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教育生态系统实践应用的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近50年历史,但在高校教育中实践应用却难有突破。本文在总结众多学者对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其面临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学校管理服务性、教师授课针对性、家长配合参与性和社会支撑有效性的等问题,并提出了在实际构建高校教育生态系统时应注意处理的一个概念和两种关系。
  【关键词】高校教育 生态系统 实践应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潍坊市科技发展计划(高校部分)项目“互联网+视野下高校学生工作新媒体模式探究”(项目编号:2016GX00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0047-02
  一、关于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综述
  1.从生态系统到教育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各种内外界环境影响的空间区域内,各种生物成分及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必须是自支撑的,同时也是与内外部的生物网络相互作用的、不断循环的。一些专家学者最早在动植物生态学领域以及解决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提出了这一概念。
  19世纪,美国学者Ellen S. Richards和她的同事将生态概念引入人类学研究,形成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新趋势——人类生态学。20世纪初,生态学范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科学范式,被引入到各个学科进行融合研究。
  1976年美国学者Lawrence Cremin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将教育学和生态学进行融合在其著作《公共教育》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的概念,并在1978年发表的论文中作了进一步阐述。Cremin提出将自然、社会、规范及教育环境作为统一体,研究其与环境中的个体心理、生理及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
  2.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理论的探索
  教育生态系统的观点在80年代引入我国,先后有台湾学者方炳林、李聪明等分别出版了教育生态学介绍性的著作,大陆学者吴鼎福也随后发表了相关的探索性文章。
  近年来相关的文献资料较为丰富,但对教育生态系统的认识仍存在异议。胡涌等学者(2009)认为教育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子系统。吴保印(2010)将教育生态系统分为教育、学校和主体人三个层次,并将教育本身及周边的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机制作为研究内容。同时指出了系统存在的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特色不明显、管理效益较低、人才及经费利用不均衡等问题。张海涛等(2012)则将其定义为对高层知识人才进行管理和决策的可持续发展系统。邓小泉(2013)认为教育生态系统自古有之,其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并随之发展,而这一发展历程又分为自然、古典、传统和现代四个阶段。
  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及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专项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观点越来越多,如陈少雄(2014)、何郁冰和丁佳敏(2015)、严毛新(2015)、卓泽林和赵中建(2016)、黄兆信和王志强(2017)分别提出了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念。
  总结众多学者的观点,本人认为教育生态系统在我国高等教育范畴内应当包含学校、学生、社会各要素及内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及影响,具备开放性、灵活性、创新性、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同时该系统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环境的自我实现;(2)研究和不同的人的素质发展和总体(活力,竞争力,创新,思维,心理,情绪,态度等)的教育环境;(3)适应社会、文化、职业、家庭等不同环境的变化并整合发展;(4)确保主体人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能够终身学习;(5)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系统,包括学校、高等教育机构;(6)支持开放的概念和创新模式的实践。
  二、高校教育生态系统构建面临的问题
  在对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理论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该系统所应具备的几方面内容的同时,高校实际构建这一系统所必须面对的几点问题也相应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1.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陆云等(2016)对北大、清华等8所高校电子信息类学生调研发现仅有11.10%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较高。洪瑕等(2016)对普洱学院学生调研时发现能够自觉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不到33%,上课能整堂认真听讲的学生为70%,不会玩手机的仅占5%。美丽开·吾买尔(2016)对新疆师范学生调查发现只有59.15%的学生表示从来不逃课。徐霜雪(2017)对江西省六所高校学生调研发现,家庭条件和学习动机对学习主动性有显著影响。笔者根据2017年对就职高校300位各年级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会主动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大学生仅占1.85%,有70.37%的学生每天除课程外的学习时间不到2小时,66.67%的学生承认自己大部分的上课期间在玩手机,仅有20.37%的学生能够认真听课。
  2.学校管理服务性不强。
  程祥国(2012)和赵春生(2017)均认为“学校管理就是服务”已经在国内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形成了共识。但是长期形成的强制管理模式在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尚未有突破性进展,在高校的土壤中进展也不会得到加速。目前,从笔者所在高校来看,服务替代管理的理念已经提出,但具体工作的实施较为缓慢。服务的关键不止于交互,教師和学生的需求是否能够得到及时的响应才是检验学校管理服务落实到位的标准。
  3.教师讲授针对性不足。
  季诚钧等(2010)对某地方高校调研发现,84%的教师在40分钟的授课时间中讲授了30~40分钟,92.3%的教师始终在讲台上授课。高瑞婕(2016)随机抽样了南京师范大学本科课堂进行研究发现,六成的教师在85分钟的授课时间中讲授时间达到了70分钟,每节课中平均提问学生12.54次。显然,教师作为激励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维,倾听学生思路的角色还没有转变;与学生密切配合,“以生为本”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模式还没有建立。   4.家长配合参与性不够。
  林国良(2010)指出了诸多家长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可能导致的几点问题,包括渠道不通常、家长参与的理论和机制欠缺以及家长盲目参与的反作用性等,并指出解决关键在于应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方法加强沟通交流以及创新家长与教师互动制度。陈玉成等(2013)认为家长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应确立“协同”范式,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经验型、线性型、紧密型、受动型、粗浅型和片面型等六种家长参与模式,建议构建自觉型、非线性型、松散型、协商型、需求型和立体型参与模式。刘子金等(2015)聚焦于家长参与学生就业教育的问题,提出家长要配合学校言传身教地指导学生探索就业方向,做好职业规划。
  5.社会支撑有效性不实。
  除了遵循自身教育发展的规律外,高等教育必定会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因素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大部分学者在研究社会支持时使用了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彭志越(2007)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要重构公民教育,构建合作性的行动规则,扶持和引导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鼓励学生在社交中反思。刘喆(2011)在其博士论文中以武汉四所高校为例研究了大学生灵活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支持问题,发现在700个毕业生样本调查中,对当前工作较不满意的占38.12%,有三分之一的认为“机会不公平”、“无基本社会保障”及“合法权益不受保护”。
  综上所述,较为完整的高校教育生态系统应当包含学生、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等五种要素共同配合、共同参与的范畴。
  三、相关建议
