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没有秘籍,但写作确有章法可循,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如果有意识地运用一点写作技巧,那么我们的作文就能产生“点石成金”的功效,日积月累,你的作文就会慢慢靓起来,你的作文水平就会不断地提升。
(船山)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们惊喜地看到,人教版语文教材给我们送来了一阵现代诗的春风,尤其是初中教材由原来的7首现代诗增至现在的17课时23首现代诗,是原来教材的三倍多。这意味着编者正在重新审视现代诗在语文教学中和审美取向中的价值地位,也提醒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不能再忽视现代诗歌的教学,也提醒我们广大中学生读者要更加重视提升现代诗的阅读与鉴赏能力。特别是到了初三阶段,大家除了在诵读诗文的过程中感受、体验、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外,还应有意识地提高欣赏现代诗歌的品位和审美情趣。
钱钟书先生所言:“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也就是说,诗不是赤裸裸的、无所依凭的直接抒发情感,而是要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即意象来抒发。可见,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掌握了意象。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
一、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中国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具体地讲,它是诗人借助艺术想象,通过比喻、象征、拟人、对比、通感等艺术表现手法,把在对生活的审美观照中所形成的感受、体验哲思,渗透和熔铸到诗人所精心选择的客观物象中去。美的“意象”则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有机契合和融汇,它具有独创性。
诗的意象的独特价值在于把抽象的情意化为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使情思的表达含蓄蕴藉。这是美的生成,又是一种含蓄的传达方式。如贺铸的诗句:“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一连叠用三个比喻式意象,透露出闲愁之多:如一川蓬蓬勃勃的杂草,如满城随风飘荡的柳絮,如黄梅时节绵绵不尽的细雨。这就不像那种“我愁死了”之类的大白话,它表达得含蓄、富有诗意,委婉而使人回味。
二、诗歌意象的分类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和依据。诗歌的意象多种多样,笔者从人教版教材现代诗歌的作品中归纳出主要的几类:
1、象征意象
艾青说:“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诗人通过象征体的运用,使思想感情具体化,引起读者深思,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用“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寄寓了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又如《在山的那边》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翻过山去看海”这个举动以及山和海这两个事物本身都具有象征意义,而且这首诗就是从它们的象征意义生发出来的。如果同学们理解不到这一点,仅仅把它们理解成实际的行动和实际的事物,就不能把握到诗歌的主题了。
2、比喻意象
比喻就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取其某一相同点来比拟,使两个形象相互辉映,彼此引证,使诗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以便于读者感受。如余光中的《乡愁》,诗人将一种摸不着、闻不到、看不见的抽象情绪“愁”化为“小小的邮票”,来烘托“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时的眷眷思念之情,把它化为“窄窄的船票”,渲染“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的恋恋不舍之意,把它化为“矮矮的坟墓”,来表现“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拳拳孝子之心,最后把它化为“浅浅的海峡”,来表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绵绵思乡爱国之情。从上文我们知道了诗人为了表达他对于某一事物的独特感受,为了使抽象的、难于描摹的事物具象化,往往会运用比喻意象。
3、拟人意象
拟人就是赋予外在的客观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动作和行为,即物境人格化。它可以使诗的语言形象而富于立体感。如郑愁予的《雨说》,全诗采用了拟人手法,以“雨”为中心意象,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的其他事物都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如“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等。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跃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4、物化意象
物化刚好与拟人方式相反,赋予人以某种外在自然物的特质,即人格物境化。它往往把人比附为外在的可感性的景物,用以渲染和烘托出诗人含蓄的思想感情。它同样能使语言形象化。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表达作者热爱伟大祖国的火热诗情。但诗中的思想不是作者直喊出来的,而是把思想浸透在意象中,成功地运用了物化手法。诗的开头,作者就把“我”比附为“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的驳船”,让读者从中深切体味到祖国是何等贫困、落后,以及作者隐藏的那份忧患意识。在诗的第三节中,作者笔锋一转,又将“我”化为众多的意象:“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绯红的黎明”等,这些洋溢着生命感的意象使读者真切感受到祖国挣脱了束缚,给人新生和希望。总之,诗人心中奔涌着的爱国之情,由于找到了最恰当的物化意象,得到了形象的表达和生动的抒发,也更有艺术感染力了。
