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山县孙铁铺高中,河南光山465443)
高考考核的目标和要求集中从高考题中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备考时,要传授学生作题方法,训练学生作题技巧,从而让学生达到高考要求的作题规范化、标准化、快速化。下面就我近期让学生训练的一道世界近现代史材料题,来看看这道题体现了哪些高考考核目标、要求及其作题方法训练。
高考考核的目标:(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探讨问题。一般说来,作材料题的基本方法,就是先看问题,后带着问题去看材料,从而获取材料中的能够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这样对材料中信息的取舍就会提高阅读速度,增强阅读的有效性。先看问题的另一个好处在于:问题一般是从材料开头到结尾有序设问,问题一般也是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逐步设问的,这就有利于我们一问接着一问回答,特别地我们有时还可以从问题中读出有效信息来。这要求学生平时要带着问题去看书。
阅读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历史上,共和制只是存在于城邦国家(如希腊的雅典共和国)。一旦地域扩展,中央集权的政府就会发展成帝制。
材料二:1776年《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诞生时,13州结成的松散联盟,中央政府权力很小.不设置国家元首,它只是13个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一个协调机构,它没有全国性的法律和军队,无权向各州课税和规定商业活动。各州享有独立与主权,它们自行征税、征兵,发行货币,自行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华盛顿将它比喻为“沙粒扭成的绳子”。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J.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独立战争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从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10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互相对立的公民.而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美国的历程》上册商务版1995年第213-215页。
(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说的“实验时期”的起止时间大概是指哪一时段。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美国建立之初,存在哪些弊端?
(3)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
(4)依据以上材料,你认为美国建立之初面临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5)1787-1789年美国是怎样解决这一最大难题的?
(6)结合史实说明美国建立共和政体能够成功的原因及其对欧洲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评析过程:
1.第(1)问:“实验时期”
【考核能力】考核分析、整合、运用相关知识、判断论证能力。
【审题过程】学生回答有这么几种情况:①1787-1789年;②独立战争时期;③1776-1787年。这个问题有些难度,但我们应看到材料三是解答问题的主体。有效信息有“1787年”、“最初反对……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新的宪法则建议,……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政府,……联邦。”这一系列的信息证明在“实验”。“实验”最初建立一行政首脑软弱无力——在材料二中表现出来,追根溯源是:“1776年《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诞生时。”而“实验”的终止,“共和国、政府、联邦”的建立时-1789年(联系课本知识得知),由上分析论证可判断“实验时期”是“1776-1789年”。
【能力训练】这种严密逻辑思维我叫它“顺藤摸瓜”,学生平时训练要注意事件的前因后果,因果联系前后知识,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第(2)问:“弊端”
【考核能力】考核整合、准确描述等概括能力。
【审题过程】材料的第一句“13州结成的是松散联盟”和末句“华盛顿比喻国家为沙粒扭成的绳子”,第二句开头“中央政府权力很小”,第三句开头“各州享有独立与主权”。整合概括出结论:中央权力太小,各州政府权力太大,国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政权(材料一有启发观点)。而政府只是“协调”,无权纳税、征兵、发行货币和规定商业活动,制定对外政策——可概括为“政府无力稳定社会秩序和维护国家利益与主权”。这一点学生回答容易漏掉。
【能力训练】这种概括能力需要有语文、政治、历史等综合素质,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的“共同点”、“中心”进行整合概括,学生平时看书要训练总结段落大意,提炼小标题的能力(往往是首末句),综合小标题后看一节题目,综合每节题目后看一章题目。这种收网式的概括能力在二轮复习中尤其重要。
3.第(3)问:“大国共和制不可能”的原因
【考核能力】考核整合、阐释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审题过程】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其实关系是“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材料二、三都是围绕论说材料一的观点的。根据材料一观点,“历史上共和制只是存在于城邦国家,一旦地域扩展,中央集权的政府就会发展成帝制。”所以美国这样一个大国里确保共和制,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可能的。
【能力训练】将问题简单化,也就是将复杂的问题、间接问题变为直接问题,透过问题现象认识本质,要深入又要浅出。原因就是找根据,或史实根据或理论根据。学生平时看书就要问“为什么?”最简易的方法就是在课本标题后加上“为什么?”然后带着“为什么?”在书中找根据。
4.第(4)问:“建国之初最大难题是什么?”
【考核能力】考核逻辑推理能力,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能力,把握事物的本质作出论证、准确概括的能力。
【审题过程】建国之初,事实:13州结成松散联盟,中央协调—参照材料一观点和材料三美国最后的结果,历史传统观点与美国最终结果相反可知,建国之初面临的问题是:要用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把13州紧密地统一起来,又要在这样一个大国里确保共和制。
【能力训练】学生平时复习要养成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理论与史实联系起来,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去检验、发展完善理论。善于运用当前的正确认识去分析历史问题。善于运用时事热点带动对历史上考点的识记,发现历史发展趋势,找到历史发展规律。
5.第(5)问:“美国解决难题的措施?”
