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过科幻片中无坚不摧的机器人钢铁战士,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威力巨大的机器人“士兵”吗?
虽然外观跟人的模样相差甚远,无人驾驶的车辆、舰船和飞行器等军用机器人就是独一无二的机器人“士兵”呢。
机器人也从军。不要小看这些机器人“士兵”,它们相当厉害哟,是战场上不折不扣的“超级战士”。
人类“触手”崭露头角
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对付“陆战之王”——坦克,制造反坦克武器就成为了各国防御坦克的主要对策。
威克西姆独创的电缆控制小型履带车,具有能携装炸药和无人驾驶、有线遥控爆破功能,被称为“陆地鱼雷”。之后,各种军用机器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面世。
无线电发明之后,第一台遥控机器人诞生了。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率先应用无线电技术,在水上飞机上遥控小型快艇取得成功。这些时速55千米的无人小艇,竟击毁了英军的观测船只。
1918年,美国飞机设计师凯特林制成称为“凯氏飞虫”的无人双翼轰炸机,其时速达88千米,能携82千克炸弹对60千米外目标进行攻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在未来战争中保持低伤亡率,各国在战斗中基本上都采用军用机器人。
军用机器人能够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犹如人类的“触手”,是战场上的新生主力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集体出动纵横沙场
针对导弹打一弹换个地方的弱点,一种能自动完成发射架更换、机动行驶、选择阵地及发射后立即撤离的车辆机器人诞生了。“狙击手”和“突击手”就是这种车辆机器人的典型代表。
“狙击手”是美国机器人防务公司研制的反坦克机器人。刚诞生的“狙击手”能按预编程序自主行驶,能自动报警并用机枪榴弹击退入侵者。
后来,人们对它的软件稍微做了些修改,“狙击手”便成为了配备“尾刺”导弹的防空机器人。
“突击手”是近距反装甲机器人。它采用独特的菱形底盘,使4轮成前后左右各处一方的布局。美国格鲁曼公司对“突击手”的这种奇特设计,使它抗侧倾和防沉陷的越野能力得到了提高。
由于一名士兵可有线遥控多个“突击手”,所以它将成为极有效的反坦克集群武器。
在美国白沙导弹靶场,10辆改装的M47巴顿式坦克被有序地排列成对,而遥控中心不在附近,却远在95千米外。原来,机器人“士兵”不仅可以“单打独斗”,还能组成“集团军”纵横沙场!
“搬运工”能耐大
203毫米自行榴弹炮炮弹每颗重110千克,如果作战时要用到它,那么得派6名炮手来回搬运安装。这项艰巨的工作不如让军用机器人去做,它们不辞辛劳,从来不言苦累。
如今,为火炮服务的军用机器人也已诞生。“美洲豹”能用7.6米长的机械臂伸屈自如地搬运重1.7吨的弹药集装箱;4000型机器人会将箱中炮弹分类装入贮弹室;取弹机器人会按指令抓取炮弹送至炮尾;装弹机器人能将炮弹上膛发射。
美军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装备这几种机器人后,其搬运、装填一气呵成,达到每10秒3发,比人工装填炮弹快5倍以上。
此外,军用机器人能在地形复杂的地区自如地行驶。“机器马”是一种可跨越障碍的步行机器人。这种4条腿机器人能模仿骡马行走,它以汽油机为动力,行走时速约8千米。
比起“机器马”,美国的“章鱼”本领更大。它的头部内装有摄像机,可360度旋转,全部行动由计算机控制。它有6条带有微处理机的细长腿,采用3条腿前伸行走、3条腿维持平衡的“三脚架”行走方式,以确保在地形崎岖的地区运行平稳。
自重不足170千克的“章鱼”能举起1吨重货物,行走负重也达400千克。同时,它还可任意改变走向,甚至会上下楼梯……
扫雷高手所向无敌
全球至今尚有战火中遗存的地雷约2亿枚。要安全彻底地清除这些地雷,恐怕非靠军用机器人不可。
在美军阿伯丁试验场,当M60抵近密集雷区200米时,它突然从顶箱射出1枚火箭弹,弹尾拖曳近百米长的直列式炸药。火箭弹及“尾巴”着地爆炸,立即开辟出一条长100米、宽6米的通道。
M60立即驶入,用滚轮压爆残存地雷,并抛出标明通道限界的发光短棒。这由M60改装成的军用机器人叫“罗伯特”,是世界第一代兼具机械和爆破功能的扫雷机器人。
车体由玻璃钢制成的“黑豹”是遥控微型吉普,它的小巧轻便及先进探雷器使其能穿行雷阵间隙。
在试验场上,3辆“黑豹”以10米间隔横队在雷区铺设塑料袋,然后由槽车灌装“空气炸药”。遥控炸药引爆后,一块超过1000平方米的雷区被彻底清除。
“空气炸药”和机器人的高技术结合,使不畏险雷的“黑豹”成为安全的扫雷机器人。
除了扫雷,军用机器人在水下的功夫也不赖。海洋机器人出世后,将能自主远航。其中英国西康公司的“斯普尔”处于领先水平。
