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画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塑造和确立国家文化形象的历史使命。回顾中国动画的历史,我们发现:中国动画经历了6个时期。20世纪初期的萌芽和探索时期,20世纪中期的稳定发展时期,20世纪中后期文化大革命的停滞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再次复苏和辉煌时期,20世纪80年代的衰落徘徊时期和21世纪以来的重新突围时期。《大圣归来》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动画重新突围的希望,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中国动画发展中的民族缺失。
关键词:动画产业;文化形象;民族缺失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1
一、缺少文学背景,主题肤浅
1926年,万氏兄弟创作的《大闹画室》标志着中国动画的诞生,而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大闹天宫》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里程碑,该片全面发挥了中国动画精巧细腻的艺术风格和制作技巧。之后陆续创作的《牧笛》《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宝莲灯》《大闹天宫》《三个和尚》等都获得了世界的认可,中国动画学派以独特的风姿和积极健康的思想引起世界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并且开创了属于中国民族的独特艺术风格。
然而,在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日本动画版《铁臂阿童木》后,日本动画开始“侵入”中国市场,随后美国动画《希瑞》等也相继进入中国,之后日本和欧美的动画市场逐渐扩大,这使得中国的动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最后不得不使得曾经辉煌的中国动画败下阵来,失去了本土的竞争能力。
中国动画一蹶不振,究其原因,作品缺少文学背景、主题肤浅占有很大一部分因素。
文学是艺術之母。中国动画的创作与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背景的支撑。中国历史悠久,文学资源博大精深,这是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特别是古典文学名著、文学神话故事。例如《小蝌蚪找妈妈》《骄傲的将军》《三个和尚》等等,这些作品都是根据那个年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的,《大闹天宫》《铁扇公主》等也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作品改编的。这些都是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形象。中国动画创作本来就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资源。
但是与国外优秀动画相比,中国每年生产的动画作品,很少有从优秀的民族文学作品中取材的,大部分动画作品都缺少文学背景的支持。这就造成了中国目前动画作品的一个普遍问题:总体的艺术美学上缺乏特点,在人文精神上几乎缺乏考虑。”
二、动、漫衔接缺乏 原创不足
“动画”“漫画”是不分家的,这在业界是一个常识。像国外一些成功的动画形象:机器猫、加菲猫、史努比、阿童木等都是从漫画形象产生的。所以说要塑造一个成功的动画形象,应首先发展漫画形象。
在中国,20世纪60年代,中国动画的辉煌时期,同样也是漫画发展的鼎盛年代。像万籁鸣、特伟等杰出的漫画大家同样也是制作动画的优秀大师。然而现在我们国内恰恰缺乏的是漫画产业的振兴。
中国动画的现状除了“动”“漫”脱节,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原创不足。原创是动画的生命所在,事关动画的存亡。国内大部分动画公司还停留在代工的阶段,缺少原创的作品。只有少部分公司会制作一些自己的片子,然而还多是模仿国外的一些魔幻、探险的题材,缺少民族特色。所以说中国动画作品普遍在原创作品上缺少民族文化特点,题材上脱离现实生活,艺术上缺乏浪漫气息、想象力、主题上缺少哲理和内涵。
而美国动画《花木兰》《功夫熊猫》的大卖,再次证明,中国动画的原创资源丰富,民间故事、文化典籍、风土人情等,是动画创作的一片未开发的宝藏。
中国动画界只有善于挖掘民族资源,才能突破僵局,再创辉煌。
三、粗造滥制现象普遍 有产无链
中国早期的动画制作精良,拥有一流的编剧、一流的导演和一流的原画师。每一张图都是由制作团队手工绘制。《大闹天宫》画稿近7万张。仅绘制的时间就将近两年,正是因为前辈的辛勤劳作,精良的制作,才有了这部被世界认可的具有中国韵味的优秀动画影片。
然而现在的中国动画片,粗造滥制现象非常普遍。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花费数百万元,拍摄、制作整整7年的《哪吒闹海》那样的大手笔已不复存在。现在的中国动画,剧本没有发表的过程,没有通过市场与观众的检验。为了加快制作周期,节省成本,在加工工序上草草了事,急于盈利。在画风上,技法被大量的日本画风取代,人物造型简单、线条僵硬,语言不考究。
另外,中国的动画缺少产业链的支撑。像美国漫画出版公司都各自拥有漫画品牌。比如漫威。整个动漫产业链的流程规范:漫画先在报刊上刊登,之后出版漫画书,然后改编成动画在各大媒体播放,最后做出衍生产品,在每一个产业环节都能获利。
