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联,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包罗万象,如“傍百年树;读万卷书”“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影而三”等。欣赏对联,可以增长人文知识,了解风俗人情,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
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如“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对联要求用字灵活多法。字用得好,妙趣横生,吟之感到口有余香,三日不绝;字没有用好,则干巴巴的,死气沉沉,毫无咀嚼之味。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奇妙的对联世界,探讨对联用字之法。
一、数字法
将数字巧妙地用于对联之中,能够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如苏州虎丘花神庙联“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二十四番花信,吹香七里山塘”,如“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又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这些数字嵌入对联之中,不仅使得对联平仄协调,韵味十足,更丰富了对联的内容。
二、倒顺法
又称回文法,即正读反读都能通顺表意的方法,能够形成一种别致、奇特的妙联。如“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上下联是以中间为界,两边用字相同,不论倒读或正读,联意相同。又如“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文字虽然不能倒排,但字音却与顺读一样。又如“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通联可倒读,变为“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三、缺字法
或叫隐字法,是指在对联中故意空出某个关键性的字,让人填补,以增加想象的空间。如“醉翁之意不在口;君子之交淡如口”,上联缺了个“酒”,下联缺了个“水”。又如“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此联的寓意为“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四、嵌字法
就是把有关的人名、地名、物名或其他名字嵌入对联中,使对联意中有意的撰联方法。如“园静有(梅)独啸傲;(兰)幽伴竹共芬(芳)”,此联将“梅兰芳”三个字嵌入联中。又如“(物)能致用人求(质);(文)可移情意欲(明)”,此联将“物质文明”四个字嵌入联中。又如“(灵)鹫向云中(隐)去;奇(峰)自天外(飞)来”,此联散嵌“灵隐飞来峰”五字。嵌字法能把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巧妙地融入對联中,大大增强了联语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五、拆字法
就是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将一个或几个字拆开,使之单独成字,运用于对联之中。如“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又如“踏破磊桥三块石;分开出路两重山”;又如“深山藏珠宝,你说是王家宝?朱家宝?半夜生孩儿,我管他子时儿!亥时儿!”,此类对联类似于猜字谜语。
六、合字法
与拆字法相反,把拆开的字合起来撰写对联的一种方法。如“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又如“执一刀,向一牛,钩心斗角,牛死见刀方懈;拾一草,飘一水,交映各影,遍地黄花休落”。
七、叠字法
也叫复字法,即将一个或数个同样的字相继重复运用于对联中的一种方法。如苏州网师园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如屈原故居联“三闾青山峰接峰,峰峰风景美;响鼓溪水浪打浪,浪浪白花开”;又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又如“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一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多次出现在一副对联之中,使之感情强烈,音调和谐。
八、顶真法
又叫联珠法,即在上下联为复句的联语中,每句句尾字词均为下旬的句首字词,上递下接,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种制联方法。如“蚕结茧,茧牵丝,丝丝织成绫罗绸缎;羊生毛,毛扎笔,笔笔写出锦绣文章”;又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九、隐喻法
也称譬喻法,是指在对联中对要反映的事物不直接言明,而用相关的话语暗示,以深化主题。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也可以以甲比乙,借题发挥,以活跃文字,增添情趣。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又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十、谐音法
利用一字多音或同音不同意的特点,使一句话同时涉及两件事,含有两层意思。如“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需梅(媒)”;又如“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又如“饥鸡盗稻童筒打;鼠暑凉梁客咳惊”。
十一、部首法
也叫同旁法,指将相同的部首偏旁用于联中,虽局限性很大,但如能用好,则别有韵味。如“逢迎远近逍遥过;进退连还运道通”;又如“湛江港清波滚滚;渤海湾浊浪滔滔”;又如“荷花茎藕蓬莲苔;芙蓉芍药蕊芬芳”;还有广东东莞虎门联“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此联中上下联同位置的字部首偏旁相同。
