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底是谁的不对?
当孩子们各执一词,家长们往往就会不知所措,到底谁说得对呢?这个时候,最好先不要急着下结论,更不要以主观判断武断地给出“审判结果”。有的家长为了在对方家长面前显示大度,故意在对方小朋友和家长面前判定一切都是自己孩子的不对,狠狠地批评自己的孩子,这是万万不可的。本来孩子就“受了欺负”,心里正委屈呢,寻求家长的温暖怀抱是来找安慰而不是找气受的。如果家长一味地批评自己的孩子,那么很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且引发亲子关系的危机,孩子会认为妈妈不爱他,会认为他在外面受了委屈,家人并不能给他想要的安慰,那么之后孩子再受委屈的时候,很可能就会不告诉家人,自己憋着或者寻求其他的发泄方式,这些应该都是我们作为家长不想看到的。也有的家长会理所应当地认为既然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那肯定是对方的不对,其实,这也未必,表面上是自家的孩子被欺负了,但要想了解他为什么被欺负了,还要从事情发生的原委开始了解。
事情是怎样发生的?
不能只听孩子说发生了什么,还要去亲自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所谓有因才有果,不了解清楚原因,只根据结果去处理问题,肯定难免会有偏颇。“小强把我的球抢走了”的前提,是因为小强就是一个横行霸道、蛮不讲理的孩子,还是说自家的宝宝没有遵守游戏规则,本来抢球就是玩闹中被允许的一部分?又或者可能是自家宝宝太拘谨,小强只不过是通过突然抢走他的球来引发两位小朋友之间继续交往的可能性?“不让丽丽看画片,她就抓我头发……”自家宝宝是怎样不让丽丽看画片的?画片是谁的?宝宝为什么不让丽丽看?丽丽为什么一定要看?小孩子的行为方式并不都符合成人世界的既定规则,我们不能完全用成人思维去看待儿童世界。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也不能只听自家孩子的一面之词,最好是亲自找到当事人和周围旁观者,充分了解事情真相,然后再做定论。
游戏规则是怎样的?
“我们说好了,只能用脚踢球,不能用手抢的,但小强刚才就是用手过来抢我的球,没抢下来,他就打我的头!”“不是的,我们没有说好只能用脚踢球,我说过了,是可以用手抢的,而且刚才不是我先打他头的,是我过去抢球,他不给我,还用脚踹我,我着急了,才打了他的头的!”有时候,当你充分了解了事情发生的经过时,就会发现,原来所谓的“受了欺负”其实并不是绝对真相,而可能是先欺负了别人,别人还手时重了一些。了解清楚孩子们之间的游戏规则很重要,有时候是因为误会,有时候是因为孩子还小,没有完全理解游戏规则,所以,所谓的“受欺负”也可能只是孩子们之间在对待“没有遵守游戏规则”的一种小小的惩罚措施,不足以大惊小怪,在帮助孩子了解清楚状况之后,甚至孩子自己也会欣然接受这种“小惩罚”。“那你抢不来也不应该打我的头啊!”“那你更不应该先踹我啊!”“我不是故意的,当时只是不想让你把球抢走,想让你离我远点!”“我又不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说到这里,矛盾马上就要解开了,如果家长此时能助力一下,说一些宽慰的话,比如:“既然大家都不是故意的,都是男子汉,都宽容一些,彼此原谅对方了,好不好?”很可能就小事化了了。
从对方角度会如何思考?
不能只从自家孩子和自家利益角度考虑问题,一旦孩子与小伙伴发生矛盾,尽管表面上是自己家孩子受欺负了,但仍旧不能仅仅从表层去看问题,要能够换位思考,对方孩子这时候是一定就非常高兴吗?还是那个孩子也被吓坏了?他肯定也不想遭到家长的责骂吧?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以理服人地让孩子明白道理,可能是最好的时机。而如果真的让孩子遭到恐吓,恐怕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永远都是一块伤疤。对方的家长呢?这时候会是理直气壮的,还是充满歉意的?如果我们走过去把对方孩子责骂一番,肯定对方家长会理直气壮地反问:“就算我们家孩子有什么不对,也轮不到你来管教啊!”但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做出一些让对方家长意外,并且触动他们心灵的行为,那么他们也许就会充满歉意,只要家长充满歉意,还用担心这件事的最终结局和走向吗?
该给孩子怎样的安慰?
