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格拉底主义,基督教道德是颓废的象征,是损害人类健康的。饮食,地点,气候,娱乐,所有自爱的辩解——比人们向来认为根本的一切东西,更为想象不到的重要。
[关键词]苏格拉底主义 基督教道德
尼采在他最有名的自传《瞧,这个人》中以第一人称方式坦率地说到:“为什么我这样智慧;为什么我这样聪明;为什么我写出如此好的书;为什么我知道我的命运。”与苏格拉底逢人就宣称自己无知,最后又设法证明对方无知的虚伪相反,尼采开启了后现代的开端。
那么尼采的智慧何在呢?与苏格拉底相反,尼采主张营养、气候、地点是人生中首要之事。尼采说:“我承认直到我长到很大的时候,我的食物都是很坏的。莱比锡的烹调和我最初对叔本华的研究,使我扬弃我的‘生活意志’。如果要成为营养不良者并弄坏一个人健全的胃的话……我觉得上述的烹调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至于德国的一般烹调……其中有些什么?十六世纪维尼斯食谱上的餐前汤;把味道煮掉的肉;与脂肪和面粉相煮的蔬菜;面点变质为硬东西。”
在尼采看来,苏格拉底所谈论的东西是虚无飘渺的。比如,苏格拉底在临死前竭力赞扬灵魂,贬低肉体;尼采则截然相反,赞扬身体,贬低灵魂,并提出“以身体为准绳”。尼采认为苏格拉底是颓废的象征。尼采实际要否定的是以苏格拉底为代表一直到基督教道德的颓废的东西,尼采想提出的乃是与从苏格拉底到基督教道德截然相反的主张。这种主张在他最后的著作《瞧,这个人》中得到了全然的表达,《瞧,这个人》以直言不讳、毫不虚伪的方式表达了尼采与从苏格拉底到基督教道德截然相反的主张,从而开启了后现代。与后现代相比,苏格拉底主义,基督教道德是多么“失重”,多么“忘我”。
尼采对苏格拉底的刻画与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刻画是截然不同的。在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刻画中,苏格拉底是作为伟大的导师出现的。而在尼采的刻画里;“只凭本能,这个说法触及到了苏格拉底倾向的内核和中心……据此,苏格拉底认为必须匡正人生,他孤身一人,作为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艺术和道德的先驱,脸上露出不屑一顾、高人一等的表情,进入一个我们摸到它的一点边就会感到莫大幸运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的世界。”尼采写到:“柏拉图对话仿佛像一条小船,遭遇海难的古老诗歌及其孩子靠了它才得以生还,他们挤在狭小的船舱里,怯生生的服从舵手苏格拉底的指挥……”苏格拉底的失策之处就在他的高谈阔论激起了仇恨,就像耶稣一样,而这在尼采看来是不智的。尼采在《瞧,这个人》的自传中写到:“在碰到大大小小愚蠢可笑的情况时,像每个无法碰到对手,也不能领会‘报复’观念和‘平等权利’观念的人一样,我抛弃了一切防卫和辩护手段,我报复的方式是这样的:当我遇到愚蠢行为时,我即刻用一件聪明的行为来对付它,用这种方法,也许我们还可以压倒它。”尼采认为:“避免愤恨并了解愤恨——谁知道我能得到这些重要的东西,该多么的感谢我长期的疾病?”
苏格拉底的形象就像一个“违心的烈士”。尼采将苏格拉底作为一种最可疑的形象:“这就是我们每次面对苏格拉底时产生的重大疑问,它一再地激励我们去认清古代这最令人疑惑的现象的意义和目的。”
其实,苏格拉底的错误之处在于他表面上所探讨的这些东西如美德、知识、理智都是一场阴谋,正像后来的后现代哲学家福柯得出的结论一样。可苏格拉底是个理想主义者,在绞尽脑汁、一厢情愿地为天底下最劳苦的人构想“理想国”。正如尼采后来的接班人福柯在《疯狂与非理性:古典时代的疯狂史》前言中所说:“帕斯卡说;‘人必然是疯狂的,不疯也许只是疯狂的另一种形式。’另一篇刊于《作家日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说;‘人们并不是通过监禁邻人才确信自己是正常的。’”福柯写到:“应该撰写这另一种疯狂的历史——由于这种疯狂,人们在监禁他们邻人的至高无上的活动中,通过非疯狂的无情的语言相互交流,相互确认,应该重新经历这种阴谋在真理王国中被最终确立以及被反抗的激情唤醒之前的时刻……”
在苏格拉底身上表现出了后来很多冤大头式的人物、舍生取义的人物、“违心的烈士”、牺牲品、献身者、慷慨就义者的原形,成了后来人们改朝换代的、发动革命时仿效的典型,因为人们需要这样的牺牲品、冤大头、献身者、慷慨就义者,这就是为何千百年来人们尊崇苏格拉底、耶稣的原因。人们需要一种永恒不死的形象,需要有人去为他们送死、去牺牲,尽管他们并不想去死。尼采看出了这其中的伎俩,看出了基督教道德的伎俩。而所有的那些论证,诱导只不过是一种圈套。柏拉图对话的存在、《旧约全书》、《新约全书》的存在只不过表明人们是多么地需要人们为他们的不公正,不公平的生活去送死,去献身,去牺牲,去慷慨就义,去做冤大头。就是为什么尼采要花那么大的精力反苏格拉底,反基督教道德的原因,因为它们是对自己最为有害而对别人有利的东西,它们是损害人类健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后现代哲学兴起的原因,这也就是后现代哲学为什么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尼采《瞧,这个人》
