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在中考中没有挤上普高的“独木桥”,学习基础较差,初中毕业生应有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段、篇章、修辞等基本知识掌握得非常不好。有些学生读课文甚至连常用字都不认识,更不用说基本的语感、逻辑知识了,基本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没有。这批学生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学习毫无兴趣,厌学情绪严重。教师管理起来难度很大。进入职校的学生思想上也存在误区,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考试及格就有毕业证,有毕业证就可以找得到工作,因此产生了“60分万岁”的想法,学习上没有了主动性,导致各方面的能力急剧下滑。近几年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进入职业学校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其它科目学不学无所谓,轻视文化课尤其是语文课,上课玩手机、看小说甚至睡觉。
中职学校的很多教师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知识的储存库”。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一言堂”“独角戏”或“一问一答”的有限课堂提问。不少的老师还是习惯于把一篇篇文章分解,化为知识点,详尽而系统地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于让学生听、记教师的繁琐讲析和现成的答案,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使原本应该鲜活的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不少的语文教师认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解决就业问题,因此不注意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不太注意教学内容的体系和深度,讲课比较随意,甚至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语文课变成了故事会,只要学生喜欢听就行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學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改变中职校语文教学现状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一.教学目的应由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能力转变。长久以来,教学都是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的,评价也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为对象。以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一个“书袋子”,讲起来头头是道,实际操作能力却严重不足。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业务突出、技术熟练的操作型人才,如果承担这一人才培养使命的中职学校继续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与社会需求脱节。为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将教学重点转到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最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因此教师应始终抓住这四个方面,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能力这一目的,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探究方式、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实践中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注重自主学习的技巧、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当今社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种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一个人仅凭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可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应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二十一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是:懂得如何学习,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辨别、组织和使用一切学习资源。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技巧、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三.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中职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并不高,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差异也很大,因此教师注意分层次教学,树立因材施教的观念。教育是一项需要认真的态度的工程,教师要下大力气研究学生的特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大纲及内容,适当降低知识的难度,放慢教学的进度,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逐步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好学、乐学。利用教材,传授学生的阅读技巧、方法。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教材的作用不应忽视。现行教材每单元基本上都有精读和自读两个模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精读模块中习得的阅读技巧、方法在自读模块中实践、强化。对精读课文,老师要采用范读、诵读、默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其中,产生共鸣,领会到文章的精妙之处;要让学生学会质疑,进行思索,认真批注,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自读课文,教师要用心设计思考题,让学生活学活用,培养阅读成就感,提高阅读的兴趣。最后,利用学校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四.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形成了固定的授课模式,每讲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字、词、句、段、整体结构、文章主旨到写作特色,都要细细地“嚼碎”,喂给学生。而学生则成了记录的”机器”,没有任何自我发挥的余地,久而久之,思维僵化,潜在的创新意识受到了束缚。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摒弃传统的授课模式,认真深入地备教材、备学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要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可进行创新教育的因子。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激发其心灵深处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阅读也是如此。教师可以建立图书角,鼓励每个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图书带到学校来,实现资源共享。当然,老师要对带来的图书进行筛选;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播放学生推荐的美文;可以组织读书会,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有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储备并运用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形成继续学习所必需的迁移能力。
现代社会呈现高信息化特征,语文课堂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一是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流程设置,告别单一的板书教学时代;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特征,可以进行语文视频教学,播放知名作家讲座,将阅读、口语及交际能力的培养融为有机整体,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泉中职业中专学校)
中职学校的很多教师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知识的储存库”。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一言堂”“独角戏”或“一问一答”的有限课堂提问。不少的老师还是习惯于把一篇篇文章分解,化为知识点,详尽而系统地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于让学生听、记教师的繁琐讲析和现成的答案,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使原本应该鲜活的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不少的语文教师认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解决就业问题,因此不注意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不太注意教学内容的体系和深度,讲课比较随意,甚至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语文课变成了故事会,只要学生喜欢听就行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學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改变中职校语文教学现状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一.教学目的应由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能力转变。长久以来,教学都是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的,评价也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为对象。以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一个“书袋子”,讲起来头头是道,实际操作能力却严重不足。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业务突出、技术熟练的操作型人才,如果承担这一人才培养使命的中职学校继续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与社会需求脱节。为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将教学重点转到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最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因此教师应始终抓住这四个方面,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能力这一目的,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探究方式、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实践中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注重自主学习的技巧、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当今社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种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一个人仅凭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可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应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二十一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是:懂得如何学习,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辨别、组织和使用一切学习资源。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技巧、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三.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中职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并不高,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差异也很大,因此教师注意分层次教学,树立因材施教的观念。教育是一项需要认真的态度的工程,教师要下大力气研究学生的特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大纲及内容,适当降低知识的难度,放慢教学的进度,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逐步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好学、乐学。利用教材,传授学生的阅读技巧、方法。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教材的作用不应忽视。现行教材每单元基本上都有精读和自读两个模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精读模块中习得的阅读技巧、方法在自读模块中实践、强化。对精读课文,老师要采用范读、诵读、默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其中,产生共鸣,领会到文章的精妙之处;要让学生学会质疑,进行思索,认真批注,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自读课文,教师要用心设计思考题,让学生活学活用,培养阅读成就感,提高阅读的兴趣。最后,利用学校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四.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形成了固定的授课模式,每讲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字、词、句、段、整体结构、文章主旨到写作特色,都要细细地“嚼碎”,喂给学生。而学生则成了记录的”机器”,没有任何自我发挥的余地,久而久之,思维僵化,潜在的创新意识受到了束缚。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摒弃传统的授课模式,认真深入地备教材、备学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要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可进行创新教育的因子。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激发其心灵深处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阅读也是如此。教师可以建立图书角,鼓励每个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图书带到学校来,实现资源共享。当然,老师要对带来的图书进行筛选;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播放学生推荐的美文;可以组织读书会,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有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储备并运用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形成继续学习所必需的迁移能力。
现代社会呈现高信息化特征,语文课堂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一是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流程设置,告别单一的板书教学时代;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特征,可以进行语文视频教学,播放知名作家讲座,将阅读、口语及交际能力的培养融为有机整体,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泉中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