【考核能力】考核调动和运用知识、联系课本归纳知识的能力。
【审题过程】1787年制定宪法,①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加强和巩固了国家政权;②为防止独裁专制的出现,实行三权分立;③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确保了民主共和国制度;④1789年依据宪法进行大选,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能力训练】学生平时复习要养成带着问题找答案,将问题与课本知识挂起钩来,对课本知识点进行取舍训练。平时要多读书,抓住知识点“中心词”记忆,回答问题时,针对问题,抓住“中心词”运用自己语言,概括出科学观点。
6.第(6)问:“共和政体成功原因和影响”
【考核能力】考核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整合知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归纳、比较、逻辑推理能力。
【审题过程】(1)共和政体在美国成功原因,如果比较中国孙中山建立的共和政体名存实亡就会发现:①共和政体是与资产阶级联系的,而资产阶级力量在资本主义发展基础上;②孙中山“共和政体”名存实亡,因为被袁世凯代表封建专制势力纂夺,对比可看到美国是移民国家,没经历过封建社会,很少受封建主义因素的影响;③“共和政体”理论来源于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理论,独立战争领导阶层尤其推崇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
(2)产生影响的史实:欧洲有法国大革命建立共和政体,颁布了《人权宣言》;世界上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后诞生的各国多采用共和政体;1912年中国辛亥革命也建立了共和政体,还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能力训练】历史概念作为抽象的东西必须具体化才能打开思路,这就要求根据“历史概念”想起“典型史实”,再根据“典型史实”这一具体的知识体现出它的特征,如果有正反史实对比起来思考,特征就更明显了。这中间要灵活运用“逆反思维”、“对比方法”、“理论联系史实”等综合方法的运用,这就要求平时思考问题,善于由“点”联系到“面”上升到“理论、规律”,反之亦然,从而达到点面结合,开阔思路,找到答案。综合以上分析,联系学生实际可知:备考要着重训练①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进行概括的能力;②联系课本,抓住“中心词”概括科学观点的能力;③由设问“点”上升到“线”、“面”或“理论”高度去思考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把握作题方法,大大提高学生作题能力。
(责任编辑:李雪虹)
高考考核的目标和要求集中从高考题中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备考时,要传授学生作题方法,训练学生作题技巧,从而让学生达到高考要求的作题规范化、标准化、快速化。下面就我近期让学生训练的一道世界近现代史材料题,来看看这道题体现了哪些高考考核目标、要求及其作题方法训练。
高考考核的目标:(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探讨问题。一般说来,作材料题的基本方法,就是先看问题,后带着问题去看材料,从而获取材料中的能够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这样对材料中信息的取舍就会提高阅读速度,增强阅读的有效性。先看问题的另一个好处在于:问题一般是从材料开头到结尾有序设问,问题一般也是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逐步设问的,这就有利于我们一问接着一问回答,特别地我们有时还可以从问题中读出有效信息来。这要求学生平时要带着问题去看书。
阅读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历史上,共和制只是存在于城邦国家(如希腊的雅典共和国)。一旦地域扩展,中央集权的政府就会发展成帝制。
材料二:1776年《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诞生时,13州结成的松散联盟,中央政府权力很小.不设置国家元首,它只是13个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一个协调机构,它没有全国性的法律和军队,无权向各州课税和规定商业活动。各州享有独立与主权,它们自行征税、征兵,发行货币,自行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华盛顿将它比喻为“沙粒扭成的绳子”。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J.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独立战争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从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10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互相对立的公民.而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美国的历程》上册商务版1995年第213-215页。
(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说的“实验时期”的起止时间大概是指哪一时段。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美国建立之初,存在哪些弊端?
(3)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
(4)依据以上材料,你认为美国建立之初面临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5)1787-1789年美国是怎样解决这一最大难题的?