然后中国目前动画产业链条并不完备,各个环节彼此割裂。中国动漫企业多数并不习惯于从已有的漫画形象中选择动画开发的对象。包括相关的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
有人曾指出,国内动漫市场现状是“一流的画技、二流的故事、三流的经营”。我国动漫市场要想重新振作起来,还需要在以上的这些方面逐渐改进。否则很难在世界动漫市场中突出重围。
关键词:动画产业;文化形象;民族缺失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1
一、缺少文学背景,主题肤浅
1926年,万氏兄弟创作的《大闹画室》标志着中国动画的诞生,而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大闹天宫》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里程碑,该片全面发挥了中国动画精巧细腻的艺术风格和制作技巧。之后陆续创作的《牧笛》《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宝莲灯》《大闹天宫》《三个和尚》等都获得了世界的认可,中国动画学派以独特的风姿和积极健康的思想引起世界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并且开创了属于中国民族的独特艺术风格。
然而,在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日本动画版《铁臂阿童木》后,日本动画开始“侵入”中国市场,随后美国动画《希瑞》等也相继进入中国,之后日本和欧美的动画市场逐渐扩大,这使得中国的动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最后不得不使得曾经辉煌的中国动画败下阵来,失去了本土的竞争能力。
中国动画一蹶不振,究其原因,作品缺少文学背景、主题肤浅占有很大一部分因素。
文学是艺術之母。中国动画的创作与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背景的支撑。中国历史悠久,文学资源博大精深,这是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特别是古典文学名著、文学神话故事。例如《小蝌蚪找妈妈》《骄傲的将军》《三个和尚》等等,这些作品都是根据那个年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的,《大闹天宫》《铁扇公主》等也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作品改编的。这些都是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形象。中国动画创作本来就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资源。
但是与国外优秀动画相比,中国每年生产的动画作品,很少有从优秀的民族文学作品中取材的,大部分动画作品都缺少文学背景的支持。这就造成了中国目前动画作品的一个普遍问题:总体的艺术美学上缺乏特点,在人文精神上几乎缺乏考虑。”
二、动、漫衔接缺乏 原创不足
“动画”“漫画”是不分家的,这在业界是一个常识。像国外一些成功的动画形象:机器猫、加菲猫、史努比、阿童木等都是从漫画形象产生的。所以说要塑造一个成功的动画形象,应首先发展漫画形象。
在中国,20世纪60年代,中国动画的辉煌时期,同样也是漫画发展的鼎盛年代。像万籁鸣、特伟等杰出的漫画大家同样也是制作动画的优秀大师。然而现在我们国内恰恰缺乏的是漫画产业的振兴。
中国动画的现状除了“动”“漫”脱节,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原创不足。原创是动画的生命所在,事关动画的存亡。国内大部分动画公司还停留在代工的阶段,缺少原创的作品。只有少部分公司会制作一些自己的片子,然而还多是模仿国外的一些魔幻、探险的题材,缺少民族特色。所以说中国动画作品普遍在原创作品上缺少民族文化特点,题材上脱离现实生活,艺术上缺乏浪漫气息、想象力、主题上缺少哲理和内涵。
而美国动画《花木兰》《功夫熊猫》的大卖,再次证明,中国动画的原创资源丰富,民间故事、文化典籍、风土人情等,是动画创作的一片未开发的宝藏。
中国动画界只有善于挖掘民族资源,才能突破僵局,再创辉煌。
三、粗造滥制现象普遍 有产无链
中国早期的动画制作精良,拥有一流的编剧、一流的导演和一流的原画师。每一张图都是由制作团队手工绘制。《大闹天宫》画稿近7万张。仅绘制的时间就将近两年,正是因为前辈的辛勤劳作,精良的制作,才有了这部被世界认可的具有中国韵味的优秀动画影片。
然而现在的中国动画片,粗造滥制现象非常普遍。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花费数百万元,拍摄、制作整整7年的《哪吒闹海》那样的大手笔已不复存在。现在的中国动画,剧本没有发表的过程,没有通过市场与观众的检验。为了加快制作周期,节省成本,在加工工序上草草了事,急于盈利。在画风上,技法被大量的日本画风取代,人物造型简单、线条僵硬,语言不考究。
另外,中国的动画缺少产业链的支撑。像美国漫画出版公司都各自拥有漫画品牌。比如漫威。整个动漫产业链的流程规范:漫画先在报刊上刊登,之后出版漫画书,然后改编成动画在各大媒体播放,最后做出衍生产品,在每一个产业环节都能获利。
然后中国目前动画产业链条并不完备,各个环节彼此割裂。中国动漫企业多数并不习惯于从已有的漫画形象中选择动画开发的对象。包括相关的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
有人曾指出,国内动漫市场现状是“一流的画技、二流的故事、三流的经营”。我国动漫市场要想重新振作起来,还需要在以上的这些方面逐渐改进。否则很难在世界动漫市场中突出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