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應對老齡社會 澳基會項目打造不一樣精彩晚年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y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數據顯示,2026年本地長者人數將超越少年兒童,預計2036年,每100名成人將要撫養38.6名長者,安老設施及醫護服務等需求將大幅增加。半生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長者們,晚年生活應享有全面照顧和保障,特區政府致力為長者構建“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的樂齡社會,讓長者活得健康、安全和受尊重。安老議題橫跨多個社會範疇,環環緊扣,除了硬件設備不可或缺,心理方面,長者面對老化過程迎來的身心變化、因退休而出現的社會角色轉變等,家人需加以關懷與聆聽,透過不同形式的活動充實其晚年生活,讓“銀髮一族”老有所為。
  澳門基金會重視安老服務質量,除了投放資源優化安老院舍設備硬件,也支持團體機構開展不同項目,包括節日聯誼、獨居長者關懷、防跌健康教育、長者夫婦婚姻維繫等,從內到外關注長者身心健康、婚姻關係、社交生活等多個層面,協助社服機構把長者服務進一步推廣至社交能力較弱的獨居長者,同時鼓勵長者參與義工活動,助人自助,發揮睦鄰互助精神,享受樂活自在的晚年生活。
  長者也增值
  婦聯頤康中心自2012年起以“健腦護老”為主題舉辦預防失智癥宣傳活動,於2016年組織36名長者義工接受培訓,認識失智症、預防方法、學習健腦操等,成為失智症推廣大使,到多間長者服務機構推廣健腦護腦的重要性。李志雄與太太李佛勤退休後加入長者義工行列,肩負失智症推廣大使的任務。夫婦倆十分投入義工服務,每周至少兩天探訪獨居長者,“退休前,我工作環境的圈子不大,退休後希望擴大社會人際關係,於是決定去社團做義工。”退休前任職藥劑師的李志雄稱,失智症對於他來說是一個新名詞,近七、八年才聽聞,他認為社會開始逐漸認識何謂失智症,希望政府繼續投入資源關注患者。
  李志雄夫婦“退而不休”,晚年生活精彩程度絕不遜於年青人,夫婦倆每周至少有三天恆常義工活動去探訪獨居長者,李志雄另報讀了圖像編輯軟件課程、社交舞和民族舞興趣班,太太李佛勤則詳細記錄曾探訪的獨居長者生活習慣,每天致電提醒對方覆診及參與社區活動,關心其近況。夫婦二人笑說,把日程排得滿滿的就是他們的護腦心得,“多與人接觸、閱讀、為長者朋友解決問題……當見到身邊有人疑似出現失智症症狀,我們會多加留意,盡量幫他尋求機構幫助。”
  助人為快樂之本
  失智症推廣大使的培訓內容絕不馬虎,去年下旬舉辦的預防失智症培訓進階班,加入照顧患者技巧、認識評估工具及個案分享等。78歲的李志雄參與培訓之餘,也抽空參演話劇,到校園巡迴演出,宣揚敬老愛老的正面信息,問及為何對於義工生活樂此不疲?李志雄的答案簡單而溫暖,“幫到人真是很開心,感到很快樂,寂寂無名的我,在人海中有機會幫助他人,十分難得。”李太在旁補充說道,“有時受助者反問我們:‘非親非故,為何如此落力幫人?’其實助人就是一種滿足感,不求回報。”
  照顧失智症個案需要不少耐性去聆聽和關懷,特別是獨居長者社交圈子較窄,義工接觸個案時也會遇到拒絕和冷漠回應,李志雄回想曾探訪的失智症個案時稱,有些患者因無記性而容易發脾氣、擔心自己的財產分配等,家人要承受患者的負面情緒感到無奈。李志雄認為,長者的自尊心重,雖然出現病徵也不願意接受治療,“他們(患者)不想接受也不想承認自己患上失智症,我們探訪時不會強逼對方去治療,只會勸說他多加注意,因態度太強硬的話反而令他更反感。”
  擴闊社交是良藥