5、对比意象
对比,是一条普遍的艺术规律。小说、诗歌、绘画、戏剧、音乐等文学艺术体裁,都使用对比手法。大小、长短、高低、远近、曲直、阴阳、冷暖、真善美与假恶丑,在对比中相形益彰。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中,残损的手掌本来是很小的,但它能摸索广大的土地,一会儿“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会儿又让“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这一大一小的强烈对比构成了独特的语境。还有诗文前半部分用“灰烬”“血和泥”“冷到彻骨”“憔悴”“苦水”等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的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后半部分用“太阳”“春”“带来苏生”“温暖”“柔发”等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赞美之情。这样前后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更加鲜明。
6、通感意象
在诗歌里往往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精警的艺术表达效果。如江河《星 星变奏曲》中“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蒙蒙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了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再看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第一节开头,“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视觉“老水车”与听觉“疲惫的歌”相连,诗人用这种苍凉的意象开头,一下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极佳的诗歌欣赏状态,地老天荒之中去感受那份震撼,那份深厚,数百年的历史沉寂一下跳到了读者面前,开阔而雄浑,苍茫而深沉。
三、走入文本,把握意象,品味诗情
理解了意象的内涵和类型,下面谈谈如何把握现代诗歌意象,从而学会品味诗情。
1、用吟咏和美读方法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咏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所谓“美读”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人教版教材现代诗歌选编篇目大多是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的抒情名篇。如在美国诗人休斯的《黑人谈河流》这首短诗里,作者一连用了四条河的排比体式,像大河奔腾而下,把倾诉的感情宣泄得淋漓尽致;在诗篇组织上,他把“我了解河流”“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这样的诗句,在诗篇前后反复吟唱,起到了一唱三叹,深化主题的效果。又如《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和浓郁的诗意氛围。因此,在新诗鉴赏中,同学们要反复吟咏诗歌,把握意象进而达到理智上的领悟,进而介入情感,进行美读,循着语言运动的节奏,触摸到作品的感情脉络,体验作品浓郁的感情,感受诗歌的特定抒情氛围。
2、结合作者的背景生平,理解诗歌意象
在诗歌创作中,由于诗人个体经历的不同,对客观审美对象的感受不一样,每一个物象所激起的诗人的情感体验也会不相同。所以,当诗人把瞬间的感受寄寓在一个特定的审美对象中,其生成的意象,就更多地带有主观色彩,形成一个所谓的全新的意象或诗人原创性意象。当我们在解读这些意象的时候,就必须要全面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创作心境和特殊的人生经历,以期找到一个解读意象的最佳突破口和切入点。
例如《我爱这土地》,我们就要了解艾青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1932年从法国留学回来的艾青目睹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满目疮痍的现实:在灾难中挣扎求生的人民,世代生存的土地被大片掠夺,与他们生息相通的土地被肆意践踏。艾青作为民族战士,为民族现实的生存而焦虑;作为诗人,他反对赤裸的抒情,主张给感情穿上意象的衣裳。艾青以意象作为现实人生与情感体验表达的通道,找到了战士与诗人、生活和诗歌、时代与艺术有机结合的融合性。因此,艾青在意象的选择上,他找到了具有意象的理性深度内涵,又能体现意象的艺术观感的审美效度的典型意象,这就是人们熟悉的“土地”和“太阳”两个意象中心。这两个中心意象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艺术感受,体现了他的诗与时代精神的紧密联系。了解这些创作背景,大家就会明白此文中“土地”这意象深藏着的正是诗人对灾难中的人民和受难的祖国一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赤子之爱。
又如在学习《星星变奏曲》《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以舒婷、顾城、江河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生活经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主旨。
3、理解诗中意象的特征,发掘意蕴