“妈妈,呜呜~~”孩子哭着向你跑过来,泪眼婆娑地边哭边说:“小强打我了,我的头流血了……”这时,你最该做的就是蹲下来,赶紧把孩子搂在怀里,抚摸孩子的背部和头发,柔声细语地问:“怎么了?来,让妈妈好好看看,哪里受伤了。”而不少家长却在这时粗鲁地惊叫:“又怎么了?怎么又这样了?瞧瞧你衣服脏的!又跟人打架了?我不是告诉你别跟大孩子玩嘛,就是不听话,现在挨揍了就老实了吧!你看看你……”一大堆责怪的话,如果遇到犟脾气的孩子肯定就会马上爆发:“不是我的错!我没有错!”跟家长大喊大叫地哭诉委屈。即使是脾气好一些的孩子,遇到这样的家长,也会特别憋闷,把所有委屈都硬往自己肚里咽,一边被妈妈拉过去拍打衣服上的灰尘,一边哭着自己小声嘟囔:“都是小强,他欺负我,呜呜~~”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变得叛逆,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查看孩子受伤的情况,给予精神上的安慰:“没事,不怕,伤得不严重,回家妈妈给贴上创可贴,明天就好了。”然后,心平气和地询问情况:“孩子,发生什么事情了?跟妈妈说说。”听完孩子自述,再做调查:“走,你带妈妈去那边看看小强还在不在,妈妈想问问他,为什么要欺负宝宝。”
是否该给孩子选择权?
孩子的心通常既善良又脆弱。在“被欺负”后,其实他内心中也是充满矛盾的,是选择宽容、原谅,继续跟小朋友玩?还是选择生气、憎恨,从此跟小朋友绝交?孩子当然不想失去朋友,即使他嘴上说:“我不理他了,我再也不要跟他玩了!”“我不道歉!本来就不是我的错!”心里还是在想:我这样做的话,妈妈会怎样呢?那个小朋友该服从我了吧?我不会真的失去他这个朋友吧?作为家长,其实最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尤其是目前国内很多都是独生子,城市里的孩子平时邻居家都很少去,要是在社区里能遇到几个跟自己同龄的、能玩到一起的朋友还真是难得。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学校,繁重的课业压力,把孩子的自由玩耍时间挤压得少得可怜,孩子内心是多么渴望能跟小朋友撒欢玩耍啊!朋友其实是孩子内心最渴望的童年礼物。所以,聪明的家长在劝解无效的时候,往往就可以拿出选择权这个杀手锏,让孩子自己选择:要么原谅他,继续玩;要么不玩了,回家;要么不原谅他,你失去了朋友,你从此以后都自己一个人玩。 是否想让孩子少一个敌人?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真正的快乐往往就来自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朋友遍天下,但其实人的一生所能认识的人确实有限,而让孩子在社交中常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佳良方就是“减少敌人”。家长们其实都知道,孩子的世界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很多“对”与“错”的概念都是家长灌输给孩子的。所以,在孩子童年时期,家长的社交观点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如果家长能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准则,孩子就会懂得接纳、包容、宽恕;知道求同存异;懂得凡事要自己先付出;懂得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懂得礼尚往来;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从心底里珍惜跟每一位小朋友相识的缘分,主观上有主动维护关系的意识,这样也才能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多从对方角度换位思考,从而自主地化解矛盾,让自己的人际圈子里少一个敌人。
怎样让孩子多一个朋友?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遇到一些蛮不讲理、专横跋扈的人,孩子的世界也不例外。有些情况是不仅对方孩子调皮捣蛋、欺负人成性,其家长也是得理不饶人,甚至没理也声高。真的遇到了这样的“主儿”该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是“凉拌(办)”——让宝贝赶紧远离那样的孩子,你也远离那样的家长。因为人的素质和涵养不是一天两天、你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让人家提高的,遇到真的有理也讲不清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宝宝,别哭了,可能人家小强也不是故意的。今天天晚了,你该回家睡觉了,我们跟小朋友说再见吧!”不要给孩子解释和继续哭闹的机会,抱起孩子赶紧走,一边走,你可以一边哄他:“回家妈妈给你玩玩具小鸭子,给你洗个温水澡,然后妈妈给宝宝讲个好听的故事。”路上或者回到家,你可以继续问宝宝:“小强是无缘无故就打了你的头,是吗?”这时候可能孩子会继续跟你诉说心中委屈,你耐心地听完之后,要告诉孩子:“小强这样做是不对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应该互相爱护,不能欺负人。但是宝宝现在还小,你打不过小强,硬去跟他打架就是不明智的。”如果可能,你可以给孩子讲讲“鸡蛋碰石头”的故事,然后告诉孩子:“虽然小强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但他肯定也有优点,宝宝要善于发现小朋友的优点,多多鼓励他。小强的优点是什么呢?”“他力气大。”“对,下次你就夸夸他力气大,并且鼓励他用自己的力气做一些助人为乐的好事,比如帮老奶奶搬东西,帮老师摆桌子。然后宝宝跟他一起去做好事。宝宝是智慧的孩子,要想办法多交朋友。”你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小朋友,并且把进展随时汇报给你,这样你就能够进一步帮助孩子转危为安、并且把握社交方向了。
当孩子们各执一词,家长们往往就会不知所措,到底谁说得对呢?这个时候,最好先不要急着下结论,更不要以主观判断武断地给出“审判结果”。有的家长为了在对方家长面前显示大度,故意在对方小朋友和家长面前判定一切都是自己孩子的不对,狠狠地批评自己的孩子,这是万万不可的。本来孩子就“受了欺负”,心里正委屈呢,寻求家长的温暖怀抱是来找安慰而不是找气受的。如果家长一味地批评自己的孩子,那么很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且引发亲子关系的危机,孩子会认为妈妈不爱他,会认为他在外面受了委屈,家人并不能给他想要的安慰,那么之后孩子再受委屈的时候,很可能就会不告诉家人,自己憋着或者寻求其他的发泄方式,这些应该都是我们作为家长不想看到的。也有的家长会理所应当地认为既然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那肯定是对方的不对,其实,这也未必,表面上是自家的孩子被欺负了,但要想了解他为什么被欺负了,还要从事情发生的原委开始了解。
事情是怎样发生的?
