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师生的灵魂,散发“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成为全面育人、以文化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是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校园文化建设应尊重传统,注重积淀]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一所学校,特别是一所“老学校”,一定有着岁月掩藏不住的荣光。笔者仍然清晰记得,某次踏进一所百年老校并不宽敞校园的那一瞬间,两棵粗大的据说有八百年树龄的香樟树带给我的震惊。这种体验就是对这所学校由树木、建筑以及特殊气息所构成的文化的由衷景仰。可以说,文化是一个传统,要经过多少年历史的陶冶,才能形成一点点的风格。这个风格就是文化的写照。校园文化建设,更需要对属于每所学校的“传统”与“积淀”进行重新发现、认定和弘扬。缺少传承的校园文化,易陷入一种虚无、急功近利、无章可循的状态。所以,那种换一个校长就换一种理念、换一个口号的行为值得警惕。良好的校园文化要有一个顶层设计、传承发展、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
[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曾谈到过“晕校”现象,即毕业多年后,只要一经过曾经就读的学校,哪怕只是从校墙外走过,仍然会产生眩晕感和恐惧感。这是由于学校过于严苛的竞争、管理、压制所造成的。如果学校缺少人性的温馨,以及对每一个学生细致的帮助与充分的肯定,极少考虑每个孩子的需要,而是管理主义盛行,动辄辱骂、批评、打击,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有一个健康、自信的心态。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孩子的童年乐趣早早被剥夺,生活更加贫乏、单调。校园文化建设应以成全人、带给每个人幸福与希望为目的。基于此,校园文化的核心点应建立在对每一个具体的人的陶冶、润泽与成全上,这需要勇气、责任感,更需要耐心。
[校园文化建设应有一个共同愿景]
建设校园文化并非刻意去标新立异,而是应使其真正具有开创性、传承性的价值。用文化构筑并支撑着的学校发展态势、学校特色品牌、师生理想信念、共同行为习惯等,具有牢固的基础和恒久的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家鲍耶曾说,对任何学校而言,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最为重要。校园文化如果没有共识就很难建设,没有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没有合作性的伙伴关系,所谓的文化往往只可能写在墙上,印在文件中,根本难以践履。因此,我们既要看重物质形态的文化,更看重生命形态的文化,尤其是校长、老师身上凸显出来的文化,是最需要审视与变革的。学校要形成自己的文化,需要价值判断力,需要师生的共识,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识,也需要社区与社会的支持。同时,校园文化是一条流淌的河,需要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共同积累、维护、调整和提升。
[打造校园文化特色]
学校有着孕育文化的肥沃土壤,文化的积淀和形成往往会经历产生、培植、定型的复杂过程。比如一所学校的建造,从建筑的结构、色彩、内部空间等,须以孩子为中心。
1.儿童文化是校园文化永恒的主题。校园文化发展的交集点在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文化的核心视角应在学生身上,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强调普适性价值,凸显文化的多元性、选择性、自主性,强调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创设个性化的学校标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极为重视让一切客体都发挥对学生主体的教育作用,他竭尽所能使学校的一切物质环境都给儿童以有益的影响,用以培养学生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他在总结这种实践时有一句名言: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句话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他动员“物”的教育力量来影响儿童精神面貌的創造性经验。的确,有效运用空间资源,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丰富性的物质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的情感都有着积极作用。比如设计好的校训、校徽等标志物;而校训的特点是主题鲜明突出、简洁明快,富有教导和劝诫意义,同时讲究文采,内涵丰富。
3.实现地方特色文化和学校文化相融合。比如抚州市临川某校,着力打造学校的“戏剧文化”,就是以汤显祖的戏剧为载体,以戏剧教育为引领,实现以“戏”立校的学校文化。“戏剧文化”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可以演化为学生成长所必需的诸多能力,如表演力、表达力、记忆力等,让学生在戏剧教育中接受熏陶,进而实现对人生的正确领悟。这种学校文化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一斑。