①抓住意象特点,整合单一意象。诗歌都离不开意象的分析,而意象常常是单一的个体,因此分析时必须抓住每个意象的特征,并把意象整合起来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如《我爱这土地》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并分别赋予它们不同的象征意义:“土地”可看作是繁衍滋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可看作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是充满生机的民族光明未来的象征。不管是“河流”“风”“黎明”,这一切都发生在土地上,土地是中心,是根,是归宿,所以“我”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以致到最后诗人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的爱、诗人的情都浓缩在“土地”这个意象中。“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②注意意象的组合方式,发掘意蕴美。一首诗往往不可能只具有单个的意象,作为整体,诗的意象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并由此而生发出深层含义。因此,在分析各自内在的意蕴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握诗的整体意蕴美。
如上文提到的《乡愁》,我们不仅要理解诗中每一个具体意象所蕴含的情思,而且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意象联系起来看作一个整体来探寻诗人的情感深处所隐藏的社会和历史的广阔内容。同时,在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的这四种意象,更让读者易于引起联想:可想到生离,想到死别,想到自己曾有过的故人、故园之思。还让读者脑海中呈现出与诗歌内容对应的四幅鲜明而具体的生活画面,在鲜明的画面中体验诗中愁得化不开的乡愁。可以说,四个意象抒发人生四个阶段四个愁情,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在淡淡的哀愁之中如泣如诉地倾吐真切、纯挚的“失恋”之情,仿佛窥探到了诗人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情怀。
又如《星星变奏曲》以“星星”为意象,但文中七次出现“星星”,每一次出现的形象多不相同:第一次是对没有光明时的一种希望,第二次是点缀夜空的星辰,第三次比喻光明和温暖,第四次同第一次含义一样,第五次指的是艰苦的历程中存留下来的一点点的自由和温暖,第六次指挣扎着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第七次指大自然的星辰。总而言之,作者灵活运用象征、比喻、通感等艺术手法,打破时空秩序来重新组合意象,丰富意象。运用天马行空的联想将表面毫不相关但又存在偶然性相似的关系的概念组合在一起: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春天、鸟、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境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蒙胧、意境优美。显示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求。
总之,意象既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最重要的审美单元。是打开阅读现代诗歌的一扇窗口。在现代诗歌阅读中。意象是阅读欣赏诗歌的钥匙,我们只有抓住意象,把握意象特征,感受诗歌的魅力。才能提高鉴赏和审美诗歌的能力。
(船山)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们惊喜地看到,人教版语文教材给我们送来了一阵现代诗的春风,尤其是初中教材由原来的7首现代诗增至现在的17课时23首现代诗,是原来教材的三倍多。这意味着编者正在重新审视现代诗在语文教学中和审美取向中的价值地位,也提醒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不能再忽视现代诗歌的教学,也提醒我们广大中学生读者要更加重视提升现代诗的阅读与鉴赏能力。特别是到了初三阶段,大家除了在诵读诗文的过程中感受、体验、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外,还应有意识地提高欣赏现代诗歌的品位和审美情趣。
钱钟书先生所言:“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也就是说,诗不是赤裸裸的、无所依凭的直接抒发情感,而是要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即意象来抒发。可见,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掌握了意象。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
一、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中国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具体地讲,它是诗人借助艺术想象,通过比喻、象征、拟人、对比、通感等艺术表现手法,把在对生活的审美观照中所形成的感受、体验哲思,渗透和熔铸到诗人所精心选择的客观物象中去。美的“意象”则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有机契合和融汇,它具有独创性。
诗的意象的独特价值在于把抽象的情意化为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使情思的表达含蓄蕴藉。这是美的生成,又是一种含蓄的传达方式。如贺铸的诗句:“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一连叠用三个比喻式意象,透露出闲愁之多:如一川蓬蓬勃勃的杂草,如满城随风飘荡的柳絮,如黄梅时节绵绵不尽的细雨。这就不像那种“我愁死了”之类的大白话,它表达得含蓄、富有诗意,委婉而使人回味。
二、诗歌意象的分类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和依据。诗歌的意象多种多样,笔者从人教版教材现代诗歌的作品中归纳出主要的几类:
1、象征意象
艾青说:“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诗人通过象征体的运用,使思想感情具体化,引起读者深思,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用“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寄寓了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又如《在山的那边》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翻过山去看海”这个举动以及山和海这两个事物本身都具有象征意义,而且这首诗就是从它们的象征意义生发出来的。如果同学们理解不到这一点,仅仅把它们理解成实际的行动和实际的事物,就不能把握到诗歌的主题了。