除可携带鱼雷和潜射导弹外,它还具有发射高强绳索以缠绕敌舰螺旋桨的特殊武器。
虽然外观跟人的模样相差甚远,无人驾驶的车辆、舰船和飞行器等军用机器人就是独一无二的机器人“士兵”呢。
机器人也从军。不要小看这些机器人“士兵”,它们相当厉害哟,是战场上不折不扣的“超级战士”。
人类“触手”崭露头角
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对付“陆战之王”——坦克,制造反坦克武器就成为了各国防御坦克的主要对策。
威克西姆独创的电缆控制小型履带车,具有能携装炸药和无人驾驶、有线遥控爆破功能,被称为“陆地鱼雷”。之后,各种军用机器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面世。
无线电发明之后,第一台遥控机器人诞生了。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率先应用无线电技术,在水上飞机上遥控小型快艇取得成功。这些时速55千米的无人小艇,竟击毁了英军的观测船只。
1918年,美国飞机设计师凯特林制成称为“凯氏飞虫”的无人双翼轰炸机,其时速达88千米,能携82千克炸弹对60千米外目标进行攻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在未来战争中保持低伤亡率,各国在战斗中基本上都采用军用机器人。
军用机器人能够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犹如人类的“触手”,是战场上的新生主力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集体出动纵横沙场
针对导弹打一弹换个地方的弱点,一种能自动完成发射架更换、机动行驶、选择阵地及发射后立即撤离的车辆机器人诞生了。“狙击手”和“突击手”就是这种车辆机器人的典型代表。
“狙击手”是美国机器人防务公司研制的反坦克机器人。刚诞生的“狙击手”能按预编程序自主行驶,能自动报警并用机枪榴弹击退入侵者。
后来,人们对它的软件稍微做了些修改,“狙击手”便成为了配备“尾刺”导弹的防空机器人。
“突击手”是近距反装甲机器人。它采用独特的菱形底盘,使4轮成前后左右各处一方的布局。美国格鲁曼公司对“突击手”的这种奇特设计,使它抗侧倾和防沉陷的越野能力得到了提高。
由于一名士兵可有线遥控多个“突击手”,所以它将成为极有效的反坦克集群武器。
在美国白沙导弹靶场,10辆改装的M47巴顿式坦克被有序地排列成对,而遥控中心不在附近,却远在95千米外。原来,机器人“士兵”不仅可以“单打独斗”,还能组成“集团军”纵横沙场!
“搬运工”能耐大
203毫米自行榴弹炮炮弹每颗重110千克,如果作战时要用到它,那么得派6名炮手来回搬运安装。这项艰巨的工作不如让军用机器人去做,它们不辞辛劳,从来不言苦累。
如今,为火炮服务的军用机器人也已诞生。“美洲豹”能用7.6米长的机械臂伸屈自如地搬运重1.7吨的弹药集装箱;4000型机器人会将箱中炮弹分类装入贮弹室;取弹机器人会按指令抓取炮弹送至炮尾;装弹机器人能将炮弹上膛发射。
美军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装备这几种机器人后,其搬运、装填一气呵成,达到每10秒3发,比人工装填炮弹快5倍以上。
此外,军用机器人能在地形复杂的地区自如地行驶。“机器马”是一种可跨越障碍的步行机器人。这种4条腿机器人能模仿骡马行走,它以汽油机为动力,行走时速约8千米。
比起“机器马”,美国的“章鱼”本领更大。它的头部内装有摄像机,可360度旋转,全部行动由计算机控制。它有6条带有微处理机的细长腿,采用3条腿前伸行走、3条腿维持平衡的“三脚架”行走方式,以确保在地形崎岖的地区运行平稳。
自重不足170千克的“章鱼”能举起1吨重货物,行走负重也达400千克。同时,它还可任意改变走向,甚至会上下楼梯……
扫雷高手所向无敌
全球至今尚有战火中遗存的地雷约2亿枚。要安全彻底地清除这些地雷,恐怕非靠军用机器人不可。
在美军阿伯丁试验场,当M60抵近密集雷区200米时,它突然从顶箱射出1枚火箭弹,弹尾拖曳近百米长的直列式炸药。火箭弹及“尾巴”着地爆炸,立即开辟出一条长100米、宽6米的通道。
M60立即驶入,用滚轮压爆残存地雷,并抛出标明通道限界的发光短棒。这由M60改装成的军用机器人叫“罗伯特”,是世界第一代兼具机械和爆破功能的扫雷机器人。
车体由玻璃钢制成的“黑豹”是遥控微型吉普,它的小巧轻便及先进探雷器使其能穿行雷阵间隙。
在试验场上,3辆“黑豹”以10米间隔横队在雷区铺设塑料袋,然后由槽车灌装“空气炸药”。遥控炸药引爆后,一块超过1000平方米的雷区被彻底清除。
“空气炸药”和机器人的高技术结合,使不畏险雷的“黑豹”成为安全的扫雷机器人。
除了扫雷,军用机器人在水下的功夫也不赖。海洋机器人出世后,将能自主远航。其中英国西康公司的“斯普尔”处于领先水平。
除可携带鱼雷和潜射导弹外,它还具有发射高强绳索以缠绕敌舰螺旋桨的特殊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