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8-000-02
摘 要 中职学生缺乏体育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热情,热衷于网络及电子产品,学校体育工作的作用弱化,学生体质下降,学校体育的目的难以实现。本文从同学、学校、老师和社会及家庭几方面着手,从各部分的其中一个因素如兴趣与同学影响因素、课外体育活动因素、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因素、 场地器材与体育教师因素、家庭因素、网络和电子产品因素等来分析,对改变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现状提出建议。
关键词 体育锻炼 体育文化 体育习惯 中职学校
一、前言
体育锻炼可丰富社会生活,体育锻炼过程中获得特殊的身体感受,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达到“娱乐”的目的。竞技体育通过专门设计的身体运动,在严格规则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个人或团队技、战术和身体能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达到“娱人”的目的。但是最近几年随着我区中职院校各种体育赛事的取消及家长、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不明确和学校只关心专业技术、技能教育等原因,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降低,身体素质下降有报告表明,虽然身高、体重持续增加,反映身体素质的指标却无明显增长,如弹跳、柔韧、耐力、灵活性速度等,甚至呈下降趋势,反映生理机能的心肺功能等指标也不理想,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休闲方式主要是玩电脑、手机游戏、看电视等形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乌鲁木齐市中职院校学生。
(二)研究方法: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
三、体育的概念与体育锻炼的意义
(一)体育的概念
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有组织有计划地锻炼身心的一类社会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和陶冶道德情操。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
(二)体育锻炼的意义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而且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智力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又可以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和智力发展使我们可以由含蓄变得直率,由自卑变得自信,由内向变得开朗,由怯懦变得勇敢,也就是说,体育锻炼在促进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培养优良的品德以及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了我们的田径活动以及一些在课堂上常见的娱乐或是竞技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似乎还有更宽广的范围。体育运动除了具有强身健体、娱乐,另外还有教育、政治、经济等功能。
四、中职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研究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首先要研究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是:需要—动机—行为—效果—行为的持续和反复一习惯,锻炼行为的产生是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一步,而锻炼动机又是锻炼行为发生的动力,动机则来源于个体的需求。从锻炼行为到锻炼习惯,关键是锻炼行为的保持,锻炼的行为使人产生愉悦,满足,胜利等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继续锻炼的内驱力。中职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可以从体育课、两操、课余体育锻炼、各种体育竞赛活动的参与、等几方面来分析。
(一)体育课
中职学校着重于学技术、学生不愿学基础类和公共类课程,体育教师很无奈,学生不愿参加体育活动。上课学生迟到多、缺席多早退多;上课内容难以开展,做准备活动,两圈还没跑完,学生累了;篮球课或足球课,原本是学生较喜欢的,现在学生也不愿玩了;90分钟的体育课学生只愿意练习很短时间,稍微长一点就很难继续,其余时间就是休息或是玩手机听歌,女生好动者更少。许多学校体育课的要求很低,只希望学生动一动,出点汗,当然体育课的考试标准也是一降再降。
(二)两操和课余体育锻炼
早操是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方式,然而多数学校的早操开展不理想。首先是学生缺旷多,冬天更严重。其次是质量和效果不理想,许多学生敷衍了事。课间是广播操,许多中职学校曾经推广过多套广播操,结果是节奏快动作新颖的学生直接不做、不接受或是把动作简化省略,许多学校只好恢复第八套广播体操。
课余体育锻炼,是学生发展身体素质、学习体育技能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学习、生活、休闲的所有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增加一些运动量,那么总的运动时间和量就非常可观,这是改变一个人体质的重要原因,在青少年中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在总量非常巨大,远远超过正式的体育锻炼。而现状是,中职院校的学生活动量较少,看电视和上网等静止的休闲占据较大比重,而学校的田径场和球场上运动锻炼的人却非常少。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课余训练,有组织指导的活动;另一种是课外学生自主的体育锻炼,无组织的活动。目前多数学生还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因此仍需要有人组织、指导,大多数学校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与正确的指导,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表现出随意性、无序性、无系统性和无科学性。
(三)各种体育竞赛的参与情况
全疆和市内中职院校各类体育比赛的逐渐取消影响了全体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兴趣。学校运动会的情况同样不理想。不少学校运动会取消了中长跑项目,此外,学生报名的人数少,许多项目无人报名。学生多选择运动量小,不太累的项目参加,运动会参学生人数减少,更多的学生沦为看客,参加了项目的学生成绩逐年下降。许多学校减少传统的田径项目,增加娱乐性项目,有些学校甚至直接取消田径运动会。学校中一些曾经开展很好的单项竞赛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如今也面临极大的困境,学生参与人数减少,整体水平下降,学校之间的交流也几乎停止。
四、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
(一)体育兴趣与同学因素
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学习效果紧密相连,两者之间是成正比的,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对体育感兴趣的学生,有56%以上的学生具有锻炼习惯,对于没有体育锻炼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不喜欢体育课的,这表明喜欢体育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强化作用。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中,同学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中职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年期,正是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及爱好广泛的年龄阶段,学生希望通过各类交际途径认识世界,并获得友谊,以满足精神及物质上的需要,而中职院校体育课为学生人际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并且学生是按班集体与宿舍为单位活动的,主要人际交流对象是同学,个人兴趣及爱好很容易受周围同学活动的影响,因此,同学间的相互作用对其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较大影响。 (二)体育文化氛围与课外体育活动
