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元素。服装不仅满足我们的生活需求,服装还是民族文化发展的符号,在时代流行的服装中深刻反映了当代社会流行趋势,服装设计是一门融入了个人情感的创新设计。本文通过张爱玲小说浅析明国时期服饰的特点,从而再现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
关键词:符号;服装;文化
0 前言
衣食住行的风俗文化中,服饰历来是涉及面最广,最能迅速与直观的反映社会时尚的部分之一。女性服饰从一个侧面,生动具体的反映了女性生活的景象,折射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在中国服饰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它以中西交融、满汉交融为特色,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大跨度的历史变革,突显了时尚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民国才女张爱玲对衣服可谓是情有独钟
对于张爱玲而言,衣服恐怕永远不只是人体轮廓的烘云托月。在张爱玲众多的作品尤其是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经常会耽溺于服装的描写而流连忘返,她作品中人物的服饰是人物情绪的载体和话语,是人物心态最直接的表现。亦是民国时代东西文化交融的体现,本文试图用符号学的意义阐述张爱玲作品中服装所含的时代特质、文化意义、情感意义等。
1 符号学与服装
1.1 服装符号含义与性质
一切有意义的物质形式都是符号,根据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服装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服装符号的能指是指服装本身,它是一个中中介物,是可以传递某种意义的物质实体,服装符号的所指是指从服装中传达出的意义。
1.2 符号与服装的相融性
服装所体现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历史时代的时候,必然受到这个时代的绚丽多彩的服装样式,色彩,图案的影响,这些恰恰构成了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的符号系统,服装的意义来源于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服装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使人类将自己与其创造的环境融合到一起,人们对现实生活和整个世界的理解、体验、认同、超越,通过服装鲜明的表现出来。
2 张爱玲作品蕴含的符号特质
2.1 时代特质
麦克卢汉认为:服装作为从古到今的26种媒介之一,以最直观的方式传达着关于一个人的所处的时代,他所属的民族,以及他的性别、社会地位等。民国的建立使受到封建制度束缚和摧残的女性获得了身心的解放,其中,十分明显的表现便是女性在服饰上的改变这一时期,女性服饰的新颖、雅致、自然和清新的变化衬托出当时开朗、自信、活泼的新女性形象新的审美观念使女性服装逐渐去除繁琐、矫饰、复杂的装饰,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女性独立及解放运动的兴起,使传统妇女的参政意识、服饰形象、礼俗变革、职业选择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全新的变化。
(1)款式。《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刚出场时,她“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而辛亥革命后,一度掀起过女权运动,受“男女平等”的思想影响,上衣下裤正是当时女子的时兴装束。而二十多年后,她的女儿“换上了苹果绿乔琪纱旗袍,高领圈,荷叶边袖子,腰以下是半西式的百褶裙”高领圈和镶荷叶边的袖子都是当时的时尚。
20世纪30年代民国女装变了又变,经历了一次重要演变,即旗袍的盛行。张爱玲在《更衣记》把这种变化,描绘成是从“严冷方正”、向“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更衣记》不仅追溯了旗袍的演变,更赋予其时代变迁的脉动。
(2)色彩。对于服装来说,最先吸引人们视线的往往是色彩,色彩除了是一种具体可感的外在形象外,还具有一种“表情”的属性,从而形成一种“语言”。和谐的色彩搭配会带给人以“色”夺人的视觉冲击力。张爱玲小说中色彩作为重要的语言占据了很大的笔墨,《小团圆》中,那奶白色与黑紫色柔和地调配出雅致的调子,恰恰反映了民国期间女性服饰简洁的趋向。
2.2 精神符号
民族的延伸和变化蕴含在服装的流变过程中,服装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内容,传达着时代话语,反映着人们精神上的追求。20世纪20年代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旗袍的流行突出人体线条美,尤其是改良后的旗袍由直线跳跃到了曲线,这一变化显示了人们思想的更新与变化。
(1)色彩。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王娇蕊穿着一件拖地的长袍,是最鲜嫩的潮湿的绿,沾着什么就染绿了。众所周知绿色在大自然中最多,它多代表的勃勃生机,暗示出王娇蕊年轻旺盛的生命力。而在《金锁记》中长安那身玄色花绣鞋与白丝袜在日色昏黄的照耀下给人以了“必死无疑”的象征,因为玄色从它造成的精神状态上看,都包含着一种死亡的因素。而白色,往往无生命的、死亡气息东西联系在一起,用这样的服饰符号暗示出人物孤苦无助和对生活维望心情。