[2]尼采《悲剧的诞生》
[关键词]苏格拉底主义 基督教道德
尼采在他最有名的自传《瞧,这个人》中以第一人称方式坦率地说到:“为什么我这样智慧;为什么我这样聪明;为什么我写出如此好的书;为什么我知道我的命运。”与苏格拉底逢人就宣称自己无知,最后又设法证明对方无知的虚伪相反,尼采开启了后现代的开端。
那么尼采的智慧何在呢?与苏格拉底相反,尼采主张营养、气候、地点是人生中首要之事。尼采说:“我承认直到我长到很大的时候,我的食物都是很坏的。莱比锡的烹调和我最初对叔本华的研究,使我扬弃我的‘生活意志’。如果要成为营养不良者并弄坏一个人健全的胃的话……我觉得上述的烹调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至于德国的一般烹调……其中有些什么?十六世纪维尼斯食谱上的餐前汤;把味道煮掉的肉;与脂肪和面粉相煮的蔬菜;面点变质为硬东西。”
在尼采看来,苏格拉底所谈论的东西是虚无飘渺的。比如,苏格拉底在临死前竭力赞扬灵魂,贬低肉体;尼采则截然相反,赞扬身体,贬低灵魂,并提出“以身体为准绳”。尼采认为苏格拉底是颓废的象征。尼采实际要否定的是以苏格拉底为代表一直到基督教道德的颓废的东西,尼采想提出的乃是与从苏格拉底到基督教道德截然相反的主张。这种主张在他最后的著作《瞧,这个人》中得到了全然的表达,《瞧,这个人》以直言不讳、毫不虚伪的方式表达了尼采与从苏格拉底到基督教道德截然相反的主张,从而开启了后现代。与后现代相比,苏格拉底主义,基督教道德是多么“失重”,多么“忘我”。
尼采对苏格拉底的刻画与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刻画是截然不同的。在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刻画中,苏格拉底是作为伟大的导师出现的。而在尼采的刻画里;“只凭本能,这个说法触及到了苏格拉底倾向的内核和中心……据此,苏格拉底认为必须匡正人生,他孤身一人,作为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艺术和道德的先驱,脸上露出不屑一顾、高人一等的表情,进入一个我们摸到它的一点边就会感到莫大幸运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的世界。”尼采写到:“柏拉图对话仿佛像一条小船,遭遇海难的古老诗歌及其孩子靠了它才得以生还,他们挤在狭小的船舱里,怯生生的服从舵手苏格拉底的指挥……”苏格拉底的失策之处就在他的高谈阔论激起了仇恨,就像耶稣一样,而这在尼采看来是不智的。尼采在《瞧,这个人》的自传中写到:“在碰到大大小小愚蠢可笑的情况时,像每个无法碰到对手,也不能领会‘报复’观念和‘平等权利’观念的人一样,我抛弃了一切防卫和辩护手段,我报复的方式是这样的:当我遇到愚蠢行为时,我即刻用一件聪明的行为来对付它,用这种方法,也许我们还可以压倒它。”尼采认为:“避免愤恨并了解愤恨——谁知道我能得到这些重要的东西,该多么的感谢我长期的疾病?”
苏格拉底的形象就像一个“违心的烈士”。尼采将苏格拉底作为一种最可疑的形象:“这就是我们每次面对苏格拉底时产生的重大疑问,它一再地激励我们去认清古代这最令人疑惑的现象的意义和目的。”
其实,苏格拉底的错误之处在于他表面上所探讨的这些东西如美德、知识、理智都是一场阴谋,正像后来的后现代哲学家福柯得出的结论一样。可苏格拉底是个理想主义者,在绞尽脑汁、一厢情愿地为天底下最劳苦的人构想“理想国”。正如尼采后来的接班人福柯在《疯狂与非理性:古典时代的疯狂史》前言中所说:“帕斯卡说;‘人必然是疯狂的,不疯也许只是疯狂的另一种形式。’另一篇刊于《作家日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说;‘人们并不是通过监禁邻人才确信自己是正常的。’”福柯写到:“应该撰写这另一种疯狂的历史——由于这种疯狂,人们在监禁他们邻人的至高无上的活动中,通过非疯狂的无情的语言相互交流,相互确认,应该重新经历这种阴谋在真理王国中被最终确立以及被反抗的激情唤醒之前的时刻……”
在苏格拉底身上表现出了后来很多冤大头式的人物、舍生取义的人物、“违心的烈士”、牺牲品、献身者、慷慨就义者的原形,成了后来人们改朝换代的、发动革命时仿效的典型,因为人们需要这样的牺牲品、冤大头、献身者、慷慨就义者,这就是为何千百年来人们尊崇苏格拉底、耶稣的原因。人们需要一种永恒不死的形象,需要有人去为他们送死、去牺牲,尽管他们并不想去死。尼采看出了这其中的伎俩,看出了基督教道德的伎俩。而所有的那些论证,诱导只不过是一种圈套。柏拉图对话的存在、《旧约全书》、《新约全书》的存在只不过表明人们是多么地需要人们为他们的不公正,不公平的生活去送死,去献身,去牺牲,去慷慨就义,去做冤大头。就是为什么尼采要花那么大的精力反苏格拉底,反基督教道德的原因,因为它们是对自己最为有害而对别人有利的东西,它们是损害人类健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后现代哲学兴起的原因,这也就是后现代哲学为什么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尼采《瞧,这个人》
[2]尼采《悲剧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