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诗歌鉴赏中,不少学生由于诗歌基础差,积累不够,便在还没有读懂诗歌的情况下就匆匆答题,结果往往答非所问。笔者以为只有体会出诗人的感情,把握了诗歌的主题思想,才具备解答问题的能力,故本文将从抓诗歌一言一语,把握诗歌主题思想的角度来探讨如何进行古诗歌鉴赏。
【关键词】 古诗歌鉴赏 诗歌一言一语 关键词句 标题 景物、人物描写 抒情句 把握诗歌主题思想
古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在高考试题中占可观分量,然而不少学生由于古文素养低下,诗歌基础差,积累不够,加之诗歌自身的跳跃、倒装、含蓄、晦涩等特点,根本就读不懂诗,或不能准确全面理解诗,在此情况下却匆匆下笔答题,结果往往是堆砌术语、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似是而非。
高考古诗歌鉴赏主要考查诗歌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两个方面,而要解答问题的前提是读懂诗歌。我们知道古诗歌的篇幅极其短小,语言极其精炼,无一赘字,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隐藏在这一言一语中,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诗歌有限的文字品味出诗人或喜或悲、复杂含蓄深沉的感情。只有体会出诗人的感情,把握了诗歌的主题思想,也才具备解答诗歌思想内容这一方面的能力,故本文将从通过分析诗歌一言一语,(即关键词句,包括诗歌的标题、诗中的景物、人物描写及抒情句等),把握主题思想的角度来探讨诗歌鉴赏的方法。
1 从题目看主题思想
在诗歌的标题中往往就流露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一看标题便可推知其主题思想。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之“喜”就流露出对春雨的喜悦之情;陆游的《书愤》之“愤”的愤怒之情。下面以《书愤》为例作以分析:
例1: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以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分析: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主张北伐,但投降派把持朝政使“世事艰”,他赞叹诸葛亮,渴望像诸葛亮那样建立千古伟业,然而“镜中衰鬓已先斑”,他的满腔抱负无法施展,这怎能不让他愤怒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矢志北伐的决心,对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愤怒之情。
小结:这种愤怒之情可从题目《书愤》中“愤”看出。当然除看题目外还要具体阅读诗歌,如临其境地去品味,如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抒发了诗人贫居孤独中见到表弟卢纶的喜中有悲、悲中有喜、悲喜交加的感情。
2 从诗歌景物、人物描写看主题思想
写景是为了抒情,诗人往往将眼前的景与虚幻的景写入诗中,这些景物寄托着作者的感情;而一首诗不可能纯粹描写景物,当然有人物的介入,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找景物,分析景物的特点、象征意义及写人的词语,即人的动作行为、心理感受去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下面以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为例作以分析。
例2: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分析一:找出诗中景物与人物描写的关键词。①诗中的景物,景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缺月、疏桐——凄清冷落的深秋;漏断——夜深人难眠;孤鸿——飘泊不定、无以为家;孤鸿的动作(惊起、回头、拣、不肯栖)——惊恐、忧虑、坚守;寒枝、沙洲——凄寒、孤独。②描写人的词语。幽人——幽居之人,被贬的作者;人的感受(独、恨、寂寞、冷)——孤独、怨恨、凄冷。
分析二:通过找出的关键词分析主题思想。北宋文学家苏轼因刚正耿直,在王安石变法中触犯权贵,为新党旧党所不容,一贬再贬。此诗是乌台诗案后苏轼在贬所黄州寄居定惠院时所作:深秋的夜晚一弯残月斜挂在叶子稀疏的梧桐树梢,已是夜深人静,词人心事重重难以入眠便来到室外,猛然发现一只鸿雁因见人而受惊飞走,它一边飞还一边回头,眼神似乎充满了忧虑怨恨,它在树林中孤独地飞来飞去,却不肯随便停下栖息。看着凄凉深秋景和寂寞孤独的鸿雁,会让我们联想到内心忧虑寂寞孤独的词人,此处明写孤鸿,实则表现作者的心境,即在树枝间徘徊的孤鸿正是不肯依靠任何人的正直的苏轼,所以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寂寞孤独而又高傲的情怀。
3 从诗歌抒情句看主题思想
一首诗除描绘景物,表现人物的行为、感受外,还通过一些语句直接抒情。如秦观的《画堂春》中“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表达惜春伤春无奈之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情怀;李商隐的《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表达了诗人追忆年华时的怅惘与苦痛之情。下面以李清照《声声慢》为例,分析从抒情句看主题思想。
例3: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分析:这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面对国破家亡夫死,词人悲痛欲绝,想摆脱而不能——酒无法浇愁;菊花因无心欣赏由盛开到败落;黄昏细雨点点,不是打在梧桐上,而是打在词人破碎的心上。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抒发深沉的悲痛、无限的哀愁,词人的悲愁无法形容,所以“怎一个愁字”能说完呢?故此词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来直接抒情。
诗歌固然晦涩、朦胧、含蓄,但诗人或喜或悲的感情就潜藏在诗歌有限的语言中,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抓诗歌一言一语,提炼关键词句(即诗歌的标题、景物、人物及抒情句)来把握其主题思想。当然,在实际做题中我们还要综合运用、参照互补其它方面,比如看作者、明背景、看注释、抓典故等,而在平时还要多读诗、多感悟、多总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积月累、坚持不懈,诗歌鉴赏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了诗歌的主题思想,那么诗歌鉴赏题也就不再面目可憎、令人惧怕了。
参考文献
1 高一语文必修4教师教学用书