不能只听孩子说发生了什么,还要去亲自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所谓有因才有果,不了解清楚原因,只根据结果去处理问题,肯定难免会有偏颇。“小强把我的球抢走了”的前提,是因为小强就是一个横行霸道、蛮不讲理的孩子,还是说自家的宝宝没有遵守游戏规则,本来抢球就是玩闹中被允许的一部分?又或者可能是自家宝宝太拘谨,小强只不过是通过突然抢走他的球来引发两位小朋友之间继续交往的可能性?“不让丽丽看画片,她就抓我头发……”自家宝宝是怎样不让丽丽看画片的?画片是谁的?宝宝为什么不让丽丽看?丽丽为什么一定要看?小孩子的行为方式并不都符合成人世界的既定规则,我们不能完全用成人思维去看待儿童世界。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也不能只听自家孩子的一面之词,最好是亲自找到当事人和周围旁观者,充分了解事情真相,然后再做定论。
游戏规则是怎样的?
“我们说好了,只能用脚踢球,不能用手抢的,但小强刚才就是用手过来抢我的球,没抢下来,他就打我的头!”“不是的,我们没有说好只能用脚踢球,我说过了,是可以用手抢的,而且刚才不是我先打他头的,是我过去抢球,他不给我,还用脚踹我,我着急了,才打了他的头的!”有时候,当你充分了解了事情发生的经过时,就会发现,原来所谓的“受了欺负”其实并不是绝对真相,而可能是先欺负了别人,别人还手时重了一些。了解清楚孩子们之间的游戏规则很重要,有时候是因为误会,有时候是因为孩子还小,没有完全理解游戏规则,所以,所谓的“受欺负”也可能只是孩子们之间在对待“没有遵守游戏规则”的一种小小的惩罚措施,不足以大惊小怪,在帮助孩子了解清楚状况之后,甚至孩子自己也会欣然接受这种“小惩罚”。“那你抢不来也不应该打我的头啊!”“那你更不应该先踹我啊!”“我不是故意的,当时只是不想让你把球抢走,想让你离我远点!”“我又不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说到这里,矛盾马上就要解开了,如果家长此时能助力一下,说一些宽慰的话,比如:“既然大家都不是故意的,都是男子汉,都宽容一些,彼此原谅对方了,好不好?”很可能就小事化了了。
从对方角度会如何思考?
不能只从自家孩子和自家利益角度考虑问题,一旦孩子与小伙伴发生矛盾,尽管表面上是自己家孩子受欺负了,但仍旧不能仅仅从表层去看问题,要能够换位思考,对方孩子这时候是一定就非常高兴吗?还是那个孩子也被吓坏了?他肯定也不想遭到家长的责骂吧?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以理服人地让孩子明白道理,可能是最好的时机。而如果真的让孩子遭到恐吓,恐怕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永远都是一块伤疤。对方的家长呢?这时候会是理直气壮的,还是充满歉意的?如果我们走过去把对方孩子责骂一番,肯定对方家长会理直气壮地反问:“就算我们家孩子有什么不对,也轮不到你来管教啊!”但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做出一些让对方家长意外,并且触动他们心灵的行为,那么他们也许就会充满歉意,只要家长充满歉意,还用担心这件事的最终结局和走向吗?
该给孩子怎样的安慰?
