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对世界体系边缘国家的现代化价值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C8525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月革命不仅仅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而且是世界体系的边缘国家摆脱自身依附地位,改变束缚自身发展的世界经济结构的一种反抗方式。正因为如此,判断它的成败不完全取决于其是否建立了一个完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取决于它是否对束缚边缘国家发展的世界经济结构造成了冲击,它是否帮助边缘国家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工业,是否对中心国家的资本强势实现了遏制。我们可以预言,只要人类世界还存在着剥削和压迫,还存在着资本与劳工、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的分化和对立,社会主义所蕴含的世界体系边缘国家的现代化价值就还会显示出其长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十月革命;社会主义;边缘国家;现代化;世界体系
  中图分类号:D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11-0011-03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曾经说过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学,任何超越它的企图,不是重复马克思主义早已说过的东西,就是回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陈旧观点上去。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没被超越,是因为它所反映的历史时期还没有被超越。苏东剧变并没有终结也没有改变历史,我们今天生存的世界仍然是一个由资本扩张主导的,全人类利益被迫服从于资本意志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仅没有超越马克思的研究范式,而且可以说自从马克思理论产生以来,当今世界是最符合马克思的理论描述和理论预期的世界。如果说马克思当年论证的如全球化、全球范围的两极分化、金融资本取得相对于产业资本的主导地位等只是他由资本积累本性推断出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那么这一趋势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这一现实使我们生存的世界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当今世界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在一个最接近马克思的时代,马克思却被宣布过时;在一个最需要也最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时代,我们却面临着一场社会主义的信仰危机。在这场悲剧里,十月革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十月革命的态度决定着人类世界的未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十月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伟大尝试,无论我们对十月革命的发生时机,十月革命所缔造的国家苏联持何种态度,只要我们还没有被犬儒主义的风气所侵蚀,只要我们还没有丧失改造世界的信念和勇气,我们就无法也不该告别十月革命及其带给我们的一切。无论我们的研究关注的是人类历史的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十月革命都必须作为一个重大课题进入我们的视野。不了解十月革命和它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我们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此时此刻我们生存的世界,我们就会盲目地跟从资本的意志,从而在历史终结论的叫嚣中迷失我们的方向。
  苏东剧变后,我们已经听惯了来自各方面的对十月革命的指责之声:十月革命是通向奴役之路,十月革命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十月革命所代表的人为改造社会的乌托邦实践已经以它的失败为人类的历史画上了句点,不是人类要选择资本主义,而是人类除了资本主义之外别无选择。“别无选择”,这一看似为资本主义胜利欢呼的词语,实际上掩盖了资产阶级对替代资本主义的恐惧,掩盖了人们对资本统治世界的不满,掩盖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专制。它不是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有多么美好,而是告诉人们要对不公平的现状保持无可奈何的忍耐;它不是赋予人们自由选择生存方式的权利,而是要人们放弃选择,放弃对创造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它与资本主义刚诞生时那种踌躇满志要开创未来的自信已经相去甚远,它表现的是一种悲观主义的情绪和对未来的惶恐不安。
  如果我们能察觉到资本世界的不安,我们就不应该丧失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我们应该通过研究十月革命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去发现它前所未有的进步价值,去发现人类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趋势。
  自从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就一直面临着两大主要矛盾:第一,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第二,是发达的资本主义中心国家与落后的边缘国家的矛盾。前者是资本主义在每一个国家内部制造的阶级分化,后者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制造的结构性地区分化。对于前者,资产阶级理论家一直回避不提,对于后者资产阶级理论家却用现代化理论对其进行了误导性分析。现代化理论以传统和现代的二元对立作为自身理论延伸的基石,在它看来,落后国家的欠发达状态不过是现代化起飞之前的传统状态,是落后国家的与世隔绝和闭关保守造成了其欠发达的局面,只要落后国家能够向西方开放,接纳西方的现代经济政治制度,就可以逐步从后起到腾飞,最终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然而,现代化理论不过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掩盖其对落后国家的剥削而进行的意识形态宣传。事实上,落后国家的欠发展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产物,资本扩张在其所到之处同时表现为中心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边缘地区的经济欠发展的辩证过程。欠发展不是一种原始的传统状态,也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经经历过的一个历史阶段,目前发达国家经历过未发展状态,但决没有经历过欠发展状态。未发展,展示的是世界史产生之前各个国家经历过的原始传统状态,而欠发展,则是资本主义塑造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产物。在资本扩张的过程中,中心国家的发展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主性发展,而边缘地区的发展则是一种中心国家强加的,以中心地区的需求和利益为转移的依附性发展。
  长期以来,边缘国家为了摆脱中心国家的剥削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然而,在十月革命以前,边缘国家的反抗斗争只是造反而不是真正的革命运动,因为这些民族解放运动并没有寻求重新改组阶级关系或力图破坏现存的世界结构,不构成对世界资本主义秩序的革命性挑战。十月革命改变了边缘国家的反抗方式,在此之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无论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其他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都提出了反抗现存世界体制的问题。
