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国内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浪潮的全面推进,本文就高职教育对计算机语言教学方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高效学习等方面作了初步探索和研究,密切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列举了本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语言教学方法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76-02
对于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改进高职教学方法是我们经常要探索的重要问题,美国教育学家把计算机语言教育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教师为主体,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三是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但对于高职教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实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是不能按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教育教学的。
高职教育有它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规律,这就注定了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去避免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对于高职教育,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能有意识地改变角色,在实际的课堂中总是不自觉地占了主体地位,导致教学过程索然无味,教学内容繁琐杂乱,学生参与课堂内容的积极性得不到强化与提高,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过程导致了课堂效率非常低下、不能积极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们应当树立起“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职业化教学指导思想,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上,创设良好的职业岗位模拟教学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特别是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力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才可能跟得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才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性、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和探究;如何才能让学生进一步挖掘学习潜能,打开思维空间,活跃思维、张扬个性,循序渐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针对计算机语言自身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必须有目标地训练学生应用所学语言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并不仅限于对相关指令、语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它们在软件编码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加以解决,切实提高专业应用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提高灵活性,不能只拘泥于语法细节的讲解而忽视了编程思想的训练,否则会导致学生编程思路混乱,条理不清,代码不规范,编写的程序代码可读性差,没有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这绝对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果。从这个角度上讲,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比掌握技术细节更为重要,这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之一。我把对高职实验班在计算机语言教学和课程实训辅导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以案例为驱动组织教学
高职学生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依托于生硬的教材,而是把主要技能反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案例中,针对需要讲授的知识点有的放矢地予以讲解。这要求教师提供的案例本身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强、典型的示范作用以及相当的代表性、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案例本身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专业技能知识应用的价值,引导学生在解决类似问题时能够融会贯通,主动思考应当选择怎样的技术来实现软件的基本功能。所以,在以案例为驱动的教学过程中,我并不主张把所有知识的应用讲解得过于透彻,而应当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这时教师要提出精心准备好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在技能应用上的迁移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以往那种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力争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简单的“授之以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会自己一步步逐渐实现案例的成功喜悦,在这种成就感中不断坚定自己学习的信心。
二、颠覆传统“讲练讲”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采用的是教师先讲,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作业,然后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根据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问题予以集中讲解或个别辅导。这种“讲练讲”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强调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倾向于替学生处理信息,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替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几乎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知识技能之后是一种被动的应用。这种“讲练讲”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教师事先讲解了不少专业应用知识点和相关技能,但学生通常都不知道这些知识点和相关技能应该用在哪些地方,哪种情形应该选择哪些技术才能解决哪些具体问题。而学生在完成作业任务之后又是教师在帮助他们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予以分析讲解,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针对这种传统的“讲练讲”的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我提出了另外一种教学方式,由“讲练讲”变成了现在的“练讲练”,并收到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首先在教师引入案例之前,教师把案例或项目实现的最终功能效果给学生予以演示和粗略的讲解,之后要求学生针对软件要求的功能,探索性的去实现,先完成一个“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哪怕是不能解决问题都没有关系,应当允许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犯错”,也应当给他们提供经受“挫折”的机会,学生有了这个经历,往往是提升工程“经验值”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通过讲前先练,关键是要有个探索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简单的课前预习,不管是在学生的智力投入多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以及对学生自我的挑战性和学习效果、学生的成就感等诸多方面都跟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质的差别。
接着是教师以案例为驱动对案例进行必要的讲解,把知识点引入案例,不仅仅是讲解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把它们在案例中应用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并逐步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到互动的教学课堂中,学生能主动比对师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开阔思路,并从中受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高,针对自己在“练”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汲取“营养”,提升做项目的经验值。我们发现,纯粹地注重“练讲”环节是不够的,“讲”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重新认识与学习应用技能的机会,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以思维方式上的冲击,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比自己的不足,学生往往会有再努力实现一次的冲动心理,通过学生再“练”环节,学生可以有机会对以前不满意的地方做出修正或改进,这种“练讲练”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软件项目,增强成就感,提高对学习方法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强化实践的目的,对所学技能在软件项目中的应用也起到了强化、升华的效果。
