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物理新课程教学实践,围绕《速度》这堂公开课的设计和教后反思,探讨了如何度过教学疲劳期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寻找课堂教学新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调整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为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地注入新的思想和内涵,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永远充满活力。
关键词:物理学科;疲劳期;公开课有感
笔者至今刚好工作了十年整。也许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踏上讲台时学生专注的眼神,但如今虽然眼神还会遇到但对笔者心灵的冲击却很少发生。某次上课时突然发现连自己都厌倦了课堂,虽然还是在滔滔不绝的讲解着课本中每一个知识点,但课堂里的目光没有惊奇没有兴奋,曾经最引以为自豪的课堂变得毫无生气,教师都想逃何况学生。
工作的前五年,笔者有着满腔的热情,我崇拜把课上得精彩动听的同仁,也曾很谦虚地向同事学习方法,以寻求课堂的闪光点。曾记得,每一节内容我都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反复推敲,如何把知识点能顺理成章地让学生去接受和理解,如何用最简单的同时又是生动的方法让学生能专注在我的课堂上。即便每年的教学内容基本没什么变化,但每节课前还是一如既往地精心准备,每节课上还是自信地跟学生交流,我爱我的课堂,我爱我学生专注的眼光,我在给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也享受着他们带给我的快乐与感动。
本以为我就可以这么自信地走完我的教学生涯了,也以为我的自信可以让课堂永远充满生机,但是如今我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疲劳期,讲解毫无激情,教法毫无新意,如此的课堂再也实现不了我对教育的向往和理想。幸好,园区组织了一次公开教学活动,让我承担一节区公开课。这节课从备课到上课让我受益匪浅,也就是从这节课中让我找到了课堂教学新的努力方向和目标,那就是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调整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为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的注入新的思想和内涵。
一、让情景与学生亲密接触
1.所谓情景是指能激起人们情感的景物。
最新的教育心理学观点认为“教学情景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学中具体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教学情景这种环境不同于教学系统外在的、宏观的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它作为课程教学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不仅是物理的、现实的,又是心理的、人工的,是一种通过选择、创造构建的微环境。”
2.所谓创设教学情景,就是营造一种教学中的感情境界。
正如舞台需要布置才能吸引观众,增强艺术效果一样。物理教学中良好情境的创设,既是学习活动必要的心理准备,又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学习疲劳的有效手段。因此创设教学情景,就是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景和情感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德国一位学者就情景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中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景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意义。可见,在教学中深入开展情景创设的研究是十分必要性的。
3.生活情景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信息。
生活给人以无穷的体验、感悟和经验的积累,因而生活情景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信息。以生活情景为载体,可以更自然地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让学生体验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的这一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实现具有现代意义的“由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会”的学习。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比比皆是,联系实际生活也是创设情景的一种方法。但我们在课上创设的情景有时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即使有情景,但效果并不理想。考虑到情景的有效性,在这节课的引入部分笔者就引进了学生上学这个具体的情景,4个住在离学校远近不同的学生到学校的时间也不同,让学生在每天亲历的事情中体验和认识到快慢的问题,从而来理解速度的概念。虽然这个情景很平常很普通,但由于跟学生生活紧紧联系,所以不管是从学生的兴趣还是从理解的角度都能很顺利的展开课题的研究,也真正达到了课题引入和创设情景的目的。
二、让课内阅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前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很反对学生看书,原因是怕学生看书以后不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仅仅只是从书本上去找问题的答案,所以在我的课堂上,书本对学生来说基本没起到作用。整个课堂我就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演员的活动全凭导演的指示。导演导着重复的内容近十年,当然要觉得没创意,当然要觉得疲劳了。虽然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导地位还很难改变,但这次的开课让我体会到,在主导的同时可以针对教学中的某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课内阅读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锻炼的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研究发现,同智商的两组儿童,日后成就很大的一组与成就一般的一组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前者完成任务的独立精神、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等高于后者。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四种学习形式。主体教育即主体性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学生是人,是主体,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即主体是一回事,教育者是否承认学生是主体并把他们当主体看待则又是另一回事。主体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唯一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也就是说,主体教育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并将其作为教育手段,去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行为准备,而这些正是我以前的课堂所忽略的。