  无论是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争,还是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的生存发展之争,十月革命都凸显了其独一无二的价值。十月革命不是由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强加给俄国的,而是资本主义两大主要矛盾的产物。由于战争激化了俄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资本主义世界的两大主要矛盾在俄国当时显得异常的尖锐,因而,俄国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也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起点。十月革命不仅仅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而且是世界体系的边缘国家摆脱自身依附地位,改变束缚自身发展的世界经济结构的一种反抗方式。正因为如此,判断它的成败不完全取决于其是否建立了一个完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取决于它是否对束缚边缘国家发展的世界经济结构造成了冲击,它是否帮助边缘国家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工业,是否对中心国家的资本强势实现了遏制。
  我们可以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产生之前或建构过程中,落后国家可以借助国家力量,通过贸易保护和产业革命赶上先进国家,从而使自己成为世界体系的中心国家,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抓住机遇后来居上的国家;然而在现代世界体系完全确立之后,也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后,我们再也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国家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后来居上的例子(除了冷战时期,美国为对付苏联和中国而努力扶持的样板台湾和南韩),一百年前的世界强国是美、英、法、德、日,现在的世界强国还是美、英、法、德、日;相反,在这一百年里却崛起了两个社会主义强国——苏联和中国。我们不能因为苏联解体就忘记其从一个被战争破坏的千疮百孔的落后国家,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一个可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超级大国,我们更不应忘记,其由于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就从一个超级大国沦为一个靠卖资源、吃老本为生的三流国家,正如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尤里·波利雅科夫所言:“苏联的解体对俄罗斯不是局部的、暂时的、一时的危机,而是深刻的地缘政治方面的危机。它中断了几个世纪来俄罗斯民族的发展命脉和潜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看不到国家恢复的前景”①。
  对于边缘国家而言,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实现现代化的方式,是一种反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灌输的现代化理念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它们把边缘国家的不发展归结为其处于现代化前的蒙昧状态,需要靠输入西方的现代性及资本主义理念去完成其现代化过程,而事实上,边缘国家本身即是西方现代化在边缘国家的反应,中心国家的发达与边缘国家的不发达是整个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一个硬币的两面,边缘国家的发展不可能通过现代性的现代化而只能通过反现代性的现代化得以实现。自1500年地理大发现以来,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成长便依赖于对边缘国家的控制和掠夺,时至今日,西方仍以其金融、科技和军事优势维持着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秩序和生产结构,从边缘国家源源不断地汲取超额利润。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边缘国家而言是无法复制的,边缘国家发展资本主义造成的社会矛盾无法向外转移,只能在本国内部消化和解决,这决定了边缘国家的发展路径一定而且必须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在现有的世界体系范围内,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边缘国家摆脱中心国家控制,实现自身独立发展最为有效的方式。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评价斯大林时讲过这样一句名言:斯大林接手的俄国是一个手扶木犁的国家,在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是卫星上天的强国了。中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为两个世界体系的边缘国家奠定了完整的工业化基础,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与毛泽东时代取得的工业和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更是息息相关的。
  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上一个追求进步和光明的时代,它对于世界历史的影响远远高于其对苏联自身的影响。尽管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并不尽如人意,但仍然作为一种威慑和替代资本主义的力量遏制住了资本主义的消极因素,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对工人采取妥协的劳资互利方针,正是十月革命维护了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为社会民主党创造了执政的条件。资本的本性是进行无限度的积累,增加工人的福利是其被迫做出的妥协,资产阶级从来就把福利国家作为一个包袱,一旦时机成熟,是不会放弃向工人反攻的机会的。没有什么能比丘吉尔1949年在一次讲话中发的牢骚更能证明十月革命的价值:“未能扼杀布尔什维主义于摇篮中,未能用某种方式把俄国引向并且使其屈服于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失败使我们今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②。苏东剧变后,在告别革命的叫嚣声中,资产阶级终于得以甩掉这一包袱,在全世界开始了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十月革命缔造的苏联的灭亡,不仅没有帮助人类实现全世界的自由民主,反而使劫贫济富的放任资本主义卷土重来,人类再次陷入到资本规范的强制统治之中。忘却十月意味着告别革命,告别革命其实也就告别了改良。无论是新自由主义的反攻还是美帝国主义的复兴,都没有向我们展现出改良主义的正面成果,在告别革命后,至今还没有发生过一次有利于劳工阶层的改良,改良已成为资产阶级向劳工阶级福利进攻的工具。一方面宣布告别革命,一方面制造革命形势;一方面宣布历史终结,一方面复兴帝国主义,人类历史在经过资本和劳动近一个世纪的斗争妥协之后竟然又回到了起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卢森堡、希法亭和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当时的世界有一个共同的描述: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金融资本战胜实体资本获得了统治地位。今天,我们的世界与20世纪初是多么的相似,实体经济停滞,国际金融投机成为中心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收益的绝对途径,发展中国家的财富通过金融市场的票据交易无声息地转移到发达国家手中。马克思早就说过,金融资本是洪水期前的资本形式,金融资本的泛滥使我们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