三、引入学生自评机制及工程经验总结
在结合“练讲练”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了学生自评机制:一方面学生要对自己的软件作品作出评价,总结项目中的得失;另一方面在学习小组之间进行适当的互评,鼓励学生之间、学习小组之间多交流思想,多交流知识技能在工程中的应用,多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这种横向的交流往往能够及时发现表现优秀同学的好方法、好思想,开拓学生之间的视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这种评测机制下必须对自己的工程经验加以总结和相互交流。实践证明,以学生讨论总结代替教师对知识要点和应用技能的总结,然后由教师再给予适当点评的方式,突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组建互助学习小组,培养团队精神。
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近半学期的学习,我们在实验班里建立了协作学习小组,以帮助那些学习差的同学,要求各小组提出学习口号并付诸行动,践行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理念,真正体现了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Belbin team roles)“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每个互助协作小组的实际运作既可以提高教师的辅导质量,又可以明显地减少教师的辅导工作量。互助协作学习型小组由一位学习出色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所有小组的小组长共同组成班里的学习与管理核心团队,这个学习与管理核心团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起到了交流沟通的桥梁作用,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这种交流沟通还突破了时空,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互动学习,同时也并未给教师带来多少额外负担,通常只需对管理核心团队“授意”即可把教师的思想彻头彻尾地在整个班里贯彻执行。这个管理核心团队一方面负责对各个小组的管理,在软件项目中充当了项目经理的角色;另一方面还担当起在软件项目中技术攻关的重任,小组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小组长间进行,也可以组织各个小组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不断地学习交流经验,汲取对方的优点,在整个班级里分享“成功人士”的经验与智慧,集大家的力量进行团队学习,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互助精神、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同时也找到了一种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应用中,往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程综合实训环节,遇到棘手的技术问题,可以由各个小组长组成的核心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再形成典型范例,再在各小组间进行学习交流,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促使大家共同进步。
总结针对实验班以案例为驱动、结合“练讲练”的教学模式,再辅之以学生间有效的自评与互评机制,及时的反馈学习效果和互助协同学习型小组的实际运作,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在质上得到了充分的改善,由于授课过程实现了课程整合,打破了以往开设课程间的界线,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量上也得到了保证,强化了实践环节,保证了项目实训的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操作技能,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宝贵的团队精神。实践证明,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整个团队的进步而不是精英教育式的少部分人进步。
参考文献
1 康仲远.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2 高 林、鲍 洁.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引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3 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4 [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关键词】计算机语言教学方法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76-02
对于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改进高职教学方法是我们经常要探索的重要问题,美国教育学家把计算机语言教育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教师为主体,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三是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但对于高职教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实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是不能按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教育教学的。
高职教育有它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规律,这就注定了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去避免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对于高职教育,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能有意识地改变角色,在实际的课堂中总是不自觉地占了主体地位,导致教学过程索然无味,教学内容繁琐杂乱,学生参与课堂内容的积极性得不到强化与提高,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过程导致了课堂效率非常低下、不能积极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们应当树立起“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职业化教学指导思想,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上,创设良好的职业岗位模拟教学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特别是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力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才可能跟得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才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性、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和探究;如何才能让学生进一步挖掘学习潜能,打开思维空间,活跃思维、张扬个性,循序渐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针对计算机语言自身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必须有目标地训练学生应用所学语言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并不仅限于对相关指令、语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它们在软件编码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加以解决,切实提高专业应用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提高灵活性,不能只拘泥于语法细节的讲解而忽视了编程思想的训练,否则会导致学生编程思路混乱,条理不清,代码不规范,编写的程序代码可读性差,没有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这绝对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果。从这个角度上讲,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比掌握技术细节更为重要,这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之一。我把对高职实验班在计算机语言教学和课程实训辅导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以案例为驱动组织教学
