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半坡看世界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TT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半坡”这一意象在文本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本文认为,理解半坡意象不能忽视与之相对应的“山峰”及“深渊”意象,它的内涵是一种动态生成状态,而其外延则直接同尼采的核心概念“超人”相连。对于半坡意象的理解将有利于认识尼采笔下的超人形象,甚至尼采的整体思想。 关键词: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半坡 意象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尼采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想象瑰丽、内蕴丰富、意象众多的作品中,“半坡”这一意象在文本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并具有丰富性和可阐释性。本文将从半坡意象的塑造、内涵和延伸三个方面探讨“半坡”的深刻意义。
  一、半坡意象的提出和塑造:半坡、山顶和深渊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最集中讨论“山坡”意象的章节在第二卷《论人类的聪明》(曾名为“论冷静的理性”)一节中。
  可怕的不是高峰,而是山坡!
  人在山坡,目光向下,手则向上攀援。内心因为自己的双重意志而晕眩。
  唉,朋友们,你们也猜到我心的双重意志了吧?
  我的山坡和我的危险是,目光向着极峰,而手却要撑在深渊的边缘!
  尼采对于半坡的讨论在《快乐的科学》中也曾出现:在《戏谑、计谋与复仇——德国韵律短诗序曲》的第六首短诗《世俗之智》中,尼采写道:
  切勿留在平原!/切勿登临极巅!/于半高处看世界,/世界最显精彩!
  “于半高处看世界”的另外一个译法正是“站在半坡看世界”。可以说,半坡所提供的意蕴空间已经支撑起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部分思想,甚至尼采的部分思想。但是通览全书,直接出现山坡、半坡、山脊的地方不超过二十处,与之相对应的一些概念,比如山顶(山峰,巅峰)和深渊却重复出现。也就是说,在分析“半坡”意象时不能不同时关注与之相关的两个意象:高峰和深渊。
  一般在提到山峰的时候,尼采喜爱用孤独的山峰、我的高峰、顶峰等词汇,而查拉图斯特拉本人也正是在山顶孤独地生活了十年之后下山的。而在提到深渊的时候,尼采往往使用“我的深渊”“光的深渊”“鹰的深渊”等等。伴随深渊而来的往往是晕眩、痛苦、勇气、思考。山顶和深渊也往往作为对立的意象,在《查拉图斯特拉》中不断复现。
  《论更高的人们》第4节中提到:“谁以鹰眼注视深渊,——用鹰爪抓紧悬崖:谁就有勇气。”在第一卷《论阅读和写作》中也提到:“攀登最高峰的人取笑一切悲剧和悲伤、严肃的态度。”而在《漫游者》中,尼采说:“时值午夜,查拉图斯特拉翻越海岛的山脊……”“你现在才走上自己的伟大之路!山峰和深渊——恰在此时成为一体。”通过前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尼采对“山顶”和“深渊”的描述过程,就是对“半坡”状态的塑造过程。
  这三个意象的关系甚至符合尼采自身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文体的认定。尼采在《瞧这个人》中追认,也许整个“查拉图斯特拉都可以视为音乐;——无疑,其先决条件就是能听出艺术的再生”。而同时尼采又认为:“一切决定性的东西都是从对抗中产生的。”尼采的文字繁复、自我指涉而又充满对抗性,但是却不影响查拉图斯特拉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如果通过这三个意象管窥《查拉图斯特拉》的文体风格,那么就是,尼采想表达什么的时候,往往不直接表述,而是用和它相关的、相反的或者处在生成状态的意象去描述它、渲染它、型构它。
  二、半坡意象的内涵:一种动态生成状态
  其次,半坡是一种动态的生成状态。在第一卷《论山旁之树》中,尼采论述:
  “你为何因此而惊怕呢?——人的情况和此树相同,
  它愈想升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猛烈地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渊——向恶。”
  “当我冀往高处时,我便要求坠落……”
  《论山旁之树》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转折性的段落,主要讨论“旧与新”的问题。在这节中,青年人向上攀爬的力量来自于内心,可是脚却实实在在地踏向深渊,他并不是单纯的存在,而是面向新处的生成。
  此外,在《七个印章》的第六节中,尼采也提到了半坡。
  当我的道德是舞蹈者的道德,我常常舞动双脚,在黄金翡翠的狂喜中跳跃;
  当我的恶是一种欢笑的恶,安于玫瑰花山坡和百合花丛……
  当我的开始和终结是使一切沉重者轻盈,一切肉体变成舞蹈者,一切思想变成飞鸟:真的,这就是我的开始和终结!