  負責失智症推廣大使培訓項目的社工馮志輝,每天的工作就是與長者打成一片,他指出,銀髮一族保持社交生活,建立不同興趣,不單有利個人身心健康,更可以有效地在朋輩間樹立積極的榜樣,宣揚精彩晚年的正面信息,“義工長者參與活動後,會透過社交平台把經驗分享出去,他們在義務工作中的精彩和成就可影響其朋輩,吸引更多長者擴闊社交圈子。”
  人口老齡化的挑戰需要社會各界合力應對,養老政策、社服機構前線支援及家庭自身在每個環節上各司其職。馮志輝表示,現時本澳為失智症患者而設的硬件不多,提供認知訓練的中心名額緊張,他認為關鍵是結合整個社會的力量,聆聽患者的心聲、調適照顧者的壓力、打破人們對失智症的誤解,讓長者及早預防,“近年我們機構接觸個案有上升趨勢,大多數也是患者病徵較嚴重時前來求助,患者家人有壓力時一定要尋求社服機構協助,不要獨自面對。”
  長者服務大不同
  人口老齡化是亞洲地區發達城市普遍面對的挑戰,安老服務的需求上升同時,本地社服機構亦積極赴外考察,瞭解外地最新的長者服務發展情況。婦聯基層工作部副服務總監何嘉欣表示,以往澳門面向長者的服務機構多數以聚會形式凝聚長者,但隨著老齡化趨勢愈來愈明顯,機構需要到不同地區取經,認知更多新型長者服務,“原來長者服務不只是文娛康體,可因應不同服務需求作切入點,例如婚姻關係、用遊戲卡關注失智症等,外出考察令我們拓闊了思維,明白在原居安老上可以有很多元化的長者服務。”
  何嘉欣稱,澳門基金會資助的“復康社區防跌行動”,通過健康教育提升長者對防跌的意識及知識,內容除了健康講座,也開展為期三個月的運動訓練,由物理治療師及義工們帶領下,鍛鍊長者們的肌力及平衝力,2016至2017年參與人次達580人。何嘉欣認為,澳基會的資助除了在資源上減輕機構負擔,亦增添了前線人員信心去嘗試新事物,“一般男性長者較抗拒參與機構聯誼活動,但在澳基會資助下我們首次舉辦了‘婚醉情濃’長者夫婦婚姻滋養活動,透過兩日一夜的‘特別旅行’開展活動,在團體遊戲中引入治療手法,改善夫婦溝通之道,活動成功吸引男性長者參與,重視夫婦關係。”
  未來,安老服務需求漸趨多元,何嘉欣表示,澳基會重視長者服務的優化,給予社服機構很大空間開展嶄新服務。她坦言面對人手緊張的難題,可是長者義工的參與,讓服務推廣的成效有所提升,“以前我們請專家來主持講座,很多專業名詞令長者卻步,現在有了推廣大使,長者義工把學到的知識帶進他們的朋友圈,吸收和理解的成效大大增加。”她希望未來發掘更多人加入長者義工隊伍,並繼續加入新元素豐富義工培訓,“其實長者怕悶,很願意學習新事物,我們的服務需要不斷與時並進,未來會繼續汲取不同地區經驗,研究如何引入至本地長者服務。”
其他文献
近年社會上有倡議特區政府可申請在內地(大灣區)建監獄之說,一來以騰出澳門土地作其他用途,二來可以分流部分囚犯於內地(大灣區)監獄服刑,對此,您是否贊成?當中的可操作性有多大?   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陳溥森會長指出,古人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現可以非常肯定地說,在內地(尤其是在大灣區內)建澳門監獄,絶對不具任何可操作性。眾所周知,囚犯都是因犯罪而入獄,對其監禁目的是為了不再危害社會,換言之,他們在服
期刊
為展示饒宗頤教授的書法藝術成就,傳揚中國傳統文化,饒宗頤學藝館在澳門藝術博物館協助下,精選饒教授十五件套書法作品,舉辦“磅礴萬物而為一 ——饒宗頤教授書法作品展”,讓公眾欣賞饒公墨寶之餘,領略漢字的博大精深。   饒宗頤教授(1917-2018)是國際著名的漢學泰斗,他“一身而兼三絕”,在學術、書畫藝術、文學等方面均有傑出成就和卓越貢獻。饒宗頤教授的書法,是學者的書法,亦是書法家的書法。他對古文字
期刊
技術變革中,看到價值   互聯網如今成為社會發展的具有主導性的技術體系,或者是技術集中的平臺。而與通訊技術有關的互聯網,實際上我們稱之為戰略通用技術。互聯網最早從軍事網路的應用到教育網路,再到連接全球的網路系統,它的發展經歷了1G、2G、3G、4G、5G等不同階段,現今的5G相對於以前的技術,就如同從前的馬路是兩車道變為20車道,所以5G的網速速率提升20倍,在有些領域更提高上百倍的速率,所以作為
