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学中角色的概念指处在某个特定位置上的人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有规定性和开放性之区分,其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对处在角色中的人有严格和明确的权力义务规定。父母角色属于典型的开放性角色,即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人们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来扮演它。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进一步督促父母角色的扮演,从幼儿教育中就展露了很多迫切的想法和做法,本文想试图从社会学角度谈谈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原则。
【关键词】:幼儿;身心发展;教育原则;社会学思考
在社会学研究中,幼儿期是指3-6岁阶段,也就是我们常人口中的学龄前期。这一阶段幼儿的智力发展迅速,独立性增强以及语言发展迅速。但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相对较弱。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多数幼儿园的教育中,形象教育在这一阶段比重很大,游戏是让孩子接触知识和接受社会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幼儿教师接受过相对于专业的训练和学习,他们熟悉在这一阶段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善于指导孩子们参加游戏等群体方面的活动,并且在活动中让幼儿扮演相应的角色。通过角色的扮演和对成人行为模式的模仿来学习相应的生活经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自我观念,对幼儿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的应试教育有利有弊,对于学生来讲优势在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劣势在于缺乏创新;那对于家长来讲,应试教育的优势在于他们找到了孩子们教育的方向,劣势在于在方向的指引下乱了方寸,产生了焦虑的状态,攀比的心理,完全忘记了孩子教育的初衷,这样的状态在幼儿教育中更是明显。曾经在和同事的一次谈话中了解到,他家4岁的孩子每周只有半天的休息时间,其他时间被满满的培训班填补,孩子母亲每次谈论到女儿参加的各类培训班时表情兴奋,眉飞色舞,眼前描绘出了一副让我们很多人艳羡的美丽画卷。忆及一次孩子们一起玩耍,兴奋至极时孩子母亲突兀的说了一句“某某,我们该回去读我们的金话筒课程了。”在孩子们遗憾的眼神中我们结束了游戏。当时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从我理解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是父母教育行为中欠缺妥当的行为,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悲哀。
每个年龄段有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指引我们教育者教育方式方法的航帆,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在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下开展适合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应当遵循相应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纵观市场,早教机构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部分父母在孩子3岁之前过早将孩子送到了相应的早教机构,初心是想让孩子早些接触专业的教育,这样孩子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这也是此举动的绝大部分原因。实际上在社会学研究中我们称0-3岁为婴儿期,这一时期识别父母,接受爱抚对婴儿心理发展非常关键,婴儿期的孩子们应该是在父母的怀抱中,在家庭语言环境中,在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着社会化,接受简单的语言和浅显易懂的社会规范,婴儿期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们的社会化具有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等到婴儿有了自我认识,简单社会规范后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社会化,也就是有效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所以我个人角色过早将孩子送到家庭以外的学习机构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有促进作用。此外,部分父母很忌讳在幼儿园老师不给孩子布置相应的作业,不教孩子更多知识性的东西,焦虑的他们甚至开始在校外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以填补他们认为的知识空缺。有教育的意识值得赞善,但是欠妥当的方式却有待改进。在社会学的研究中,3-6岁的孩子应该从游戏和角色扮演中来获得人类生活的经验以及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为将来进入学龄期做相应的铺垫。曾经在一次阅读中看到一个调查,大致的意思是说在幼儿园学汉字学得越多的孩子在小学一年级优势突出,在之后的学习中优势逐渐消失,并且产生的些许的厌学情绪。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觉得非常合适解释过早接触知识性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这一问题,相反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但是也曾在幼儿教育中遇到过这类父母,不准幼儿园教师给孩子布置任何形式的家庭作业,曾经在孩子的幼儿园见到我某家长当着众多孩子和家长的面和幼儿园班主任理论的,理论的大概就是不准给孩子布置作业,她家的孩子是来幼儿园玩儿的,开心最重要,不需要学习任何知识,因此作业实属没有必要。当时的这位妈妈说的头头是道,在她华丽的演说下不乏有家长成为崇拜者和追随者,当众多家长联盟之后,老师变成了“理亏”的弱势群体。在幼儿园园长的威严下,在家长们的指责下,老师只能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于好奇和其它某些原因我了解了老师布置的什么作业,后来发现无非是一些颜色相同的连线,形状相同的连线,以及回家帮爸妈做力所能及事情后到学校的分享。我想对于这出闹剧的评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家长的关爱和孩子的学习不冲突,极端性的做法其实挫败的是孩子幼小的心灵以及融入大环境的状态。对于在事件中幼儿园教师所布置的家庭作业我觉得完全在这一阶段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之下,丝毫没有逾越。只是缺少沟通和配合在孩子的教育中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不管作为教育者还是作为父母我们都应该意识到教育中,无为而治不妥,过犹不及不当,真正适合的才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幼儿;身心发展;教育原则;社会学思考