当然,一副对联的用字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如“听雨,雨住,住听雨楼里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此对联就运用了顶真法、叠字法。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对子一直是训练学生文字基本功的重要方法。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说的对课就是学习对对子,教师出上句,学生作虚实平仄对应的下旬,以练习对仗。鲁迅少年时曾以“比目鱼”巧对先生所出的“独角兽”,颇受夸赞。对联讲究炼字,更讲究炼意。作对联需要对每个字反复推敲,仔细琢磨,但是好的对联却又要求不见斧凿之痕,信手拈来,宛若天成。如“一条大路通南北;两边小店卖东西…‘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如“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对联要求用字灵活多法。字用得好,妙趣横生,吟之感到口有余香,三日不绝;字没有用好,则干巴巴的,死气沉沉,毫无咀嚼之味。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奇妙的对联世界,探讨对联用字之法。
一、数字法
将数字巧妙地用于对联之中,能够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如苏州虎丘花神庙联“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二十四番花信,吹香七里山塘”,如“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又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这些数字嵌入对联之中,不仅使得对联平仄协调,韵味十足,更丰富了对联的内容。
二、倒顺法
又称回文法,即正读反读都能通顺表意的方法,能够形成一种别致、奇特的妙联。如“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上下联是以中间为界,两边用字相同,不论倒读或正读,联意相同。又如“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文字虽然不能倒排,但字音却与顺读一样。又如“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通联可倒读,变为“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三、缺字法
或叫隐字法,是指在对联中故意空出某个关键性的字,让人填补,以增加想象的空间。如“醉翁之意不在口;君子之交淡如口”,上联缺了个“酒”,下联缺了个“水”。又如“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此联的寓意为“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四、嵌字法
就是把有关的人名、地名、物名或其他名字嵌入对联中,使对联意中有意的撰联方法。如“园静有(梅)独啸傲;(兰)幽伴竹共芬(芳)”,此联将“梅兰芳”三个字嵌入联中。又如“(物)能致用人求(质);(文)可移情意欲(明)”,此联将“物质文明”四个字嵌入联中。又如“(灵)鹫向云中(隐)去;奇(峰)自天外(飞)来”,此联散嵌“灵隐飞来峰”五字。嵌字法能把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巧妙地融入對联中,大大增强了联语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五、拆字法
就是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将一个或几个字拆开,使之单独成字,运用于对联之中。如“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又如“踏破磊桥三块石;分开出路两重山”;又如“深山藏珠宝,你说是王家宝?朱家宝?半夜生孩儿,我管他子时儿!亥时儿!”,此类对联类似于猜字谜语。
六、合字法
与拆字法相反,把拆开的字合起来撰写对联的一种方法。如“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又如“执一刀,向一牛,钩心斗角,牛死见刀方懈;拾一草,飘一水,交映各影,遍地黄花休落”。
七、叠字法
也叫复字法,即将一个或数个同样的字相继重复运用于对联中的一种方法。如苏州网师园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如屈原故居联“三闾青山峰接峰,峰峰风景美;响鼓溪水浪打浪,浪浪白花开”;又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又如“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一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多次出现在一副对联之中,使之感情强烈,音调和谐。
八、顶真法
又叫联珠法,即在上下联为复句的联语中,每句句尾字词均为下旬的句首字词,上递下接,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种制联方法。如“蚕结茧,茧牵丝,丝丝织成绫罗绸缎;羊生毛,毛扎笔,笔笔写出锦绣文章”;又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九、隐喻法
也称譬喻法,是指在对联中对要反映的事物不直接言明,而用相关的话语暗示,以深化主题。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也可以以甲比乙,借题发挥,以活跃文字,增添情趣。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又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十、谐音法
利用一字多音或同音不同意的特点,使一句话同时涉及两件事,含有两层意思。如“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需梅(媒)”;又如“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又如“饥鸡盗稻童筒打;鼠暑凉梁客咳惊”。
十一、部首法
也叫同旁法,指将相同的部首偏旁用于联中,虽局限性很大,但如能用好,则别有韵味。如“逢迎远近逍遥过;进退连还运道通”;又如“湛江港清波滚滚;渤海湾浊浪滔滔”;又如“荷花茎藕蓬莲苔;芙蓉芍药蕊芬芳”;还有广东东莞虎门联“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此联中上下联同位置的字部首偏旁相同。
当然,一副对联的用字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如“听雨,雨住,住听雨楼里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此对联就运用了顶真法、叠字法。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对子一直是训练学生文字基本功的重要方法。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说的对课就是学习对对子,教师出上句,学生作虚实平仄对应的下旬,以练习对仗。鲁迅少年时曾以“比目鱼”巧对先生所出的“独角兽”,颇受夸赞。对联讲究炼字,更讲究炼意。作对联需要对每个字反复推敲,仔细琢磨,但是好的对联却又要求不见斧凿之痕,信手拈来,宛若天成。如“一条大路通南北;两边小店卖东西…‘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