速度这节课中,笔者针对速度这个物理量相关的内容,比如定义、意义、单位等都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了解和掌握。在学生自主的学习中加深对速度概念的建构,这比老师只是一味地灌输效果要好得多。我们一直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又一直抱怨学生不会自主学习,其实我们是否反思过我们有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没有在教学的点滴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掌握未知的知识时,我们应该尽量放开手,不要“包办”。
三、让概念的理解题目化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同一个知识点,变化了一个情景,学生就束手无策了;同一个题目,讲了好几遍学生还是要做错等等。面对如此多的困惑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抱怨学生的能力差或是学生不努力,却很少会去反思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策略问题。物理学的一些概念,都是从实际物理问题中归纳、抽象而形成的,往往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掌握,但这些概念能反应物质运动的本质,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只有掌握本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掌握本质才能应对变化万千的情景。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物理概念的教学往往只停留在一个很肤浅、很表面的一个层次,自然学生的理解也只是很肤浅或机械地记忆知识。而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限性,所以把概念题目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对学生掌握物理规律不失为一条好的策略。
速度是学生自学习物理以来接触到的第一个用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所以对这个物理量的理解相当重要,但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以往的教学中笔者通常就题论题,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物理量应该去怎么理解,所以相当多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而只是机械地记忆,当遇到具体的涉及这个概念的题目时很容易发生混淆。针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笔者在这堂课上设计了三个判断题:
A. 运动路程长的物体,速度肯定大()
B. 运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肯定大()
C. 运动快的物体,速度肯定大()
让学生在对与错的辨别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效果很好。
很喜欢现在学校的教育格言,“向教育的理想靠近,与理想的教育同行”,扪心自问从没放弃过对教育的理想,也一直努力着与理想的教育同行,但缺少反思的教学相信永远也不可能同行。幸好在“黔驴技穷”之时幡然醒悟要“穷则思变”,希望下次的周期不要以十年为期。
【作者简介】黄云,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08级物理学科教育硕士。
关键词:物理学科;疲劳期;公开课有感
笔者至今刚好工作了十年整。也许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踏上讲台时学生专注的眼神,但如今虽然眼神还会遇到但对笔者心灵的冲击却很少发生。某次上课时突然发现连自己都厌倦了课堂,虽然还是在滔滔不绝的讲解着课本中每一个知识点,但课堂里的目光没有惊奇没有兴奋,曾经最引以为自豪的课堂变得毫无生气,教师都想逃何况学生。
工作的前五年,笔者有着满腔的热情,我崇拜把课上得精彩动听的同仁,也曾很谦虚地向同事学习方法,以寻求课堂的闪光点。曾记得,每一节内容我都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反复推敲,如何把知识点能顺理成章地让学生去接受和理解,如何用最简单的同时又是生动的方法让学生能专注在我的课堂上。即便每年的教学内容基本没什么变化,但每节课前还是一如既往地精心准备,每节课上还是自信地跟学生交流,我爱我的课堂,我爱我学生专注的眼光,我在给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也享受着他们带给我的快乐与感动。
本以为我就可以这么自信地走完我的教学生涯了,也以为我的自信可以让课堂永远充满生机,但是如今我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疲劳期,讲解毫无激情,教法毫无新意,如此的课堂再也实现不了我对教育的向往和理想。幸好,园区组织了一次公开教学活动,让我承担一节区公开课。这节课从备课到上课让我受益匪浅,也就是从这节课中让我找到了课堂教学新的努力方向和目标,那就是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调整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为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的注入新的思想和内涵。
一、让情景与学生亲密接触
1.所谓情景是指能激起人们情感的景物。
最新的教育心理学观点认为“教学情景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学中具体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教学情景这种环境不同于教学系统外在的、宏观的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它作为课程教学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不仅是物理的、现实的,又是心理的、人工的,是一种通过选择、创造构建的微环境。”
2.所谓创设教学情景,就是营造一种教学中的感情境界。
正如舞台需要布置才能吸引观众,增强艺术效果一样。物理教学中良好情境的创设,既是学习活动必要的心理准备,又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学习疲劳的有效手段。因此创设教学情景,就是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景和情感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德国一位学者就情景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中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景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意义。可见,在教学中深入开展情景创设的研究是十分必要性的。