  自从人类历史在资本扩张的动力下发展为世界史以来,人类社会就一直面临着两大主要矛盾:第一,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第二,是发达的资本主义中心国家与落后的边缘国家的矛盾。至今,这两个矛盾不但没有因为苏东剧变而得到解决,反而因为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力量的衰落而得到激化。只要这两个矛盾依然存在,十月革命就不会被历史否定和遗忘。社会主义在经历过苏东剧变的低潮后之所以还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由资本主义造成的两大基本社会矛盾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可以预言,只要人类世界还存在着剥削和压迫,还存在着资本与劳工、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的分化和对立,社会主义就永远不会过时,十月革命就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正义的光芒。
  
  注释:
  ① 吴恩远:《还历史公正——俄罗斯对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的反思》,《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8期。
  ②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下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520页。
  (责任编辑 刘龙伏)
其他文献
摘要:在蒙古贵族南下过程中,忽必烈周围的北方儒士在襄赞军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就全局性的战略决策和局部性的战术问题,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为忽必烈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他们在局部的军事斗争中运筹帷幄,临机决断,克敌制胜,享有“名将”之誉;他们不仅提出了建立战略基地的建议,而且保证了军需物资的供应;他们随军出征,拯救民命,搜求儒士,为保护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对忽
期刊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期,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围绕这一重大理论课题,由湖北省哲学学会、湖北日报社主办,中共黄梅县委、县政府承办,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协办的湖北省哲学学会年会于2005年10月28日至30日在黄梅县举行,会议以“和谐社会构建与哲学理论创新”为主题,就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意义、方法以及加快哲学
期刊
摘要:由于租界地的存在,20世纪初的上海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化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孕育出许多像《申报》那样具有集团性质的文化企业。而狄楚青经营的《时报》、《小说时报》、《妇女时报》、有正书局就是几个颇具时代特色的文化名人经营的文化企业。《时报》开辟小说专栏,开展小说悬赏活动,鼓励读者参与剪报活动;《小说时报》以专业小说杂志的形式参与小说传播;《妇女时报》以综合期刊的形式刊载小说;时报馆、有正书局大量
期刊
最近,邵学海研究员的《长江流域美术史》一书出版了。该著以时间为经,以地域为纬,以作品与人物为纽结,对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美术的艳丽色彩,作了全面、系统、准确的揭示。该著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期刊
曾有学者称,所有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马利亚纳海沟,强调其改革的深层性和艰巨性。此言不虚。著名中青年学者吕东升同志的新著《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正是这样一部站在理论和实践前沿研究中国公有制改革的力作。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该著不仅仅局限于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问题,而是从经济学与政治学结合的角度系统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使人深深感到,只有用发展中的理论分析发展中的实践,才能产生说服力。
期刊
摘要:家族的挽歌,作为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第一道母题,是以二元悖裂的状态构成的。这种悖裂主要表现为情与理的矛盾。正是在这种二元悖裂的状态中,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在对衰落的家族献上挽歌的同时,也献上了人的解放之歌与生命的挽歌。人的解放之歌在人的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展开,形成了“颂歌”与“悲歌”两个类别,它们分别存在于20世纪前半叶与后半叶中国家族小说中。生命的挽歌主要在生命之美、生命之善、生命之真三
期刊
摘要:文学的非焦点化是新时期文学的必然选择,但文学创作非焦点化之后出现了诸多问题:世俗化、物欲化、浮躁性是它的外部显形特征,而粗鄙和庸碌、无有理想的光照,是它的内部隐形特征,因此,在历史发展到今天,文学创作呼唤新的焦点和新的理想,又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焦点化;理想化;世俗化;物欲化;社会转型;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6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以《窦娥冤》为代表的元杂剧论述了中国悲剧的悲剧意识,并比较了中西悲剧的审美特点,认为中西悲剧同中有异,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研究传统文化是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而不是宣扬民族虚无,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妄自菲薄。  关键词:悲剧意识;忧患意识;误读;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6)09-0121-03    中
期刊
摘要: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关于“逻各斯”与“厄洛斯”分裂的思想,到了近代,技术理性不断膨胀,逐渐取代经济政治控制而成为发达工业社会新的统治形式。这是一种比传统统治形式更具欺骗性和控制力的统治:科学技术以一种合理化的形式进入到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支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技术的“逻各斯”成了奴役的“逻各斯”。技术理性的实质是维护现存统治的合法性,“新感性”则是一种反抗技术理
期刊
摘要:歧视是指社会对待一个人的态度不是根据他的行为,而是根据他的身份。歧视与平等相连,是平等的反面。同平等的三个层面相对应,歧视可以从三个路径来进行——基本权利不相同,非基本权利与差异不对称,具体实施程序、制度和措施上的不平等保护。用这三个路径来分析法律,我们发现法律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我们今天的法律是一种现代性的法律,它是现代性的体现,也是现代性的结果。现代性逻辑所具有的问题在法律中都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