  因为我爱你呀,哦,永恒!
  在《七个印章》的段落中之中,“开始”和“终结”的对立感更加明显,这种对立正如在《论人类的聪明》中所说的“向上”和“向下”双重意志的晕眩。尼采希望在这本书中讨论一种“可达到的最高的肯定方式”,这种人在半坡的尝试正是这样一种范畴,它是动态的、生成的、困难的状态。它是一种值得警惕的危险状态,也是一种自身需要一直保持警惕的积极状态。正是因为它有自反和对立的特性,尼采才更加看重“半坡”的这种状态。
  三、在半坡上的人与“超人”
  除了《论人类的聪明》,尼采还在一些地方提到这些处在山顶和深渊之间的人,比如在《论更高的人们》的第二节。
  “哦,我的弟兄们,你们懂这话吗?你们惊恐:你们的心晕眩了吗?这里的深渊向你们张口了吗?”
  “好啊!来吧!你们这些更高的人!现在,人类未来之山开始阵痛。上帝死了:我们现在希望——超人活着。”
  在这里,尼采甚至直接把这种“更高的人”明确指涉为“超人”,而通过“晕眩”“深渊”等词语的对照可以发现,在这里对超人的描述和对在半坡上的人如出一辙。尼采在《瞧,这个人》中《我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书》里面追认了写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自己的状态:“我来自小鸟从來都飞不到的高峰,我认得还没有人误入的深渊。”这种历经高峰和深渊的“在半坡上的人”或许就是尼采心目中自己乃至于超人的一个化身。   在“半坡上的人”和尼采的核心概念“超人”由于内在的“过渡状态”产生了密切联系。对于这种过渡状态,我们可以从在文本中非常重要的《查拉图斯特拉前言》第4节中获印证:
  “人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类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是一种过渡,一种坠落。
  我爱那些人,他们不知如何生存,除非他们成为坠落者,因为他们是过渡的人。”
  尼采看重超人的过渡性质,正如书中《Pütz版编者说明》中提到的:尼采这个超人的设想,与其说具有拉丁文supra(超)的特征还不如说具有拉丁文trans(过渡)的特征。
  当然,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这种“过渡状态”的人不仅包括“半坡上的人”,还有“在正午的人”,“在半途的人”等等,這些人共同构成了一个“过渡状态的集合”。可以说,这种过渡状态也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重要表征。
  综上而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半坡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而那些“在半坡上的人”身上往往具有过渡状态的特征。“在半坡上的人”的所有尝试和挣扎,都是一些在“理性的神话被打碎的时代重建价值的努力”。在《最寂静的时刻》中尼采提到:“我的话不能移山,我所说的话,还没有传到人类;我确已向人类走去,但尚未到达。”在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虽然不知道这些在半坡上的人何时会到达终点,但是在尼采的话语中,他们总有一天会到达。
  参考文献:
  [1] 尼采,黄明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娄林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尼采.快乐的科学[M].黄明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尼采,汪培伦.第一本尼采箴言漫画:站在半坡看世界[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4] 尼采,黄敬甫.瞧,这个人:尼采自传[M].李柳明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5] 张庆熊.虚无主义和永恒轮回——从尼采的问题意识出发的一种考察[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作 者:谢雨新,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意写作。
  编 辑: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吴仕民的《铁网铜钩》呈现了鄱阳湖畔的民俗风情图,在这片神奇的水域孕育着随水而生的渔民的宗族文化,“直面困难,少做退让”的他们坚守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并形成了独特的宗族暴力观。文本以朱、赵两家的暴力叙事为主线,探讨在传统与文明的对立冲突中宗族暴力观的演变。本文将对比鄱阳湖畔新、旧两代人的暴力观,解读宗族暴力方式蜕变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宗族暴力 《铁网铜钩》 暴力叙事  鄱阳湖辉映天地万象,
期刊
