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海派绘画的历史长河,万紫千红,满园春光,或温婉雅致,或富贵端庄,或清奇野逸……风格多元,赏心悦目。在这其中,总有一支别具风貌却又个性独具的队伍,令人难忘——这就是极具风格与造诣的女性绘画。无论是李秋君的金碧辉煌,周炼霞的匠心独运,抑或吴青霞的轻柔曼妙,乃至陈佩秋的大氣天成……在海派丹青园中,巾帼不让须眉,女性绘画以其别致的匠心,细腻的笔墨,诗意的表达,体现出一派清丽华瞻之美,令人难忘。
岁月荏苒,风流未被雨打风吹去。到了今天的海上画坛,又有一位女画家引起人们颇多关注。她的名字叫鲍莺,是上海中国画院的专职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其作品屡屡在国内外艺术展上频频亮相、获奖,引人瞩目。她的作品往往都有鲜明的个人印记,远远一瞥就被吸引过去,略作品鉴,即有惊喜。
鲍莺的画被人记住并喜爱,是因为近年来在她的笔下体现了“工笔写意化”的追求,她把勾线填色渲染的传统技法,与没骨、泼彩等手段相融合,使古典符号很强的工笔画摆脱了为文人画所排斥工艺性特征,加载了现代绘画的理念与情趣。同时,在花卉题材、意境与内容的表达上,喜爱阅读诗歌的鲍莺,有意识地在画面中表现出别致的诗意与情韵,使其画面中那种朦胧与细腻,水渍漫漶的渗透性及澄彻碧透的品质感,与上海的城市气质与美学品位颇为相近,也与许多当代年轻人的所思所想契合。可以说,她的作品就像春天的一丛野花,无拘无束恣意绽放,激发人们的愉悦感,难怪在当代海上画坛,创作工笔花鸟画的鲍莺能因其独特的诗意与风貌,而获得众多年轻人的喜爱、欣赏与追捧。
《归途》的尝试与探索
端午的薰风刚刚吹罢,笔者来到上海中国画院鲍莺的画室,只见窗明几净,桌上的几幅绢本小品正待开笔,墙上一张巨大的画作令人驻足。画面上,氤氲的墨迹挥散而出,衬出别样的天光云影,一道道线条的铺排,繁密之中又不失节奏,画面的下方,则是大大小小的墨点组合而成,原来,画家表现的,是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车窗风景。一段旅程,恰如一段回忆,每一处的流连,都是别样的心情与风景。脚下的道路,永远也走不完,而眼前的风景,似乎也始终看不尽。“看看这张画,有什么特别之处?”鲍莺笑着指指画面,随着她的手指仔细一看,不禁大为惊讶,这竟然是一幅画在生宣上的水墨画!一向以繁复细腻的工笔画示人的鲍莺,竟然选择了水墨写意的表现。不仅如此,这幅名为《归途》的作品,还将代表鲍莺近年来的创作水平与艺术探索,参加新一届全国美展的评选与展览。
放弃了人们所熟悉而喜爱的风格,在另一种尝试与选择中找寻自我,对鲍莺而言,是勇气,是求索,更是希望。事实上,鲍莺的画,看似属于工笔画,但她却始终追求用勾线加没骨的水墨方法创作,让工笔画呈现出写意的意趣,这样一来,画面淡而有味,更容易表现都市女性彷徨、感性、敏锐的意绪。能看懂鲍莺画的人,很容易沉醉在里面不能自拔,她的作品似有一种魔力,引导观者不断进入,不断静思以及沉迷。
从这点来看,《归途》恰是一种创作思路的延续与发展。近年来,鲍莺常常会开车到上海郊区乃至江浙一带采风,在自然界的花花草草中寻找创作灵感。就在一次次的出发与回归的途中,车窗里映衬出的天色、风景,乃至眼前的高速公路隔板、路标与沥青路面……都引发了画家浓厚的兴趣与思考。特别是高速公路上的隔板,隐隐约约之间,隔开了路上与路边的风景,引人遐想之余,更能体会中国传统美学上那层似有若无的“隔”所产生的韵味与意境。“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观之不足由他遣,便赏遍了十二庭台是枉然”……从苏东坡到《牡丹亭》,乃至苏州园林的假山石,明清老宅厅堂里的屏风,乃至老上海花园洋房外的竹篱……在中国美学与哲学中,“隔”无疑是一种境界,一种品味,一种独特而难得的体验。放诸高速公路之上,行驶之间隔板所产生的画面感、形式感,仿佛是一段段旅途最好的诠释与表达。而相比更具海派韵味的墙篱,高速公路更具现代感与都市性。最终,鲍莺将画笔停留在了旅途归路上的一段风景,整整几个月的时间反复尝试,最终在观众眼前,呈现出一幅别具一格的现代中国画,既有水墨画的生发性与写意性,墨渍交叠间的天然韵味又不乏工笔画的形式感与细致度。
工笔的写意化追求
事实上,从工笔走向水墨,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技法上,鲍莺都作了充足的准备。两年前,当有关方面找到她,想请擅长花鸟画的她创作一部表现各国国花、国鸟的《鸟语花香》百图时,鲍莺就开始了艺术上的积累与体验。整整83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花卉、名木以及鸟类作品累计百余幅,对于画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鲍莺总有一种想法,若仅仅依靠从传统《芥子园画谱》中走出的“梅兰竹菊”,面对如今视野越发开阔、信息越发多元的社会,似乎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就想到了用中国画各种技法去表现世界各国奇花异草的想法,正所谓“一花一世界”,每一种花里可能折射出的是不一样的风情。可这并非程式化地将技法与题材作简单的“中西合璧”,画家对此有着更深层的思考。鲍莺认为这更多的是一种尝试:在恪守传统技法的同时,试图寻找与非传统绘画题材相适应的表现方式;也在借鉴西方现代绘画语言的同时,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女画家视角总是独特的,天性爱美才善于去发现美。对美的敏感使鲍莺在花的海洋里寻找到了一片桃源,花与诗,从描绘花中透出浪漫的诗情,互为作用又相互叠加,并非个性张扬的自我陶醉,而是用心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各国的风土人情,再流转于笔墨之下,掇、擦、染、点、晕,造就了氤氲朦胧、水渍漫漶的独特绘画气质,也表达了画家对于自然界生命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衷心祈愿。