  1.区别教育生态圈与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知网关键字“教育生态圈”及“教育生态系统”搜索结果可知,已发表文献分别为100多篇和7700多篇。显然,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在学者中的认可度更高。此外,根据维基百科,生态圈指封闭的、自我调节的系统总合。而据上文阐述,高校教育应构建的是囊括五种要素及其相互间包容、协调、交互、共生的综合生态系统。在之后的研究中統一使用“教育生态系统”更为合适。明确了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后,相应的实践框架和结构关系就可以自然得出。
  2.理清纵横向及内外部的关系
  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学生、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等五种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入剖析后,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复杂的关系主要由纵横向和内外部两层构成。一是纵横向关系。包括由学校、教师、学生组成的横向教育管理关系和由社会、学校、家庭组成的纵向社会生活关系。纵横向的关系理顺了教育与生活两条主线在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脉络支撑作用,明确了生态系统在实践应用时的着力点和出发点,避免因为头绪过多而无从下手和无的放矢。二是内外部关系。包括由学校、教师、学生组成的内部协调关系和由社会、家庭组成的外部支持关系。内外部关系理顺了校园和校外两个区域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辅配合机制,明确了系统的核心范围和支撑背景。
  3.协调动态发展与静态深造的关系
  大学生是学习性、思维性、创新性极强的群体,高校教育注定要随之不断学习、发展、创新,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协调新常态、新状况的动态发展范畴。这一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和关系在不断发展协调的同时,其自身又需要潜心静气地继续完善和深造。如何整合两种发展模式,在相对静态和绝对动态的交替出现下找到统一的解决路径是构建整个生态系统运行规则的难点。而时下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可以为系统构建提供大数据分析支持,帮助我们找到各种复杂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变化规律,进而确定出整个系统的框架结构和各子系统组件之间的数据关联和约束体系。
  作者简介:
  吴海鹏(1982-),男,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电子商务、农业保险、农产品市场发展等。
其他文献
【摘要】在“基础英语”课程“说”技能训练中,为了促使教师能够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口头陈述能力,学生可以得到即时的详细反馈并进行反思、改进,设计了“说”技能训练评价量表。实践证明,评价量表的引进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不足、评价片面、学生消极完成任务等弊端,教师更好地把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调整教学内容以及方法,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学习的问题,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基础英语 “说”技能
期刊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初中化学学科特点,若能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则可优化初中化学教学效率。本文从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巧用信息技术优化展示实验、提高教学效率,巧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难点,巧用信息技术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效率四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信息技术可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在当前这个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过渡的关键时期,针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内容,社会各界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课堂上,大气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不仅在考试中占有十分关键的比重,同时其在日常生活中,也对学生的认知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关键词】高中地理 大气教学 教学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当前数学学习基础弱,时间少,兴趣淡,甚至对数学有畏惧感,是大部分高中美术生的常态。因此数学教师要紧抓其特点,脚踏实地,改变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习欲望,增强自信心,降低授课难度等方法,促使美术生有效学习,提高数学成绩的贡献率,最终走向成功。  【关键词】高中美术生 数学 学习心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0134-
期刊
【摘要】針对传统讲授法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结合“对分课堂”模式在教学理念与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对《电力系统分析》课堂教学采用“对分课堂”形式进行了探索。本文从对分课堂的内涵为切入点,结合《电力系统分析》课堂现状,分析了“对分课堂”在电力系统专业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围绕提高新模式下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教学计划中设计了具体的实施框架。实施结果表明,“对分课堂”模式在《电力系统分析》教学实践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也开始和学生展开更多的学习互动,其目的是为了营造出一个更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来。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老师所采取的提问策略,过度流于表面化的内容。本文通过对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究,希望能为有关人员,起到一些积极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地理 课堂提问 策略探究  【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素质教育主导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英美文学》作为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契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本科学校应用型高校转型背景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是《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而这也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转型期 《英美文学》 课程改革 思路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成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但是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法过于被动,没有给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制约了学生提问与思考能力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各种素质与能力的优化。而提问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可激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可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与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优化。本文将从核心素养角度细致探究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法的应
期刊
【摘要】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遍布全国。笔者从化学视频、化学三行诗、化学故事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形成了“我爱化学”高中化学课堂系列。  【关键词】我爱化学 翻转课堂 幸福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0135-01  “小确幸”一词出自作家村上春树的一篇文学作品,说的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化学是变化的科学,英文Chemis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改革的中心和重点内容,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方式。在物理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基本的物理观念和思想,训练试验探究能力,端正科学求知的态度。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观、情感等方面的要求,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素质,物理学在初中阶段的教学重点是对自然现象的解读,以及对科学技术的简要介绍,这对于学生认识自然界,认识科学发展进程有重要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