中职院校体育文化氛围对中职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也较为重要,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可有效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树立合理的体育价值观,并对体育锻炼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文化形成具有教育、智力促进、心理疏导、情操陶冶及实践等功能,而其最基本功能为教育功能,实施体育文化功能可满足学生良好需求,丰富学生体育、身体锻炼及运动训练等基本知识,让中职生在实际体育活动中感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影响。
(三)、场地器材与体育教师因素
随着我国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及注重专业技术教育,学生数量增多,本就不足的体育场地,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更加不足了,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的影响,已成为体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并且学生体育锻炼场地不足,对其体育锻炼主动性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体育习惯养成的制约障碍。体育教师作为学生体育系统学习的指导者,对其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也具有一定作用,体育教师将自身所具备体育知识、工作态度及能力通过体育课与课外活动等方式展示给学生,通常会成为学生崇拜及模仿的对象,这对体育教师的体育素质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四)电子产品和网络因素
手机、游戏机、网络已经是现代学生离不开的娱乐手段,这些电子产品使学习、休闲、娱乐变得如此容易,给现代人带来极大的便利,然而也带了负面的影响。比如网络,有不少学生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世界之中,在电脑面前坐几个小时,这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压缩了户外活动时间。而且所有的休闲、娱乐、交流都离不开电脑,这种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的改变,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几乎是毁灭性的,它几乎压榨了所有的锻炼时间,也较大的减少了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量,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可以说是这种生活和娱乐方式带来的必然结果。
五、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
(一)树立体育锻炼意识,培养运动兴趣
中职院校学生比起中学生在思维逻辑、记忆及观察等方面具有了较好水平,经过一定的教学及知识传授,会明白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为巩固体育锻炼意识,学校应积极地组织各种体育赛事的观看,并组织参与到体育娱乐及竞技活动当中,体育教师可充当参谋,积极发挥体育作用,让学生之间互相切磋技术,并交流信息。教师在指导学生体育活动的时候,应注意挖掘学生的运动乐趣,从而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二)多种教学方法开展,营造良好体育文化氛围
对于学校体育运动活动,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体育氛围,教师本着终身教育理念,创造一定体育条件,让学生能够在合作、自主及探究状况下,锻炼学生务实创新的能力,运用组织田径运动会、球类及其他比赛和黑板报、校园广播、讲座、互联网及多媒体等手段,优化学校的体育氛围,提高学生体育的价值观念,对于体育教学上,应该将体育锻炼方法及原理、身体机能评价及卫生保健等知识进行传授,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实用性。同时,学校应组织一些单项体育协会,运用网络及多媒体等手段,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
(三)加强场地器材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学校体育器材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其体育课顺利开展,学校应运用多种融资渠道,加强场地器材建设,为学生体育活动提供良好锻炼平台,让学生了解更多体育技能与知识,并快乐地实施体育锻炼。体育教师自身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体育教师素质。加强体育教师素质,学习先进合理的体育教学理念,为学生塑造积极健康形象,影响学生的体育态度,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当中来。
中职院校体育课是唯一培养学生锻炼的方法技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主要阵地,此外还要加强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宣传。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学校要多方面寻找合适的体育项目,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充分展示自己。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要丰富多彩,娱乐性强,项目选择要容易开展和被学生接受,在校园创造热烈的体育氛围。
六、结论与建议
(一)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周次数偏少、每次锻炼的时间偏短。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课时量,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二)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大多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棋牌类,体育教师选择教材时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体育选修课;(三)同学影响因素是形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况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务实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四)体育文化展示了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将渲染人们的思想,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体育文化是学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一种依托,学校应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五)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传播者,在形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中不能只重技术、技能的传授,应增加对科学锻炼的方法、手段的传授,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辅导;(六)学生体育锻炼的地点以学校运动场地为主,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课外体育活动的条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增加器材购置,现代化、艺术化的体育设施能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陈丽珠,毕仲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380-384.
[2] 胡晓群,李雪平.中职学校学生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9.21.
[3] 潘淑娟,樊军,石为正,罗建英.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J].研究过程.2011.(03).
[4] 邱梅婷,贾绍华,陈琼霞,蔡瑞广,王留东.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87-89.