2、比喻意象
比喻就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取其某一相同点来比拟,使两个形象相互辉映,彼此引证,使诗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以便于读者感受。如余光中的《乡愁》,诗人将一种摸不着、闻不到、看不见的抽象情绪“愁”化为“小小的邮票”,来烘托“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时的眷眷思念之情,把它化为“窄窄的船票”,渲染“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的恋恋不舍之意,把它化为“矮矮的坟墓”,来表现“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拳拳孝子之心,最后把它化为“浅浅的海峡”,来表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绵绵思乡爱国之情。从上文我们知道了诗人为了表达他对于某一事物的独特感受,为了使抽象的、难于描摹的事物具象化,往往会运用比喻意象。
3、拟人意象
拟人就是赋予外在的客观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动作和行为,即物境人格化。它可以使诗的语言形象而富于立体感。如郑愁予的《雨说》,全诗采用了拟人手法,以“雨”为中心意象,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的其他事物都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如“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等。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跃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4、物化意象
物化刚好与拟人方式相反,赋予人以某种外在自然物的特质,即人格物境化。它往往把人比附为外在的可感性的景物,用以渲染和烘托出诗人含蓄的思想感情。它同样能使语言形象化。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表达作者热爱伟大祖国的火热诗情。但诗中的思想不是作者直喊出来的,而是把思想浸透在意象中,成功地运用了物化手法。诗的开头,作者就把“我”比附为“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的驳船”,让读者从中深切体味到祖国是何等贫困、落后,以及作者隐藏的那份忧患意识。在诗的第三节中,作者笔锋一转,又将“我”化为众多的意象:“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绯红的黎明”等,这些洋溢着生命感的意象使读者真切感受到祖国挣脱了束缚,给人新生和希望。总之,诗人心中奔涌着的爱国之情,由于找到了最恰当的物化意象,得到了形象的表达和生动的抒发,也更有艺术感染力了。
5、对比意象
对比,是一条普遍的艺术规律。小说、诗歌、绘画、戏剧、音乐等文学艺术体裁,都使用对比手法。大小、长短、高低、远近、曲直、阴阳、冷暖、真善美与假恶丑,在对比中相形益彰。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中,残损的手掌本来是很小的,但它能摸索广大的土地,一会儿“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会儿又让“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这一大一小的强烈对比构成了独特的语境。还有诗文前半部分用“灰烬”“血和泥”“冷到彻骨”“憔悴”“苦水”等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的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后半部分用“太阳”“春”“带来苏生”“温暖”“柔发”等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赞美之情。这样前后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更加鲜明。
6、通感意象
在诗歌里往往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精警的艺术表达效果。如江河《星 星变奏曲》中“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蒙蒙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了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再看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第一节开头,“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视觉“老水车”与听觉“疲惫的歌”相连,诗人用这种苍凉的意象开头,一下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极佳的诗歌欣赏状态,地老天荒之中去感受那份震撼,那份深厚,数百年的历史沉寂一下跳到了读者面前,开阔而雄浑,苍茫而深沉。
三、走入文本,把握意象,品味诗情
理解了意象的内涵和类型,下面谈谈如何把握现代诗歌意象,从而学会品味诗情。
1、用吟咏和美读方法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咏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所谓“美读”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人教版教材现代诗歌选编篇目大多是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的抒情名篇。如在美国诗人休斯的《黑人谈河流》这首短诗里,作者一连用了四条河的排比体式,像大河奔腾而下,把倾诉的感情宣泄得淋漓尽致;在诗篇组织上,他把“我了解河流”“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这样的诗句,在诗篇前后反复吟唱,起到了一唱三叹,深化主题的效果。又如《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和浓郁的诗意氛围。因此,在新诗鉴赏中,同学们要反复吟咏诗歌,把握意象进而达到理智上的领悟,进而介入情感,进行美读,循着语言运动的节奏,触摸到作品的感情脉络,体验作品浓郁的感情,感受诗歌的特定抒情氛围。