(2)材料。《十八春》里的翠芝穿着一件藏青印花稠旗袍,上面有大朵的绿牡丹,牡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富贵吉祥之意,着这样图案的衣服去会自己年轻时候心仪的对象,可见我翠芝微妙喜悦的情感色彩。
2.3 民族文化符号
图腾文化是中华服饰的基层文化。从早期的人面鱼纹到今天仍在流行的虎头鞋帽,五毒娃娃、虎面肚兜直兔子帽、蝴蝶结等款式中,依然能感受到图腾及冠礼的遗风。它不但将人的生存与整个身外世界联系起来,而且也带有宗教祈福色彩。例如《色戒》中王佳芝旗袍上的花纹多为唐草、腊梅、玫瑰、云纹、几何等图案,显出主人公素雅的追求。
3 结论
服饰是不需翻译的人类共通的艺术语言。张爱玲小说服饰描写成了她捕捉人物灵魂的独特角度,它显现出来的独特效果又成为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一个重要成分。她小说中的服饰符号隐喻在虚与实、具象与抽象之间,可以说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符号写此涉彼,写现在看未来,犹如钻石的反射一般,语言之同充满诗化的灵性和意义的张力。
参考文献:
[1] 张文勋,等.民族审美文化[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赵平,吕逸华.服装心理学概论[M].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3] 张爱玲.金锁记[J].杂志,1943,12(2).
[4] 张爱玲.更衣记[M].张爱玲散文全集.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6:97.
[5] 杨源.中国服饰百年时尚[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3:141.
[6] 陈高华.徐吉军,中国服装通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
[7] 周淼,李宏,苏娜.现代材质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8] 张爱玲.传奇[M].上海:上海杂志社出版发行,1944.
[9] 张爱玲.封锁[M].上海:上海杂志社出版发行,1944.
[10]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J].杂志,1944,13(2—4).
作者简介: 张欣(1988—),女,山东高密人,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媒体艺术设计。
关键词:符号;服装;文化
0 前言
衣食住行的风俗文化中,服饰历来是涉及面最广,最能迅速与直观的反映社会时尚的部分之一。女性服饰从一个侧面,生动具体的反映了女性生活的景象,折射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在中国服饰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它以中西交融、满汉交融为特色,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大跨度的历史变革,突显了时尚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民国才女张爱玲对衣服可谓是情有独钟
对于张爱玲而言,衣服恐怕永远不只是人体轮廓的烘云托月。在张爱玲众多的作品尤其是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经常会耽溺于服装的描写而流连忘返,她作品中人物的服饰是人物情绪的载体和话语,是人物心态最直接的表现。亦是民国时代东西文化交融的体现,本文试图用符号学的意义阐述张爱玲作品中服装所含的时代特质、文化意义、情感意义等。
1 符号学与服装
1.1 服装符号含义与性质
一切有意义的物质形式都是符号,根据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服装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服装符号的能指是指服装本身,它是一个中中介物,是可以传递某种意义的物质实体,服装符号的所指是指从服装中传达出的意义。
1.2 符号与服装的相融性
服装所体现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历史时代的时候,必然受到这个时代的绚丽多彩的服装样式,色彩,图案的影响,这些恰恰构成了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的符号系统,服装的意义来源于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服装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使人类将自己与其创造的环境融合到一起,人们对现实生活和整个世界的理解、体验、认同、超越,通过服装鲜明的表现出来。
2 张爱玲作品蕴含的符号特质
2.1 时代特质