“妈妈,呜呜~~”孩子哭着向你跑过来,泪眼婆娑地边哭边说:“小强打我了,我的头流血了……”这时,你最该做的就是蹲下来,赶紧把孩子搂在怀里,抚摸孩子的背部和头发,柔声细语地问:“怎么了?来,让妈妈好好看看,哪里受伤了。”而不少家长却在这时粗鲁地惊叫:“又怎么了?怎么又这样了?瞧瞧你衣服脏的!又跟人打架了?我不是告诉你别跟大孩子玩嘛,就是不听话,现在挨揍了就老实了吧!你看看你……”一大堆责怪的话,如果遇到犟脾气的孩子肯定就会马上爆发:“不是我的错!我没有错!”跟家长大喊大叫地哭诉委屈。即使是脾气好一些的孩子,遇到这样的家长,也会特别憋闷,把所有委屈都硬往自己肚里咽,一边被妈妈拉过去拍打衣服上的灰尘,一边哭着自己小声嘟囔:“都是小强,他欺负我,呜呜~~”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变得叛逆,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查看孩子受伤的情况,给予精神上的安慰:“没事,不怕,伤得不严重,回家妈妈给贴上创可贴,明天就好了。”然后,心平气和地询问情况:“孩子,发生什么事情了?跟妈妈说说。”听完孩子自述,再做调查:“走,你带妈妈去那边看看小强还在不在,妈妈想问问他,为什么要欺负宝宝。”
是否该给孩子选择权?
孩子的心通常既善良又脆弱。在“被欺负”后,其实他内心中也是充满矛盾的,是选择宽容、原谅,继续跟小朋友玩?还是选择生气、憎恨,从此跟小朋友绝交?孩子当然不想失去朋友,即使他嘴上说:“我不理他了,我再也不要跟他玩了!”“我不道歉!本来就不是我的错!”心里还是在想:我这样做的话,妈妈会怎样呢?那个小朋友该服从我了吧?我不会真的失去他这个朋友吧?作为家长,其实最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尤其是目前国内很多都是独生子,城市里的孩子平时邻居家都很少去,要是在社区里能遇到几个跟自己同龄的、能玩到一起的朋友还真是难得。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学校,繁重的课业压力,把孩子的自由玩耍时间挤压得少得可怜,孩子内心是多么渴望能跟小朋友撒欢玩耍啊!朋友其实是孩子内心最渴望的童年礼物。所以,聪明的家长在劝解无效的时候,往往就可以拿出选择权这个杀手锏,让孩子自己选择:要么原谅他,继续玩;要么不玩了,回家;要么不原谅他,你失去了朋友,你从此以后都自己一个人玩。 是否想让孩子少一个敌人?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真正的快乐往往就来自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朋友遍天下,但其实人的一生所能认识的人确实有限,而让孩子在社交中常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佳良方就是“减少敌人”。家长们其实都知道,孩子的世界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很多“对”与“错”的概念都是家长灌输给孩子的。所以,在孩子童年时期,家长的社交观点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如果家长能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准则,孩子就会懂得接纳、包容、宽恕;知道求同存异;懂得凡事要自己先付出;懂得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懂得礼尚往来;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从心底里珍惜跟每一位小朋友相识的缘分,主观上有主动维护关系的意识,这样也才能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多从对方角度换位思考,从而自主地化解矛盾,让自己的人际圈子里少一个敌人。
怎样让孩子多一个朋友?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遇到一些蛮不讲理、专横跋扈的人,孩子的世界也不例外。有些情况是不仅对方孩子调皮捣蛋、欺负人成性,其家长也是得理不饶人,甚至没理也声高。真的遇到了这样的“主儿”该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是“凉拌(办)”——让宝贝赶紧远离那样的孩子,你也远离那样的家长。因为人的素质和涵养不是一天两天、你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让人家提高的,遇到真的有理也讲不清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宝宝,别哭了,可能人家小强也不是故意的。今天天晚了,你该回家睡觉了,我们跟小朋友说再见吧!”不要给孩子解释和继续哭闹的机会,抱起孩子赶紧走,一边走,你可以一边哄他:“回家妈妈给你玩玩具小鸭子,给你洗个温水澡,然后妈妈给宝宝讲个好听的故事。”路上或者回到家,你可以继续问宝宝:“小强是无缘无故就打了你的头,是吗?”这时候可能孩子会继续跟你诉说心中委屈,你耐心地听完之后,要告诉孩子:“小强这样做是不对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应该互相爱护,不能欺负人。但是宝宝现在还小,你打不过小强,硬去跟他打架就是不明智的。”如果可能,你可以给孩子讲讲“鸡蛋碰石头”的故事,然后告诉孩子:“虽然小强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但他肯定也有优点,宝宝要善于发现小朋友的优点,多多鼓励他。小强的优点是什么呢?”“他力气大。”“对,下次你就夸夸他力气大,并且鼓励他用自己的力气做一些助人为乐的好事,比如帮老奶奶搬东西,帮老师摆桌子。然后宝宝跟他一起去做好事。宝宝是智慧的孩子,要想办法多交朋友。”你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小朋友,并且把进展随时汇报给你,这样你就能够进一步帮助孩子转危为安、并且把握社交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