摘 要 中职学生缺乏体育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热情,热衷于网络及电子产品,学校体育工作的作用弱化,学生体质下降,学校体育的目的难以实现。本文从同学、学校、老师和社会及家庭几方面着手,从各部分的其中一个因素如兴趣与同学影响因素、课外体育活动因素、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因素、 场地器材与体育教师因素、家庭因素、网络和电子产品因素等来分析,对改变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现状提出建议。
关键词 体育锻炼 体育文化 体育习惯 中职学校
一、前言
体育锻炼可丰富社会生活,体育锻炼过程中获得特殊的身体感受,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达到“娱乐”的目的。竞技体育通过专门设计的身体运动,在严格规则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个人或团队技、战术和身体能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达到“娱人”的目的。但是最近几年随着我区中职院校各种体育赛事的取消及家长、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不明确和学校只关心专业技术、技能教育等原因,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降低,身体素质下降有报告表明,虽然身高、体重持续增加,反映身体素质的指标却无明显增长,如弹跳、柔韧、耐力、灵活性速度等,甚至呈下降趋势,反映生理机能的心肺功能等指标也不理想,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休闲方式主要是玩电脑、手机游戏、看电视等形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乌鲁木齐市中职院校学生。
(二)研究方法: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
三、体育的概念与体育锻炼的意义
(一)体育的概念
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有组织有计划地锻炼身心的一类社会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和陶冶道德情操。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
(二)体育锻炼的意义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而且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智力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又可以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和智力发展使我们可以由含蓄变得直率,由自卑变得自信,由内向变得开朗,由怯懦变得勇敢,也就是说,体育锻炼在促进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培养优良的品德以及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了我们的田径活动以及一些在课堂上常见的娱乐或是竞技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似乎还有更宽广的范围。体育运动除了具有强身健体、娱乐,另外还有教育、政治、经济等功能。
四、中职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研究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首先要研究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是:需要—动机—行为—效果—行为的持续和反复一习惯,锻炼行为的产生是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一步,而锻炼动机又是锻炼行为发生的动力,动机则来源于个体的需求。从锻炼行为到锻炼习惯,关键是锻炼行为的保持,锻炼的行为使人产生愉悦,满足,胜利等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继续锻炼的内驱力。中职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可以从体育课、两操、课余体育锻炼、各种体育竞赛活动的参与、等几方面来分析。
(一)体育课
中职学校着重于学技术、学生不愿学基础类和公共类课程,体育教师很无奈,学生不愿参加体育活动。上课学生迟到多、缺席多早退多;上课内容难以开展,做准备活动,两圈还没跑完,学生累了;篮球课或足球课,原本是学生较喜欢的,现在学生也不愿玩了;90分钟的体育课学生只愿意练习很短时间,稍微长一点就很难继续,其余时间就是休息或是玩手机听歌,女生好动者更少。许多学校体育课的要求很低,只希望学生动一动,出点汗,当然体育课的考试标准也是一降再降。
(二)两操和课余体育锻炼
早操是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方式,然而多数学校的早操开展不理想。首先是学生缺旷多,冬天更严重。其次是质量和效果不理想,许多学生敷衍了事。课间是广播操,许多中职学校曾经推广过多套广播操,结果是节奏快动作新颖的学生直接不做、不接受或是把动作简化省略,许多学校只好恢复第八套广播体操。
课余体育锻炼,是学生发展身体素质、学习体育技能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学习、生活、休闲的所有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增加一些运动量,那么总的运动时间和量就非常可观,这是改变一个人体质的重要原因,在青少年中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在总量非常巨大,远远超过正式的体育锻炼。而现状是,中职院校的学生活动量较少,看电视和上网等静止的休闲占据较大比重,而学校的田径场和球场上运动锻炼的人却非常少。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课余训练,有组织指导的活动;另一种是课外学生自主的体育锻炼,无组织的活动。目前多数学生还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因此仍需要有人组织、指导,大多数学校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与正确的指导,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表现出随意性、无序性、无系统性和无科学性。
(三)各种体育竞赛的参与情况
全疆和市内中职院校各类体育比赛的逐渐取消影响了全体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兴趣。学校运动会的情况同样不理想。不少学校运动会取消了中长跑项目,此外,学生报名的人数少,许多项目无人报名。学生多选择运动量小,不太累的项目参加,运动会参学生人数减少,更多的学生沦为看客,参加了项目的学生成绩逐年下降。许多学校减少传统的田径项目,增加娱乐性项目,有些学校甚至直接取消田径运动会。学校中一些曾经开展很好的单项竞赛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如今也面临极大的困境,学生参与人数减少,整体水平下降,学校之间的交流也几乎停止。
四、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
(一)体育兴趣与同学因素
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学习效果紧密相连,两者之间是成正比的,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对体育感兴趣的学生,有56%以上的学生具有锻炼习惯,对于没有体育锻炼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不喜欢体育课的,这表明喜欢体育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强化作用。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中,同学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中职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年期,正是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及爱好广泛的年龄阶段,学生希望通过各类交际途径认识世界,并获得友谊,以满足精神及物质上的需要,而中职院校体育课为学生人际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并且学生是按班集体与宿舍为单位活动的,主要人际交流对象是同学,个人兴趣及爱好很容易受周围同学活动的影响,因此,同学间的相互作用对其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较大影响。 (二)体育文化氛围与课外体育活动