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
3 宋词鉴赏辞典
【关键词】 古诗歌鉴赏 诗歌一言一语 关键词句 标题 景物、人物描写 抒情句 把握诗歌主题思想
古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在高考试题中占可观分量,然而不少学生由于古文素养低下,诗歌基础差,积累不够,加之诗歌自身的跳跃、倒装、含蓄、晦涩等特点,根本就读不懂诗,或不能准确全面理解诗,在此情况下却匆匆下笔答题,结果往往是堆砌术语、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似是而非。
高考古诗歌鉴赏主要考查诗歌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两个方面,而要解答问题的前提是读懂诗歌。我们知道古诗歌的篇幅极其短小,语言极其精炼,无一赘字,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隐藏在这一言一语中,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诗歌有限的文字品味出诗人或喜或悲、复杂含蓄深沉的感情。只有体会出诗人的感情,把握了诗歌的主题思想,也才具备解答诗歌思想内容这一方面的能力,故本文将从通过分析诗歌一言一语,(即关键词句,包括诗歌的标题、诗中的景物、人物描写及抒情句等),把握主题思想的角度来探讨诗歌鉴赏的方法。
1 从题目看主题思想
在诗歌的标题中往往就流露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一看标题便可推知其主题思想。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之“喜”就流露出对春雨的喜悦之情;陆游的《书愤》之“愤”的愤怒之情。下面以《书愤》为例作以分析:
例1: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以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分析: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主张北伐,但投降派把持朝政使“世事艰”,他赞叹诸葛亮,渴望像诸葛亮那样建立千古伟业,然而“镜中衰鬓已先斑”,他的满腔抱负无法施展,这怎能不让他愤怒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矢志北伐的决心,对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愤怒之情。
小结:这种愤怒之情可从题目《书愤》中“愤”看出。当然除看题目外还要具体阅读诗歌,如临其境地去品味,如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抒发了诗人贫居孤独中见到表弟卢纶的喜中有悲、悲中有喜、悲喜交加的感情。
2 从诗歌景物、人物描写看主题思想
写景是为了抒情,诗人往往将眼前的景与虚幻的景写入诗中,这些景物寄托着作者的感情;而一首诗不可能纯粹描写景物,当然有人物的介入,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找景物,分析景物的特点、象征意义及写人的词语,即人的动作行为、心理感受去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下面以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为例作以分析。
例2: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分析一:找出诗中景物与人物描写的关键词。①诗中的景物,景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缺月、疏桐——凄清冷落的深秋;漏断——夜深人难眠;孤鸿——飘泊不定、无以为家;孤鸿的动作(惊起、回头、拣、不肯栖)——惊恐、忧虑、坚守;寒枝、沙洲——凄寒、孤独。②描写人的词语。幽人——幽居之人,被贬的作者;人的感受(独、恨、寂寞、冷)——孤独、怨恨、凄冷。
分析二:通过找出的关键词分析主题思想。北宋文学家苏轼因刚正耿直,在王安石变法中触犯权贵,为新党旧党所不容,一贬再贬。此诗是乌台诗案后苏轼在贬所黄州寄居定惠院时所作:深秋的夜晚一弯残月斜挂在叶子稀疏的梧桐树梢,已是夜深人静,词人心事重重难以入眠便来到室外,猛然发现一只鸿雁因见人而受惊飞走,它一边飞还一边回头,眼神似乎充满了忧虑怨恨,它在树林中孤独地飞来飞去,却不肯随便停下栖息。看着凄凉深秋景和寂寞孤独的鸿雁,会让我们联想到内心忧虑寂寞孤独的词人,此处明写孤鸿,实则表现作者的心境,即在树枝间徘徊的孤鸿正是不肯依靠任何人的正直的苏轼,所以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寂寞孤独而又高傲的情怀。
3 从诗歌抒情句看主题思想
一首诗除描绘景物,表现人物的行为、感受外,还通过一些语句直接抒情。如秦观的《画堂春》中“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表达惜春伤春无奈之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情怀;李商隐的《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表达了诗人追忆年华时的怅惘与苦痛之情。下面以李清照《声声慢》为例,分析从抒情句看主题思想。
例3: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分析:这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面对国破家亡夫死,词人悲痛欲绝,想摆脱而不能——酒无法浇愁;菊花因无心欣赏由盛开到败落;黄昏细雨点点,不是打在梧桐上,而是打在词人破碎的心上。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抒发深沉的悲痛、无限的哀愁,词人的悲愁无法形容,所以“怎一个愁字”能说完呢?故此词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来直接抒情。
诗歌固然晦涩、朦胧、含蓄,但诗人或喜或悲的感情就潜藏在诗歌有限的语言中,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抓诗歌一言一语,提炼关键词句(即诗歌的标题、景物、人物及抒情句)来把握其主题思想。当然,在实际做题中我们还要综合运用、参照互补其它方面,比如看作者、明背景、看注释、抓典故等,而在平时还要多读诗、多感悟、多总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积月累、坚持不懈,诗歌鉴赏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了诗歌的主题思想,那么诗歌鉴赏题也就不再面目可憎、令人惧怕了。
参考文献
1 高一语文必修4教师教学用书
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
3 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