(6)结合史实说明美国建立共和政体能够成功的原因及其对欧洲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评析过程:
1.第(1)问:“实验时期”
【考核能力】考核分析、整合、运用相关知识、判断论证能力。
【审题过程】学生回答有这么几种情况:①1787-1789年;②独立战争时期;③1776-1787年。这个问题有些难度,但我们应看到材料三是解答问题的主体。有效信息有“1787年”、“最初反对……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新的宪法则建议,……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政府,……联邦。”这一系列的信息证明在“实验”。“实验”最初建立一行政首脑软弱无力——在材料二中表现出来,追根溯源是:“1776年《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诞生时。”而“实验”的终止,“共和国、政府、联邦”的建立时-1789年(联系课本知识得知),由上分析论证可判断“实验时期”是“1776-1789年”。
【能力训练】这种严密逻辑思维我叫它“顺藤摸瓜”,学生平时训练要注意事件的前因后果,因果联系前后知识,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第(2)问:“弊端”
【考核能力】考核整合、准确描述等概括能力。
【审题过程】材料的第一句“13州结成的是松散联盟”和末句“华盛顿比喻国家为沙粒扭成的绳子”,第二句开头“中央政府权力很小”,第三句开头“各州享有独立与主权”。整合概括出结论:中央权力太小,各州政府权力太大,国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政权(材料一有启发观点)。而政府只是“协调”,无权纳税、征兵、发行货币和规定商业活动,制定对外政策——可概括为“政府无力稳定社会秩序和维护国家利益与主权”。这一点学生回答容易漏掉。
【能力训练】这种概括能力需要有语文、政治、历史等综合素质,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的“共同点”、“中心”进行整合概括,学生平时看书要训练总结段落大意,提炼小标题的能力(往往是首末句),综合小标题后看一节题目,综合每节题目后看一章题目。这种收网式的概括能力在二轮复习中尤其重要。
3.第(3)问:“大国共和制不可能”的原因
【考核能力】考核整合、阐释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审题过程】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其实关系是“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材料二、三都是围绕论说材料一的观点的。根据材料一观点,“历史上共和制只是存在于城邦国家,一旦地域扩展,中央集权的政府就会发展成帝制。”所以美国这样一个大国里确保共和制,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可能的。
【能力训练】将问题简单化,也就是将复杂的问题、间接问题变为直接问题,透过问题现象认识本质,要深入又要浅出。原因就是找根据,或史实根据或理论根据。学生平时看书就要问“为什么?”最简易的方法就是在课本标题后加上“为什么?”然后带着“为什么?”在书中找根据。
4.第(4)问:“建国之初最大难题是什么?”
【考核能力】考核逻辑推理能力,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能力,把握事物的本质作出论证、准确概括的能力。
【审题过程】建国之初,事实:13州结成松散联盟,中央协调—参照材料一观点和材料三美国最后的结果,历史传统观点与美国最终结果相反可知,建国之初面临的问题是:要用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把13州紧密地统一起来,又要在这样一个大国里确保共和制。
【能力训练】学生平时复习要养成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理论与史实联系起来,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去检验、发展完善理论。善于运用当前的正确认识去分析历史问题。善于运用时事热点带动对历史上考点的识记,发现历史发展趋势,找到历史发展规律。
5.第(5)问:“美国解决难题的措施?”
【考核能力】考核调动和运用知识、联系课本归纳知识的能力。
【审题过程】1787年制定宪法,①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加强和巩固了国家政权;②为防止独裁专制的出现,实行三权分立;③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确保了民主共和国制度;④1789年依据宪法进行大选,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能力训练】学生平时复习要养成带着问题找答案,将问题与课本知识挂起钩来,对课本知识点进行取舍训练。平时要多读书,抓住知识点“中心词”记忆,回答问题时,针对问题,抓住“中心词”运用自己语言,概括出科学观点。
6.第(6)问:“共和政体成功原因和影响”
【考核能力】考核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整合知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归纳、比较、逻辑推理能力。
【审题过程】(1)共和政体在美国成功原因,如果比较中国孙中山建立的共和政体名存实亡就会发现:①共和政体是与资产阶级联系的,而资产阶级力量在资本主义发展基础上;②孙中山“共和政体”名存实亡,因为被袁世凯代表封建专制势力纂夺,对比可看到美国是移民国家,没经历过封建社会,很少受封建主义因素的影响;③“共和政体”理论来源于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理论,独立战争领导阶层尤其推崇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
(2)产生影响的史实:欧洲有法国大革命建立共和政体,颁布了《人权宣言》;世界上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后诞生的各国多采用共和政体;1912年中国辛亥革命也建立了共和政体,还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能力训练】历史概念作为抽象的东西必须具体化才能打开思路,这就要求根据“历史概念”想起“典型史实”,再根据“典型史实”这一具体的知识体现出它的特征,如果有正反史实对比起来思考,特征就更明显了。这中间要灵活运用“逆反思维”、“对比方法”、“理论联系史实”等综合方法的运用,这就要求平时思考问题,善于由“点”联系到“面”上升到“理论、规律”,反之亦然,从而达到点面结合,开阔思路,找到答案。综合以上分析,联系学生实际可知:备考要着重训练①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进行概括的能力;②联系课本,抓住“中心词”概括科学观点的能力;③由设问“点”上升到“线”、“面”或“理论”高度去思考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把握作题方法,大大提高学生作题能力。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