麦克卢汉认为:服装作为从古到今的26种媒介之一,以最直观的方式传达着关于一个人的所处的时代,他所属的民族,以及他的性别、社会地位等。民国的建立使受到封建制度束缚和摧残的女性获得了身心的解放,其中,十分明显的表现便是女性在服饰上的改变这一时期,女性服饰的新颖、雅致、自然和清新的变化衬托出当时开朗、自信、活泼的新女性形象新的审美观念使女性服装逐渐去除繁琐、矫饰、复杂的装饰,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女性独立及解放运动的兴起,使传统妇女的参政意识、服饰形象、礼俗变革、职业选择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全新的变化。
(1)款式。《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刚出场时,她“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而辛亥革命后,一度掀起过女权运动,受“男女平等”的思想影响,上衣下裤正是当时女子的时兴装束。而二十多年后,她的女儿“换上了苹果绿乔琪纱旗袍,高领圈,荷叶边袖子,腰以下是半西式的百褶裙”高领圈和镶荷叶边的袖子都是当时的时尚。
20世纪30年代民国女装变了又变,经历了一次重要演变,即旗袍的盛行。张爱玲在《更衣记》把这种变化,描绘成是从“严冷方正”、向“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更衣记》不仅追溯了旗袍的演变,更赋予其时代变迁的脉动。
(2)色彩。对于服装来说,最先吸引人们视线的往往是色彩,色彩除了是一种具体可感的外在形象外,还具有一种“表情”的属性,从而形成一种“语言”。和谐的色彩搭配会带给人以“色”夺人的视觉冲击力。张爱玲小说中色彩作为重要的语言占据了很大的笔墨,《小团圆》中,那奶白色与黑紫色柔和地调配出雅致的调子,恰恰反映了民国期间女性服饰简洁的趋向。
2.2 精神符号
民族的延伸和变化蕴含在服装的流变过程中,服装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内容,传达着时代话语,反映着人们精神上的追求。20世纪20年代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旗袍的流行突出人体线条美,尤其是改良后的旗袍由直线跳跃到了曲线,这一变化显示了人们思想的更新与变化。
(1)色彩。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王娇蕊穿着一件拖地的长袍,是最鲜嫩的潮湿的绿,沾着什么就染绿了。众所周知绿色在大自然中最多,它多代表的勃勃生机,暗示出王娇蕊年轻旺盛的生命力。而在《金锁记》中长安那身玄色花绣鞋与白丝袜在日色昏黄的照耀下给人以了“必死无疑”的象征,因为玄色从它造成的精神状态上看,都包含着一种死亡的因素。而白色,往往无生命的、死亡气息东西联系在一起,用这样的服饰符号暗示出人物孤苦无助和对生活维望心情。
(2)材料。《十八春》里的翠芝穿着一件藏青印花稠旗袍,上面有大朵的绿牡丹,牡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富贵吉祥之意,着这样图案的衣服去会自己年轻时候心仪的对象,可见我翠芝微妙喜悦的情感色彩。
2.3 民族文化符号
图腾文化是中华服饰的基层文化。从早期的人面鱼纹到今天仍在流行的虎头鞋帽,五毒娃娃、虎面肚兜直兔子帽、蝴蝶结等款式中,依然能感受到图腾及冠礼的遗风。它不但将人的生存与整个身外世界联系起来,而且也带有宗教祈福色彩。例如《色戒》中王佳芝旗袍上的花纹多为唐草、腊梅、玫瑰、云纹、几何等图案,显出主人公素雅的追求。
3 结论
服饰是不需翻译的人类共通的艺术语言。张爱玲小说服饰描写成了她捕捉人物灵魂的独特角度,它显现出来的独特效果又成为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一个重要成分。她小说中的服饰符号隐喻在虚与实、具象与抽象之间,可以说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符号写此涉彼,写现在看未来,犹如钻石的反射一般,语言之同充满诗化的灵性和意义的张力。
参考文献:
[1] 张文勋,等.民族审美文化[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赵平,吕逸华.服装心理学概论[M].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3] 张爱玲.金锁记[J].杂志,1943,12(2).
[4] 张爱玲.更衣记[M].张爱玲散文全集.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6:97.
[5] 杨源.中国服饰百年时尚[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3:141.
[6] 陈高华.徐吉军,中国服装通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
[7] 周淼,李宏,苏娜.现代材质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8] 张爱玲.传奇[M].上海:上海杂志社出版发行,1944.
[9] 张爱玲.封锁[M].上海:上海杂志社出版发行,1944.
[10]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J].杂志,1944,13(2—4).
作者简介: 张欣(1988—),女,山东高密人,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媒体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