期刊
從2017入冬至今年初,一場來勢洶洶的流行性感冒席捲了兩岸四地,無論是內地還是港台、本澳的醫院都是人滿為患,流感病人尤其是流感病童數量上升到歷史同時期的高位,一時間人心惶惶,加上不時傳出死亡病例,更讓各地民眾擔心這場流感帶來的後續殺傷力將可能持續,依據目前的氣候與防疫狀況,這種情形極有可能持續到春節以後的3月,後續走勢還無法完全預測,需要進一步觀察。  過往,民眾接種流感疫苗的意識還不算太高,除非
期刊
近期一班久未見面的朋友聚會,朋友大倒苦水,事因其十歲兒子就讀某外文學校五年級,課業太繁重,以致晚晚要做功課到十點後,周六周日也被補習和興趣班排滿,心痛孩子完全沒有了童年樂趣。細問之下,才得知這位朋友兒子的課業雖不能說量大,但質方面不點不比傳統資優的中文學校遜色,在內容上,注重理解多過死記硬背,故小朋友花更多的時間去通過閱讀上課內容,以加深理解才能完成老師佈置的家課;而在科目上,本地傳統中文學校設置
期刊
重慶 “魔鬼歸家路”走紅網絡市民回家先爬山  位於重慶渝中區肖家灣附近的半坡棧道因與一社區出入口相連,市民回家需要先爬山,被網友稱為“魔鬼歸家路”。據瞭解,該棧道沿坡而建,垂直距離近100米,長約一公里。圖為5月23日拍攝的“魔鬼歸家路”。  廢鐵小黃車1600元/噸   5月12日,在成都市武侯區學府路二段一個拆遷區域的停車場,許多ofo小黃車被挖掘機裝車運往回收廠進行報廢處理。同據內行人士透露
期刊
2017年歲末,澳門月刊社會民意調查研究中心一如以往,通過整理過去一年見報最多的事件,從中找尋過去一年裏的社會關注焦點、社會輿情走向以及帶來的種種啟示。  本刊繼2012年啓動首次年度漢字評選活動以來,2017年是第六度舉行澳門年度漢字評選,最終,該項評選結果以“官”字獲得最多票數,以2321票當選為澳門2017年年度漢字。  一、活動回顧  整個活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薦字”。本刊社會
期刊
澳門是一個小城市,從回歸到現在,政府成日講,要打造“宜行城市”,但是成效在哪裡呢?市民覺得現時政府採取的所有交通整治措施及行動都是小打小鬧。每到高峰時段,新馬路、高士德、下環等地區的交通依然水泄不通;位於皇朝區、關閘馬路、沙梨頭等地方交通意外黑點一直得不到改善;而且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市民駕車出行最擔心的問題依然還是無停車位。  政府講因為澳門地方小,無條件去解決這些問題,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我
期刊
近年澳門醫學美容崛起,就連過往要前往韓國、香港、泰國的美容外科(整容)手術,在澳門也大有市場。一直以來,業界不時批評有關美容行業的規管混亂現象,提供傳統皮膚護理服務的美容院,由民署發牌及監管,規定只能進行頸部以上的服務;而推油推脂、通淋巴等服務則被納入按摩類,由旅遊局發出牌照;皮膚護理產品、涉及醫療程序和專業技術的醫學美容服務醫療中心或綜合診所,由衛生局發出指引監督、發牌及監管,並按規定須有澳門註
期刊
“1001發明精華展:阿拉伯科學發明的黃金時代”如火如荼開展中,展覽展示超過60件互動展品,並透過短片、戲劇導賞及工作坊等,來介紹公元七世紀起一千年間的科學發展史。讓公衆認識當時的穆斯林學者如何傳承及發展前人的科學遺產,繼而在科學與實驗、數學、醫學及天文學等領域取得突破,為歐洲文藝復興以至現代科學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展品“象鐘”出自13世紀一位匠心巧手的工程師——賈扎里。他生活在現今位於土耳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