3.生活情景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信息。
生活给人以无穷的体验、感悟和经验的积累,因而生活情景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信息。以生活情景为载体,可以更自然地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让学生体验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的这一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实现具有现代意义的“由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会”的学习。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比比皆是,联系实际生活也是创设情景的一种方法。但我们在课上创设的情景有时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即使有情景,但效果并不理想。考虑到情景的有效性,在这节课的引入部分笔者就引进了学生上学这个具体的情景,4个住在离学校远近不同的学生到学校的时间也不同,让学生在每天亲历的事情中体验和认识到快慢的问题,从而来理解速度的概念。虽然这个情景很平常很普通,但由于跟学生生活紧紧联系,所以不管是从学生的兴趣还是从理解的角度都能很顺利的展开课题的研究,也真正达到了课题引入和创设情景的目的。
二、让课内阅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前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很反对学生看书,原因是怕学生看书以后不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仅仅只是从书本上去找问题的答案,所以在我的课堂上,书本对学生来说基本没起到作用。整个课堂我就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演员的活动全凭导演的指示。导演导着重复的内容近十年,当然要觉得没创意,当然要觉得疲劳了。虽然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导地位还很难改变,但这次的开课让我体会到,在主导的同时可以针对教学中的某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课内阅读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锻炼的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研究发现,同智商的两组儿童,日后成就很大的一组与成就一般的一组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前者完成任务的独立精神、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等高于后者。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四种学习形式。主体教育即主体性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学生是人,是主体,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即主体是一回事,教育者是否承认学生是主体并把他们当主体看待则又是另一回事。主体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唯一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也就是说,主体教育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并将其作为教育手段,去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行为准备,而这些正是我以前的课堂所忽略的。
速度这节课中,笔者针对速度这个物理量相关的内容,比如定义、意义、单位等都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了解和掌握。在学生自主的学习中加深对速度概念的建构,这比老师只是一味地灌输效果要好得多。我们一直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又一直抱怨学生不会自主学习,其实我们是否反思过我们有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没有在教学的点滴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掌握未知的知识时,我们应该尽量放开手,不要“包办”。
三、让概念的理解题目化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同一个知识点,变化了一个情景,学生就束手无策了;同一个题目,讲了好几遍学生还是要做错等等。面对如此多的困惑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抱怨学生的能力差或是学生不努力,却很少会去反思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策略问题。物理学的一些概念,都是从实际物理问题中归纳、抽象而形成的,往往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掌握,但这些概念能反应物质运动的本质,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只有掌握本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掌握本质才能应对变化万千的情景。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物理概念的教学往往只停留在一个很肤浅、很表面的一个层次,自然学生的理解也只是很肤浅或机械地记忆知识。而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限性,所以把概念题目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对学生掌握物理规律不失为一条好的策略。
速度是学生自学习物理以来接触到的第一个用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所以对这个物理量的理解相当重要,但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以往的教学中笔者通常就题论题,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物理量应该去怎么理解,所以相当多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而只是机械地记忆,当遇到具体的涉及这个概念的题目时很容易发生混淆。针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笔者在这堂课上设计了三个判断题:
A. 运动路程长的物体,速度肯定大()
B. 运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肯定大()
C. 运动快的物体,速度肯定大()
让学生在对与错的辨别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效果很好。
很喜欢现在学校的教育格言,“向教育的理想靠近,与理想的教育同行”,扪心自问从没放弃过对教育的理想,也一直努力着与理想的教育同行,但缺少反思的教学相信永远也不可能同行。幸好在“黔驴技穷”之时幡然醒悟要“穷则思变”,希望下次的周期不要以十年为期。
【作者简介】黄云,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08级物理学科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