校园文化是办学之魂,育人之柱,更是特色之源,需要师生努力,共同营造。
[校园文化建设应尊重传统,注重积淀]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一所学校,特别是一所“老学校”,一定有着岁月掩藏不住的荣光。笔者仍然清晰记得,某次踏进一所百年老校并不宽敞校园的那一瞬间,两棵粗大的据说有八百年树龄的香樟树带给我的震惊。这种体验就是对这所学校由树木、建筑以及特殊气息所构成的文化的由衷景仰。可以说,文化是一个传统,要经过多少年历史的陶冶,才能形成一点点的风格。这个风格就是文化的写照。校园文化建设,更需要对属于每所学校的“传统”与“积淀”进行重新发现、认定和弘扬。缺少传承的校园文化,易陷入一种虚无、急功近利、无章可循的状态。所以,那种换一个校长就换一种理念、换一个口号的行为值得警惕。良好的校园文化要有一个顶层设计、传承发展、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
[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曾谈到过“晕校”现象,即毕业多年后,只要一经过曾经就读的学校,哪怕只是从校墙外走过,仍然会产生眩晕感和恐惧感。这是由于学校过于严苛的竞争、管理、压制所造成的。如果学校缺少人性的温馨,以及对每一个学生细致的帮助与充分的肯定,极少考虑每个孩子的需要,而是管理主义盛行,动辄辱骂、批评、打击,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有一个健康、自信的心态。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孩子的童年乐趣早早被剥夺,生活更加贫乏、单调。校园文化建设应以成全人、带给每个人幸福与希望为目的。基于此,校园文化的核心点应建立在对每一个具体的人的陶冶、润泽与成全上,这需要勇气、责任感,更需要耐心。
[校园文化建设应有一个共同愿景]
建设校园文化并非刻意去标新立异,而是应使其真正具有开创性、传承性的价值。用文化构筑并支撑着的学校发展态势、学校特色品牌、师生理想信念、共同行为习惯等,具有牢固的基础和恒久的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家鲍耶曾说,对任何学校而言,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最为重要。校园文化如果没有共识就很难建设,没有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没有合作性的伙伴关系,所谓的文化往往只可能写在墙上,印在文件中,根本难以践履。因此,我们既要看重物质形态的文化,更看重生命形态的文化,尤其是校长、老师身上凸显出来的文化,是最需要审视与变革的。学校要形成自己的文化,需要价值判断力,需要师生的共识,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识,也需要社区与社会的支持。同时,校园文化是一条流淌的河,需要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共同积累、维护、调整和提升。
[打造校园文化特色]
学校有着孕育文化的肥沃土壤,文化的积淀和形成往往会经历产生、培植、定型的复杂过程。比如一所学校的建造,从建筑的结构、色彩、内部空间等,须以孩子为中心。
1.儿童文化是校园文化永恒的主题。校园文化发展的交集点在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文化的核心视角应在学生身上,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强调普适性价值,凸显文化的多元性、选择性、自主性,强调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创设个性化的学校标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极为重视让一切客体都发挥对学生主体的教育作用,他竭尽所能使学校的一切物质环境都给儿童以有益的影响,用以培养学生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他在总结这种实践时有一句名言: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句话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他动员“物”的教育力量来影响儿童精神面貌的創造性经验。的确,有效运用空间资源,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丰富性的物质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的情感都有着积极作用。比如设计好的校训、校徽等标志物;而校训的特点是主题鲜明突出、简洁明快,富有教导和劝诫意义,同时讲究文采,内涵丰富。
3.实现地方特色文化和学校文化相融合。比如抚州市临川某校,着力打造学校的“戏剧文化”,就是以汤显祖的戏剧为载体,以戏剧教育为引领,实现以“戏”立校的学校文化。“戏剧文化”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可以演化为学生成长所必需的诸多能力,如表演力、表达力、记忆力等,让学生在戏剧教育中接受熏陶,进而实现对人生的正确领悟。这种学校文化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一斑。
校园文化是办学之魂,育人之柱,更是特色之源,需要师生努力,共同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