中职院校体育文化氛围对中职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也较为重要,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可有效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树立合理的体育价值观,并对体育锻炼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文化形成具有教育、智力促进、心理疏导、情操陶冶及实践等功能,而其最基本功能为教育功能,实施体育文化功能可满足学生良好需求,丰富学生体育、身体锻炼及运动训练等基本知识,让中职生在实际体育活动中感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影响。
(三)、场地器材与体育教师因素
随着我国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及注重专业技术教育,学生数量增多,本就不足的体育场地,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更加不足了,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的影响,已成为体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并且学生体育锻炼场地不足,对其体育锻炼主动性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体育习惯养成的制约障碍。体育教师作为学生体育系统学习的指导者,对其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也具有一定作用,体育教师将自身所具备体育知识、工作态度及能力通过体育课与课外活动等方式展示给学生,通常会成为学生崇拜及模仿的对象,这对体育教师的体育素质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四)电子产品和网络因素
手机、游戏机、网络已经是现代学生离不开的娱乐手段,这些电子产品使学习、休闲、娱乐变得如此容易,给现代人带来极大的便利,然而也带了负面的影响。比如网络,有不少学生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世界之中,在电脑面前坐几个小时,这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压缩了户外活动时间。而且所有的休闲、娱乐、交流都离不开电脑,这种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的改变,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几乎是毁灭性的,它几乎压榨了所有的锻炼时间,也较大的减少了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量,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可以说是这种生活和娱乐方式带来的必然结果。
五、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
(一)树立体育锻炼意识,培养运动兴趣
中职院校学生比起中学生在思维逻辑、记忆及观察等方面具有了较好水平,经过一定的教学及知识传授,会明白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为巩固体育锻炼意识,学校应积极地组织各种体育赛事的观看,并组织参与到体育娱乐及竞技活动当中,体育教师可充当参谋,积极发挥体育作用,让学生之间互相切磋技术,并交流信息。教师在指导学生体育活动的时候,应注意挖掘学生的运动乐趣,从而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二)多种教学方法开展,营造良好体育文化氛围
对于学校体育运动活动,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体育氛围,教师本着终身教育理念,创造一定体育条件,让学生能够在合作、自主及探究状况下,锻炼学生务实创新的能力,运用组织田径运动会、球类及其他比赛和黑板报、校园广播、讲座、互联网及多媒体等手段,优化学校的体育氛围,提高学生体育的价值观念,对于体育教学上,应该将体育锻炼方法及原理、身体机能评价及卫生保健等知识进行传授,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实用性。同时,学校应组织一些单项体育协会,运用网络及多媒体等手段,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
(三)加强场地器材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学校体育器材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其体育课顺利开展,学校应运用多种融资渠道,加强场地器材建设,为学生体育活动提供良好锻炼平台,让学生了解更多体育技能与知识,并快乐地实施体育锻炼。体育教师自身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体育教师素质。加强体育教师素质,学习先进合理的体育教学理念,为学生塑造积极健康形象,影响学生的体育态度,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当中来。
中职院校体育课是唯一培养学生锻炼的方法技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主要阵地,此外还要加强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宣传。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学校要多方面寻找合适的体育项目,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充分展示自己。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要丰富多彩,娱乐性强,项目选择要容易开展和被学生接受,在校园创造热烈的体育氛围。
六、结论与建议
(一)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周次数偏少、每次锻炼的时间偏短。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课时量,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二)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大多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棋牌类,体育教师选择教材时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体育选修课;(三)同学影响因素是形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况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务实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四)体育文化展示了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将渲染人们的思想,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体育文化是学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一种依托,学校应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五)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传播者,在形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中不能只重技术、技能的传授,应增加对科学锻炼的方法、手段的传授,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辅导;(六)学生体育锻炼的地点以学校运动场地为主,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课外体育活动的条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增加器材购置,现代化、艺术化的体育设施能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陈丽珠,毕仲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380-384.
[2] 胡晓群,李雪平.中职学校学生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9.21.
[3] 潘淑娟,樊军,石为正,罗建英.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J].研究过程.2011.(03).
[4] 邱梅婷,贾绍华,陈琼霞,蔡瑞广,王留东.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