鲍莺醉心于“工笔写意化”的创作样式,她把勾线填色渲染的传统技法,与没骨、泼彩等手段相融合,使古典符号很强的工笔画摆脱了为文人画所排斥的工艺性特征,加载了现代绘画的理念与情趣。外界从鲍莺绘画中发掘出她所承袭的海派女画家群体的特有敏感、细腻、精致、清雅的气息,同时,又带着她独有的、颇具神秘色彩的艺术通感和文学气质。“画画是让我迷恋和迷醉的状态,我要把普遍的东西赋予更高的意义,使俗套的东西披上神秘的外衣,使熟知的东西恢复未知的尊严,使有限的东西重归无限,让这个世界浪漫起来。”
可以说,百余幅花鸟画的创作,使得鲍莺尝试众多表现技法,无论是传统的勾线填彩,抑或极具现代感的晕染,乃至借鉴没骨法而形成的色、墨渗化而产生的独特效果,每一种技法与表现,都为鲍莺积累了相当丰厚的艺术语言。同时,海派绘画有着包容博纳的精神,吸取各家之长,呈己独有之貌,鲍莺通过此次创作,也有了全新的领悟。在最大程度上守住中国画底线的同时,从她的作品里,大家可以看到区别于传统国画外的东西,即传统中国绘画的艺术本质和美学趣味与现代人的价值理想及精神追求的结合。保留中国绘画的传统,又尽可能从西方绘画语言中得以借鉴,这也是体现中国画当代性的一番果敢探索。
这位被称为“诗境中包裹敏感内心”的新一代海派女画家,以其敏感细腻的情感,从容优雅的表达,对绘画的精神性向往,而使其作品自然生发出一种高格调。
诗意与精神的表达
技法的选择与体现,只是创作的基础与保证。在创作精神的探索上,于《归途》之前,不得不提的就是《故乡的路》和《希望》两幅作品。这是鲍莺分别创作于2006年和2014年的两幅大型创作。若有心在两幅画前驻足观望,就会发现观者正渐渐踏入一个梦境,一个模糊飘渺,却又似曾相识的世界。
女画家对大自然是极为敏感的,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常常被视作自己的化身,身居闹市的鲍莺尤其如此。在她的作品中,花草与阳光,还有若无若有的山林气息,都构成了一种富有诗意的幻境和底色。诗与花,是互为作用与叠加的艺术元素,露与语,又是对自然妙境的感应及感知者的心灵映射。
如果说2006年进入上海中国画院担任画师是她人生旅程一个新起点的话,那么2014年,则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多事之年。而在这8年时间里,画家在经历和心理上也有了新的变化。无疑,这些情感与思考,都体现在了两幅作品之中。
虽然《故乡的路》和《希望》创作年代不同,却都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符号性。首先,从用色上来讲,二者都以淡墨淡彩,营造出一个让人看不真切的缥缈的梦幻世界。其次,从构图上来讲,两幅画面的留白都约为整幅画的三分之一,而剩下的三分之二画面,则都被画家覆以丛生的植物花卉,极具视觉冲击力。
同时,两幅作品画面丰富,细节详尽,且处处充满隐喻。它们不仅表达了艺术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而且还表明了她对这些事件的独立思考和个人态度。画面上所出现的许多物品,原本来自于现实世界。而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它们被有目的地选择和抽取,被重新排列和组合,最后得以穿越时空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它们虽然代表着不同的事物,但却都是画家的个人经历在其情绪上的一种象征性反映。《故乡的路》中的被夸张的巨大灌木丛,女孩身上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乌云,眼神忧虑步履踌躇的小狗,同样是在现实世界发生的事物投射到画家精神世界后,继而在她笔下的梦幻世界即艺术世界中的表现,表达了自己身处城市而对故乡略带伤感的回望。8年后,画家笔下的世界仍然是其梦幻照进现实的产物,只是《希望》显然少了一丝青涩、犹豫和彷徨,多了一份自信、大气和从容。而鲍莺的艺术追求与精神世界,则已从只有自己的小世界,成长蜕变为仰望宇宙俯瞰苍生的大世界。
个人绘画语言的理性表达是鲍莺在多年国画创作中不断追求的目标,而有时候这其中也需要一些隐喻的力量,鲍莺自己称之为“向超现实主义的过渡”。从《故乡的路》到《希望》,再到眼前的《归途》,画面上的每一个元素都来自现实生活,但又好似游离于空间的碎片。这些符号般的物象元素通过艺术家内心深处的再思考被重新连接到一起,掇置于同一个平面,在平淡中孕育着超现实的幻象;初看波澜不惊,实则情感涌动。这种表与里的隐隐碰撞,恰恰是一幅好的绘画作品拥有的艺术效果的鲜明反差。而从工笔刻画走向水墨写意,改变的是表达的方法,不变的却是艺术家永不停滞的思考与探索。鲍莺笃信,艺术创作必然遵循一条“见古人、见造化、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路径,因此她不紧不慢地在自己笔下的花花草草与大千世界之中稳步前行,用笔墨,用思想,用艺术,载着自己,永远行驶在路上,求索不断,创新不断,收获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