们身边,创造的含义不再是“无中生有”,不在于看到了什么,而在于怎么看。通过强化已有事物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进一步认识“有中生有”同样是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成果】:
通过这一系列的鲜活有趣的艺术创造性体验活动,同学们在玩中学、乐中学,将身心得到彻底地解放,让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性也发挥得淋漓尽致,使音乐课堂有意外的收获。同学们感受到了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在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体会到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在《春江花月夜》那古朴、典雅的旋律衬托下,同学们极富情感地朗诵了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光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矣﹐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同学们用彩纸做了古代的书生帽,设计了古代的服装,做出了棋盘和棋子等道具,演绎了一幅古人在亭阁中悠闲地下棋的画面;两个同学用肢体表现拱桥,身披绿纸衣的少女,手拿“柳枝”,随着音乐的起伏轻轻地摆动,“桥”下,同学们模仿划船的姿态泛舟江面。好一幅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啊!通过联想与想象,同学们将音乐作品用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但让同学们体会了导演构思、导演创意;感受了角色的表演;尝试了利用音乐、肢体、造型等多种艺术手段来烘托所表现的艺术形态和人物情绪,还获得了一些基本的艺术能力,如动手进行舞美、设计、服装和道具的制作等。
喜爱美术的同学根据乐曲古朴、典雅的旋律,平稳、舒展的节奏,画出了一幅幅清丽、淡雅、幽静的风景画:有的同学画了玉盘似的月亮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满了大地,一位书生倚在桥栏上,抬头仰望着天空,仿佛勾起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有的同学画了一位披着蓑衣的老渔夫,独坐在一条小渔船上,口叼烟斗,在月色下专心垂钓;还有的同学画了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再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同学们画的画虽然不太专业,但他们对艺术的通感,对音乐的理解与想象还是非常到位的。
喜爱舞蹈的女同学,身穿自制的纸裙,手持雨伞,随着优美抒情的《春江花月夜》乐曲,有的走着优雅的模特步,有的做着柔美的舞蹈动作和造型,虽然动作不是非常的标准,但还颇有些江南女子那种端庄、典雅的气质。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让我们惊喜地发现:其实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丰富的,就看我们如何去挖掘它,让它们充分地展现出来。
教学的创新离不开经验的积累,也离不开教育的本质,教材只是指导我们教学的一个方向,真正的教学还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发现。我们只有永远地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地努力,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