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的讲台上一站就是30多年,对语文的情有独钟总是让我觉得:一堂完美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整个课堂结构合理自然、教学风格鲜明,而且一个漂亮的课引子----導语常会使整个课堂增色不少。丰富多变、生动新颖、情真意切的导语常常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奇妙效果,所以在我的语文课中,我总是用心设计导语,让我导语力争精彩,从而拉开一节节精彩的语文课的序幕!
一:音乐导入,引起灵感体验。
爱音乐是孩子的天性,针对这一特点,我常用音乐作为导语进行导入新课。如在学习《伯牙绝弦》一课时,我先播放《高山流水》那脍炙人口的知音曲,那不断跳跃的旋律如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那清澈的音符如淙淙幽间之潺潺细流……美妙的乐曲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而这个音乐和本课内容密切相关,是什么音乐能让伯牙、钟子期成为知音?伯牙绝弦---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由此拉开序幕。课堂中,围绕知音曲细细体验伯牙、钟子期的音乐与知音情结;课后,学生们纷纷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听知音曲,对文章、对音乐、对友谊又多了一分体验。在上《送元二使安西》,我也用《阳关三叠》的音乐导入此课,效果也是很好,课后学生们纷纷学唱,而且在唱中完成了背诵,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诗词导入,创设儒雅情调。
诗词以其凝炼的语言、整齐的韵律、浓缩的情感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常以诗词熏陶学生,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为此我常利用诗词来作导语,如在学习朱自清的《匆匆》时,我就运用了李白的诗和李煜的词进行导入:“时间,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可它却实实在在存在却又无情流逝。大诗人李白曾写到---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也曾雪;著名词人李煜也叹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样既巧妙自然地引入这样的诗词顺利开课,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创设了一种儒雅的课堂氛围。
三:情境导入,渲染美妙气氛。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境色彩十分浓郁的文章,如果能在导课时就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常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说在学习朱自清的《春》那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开课:“提到春天,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莺歌燕语、花朵争相开放;提到春天,我们仿佛看到了绚丽多彩的颜色;提到春天,我们就感受到了无限生机……而作家朱自清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春天呢?”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这样的课文我都是用情景进行导入。当然,这样的导语比较适应于唯美的文章,经常应用可以给孩子们以美的熏陶,对他们读写精美文章有示范性的作用。另外,在运用这样的导语时我很多时候也结合第一种音乐导入进行,清新优雅的音乐加上浪漫优美的语言,总能将学生带入课文中的情景之中。
四:故事导入,激发求知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听故事的导入是他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通过故事可以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我常设计故事引入,如在上《桂林山水》时我就讲述了桂林象鼻山的传奇故事来引入美妙的课文之中,在上《各具特色的民居》时我用帕雅在凤凰的旨意下建竹楼的传说故事来吸引学生去对各具特色的民居发生兴趣。有的老师曾在和我交流时说:“故事导入法是不是比较适合中低年级?”其实不然,我在六年级同样使用效果也是很棒的。当然用故事导入的话,所选故事一定要简洁生动,和课文有密切的关系,导语自然巧妙有感染力,甚至有点悬念感,这样更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篇幅引入,感受语言魅力。
不同的课文长短不同,针对篇幅不同可灵活设计导语,特别是那些短小精悍的佳作,因字数少来反衬内涵丰富,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曾这样说到:“短短四十多个字的词却写出了十几种景物,且各种景物的特点鲜明,可以構成许多幅画面,且幅幅都栩栩如生,让人惊叹不已,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词人词中之龙辛弃疾的艺术魅力!”学生一听立即眼睛发亮,特别想详细了解这短短的几十个字如何写出十几种特征鲜明的景物,又构成了哪些美好的画面呢?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我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中国汉字的简洁与丰富也用到了篇幅导入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它历来以简约简练著称,通常一件事只需要简单的百十来的字就能表述清楚,且蕴含的道理也深藏其中……”所以这种办法更适合诗词、文言文等的开课,让学生一开始就对篇幅短的文章产生浓厚兴趣。
六:作者简介,拓展学生见识。
学习课文,积累适当的作者作品知识是大纲的明确要求。若每次都把作者的介绍作为一个独立的版块,未免失之灵活,趋于死板,若巧妙的把作者的介绍设计到导语,常常会取得一举多得之妙。我曾经用这样的导语来开课:“有一个人,仅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就提升了他国家的文字在全世界的地位;有一个人,用他丰富的想象创作了一个个充满期望、爱和幸福的童话天堂,这个人就是安徒生,他是丹麦人,安徒生成了丹麦人的骄傲。在丹麦人眼里,他们可以不晓得国家的总统,却以不晓得安徒生为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导语与作者介绍合二为一,既简练又让学生牢牢记住了安徒生的相关知识。再如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曾这样说到:“对于诗圣杜甫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他的诗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清新细腻,或通俗质朴,但他所处的年代使我们看到了杜甫诗中更多的悲天悯人,更多的沉郁顿挫,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诗圣雄浑奔放的一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导语中既简单的介绍了杜甫作品特点,又为这节课的基调打下了奠基。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导入方法诸如谜语导入、儿歌导入、直奔中心等我也经常用到,总之我认为语文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语文课堂也应是一个出神入化的舞台。一个精美、不同风格的开头,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觉,所以在每一节课中我都精心设计我的导语,让精妙的导语拉开每一节语文课的序幕,让学生在精彩中遨游。这就是我一个语文老师的情结,这就是我一个语文老师的真心!
