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采用了“专题模块”的编排方式,以单元主题的方式体现历史的发展和变化。面对新教科书,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敢打破教科书内容结构的编排顺序,按部就班,机械利用教科书资源,没有充分认识教科书的工具性和教科书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对教科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并加以利用,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前提。教学时可以适当打破单元和模块的限制,建构知识,理解问题。
一、模块内历史专题的纵向整合
以人教版为例,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在以往统编教科书中,往往要用半个学期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新版教科书只安排了八课内容,因而一线教师普遍抱怨教学进度跟不上。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有的教师仍然按照旧的知识体系进行教学,再加上教学内容庞杂,从而使课时紧张的问题更加突出。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从主题出发整合相关内容,教学的过程缺少核心目标的引导[1]。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政治史模块的教育目标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2]。依据目标、课程标准在学习专题的确定时,强调了古今贯通的选题原则,即在坚持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结构特征的前提下,注重学习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推进。为此,中国史部分选择了与其有密切联系的专题,依次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这三个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推进,据内容标准的“学习要点”可知,即“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为此,我们在教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专题时,只需重点围绕“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这一主题,精选、整合与近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相关教科书资源展开教学。否则,按照旧有观念和经验,八课时完成该专题恐怕也不够。按照文明史观,纵向把握政治模块的中国史专题,可以使我们明晰历史专题教学的脉络,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二、模块内中外历史的横向整合
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史实割裂,时序混乱,内容重复,笔者认为在利用教科书资源时,关注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在对教科书的整合和优化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具体的做法。一是注重历史横向比较,以对比为目的进行整合。如将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整合为“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的比较”;在必修三中把明清时期的思想、科技与西方同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科技进行比较、联系。这样的整合,能弥补教科书的缺憾,也更能突出《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所要求的那样,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让学生养成横向联系和比较的思维能力。二是凸现中外历史本身的内在联系,世界背景与中国历史的整合。如必修一中把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整合为“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必修二中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近代世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紧密结合。这样的整合,有利于突出新版教科书中比较模糊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在突出专题内容的基础上,又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政治、经济、文化模块的相互整合
新教科书以模块为架构,人为地将同一历史时期的历史现象拆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割裂了历史内容的内在联系。如“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这三个历史现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有将其放在一起学习,才能弄清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来龙去脉,才能深刻认识思想解放对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人为地将其分别安排在三个不同的模块中学习,结果却是每一个模块都涉及了相关的内容但每一个都没有说清楚。
因果联系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只有理解其联系才能认识其本质。教学中,对有内在联系的历史内容,应当设法使其复原、归位[3]。如“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的学习要点,可以合并到工业革命的内容中进行教学。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只有在整合必修三中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学习,才能对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进程有全面的认识。学习必修三时,以明清为例,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小说是学习的重点,也是明清思想文学艺术的特色。学习时,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些特色,更要理解其成因,这就必须要回顾必修一政治模块和必修二经济模块的相关内容。明清时期设内阁、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因而出现反君主专制的思想。明清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通过这样的联系,不仅对明清文学艺术的内容、特色及其成因有了充分的理解,也建立了政治、经济模块和思想文化模块内容的联系,进而以新的角度整理和复习所学的知识。在按照新版教科书的专题体例教学时,利用教科书资源尤其要注意三个模块之间的联系,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体现,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就难以认识清楚。
在处理利用模块资源时,我们可以采取更大胆的举措,比如将必修一、二、三的第一单元整合为一部分,合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史,其他的按世界古代、中国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等形式分成时代特征鲜明的几大板块。笔者认为这样处理有三大好处:避免重复操作,节省不少教学时间;相互作用的历史问题放在一块处理,能够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和思维特质;一定程度上改变知识内容和总体结构上的松散、零碎状况。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模块与专题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是有一定弹性的,这就为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和机会。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敢于并善于利用这一空间和机会,在单元和模块教学的设计上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盘考虑,整体筹划,具体安排,细心组织,就一定能处理好新教科书的利用,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并发挥出自己的教学特长,展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姚锦祥,史联盟.政治制度专题的教学价值与实施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姚锦祥,周建定.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10).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模块内历史专题的纵向整合
