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来源 :园丁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405310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情感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精神世代相传,融入民族的血液之中,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爱国情感依然是点燃我们民族的热情和希望。现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有的在外奔波奋斗,缺少对子女的教育,部分孩子是隔代管教,使现在的孩子容易养成依赖性、意志薄弱的性格,缺乏竞争意识,尤其缺乏责任心、社会责任感。正因如此,加强爱国情感教育,更好地铸造青少年的人格,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1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负重感
  通过重大节日,重大事件的纪念日进行专题教育,则是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好时机。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有着最悠久的和连绵不断的历史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拥有最丰富的历史文献的民族。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新世纪里,我们更需要发挥历史的作用,用历史知识培养青少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勇敢地担负振兴中华的重大责任。如,“九一八”事变纪念日,首先要求学校行政在这周周一的升国旗仪式上作专题讲话,引起全校师生的重视。而对初二学生,则把这个历史事件提前教学,在课堂上,讲解九一八事变的过程,要求音乐教师教学生高唱《松花江上》,用此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提高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的责任感。每年的五四青年节来临,更是我们青少年学生进行专题纪念的必修课,与班主任协作举行主题班会,举办“五四”纪念晚会,出纪念五四专刊,学生写出专题纪念文章在学校播音室广播等,用以激励青少年学生发扬五四爱国精神,提高为国出力的责任感。结合现实社会,使学生懂得应负起怎样的社会责任,才能无愧于新中国,无愧于我们这伟大的时代。
  2 培养学生以”八荣八耻”严格要求自己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所以要让学生懂得:国家至上,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在封建社会中,报国往往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众多的士大夫以一死报君恩来昭示自身的气节,但更多的志士仁人、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气贯长虹、戚继光英勇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 、狼牙山五壮士、以及无数的共产党员都是在国难当头之时,或为国御侮,或抗争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从古人“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直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都表现了民族和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高风亮节,教材内容的感染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教材对林祥谦英勇就义的描写,“敌人用刀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林祥谦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同时让学生明白: 天下为公,以服务人民为荣, 立志勤学,以崇尚科学创新为荣,艰苦奋斗,以勤劳节俭为荣,文明友爱,以团结互助为荣。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3 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学生对于社会的变化有所认识,对于时代的责任感有所认识,这还不够还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培养他们对祖国前途充满希望。这在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中都有充分的素材,例如,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文明,人类的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是我们民族的自豪,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许多发明要比外国人早的多,通过这些讲解,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讲解民族的发展史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两千多年的封建压迫,一百多年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尽管是经过不断的斗争,经过斗争中的曲折,挫折。但我们毕竟胜利了。我们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打败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我们都是以弱胜强,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民族是优秀的,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这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无疑起着重大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走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真是当代中国人的社会责任,我们要加强教育,与时俱进,努力培养人才,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广大历史教师的伟大责任。
其他文献
新课程要求开放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健康、充分发展为核心,以开放性的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来达到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该如何体现?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自始至终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应在教师的循循诱导下,亲自感知教材,通过自学,联系旧知识,初步获得新知识,然后转向运用新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通过教师
期刊
新课程改革已经渗透到学校的角角落落,在它的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首要工作便是让孩子在语文课中幸福地成长,使他们成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与巨大的创造力量的人。  有人说:“语文教育应给孩子以梦。”确实,童年是多梦的季节,孩子的心中充盈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对这个五彩的世界,他们有着太多太多梦幻般美好的期待。而语文,似乎生来就是为放飞孩子们的多彩梦而存在的。在那儿,花会与他们共舞,白云会与
期刊
在古希腊帕尔纳索斯山南坡上,有一个驰名的戴尔波伊神托所,是个求神问卜的所在。就在这个神托所的入口处,有一块石头上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强的一项,有人会写,有人会算,对有些人难的,对另一些人简直容易得如“小菜一碟”。我想强调的是:一定要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不要迎合别人的口味而去做一件不属于自我,但是又要付出一生代价的“难事”。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李镇西说:“人与
期刊
【摘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生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塑造人的个性、品质的重要阶段。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否得到正确的鼓励、得到正确的疏导和矫正决定了其心理是否能健康成长,最终决定其思想、行为的表现是否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行为规范。积极的行为习惯当然需要鼓励其发展;而不良的行为习惯需要教育者去认真矫正,更需要家庭的正确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家庭教育,因此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最终会导致
期刊
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达到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班主任应该注重教育教学细节,讲究工作方式、方法,在教育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时时处处做教育的有心人,与学生一起成长。  作为班主任,要处处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
期刊
俗语说:“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愿意学习”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爱学。对小孩来说,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能满足好奇心、能玩的东西,因此,教师要以新的知识,新的学习方法并伴以有趣的形式来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愿意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
期刊
综观目前的语文课堂,特别是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由于教师年龄老化(年轻老师不愿教低年级或学校将骨干力量放在中高年级),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加上对考核机制的片面理解,导致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明显,学生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创新能力不强的现象。  江泽民曾经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
期刊
第二十六个教师节悄然临近,我发现我班的学生在背着我偷偷的商量:教师节送什么礼物给老师?教书十余年,每年的教师节都会收到学生们的礼物:鲜花、贺卡、小装饰品……家里的小装饰品都无处摆放了。所以,今年我早早地就和学生们说好了:教师节不要给老师送礼物,你们的心意我心领了。但学生们似乎并不甘心,要采取什么行动。看来不让他们送点东西来表达一下他们的心意是不行的了。我冥思苦想:让学生们送什么礼物呢?既不花钱,又
期刊
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同时要讲究用科学的方法对班级进行管理,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深化班级文化建设,用真心,真情,真诚关爱学生,开启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所带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要为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而不懈的努力  “环境塑造人。”在
期刊
面对目前的课改形势,面对“自主、合作、研究”的教学理念。这次课程改革,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可以说是一场深刻的改革。下面是我在课改中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对师生关系的一点认识。  善于学习,提高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顺应国际教育发展潮流之举,是大势所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要把每一课堂,每一次教学活动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早日实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