高职学生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依托于生硬的教材,而是把主要技能反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案例中,针对需要讲授的知识点有的放矢地予以讲解。这要求教师提供的案例本身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强、典型的示范作用以及相当的代表性、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案例本身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专业技能知识应用的价值,引导学生在解决类似问题时能够融会贯通,主动思考应当选择怎样的技术来实现软件的基本功能。所以,在以案例为驱动的教学过程中,我并不主张把所有知识的应用讲解得过于透彻,而应当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这时教师要提出精心准备好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在技能应用上的迁移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以往那种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力争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简单的“授之以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会自己一步步逐渐实现案例的成功喜悦,在这种成就感中不断坚定自己学习的信心。
二、颠覆传统“讲练讲”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采用的是教师先讲,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作业,然后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根据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问题予以集中讲解或个别辅导。这种“讲练讲”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强调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倾向于替学生处理信息,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替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几乎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知识技能之后是一种被动的应用。这种“讲练讲”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教师事先讲解了不少专业应用知识点和相关技能,但学生通常都不知道这些知识点和相关技能应该用在哪些地方,哪种情形应该选择哪些技术才能解决哪些具体问题。而学生在完成作业任务之后又是教师在帮助他们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予以分析讲解,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针对这种传统的“讲练讲”的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我提出了另外一种教学方式,由“讲练讲”变成了现在的“练讲练”,并收到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首先在教师引入案例之前,教师把案例或项目实现的最终功能效果给学生予以演示和粗略的讲解,之后要求学生针对软件要求的功能,探索性的去实现,先完成一个“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哪怕是不能解决问题都没有关系,应当允许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犯错”,也应当给他们提供经受“挫折”的机会,学生有了这个经历,往往是提升工程“经验值”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通过讲前先练,关键是要有个探索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简单的课前预习,不管是在学生的智力投入多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以及对学生自我的挑战性和学习效果、学生的成就感等诸多方面都跟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质的差别。
接着是教师以案例为驱动对案例进行必要的讲解,把知识点引入案例,不仅仅是讲解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把它们在案例中应用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并逐步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到互动的教学课堂中,学生能主动比对师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开阔思路,并从中受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高,针对自己在“练”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汲取“营养”,提升做项目的经验值。我们发现,纯粹地注重“练讲”环节是不够的,“讲”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重新认识与学习应用技能的机会,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以思维方式上的冲击,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比自己的不足,学生往往会有再努力实现一次的冲动心理,通过学生再“练”环节,学生可以有机会对以前不满意的地方做出修正或改进,这种“练讲练”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软件项目,增强成就感,提高对学习方法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强化实践的目的,对所学技能在软件项目中的应用也起到了强化、升华的效果。
三、引入学生自评机制及工程经验总结
在结合“练讲练”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了学生自评机制:一方面学生要对自己的软件作品作出评价,总结项目中的得失;另一方面在学习小组之间进行适当的互评,鼓励学生之间、学习小组之间多交流思想,多交流知识技能在工程中的应用,多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这种横向的交流往往能够及时发现表现优秀同学的好方法、好思想,开拓学生之间的视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这种评测机制下必须对自己的工程经验加以总结和相互交流。实践证明,以学生讨论总结代替教师对知识要点和应用技能的总结,然后由教师再给予适当点评的方式,突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组建互助学习小组,培养团队精神。
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近半学期的学习,我们在实验班里建立了协作学习小组,以帮助那些学习差的同学,要求各小组提出学习口号并付诸行动,践行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理念,真正体现了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Belbin team roles)“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每个互助协作小组的实际运作既可以提高教师的辅导质量,又可以明显地减少教师的辅导工作量。互助协作学习型小组由一位学习出色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所有小组的小组长共同组成班里的学习与管理核心团队,这个学习与管理核心团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起到了交流沟通的桥梁作用,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这种交流沟通还突破了时空,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互动学习,同时也并未给教师带来多少额外负担,通常只需对管理核心团队“授意”即可把教师的思想彻头彻尾地在整个班里贯彻执行。这个管理核心团队一方面负责对各个小组的管理,在软件项目中充当了项目经理的角色;另一方面还担当起在软件项目中技术攻关的重任,小组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小组长间进行,也可以组织各个小组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不断地学习交流经验,汲取对方的优点,在整个班级里分享“成功人士”的经验与智慧,集大家的力量进行团队学习,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互助精神、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同时也找到了一种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应用中,往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程综合实训环节,遇到棘手的技术问题,可以由各个小组长组成的核心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再形成典型范例,再在各小组间进行学习交流,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促使大家共同进步。
总结针对实验班以案例为驱动、结合“练讲练”的教学模式,再辅之以学生间有效的自评与互评机制,及时的反馈学习效果和互助协同学习型小组的实际运作,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在质上得到了充分的改善,由于授课过程实现了课程整合,打破了以往开设课程间的界线,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量上也得到了保证,强化了实践环节,保证了项目实训的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操作技能,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宝贵的团队精神。实践证明,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整个团队的进步而不是精英教育式的少部分人进步。
参考文献
1 康仲远.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2 高 林、鲍 洁.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引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3 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4 [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