以人教版为例,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在以往统编教科书中,往往要用半个学期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新版教科书只安排了八课内容,因而一线教师普遍抱怨教学进度跟不上。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有的教师仍然按照旧的知识体系进行教学,再加上教学内容庞杂,从而使课时紧张的问题更加突出。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从主题出发整合相关内容,教学的过程缺少核心目标的引导[1]。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政治史模块的教育目标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2]。依据目标、课程标准在学习专题的确定时,强调了古今贯通的选题原则,即在坚持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结构特征的前提下,注重学习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推进。为此,中国史部分选择了与其有密切联系的专题,依次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这三个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推进,据内容标准的“学习要点”可知,即“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为此,我们在教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专题时,只需重点围绕“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这一主题,精选、整合与近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相关教科书资源展开教学。否则,按照旧有观念和经验,八课时完成该专题恐怕也不够。按照文明史观,纵向把握政治模块的中国史专题,可以使我们明晰历史专题教学的脉络,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二、模块内中外历史的横向整合
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史实割裂,时序混乱,内容重复,笔者认为在利用教科书资源时,关注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在对教科书的整合和优化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具体的做法。一是注重历史横向比较,以对比为目的进行整合。如将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整合为“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的比较”;在必修三中把明清时期的思想、科技与西方同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科技进行比较、联系。这样的整合,能弥补教科书的缺憾,也更能突出《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所要求的那样,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让学生养成横向联系和比较的思维能力。二是凸现中外历史本身的内在联系,世界背景与中国历史的整合。如必修一中把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整合为“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必修二中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近代世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紧密结合。这样的整合,有利于突出新版教科书中比较模糊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在突出专题内容的基础上,又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政治、经济、文化模块的相互整合
新教科书以模块为架构,人为地将同一历史时期的历史现象拆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割裂了历史内容的内在联系。如“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这三个历史现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有将其放在一起学习,才能弄清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来龙去脉,才能深刻认识思想解放对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人为地将其分别安排在三个不同的模块中学习,结果却是每一个模块都涉及了相关的内容但每一个都没有说清楚。
因果联系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只有理解其联系才能认识其本质。教学中,对有内在联系的历史内容,应当设法使其复原、归位[3]。如“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的学习要点,可以合并到工业革命的内容中进行教学。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只有在整合必修三中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学习,才能对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进程有全面的认识。学习必修三时,以明清为例,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小说是学习的重点,也是明清思想文学艺术的特色。学习时,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些特色,更要理解其成因,这就必须要回顾必修一政治模块和必修二经济模块的相关内容。明清时期设内阁、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因而出现反君主专制的思想。明清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通过这样的联系,不仅对明清文学艺术的内容、特色及其成因有了充分的理解,也建立了政治、经济模块和思想文化模块内容的联系,进而以新的角度整理和复习所学的知识。在按照新版教科书的专题体例教学时,利用教科书资源尤其要注意三个模块之间的联系,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体现,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就难以认识清楚。
在处理利用模块资源时,我们可以采取更大胆的举措,比如将必修一、二、三的第一单元整合为一部分,合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史,其他的按世界古代、中国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等形式分成时代特征鲜明的几大板块。笔者认为这样处理有三大好处:避免重复操作,节省不少教学时间;相互作用的历史问题放在一块处理,能够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和思维特质;一定程度上改变知识内容和总体结构上的松散、零碎状况。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模块与专题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是有一定弹性的,这就为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和机会。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敢于并善于利用这一空间和机会,在单元和模块教学的设计上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盘考虑,整体筹划,具体安排,细心组织,就一定能处理好新教科书的利用,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并发挥出自己的教学特长,展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姚锦祥,史联盟.政治制度专题的教学价值与实施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姚锦祥,周建定.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10).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