2、结合作者的背景生平,理解诗歌意象
在诗歌创作中,由于诗人个体经历的不同,对客观审美对象的感受不一样,每一个物象所激起的诗人的情感体验也会不相同。所以,当诗人把瞬间的感受寄寓在一个特定的审美对象中,其生成的意象,就更多地带有主观色彩,形成一个所谓的全新的意象或诗人原创性意象。当我们在解读这些意象的时候,就必须要全面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创作心境和特殊的人生经历,以期找到一个解读意象的最佳突破口和切入点。
例如《我爱这土地》,我们就要了解艾青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1932年从法国留学回来的艾青目睹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满目疮痍的现实:在灾难中挣扎求生的人民,世代生存的土地被大片掠夺,与他们生息相通的土地被肆意践踏。艾青作为民族战士,为民族现实的生存而焦虑;作为诗人,他反对赤裸的抒情,主张给感情穿上意象的衣裳。艾青以意象作为现实人生与情感体验表达的通道,找到了战士与诗人、生活和诗歌、时代与艺术有机结合的融合性。因此,艾青在意象的选择上,他找到了具有意象的理性深度内涵,又能体现意象的艺术观感的审美效度的典型意象,这就是人们熟悉的“土地”和“太阳”两个意象中心。这两个中心意象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艺术感受,体现了他的诗与时代精神的紧密联系。了解这些创作背景,大家就会明白此文中“土地”这意象深藏着的正是诗人对灾难中的人民和受难的祖国一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赤子之爱。
又如在学习《星星变奏曲》《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以舒婷、顾城、江河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生活经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主旨。
3、理解诗中意象的特征,发掘意蕴
①抓住意象特点,整合单一意象。诗歌都离不开意象的分析,而意象常常是单一的个体,因此分析时必须抓住每个意象的特征,并把意象整合起来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如《我爱这土地》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并分别赋予它们不同的象征意义:“土地”可看作是繁衍滋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可看作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是充满生机的民族光明未来的象征。不管是“河流”“风”“黎明”,这一切都发生在土地上,土地是中心,是根,是归宿,所以“我”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以致到最后诗人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的爱、诗人的情都浓缩在“土地”这个意象中。“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②注意意象的组合方式,发掘意蕴美。一首诗往往不可能只具有单个的意象,作为整体,诗的意象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并由此而生发出深层含义。因此,在分析各自内在的意蕴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握诗的整体意蕴美。
如上文提到的《乡愁》,我们不仅要理解诗中每一个具体意象所蕴含的情思,而且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意象联系起来看作一个整体来探寻诗人的情感深处所隐藏的社会和历史的广阔内容。同时,在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的这四种意象,更让读者易于引起联想:可想到生离,想到死别,想到自己曾有过的故人、故园之思。还让读者脑海中呈现出与诗歌内容对应的四幅鲜明而具体的生活画面,在鲜明的画面中体验诗中愁得化不开的乡愁。可以说,四个意象抒发人生四个阶段四个愁情,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在淡淡的哀愁之中如泣如诉地倾吐真切、纯挚的“失恋”之情,仿佛窥探到了诗人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情怀。
又如《星星变奏曲》以“星星”为意象,但文中七次出现“星星”,每一次出现的形象多不相同:第一次是对没有光明时的一种希望,第二次是点缀夜空的星辰,第三次比喻光明和温暖,第四次同第一次含义一样,第五次指的是艰苦的历程中存留下来的一点点的自由和温暖,第六次指挣扎着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第七次指大自然的星辰。总而言之,作者灵活运用象征、比喻、通感等艺术手法,打破时空秩序来重新组合意象,丰富意象。运用天马行空的联想将表面毫不相关但又存在偶然性相似的关系的概念组合在一起: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春天、鸟、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境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蒙胧、意境优美。显示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求。
总之,意象既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最重要的审美单元。是打开阅读现代诗歌的一扇窗口。在现代诗歌阅读中。意象是阅读欣赏诗歌的钥匙,我们只有抓住意象,把握意象特征,感受诗歌的魅力。才能提高鉴赏和审美诗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