摘 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新作《上帝救助孩子》中,成功地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生动地再现了种族歧视、暴力文化对美国黑人造成的身体创伤和心灵创伤。本文通过从魔幻性的人物塑造、独特的叙事方式及象征隐喻和夸张荒诞的手法这三个方面分析本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从而深入了解当代美国黑人的生活困境及其探求自我的心路历程,并重温了莫里森高超的艺术创作手法。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 《上帝救助孩子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韩寒的《青春就是一场远行》和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进行比较阅读,分别从作者的写作历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品本身等方面深入剖析,解读作品间的相似之处和独特之处,有利于指导我们进行文学欣赏或文学创作。  关键词:青春 比较阅读 文学欣赏 文学创作  “青春”话题永不老。近年来,《致青春》《谁的青春不迷茫》《小时代》等充满青春气息的影视剧,陆续在全国各大影院或电视台上映,这使得更多的
期刊
摘 要:女性知识分子身兼女性与知识分子两种身份,在不同时代以及不同作品中,女性知识分子在革命浪潮下往往有不同的表现,即不同的改造之路。本文以《蚀》三部曲和《青春之歌》为例,探索女性知识分子的不同改造之路并关注她们的改造过程、改造方式以及背后所传达出来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女性知识分子 改造 娜拉模式  “五四”运动的首要功绩,是对人的发现,这里面包括对女性的发现。约翰·穆勒在《妇女的屈从地位》一
期刊
摘 要:时尚对女性的影响是女性主义研究争论的一个话题。本文以琪客文学①作家索菲·金塞拉的《购物狂自白》与《购物狂曼哈顿血拼记》为文本,从时尚作为女性身份表演的工具、女性追求时尚的身份认同、时尚对女性的异化与美丽话语操控三个方面探讨时尚对女性身份建构、解构的作用。结论是时尚对女性身份同时存在建构与解构作用,女性可以运用其积极方面建构主体身份,同时也应规避其解构自我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购物狂自白
期刊
摘 要:《春水行》《扈从行》是“金士巨擘”赵秉文创作的歌行体,主要内容为歌颂太平盛世和赞美君主圣德。虽然在题材上属于应制诗的范围,但由于描写对象的特殊性和较高的史料价值,两诗在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关键词:春水秋山 《春水行》 《扈从行》  《春水行》《扈从行》选自金代赵秉文的《闲闲老人滏水文集》,金章宗泰和年间赵秉文任翰林修撰,曾扈从春水至光春宫,作此二诗记录其事。春水即春猎之水,泛称
期刊
摘 要: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亚洲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纵观川端文学,他所热衷的主题大多数是悲伤、孤寂、死亡等方面,这不仅仅是受日本传统物哀思想的影响,更与他个人的创伤经历有关。本文结合创伤理论来探讨个人创伤给川端康成自身以及川端文学带来的影响。这些个人创伤主要有儿时的孤儿情结、挥之不去的死亡阴翳以及失恋体验。  关键词:创伤理论 个人创伤 川端康成 川端文学  引言  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川
期刊
摘 要:福楼拜使用明喻来避免对人物形象、性格、感情的繁琐描绘,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通过使用大众熟识的喻体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从而达到客观真实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明喻 喻体 人物形象 人物性格 景物描写  一、前言  莱辛提出“诗歌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的观点,说明诗歌作用于人的耳朵,应遵循语言“真实”的最高原则,不适宜描写具体细微的形象,因
期刊
摘 要:“中国题材”的英语小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跨国文学作品,承载着异域中国文化的认知与传播。其汉译聚焦把英语环境下的中国故事,通过文本“修正”或“明晰化”等策略回归到中国文化语境中。本文结合文学变异学和后殖民翻译理论,以赛珍珠《大地》为例,剖析中国特色专项文化内容的回译与变异,概括出中国译者的文化翻译行为规范,拓展文学翻译视阈研究的维度。  关键词:“中国题材”英语小说 《大地》 回译 变异  全
期刊
摘 要:17世纪英国伟大诗人约翰·弥尔顿,曾因创作出《失乐园》等气势恢宏的史诗而著称于世,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其思想受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双重影响。《梦亡妻》是他十四行诗中的代表作,诗歌将叙事形式并置于梦境铺陈的情景中,表达了失去爱妻的深切痛苦及无限缅怀之情;诗歌频繁运用了古希腊罗马和基督教两种文化经典中的神话意象,对诗人深沉悲痛的情感表达和宏阔深邃的精神世界描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