在社会学研究中,幼儿期是指3-6岁阶段,也就是我们常人口中的学龄前期。这一阶段幼儿的智力发展迅速,独立性增强以及语言发展迅速。但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相对较弱。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多数幼儿园的教育中,形象教育在这一阶段比重很大,游戏是让孩子接触知识和接受社会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幼儿教师接受过相对于专业的训练和学习,他们熟悉在这一阶段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善于指导孩子们参加游戏等群体方面的活动,并且在活动中让幼儿扮演相应的角色。通过角色的扮演和对成人行为模式的模仿来学习相应的生活经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自我观念,对幼儿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的应试教育有利有弊,对于学生来讲优势在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劣势在于缺乏创新;那对于家长来讲,应试教育的优势在于他们找到了孩子们教育的方向,劣势在于在方向的指引下乱了方寸,产生了焦虑的状态,攀比的心理,完全忘记了孩子教育的初衷,这样的状态在幼儿教育中更是明显。曾经在和同事的一次谈话中了解到,他家4岁的孩子每周只有半天的休息时间,其他时间被满满的培训班填补,孩子母亲每次谈论到女儿参加的各类培训班时表情兴奋,眉飞色舞,眼前描绘出了一副让我们很多人艳羡的美丽画卷。忆及一次孩子们一起玩耍,兴奋至极时孩子母亲突兀的说了一句“某某,我们该回去读我们的金话筒课程了。”在孩子们遗憾的眼神中我们结束了游戏。当时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从我理解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是父母教育行为中欠缺妥当的行为,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悲哀。
每个年龄段有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指引我们教育者教育方式方法的航帆,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在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下开展适合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应当遵循相应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纵观市场,早教机构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部分父母在孩子3岁之前过早将孩子送到了相应的早教机构,初心是想让孩子早些接触专业的教育,这样孩子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这也是此举动的绝大部分原因。实际上在社会学研究中我们称0-3岁为婴儿期,这一时期识别父母,接受爱抚对婴儿心理发展非常关键,婴儿期的孩子们应该是在父母的怀抱中,在家庭语言环境中,在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着社会化,接受简单的语言和浅显易懂的社会规范,婴儿期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们的社会化具有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等到婴儿有了自我认识,简单社会规范后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社会化,也就是有效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所以我个人角色过早将孩子送到家庭以外的学习机构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有促进作用。此外,部分父母很忌讳在幼儿园老师不给孩子布置相应的作业,不教孩子更多知识性的东西,焦虑的他们甚至开始在校外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以填补他们认为的知识空缺。有教育的意识值得赞善,但是欠妥当的方式却有待改进。在社会学的研究中,3-6岁的孩子应该从游戏和角色扮演中来获得人类生活的经验以及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为将来进入学龄期做相应的铺垫。曾经在一次阅读中看到一个调查,大致的意思是说在幼儿园学汉字学得越多的孩子在小学一年级优势突出,在之后的学习中优势逐渐消失,并且产生的些许的厌学情绪。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觉得非常合适解释过早接触知识性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这一问题,相反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但是也曾在幼儿教育中遇到过这类父母,不准幼儿园教师给孩子布置任何形式的家庭作业,曾经在孩子的幼儿园见到我某家长当着众多孩子和家长的面和幼儿园班主任理论的,理论的大概就是不准给孩子布置作业,她家的孩子是来幼儿园玩儿的,开心最重要,不需要学习任何知识,因此作业实属没有必要。当时的这位妈妈说的头头是道,在她华丽的演说下不乏有家长成为崇拜者和追随者,当众多家长联盟之后,老师变成了“理亏”的弱势群体。在幼儿园园长的威严下,在家长们的指责下,老师只能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于好奇和其它某些原因我了解了老师布置的什么作业,后来发现无非是一些颜色相同的连线,形状相同的连线,以及回家帮爸妈做力所能及事情后到学校的分享。我想对于这出闹剧的评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家长的关爱和孩子的学习不冲突,极端性的做法其实挫败的是孩子幼小的心灵以及融入大环境的状态。对于在事件中幼儿园教师所布置的家庭作业我觉得完全在这一阶段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之下,丝毫没有逾越。只是缺少沟通和配合在孩子的教育中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不管作为教育者还是作为父母我们都应该意识到教育中,无为而治不妥,过犹不及不当,真正适合的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