一:音乐导入,引起灵感体验。
爱音乐是孩子的天性,针对这一特点,我常用音乐作为导语进行导入新课。如在学习《伯牙绝弦》一课时,我先播放《高山流水》那脍炙人口的知音曲,那不断跳跃的旋律如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那清澈的音符如淙淙幽间之潺潺细流……美妙的乐曲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而这个音乐和本课内容密切相关,是什么音乐能让伯牙、钟子期成为知音?伯牙绝弦---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由此拉开序幕。课堂中,围绕知音曲细细体验伯牙、钟子期的音乐与知音情结;课后,学生们纷纷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听知音曲,对文章、对音乐、对友谊又多了一分体验。在上《送元二使安西》,我也用《阳关三叠》的音乐导入此课,效果也是很好,课后学生们纷纷学唱,而且在唱中完成了背诵,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诗词导入,创设儒雅情调。
诗词以其凝炼的语言、整齐的韵律、浓缩的情感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常以诗词熏陶学生,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为此我常利用诗词来作导语,如在学习朱自清的《匆匆》时,我就运用了李白的诗和李煜的词进行导入:“时间,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可它却实实在在存在却又无情流逝。大诗人李白曾写到---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也曾雪;著名词人李煜也叹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样既巧妙自然地引入这样的诗词顺利开课,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创设了一种儒雅的课堂氛围。
三:情境导入,渲染美妙气氛。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境色彩十分浓郁的文章,如果能在导课时就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常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说在学习朱自清的《春》那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开课:“提到春天,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莺歌燕语、花朵争相开放;提到春天,我们仿佛看到了绚丽多彩的颜色;提到春天,我们就感受到了无限生机……而作家朱自清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春天呢?”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这样的课文我都是用情景进行导入。当然,这样的导语比较适应于唯美的文章,经常应用可以给孩子们以美的熏陶,对他们读写精美文章有示范性的作用。另外,在运用这样的导语时我很多时候也结合第一种音乐导入进行,清新优雅的音乐加上浪漫优美的语言,总能将学生带入课文中的情景之中。
四:故事导入,激发求知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听故事的导入是他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通过故事可以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我常设计故事引入,如在上《桂林山水》时我就讲述了桂林象鼻山的传奇故事来引入美妙的课文之中,在上《各具特色的民居》时我用帕雅在凤凰的旨意下建竹楼的传说故事来吸引学生去对各具特色的民居发生兴趣。有的老师曾在和我交流时说:“故事导入法是不是比较适合中低年级?”其实不然,我在六年级同样使用效果也是很棒的。当然用故事导入的话,所选故事一定要简洁生动,和课文有密切的关系,导语自然巧妙有感染力,甚至有点悬念感,这样更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篇幅引入,感受语言魅力。
不同的课文长短不同,针对篇幅不同可灵活设计导语,特别是那些短小精悍的佳作,因字数少来反衬内涵丰富,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曾这样说到:“短短四十多个字的词却写出了十几种景物,且各种景物的特点鲜明,可以構成许多幅画面,且幅幅都栩栩如生,让人惊叹不已,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词人词中之龙辛弃疾的艺术魅力!”学生一听立即眼睛发亮,特别想详细了解这短短的几十个字如何写出十几种特征鲜明的景物,又构成了哪些美好的画面呢?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我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中国汉字的简洁与丰富也用到了篇幅导入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它历来以简约简练著称,通常一件事只需要简单的百十来的字就能表述清楚,且蕴含的道理也深藏其中……”所以这种办法更适合诗词、文言文等的开课,让学生一开始就对篇幅短的文章产生浓厚兴趣。
六:作者简介,拓展学生见识。
学习课文,积累适当的作者作品知识是大纲的明确要求。若每次都把作者的介绍作为一个独立的版块,未免失之灵活,趋于死板,若巧妙的把作者的介绍设计到导语,常常会取得一举多得之妙。我曾经用这样的导语来开课:“有一个人,仅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就提升了他国家的文字在全世界的地位;有一个人,用他丰富的想象创作了一个个充满期望、爱和幸福的童话天堂,这个人就是安徒生,他是丹麦人,安徒生成了丹麦人的骄傲。在丹麦人眼里,他们可以不晓得国家的总统,却以不晓得安徒生为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导语与作者介绍合二为一,既简练又让学生牢牢记住了安徒生的相关知识。再如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曾这样说到:“对于诗圣杜甫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他的诗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清新细腻,或通俗质朴,但他所处的年代使我们看到了杜甫诗中更多的悲天悯人,更多的沉郁顿挫,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诗圣雄浑奔放的一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导语中既简单的介绍了杜甫作品特点,又为这节课的基调打下了奠基。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导入方法诸如谜语导入、儿歌导入、直奔中心等我也经常用到,总之我认为语文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语文课堂也应是一个出神入化的舞台。一个精美、不同风格的开头,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觉,所以在每一节课中我都精心设计我的导语,让精妙的导语拉开每一节语文课的序幕,让学生在精彩中遨游。这就是我一个语文老师的情结,这就是我一个语文老师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