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不断突破和创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接待日”活动就是对于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做好思政工作的一种机制探索,通过营造平等、近距离的交流平台,将思政教育融入在日常教育中,达到协同育人。
【关键词】辅导员 专业教师 协同育人 教授接待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0170-02
一、高校思政工作中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必然趋势与内在优势
1.“全员育人”教育理念的应然取向和现实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教育背景不同,工作方法和技巧也不同,他们紧密协同可以优势互补,形成新的思路、结构,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同时,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实现“教书”和“育人”统一,真正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重要手段。
2.“育人为本”教育发展本质的根本要求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只有重新回归教授“忠诚于学生”和“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才是真正回归了大学之道。在教育过程中,专业教师应寓德于教,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将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既是教育本质的体现,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全方位推进,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主渠道的有效补充。
3.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内在优势
师生的互动始于课堂而不止于课堂,专业教师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为频繁和广泛的群体之一,知名教授与“初生之犊”的莘莘学子之间的对话、交流,让一件事实被赋予了不可言状的潜力,在富于想象的探讨中把青年学生和科学家们联合起来。在知识探索方面富有体验和心得的教授会引人入胜,把青年学子引向知识的前沿和学问的殿堂。
二、“教授接待日”活动的探索与转型
1.依托学院优势,逐步探索“教授接待日”教育实践活动
“教授接待日”活动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历年来的特色活动,活动旨在让学生分享学院优势资源并有机会参与知识创新、探索未知的过程,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最优秀的教授和学者并得到他们的指点与熏陶。同时,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利于建立起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长效机制。因此,邀请教授们通过报告、座谈、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在大学生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
2.结合学生需求,改进“教授接待日”活动开展模式
结合学生层面的反响与需求,学院在原有的“教授接待日”活动实践的基础上做出了积极调整和尝试。构建了专业教师信息资源库,将一月一次的大班接待形式改进为一周一教授、一月一主题的小课堂面对面交流,保证了每一个到场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与接待教授沟通、畅聊,将接待日转型为更加具体、有效、有保障的活动模式。
3.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形成良性循环
学院每周通过网站发布“教授接待日”预告,将时间、地点、教授简介公布,保证教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有必要、被需求。在“教授接待日”活动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主导,不固定接待话题,而是让接待教授通过学生提问展开解答与介绍,同时结合学生兴趣将专业通识知识教育和科研思维引导融入其中。接待教授多以生活话题和个人经历作为切入点展开交流,用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思维习惯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做出教育。
三、依托“教授接待日”活动开展协同育人的初步成效
1.以此为契机,将思政教育融入师生日常交流和生活
大学生对专业教师的思想观点会有较高的认同度,这就使活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据调查,90%的学生希望教师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求学经验。可见,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动着的书,其自身的经验、对社会生活问题的认知,能够更加生动真实地影响学生、激励学生。
2.“教授接待日”活动搭建了师生长效互动平台
通过“教授接待日”活动的交流,专业教师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学生,了解他们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从而提升自己在课堂上的授课技能。感兴趣的学生会主动与专业教师建立后续的网络沟通机制,利用邮件、QQ、微信等进行信息分享,形成更为频繁和广泛的互动交流平台。
3.建设师生共同体,回归大学本质
大学的最初含义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教授接待日”活动为专业教师和学生创建了平等交流的平台,让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这一制度的建立和氛围的形成,保持着专家教授与学生间频繁、紧密的接触,这也正是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真正大学共同体的创建。
参考文献:
[1]宋静,何惠君.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途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70-71.
[2]刘兵勇,王雅静,齐宁.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02):81-84.
[3]刘兵勇,齐宁,王雅静. 协同论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配合机制探析[J].老區建设,2014,(10):11-13.
作者简介:
张楠(1990.7-),女,内蒙古包头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辅导员 专业教师 协同育人 教授接待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0170-02
一、高校思政工作中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必然趋势与内在优势
1.“全员育人”教育理念的应然取向和现实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教育背景不同,工作方法和技巧也不同,他们紧密协同可以优势互补,形成新的思路、结构,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同时,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实现“教书”和“育人”统一,真正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重要手段。
2.“育人为本”教育发展本质的根本要求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只有重新回归教授“忠诚于学生”和“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才是真正回归了大学之道。在教育过程中,专业教师应寓德于教,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将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既是教育本质的体现,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全方位推进,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主渠道的有效补充。
3.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内在优势
师生的互动始于课堂而不止于课堂,专业教师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为频繁和广泛的群体之一,知名教授与“初生之犊”的莘莘学子之间的对话、交流,让一件事实被赋予了不可言状的潜力,在富于想象的探讨中把青年学生和科学家们联合起来。在知识探索方面富有体验和心得的教授会引人入胜,把青年学子引向知识的前沿和学问的殿堂。
二、“教授接待日”活动的探索与转型
1.依托学院优势,逐步探索“教授接待日”教育实践活动
“教授接待日”活动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历年来的特色活动,活动旨在让学生分享学院优势资源并有机会参与知识创新、探索未知的过程,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最优秀的教授和学者并得到他们的指点与熏陶。同时,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利于建立起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长效机制。因此,邀请教授们通过报告、座谈、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在大学生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
2.结合学生需求,改进“教授接待日”活动开展模式
结合学生层面的反响与需求,学院在原有的“教授接待日”活动实践的基础上做出了积极调整和尝试。构建了专业教师信息资源库,将一月一次的大班接待形式改进为一周一教授、一月一主题的小课堂面对面交流,保证了每一个到场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与接待教授沟通、畅聊,将接待日转型为更加具体、有效、有保障的活动模式。
3.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形成良性循环
学院每周通过网站发布“教授接待日”预告,将时间、地点、教授简介公布,保证教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有必要、被需求。在“教授接待日”活动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主导,不固定接待话题,而是让接待教授通过学生提问展开解答与介绍,同时结合学生兴趣将专业通识知识教育和科研思维引导融入其中。接待教授多以生活话题和个人经历作为切入点展开交流,用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思维习惯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做出教育。
三、依托“教授接待日”活动开展协同育人的初步成效
1.以此为契机,将思政教育融入师生日常交流和生活
大学生对专业教师的思想观点会有较高的认同度,这就使活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据调查,90%的学生希望教师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求学经验。可见,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动着的书,其自身的经验、对社会生活问题的认知,能够更加生动真实地影响学生、激励学生。
2.“教授接待日”活动搭建了师生长效互动平台
通过“教授接待日”活动的交流,专业教师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学生,了解他们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从而提升自己在课堂上的授课技能。感兴趣的学生会主动与专业教师建立后续的网络沟通机制,利用邮件、QQ、微信等进行信息分享,形成更为频繁和广泛的互动交流平台。
3.建设师生共同体,回归大学本质
大学的最初含义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教授接待日”活动为专业教师和学生创建了平等交流的平台,让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这一制度的建立和氛围的形成,保持着专家教授与学生间频繁、紧密的接触,这也正是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真正大学共同体的创建。
参考文献:
[1]宋静,何惠君.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途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70-71.
[2]刘兵勇,王雅静,齐宁.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02):81-84.
[3]刘兵勇,齐宁,王雅静. 协同论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配合机制探析[J].老區建设,2014,(10):11-13.
作者简介:
张楠(1990.7-),女,内蒙古包头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