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视人物纪录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是电视传媒中的有效宣传形式,它由画面语言、文字语言、音乐语言构成。而文字语言在电视人物纪录片中有如下作用;1)与画面相辅相成完成形象朔造。2)回答画面无法回答的问题。3)引导观众思路、诱发人们想象、更深刻表达地主题。4)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起到主导作用,运用于片中转场。5)对人物纪录片的语言风格做到简洁流畅,讲究个性化,追求神韵之美。
关键词:电视人物纪录片;文字语言;画面
电视人物纪录片是发展得较为突出的一种电视体裁,由于其短小精巧,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因而具有很广泛的受众群体,它的社会价值和舆论功能已被社会认可。特别是我们党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时代主旋律。电视人物纪录片作为电视传媒中的有效宣传形式,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起到推动和鼓舞作用。因此,深入探讨电视人物纪录片社会功能和艺术形式,不仅是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需要、社会的需要。电视人物纪录片由画面语言、文字语言、音乐语言构成。本文主要就电视人物纪录片的文字语言谈一些认识。总体来说,电视人物纪录片文字语言大致有如下作用:1)与画面相辅相成完成形象朔造。2)回答画面无法回答的问题。3)引导观众思路、诱发人们想象、更深刻表达地主题。4)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起到主导作用,运用于片中转场。5)对人物纪录片的语言风格做到简洁流畅,讲究个性化,追求神韵之美。从电视人物纪录片语言文字的总体要求来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人物纪录片《杨善洲》就是一部好的样片,全片分为《信仰的力量》、《人民公仆》、《永远的本色》和《正气赞歌》四集,全面回顾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片中解说词简洁有力,朴实无华,蕴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1形象的塑造和表现不单单靠画面,文字语言对丰富、完善人物形象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以人物纪录片《NBA新星林书豪》为例,片中多次将林书豪的出身条件与当前的状况进行对比,“林书豪是华裔,亚洲人的身体条件以及林书豪在哈佛大学的学历,也让很多NBA经理对林书豪有了低估。”但是这些语言更加突出了林书豪,这样一个华裔的亚洲小伙子给NBA带来的影响,对比出林书豪如何在被无人所知的情况下成为了最受追捧的偶像,片中多次引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对林书豪的评价“所有人都在问我关于林书豪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我是纽约的支持者,我爱林书豪,他十分伟大。”现任总统奥巴马也认为林书豪的表现是一个奇迹。对于这些话的引用也足够说明各界人士对林书豪的肯定,也证明了林书豪的成功。作为电视片,人物的丰富内心世界是画面所无法完成的。对于具有鲜明形象性和职业的林书豪,由于编导在画面以外的语言上下了很大功夫,拓宽了画面本身的深度和广度,使观众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林书豪,了解了他的兴趣,他的成长之路。当然,电视画面的文字语言也要因片而异,人物片中如果过多使用描写性语言,或与画面配合失当,就非但不能很好地创造形象,完善形象,反而有画蛇添足之累。
2语言文字能解决画面无法解决的问题
电视人物纪录片同样需要新闻五要素。如大型文化系列片《文化点燃梦想》、《永远的乌力格尔》、人物纪录片《杨善洲》、《莫言;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为例,均是由解说词点出何人、何事、何地、何种结果。同样,片中人物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相关知识、都是单凭画面无法完成的。电视节目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电视的形象创造不能摆脱文字语言而存在。我们还是认同这样的观点:电视节目的三种基本语言——画面语言、文字语言、音乐语言都是相互存在不可或缺的,电视节目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综合表现力。
3语言文字能引导人们的思路,更深刻地表达主题
在人物纪录片中,语言能提炼引导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是观众得到更深刻具体的感受。例如;电视纪录片《杨善洲》开头一段:“这是一张很普通的全家福,坐在正中的老人看起来就象一位地道的云南农民,但是,用当地人的话来说,这位老人可是我们这里的‘一号大官’,他26岁担任县级干部、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几十年为官却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朴素本色。” 精炼、簡洁的几句,一下子把杨善洲朴素的形象勾勒出来了。“在云南保山‘草帽书记’的事迹早就在老百姓中间广为传颂,而在同事们当中,杨善洲有着‘农业书记’的美称,但是,在大街上素不相识的人还是叫他‘老馆’。在为官的32年里,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田间地头,他兴农田水利建设,推广科学种田,将深山大沟建成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把他与当地百姓血肉相连的关系,为当地人民谋福祉所作的贡献浓缩成这几句、既全面、又生动,凝练、概括的十分恰当。电视节目之所以能如此迅猛地发展繁荣,就是它优于照相和广播。照相提供给观众的仅仅是外物世界的再现式观照,广播只是在人的听觉世界里翱翔。而电视把这两种艺术形式融汇在屏幕上时,人们目睹到的人物形象是饱满而鲜活的、神韵而深刻的。
4解说词的主导作用
画面的先入为主是电视的最大特点,也是优势所在。但是在相当一部分电视节目中,解说词起着主导作用,如电视政论片等。人物纪录片的解说词主导作用主要集中在三种情况中:第一是不利于形象报道的。如果片中画面展现是人物的外形、外貌、外观世界的轮廓、面貌,那么人物的主观世界、片子的主题就要靠编导在解说词上下功夫了。
第二是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对电视人物纪录片来讲难度是最大的。这时编导就要像作家诗人一样,用笔来自如挥洒,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第三是过去的事、过去的人。纪录片要求被反映人物不能扮演过去,虚构历史,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靠解说词来完成使命。例如电视片《永远的乌力格尔》中对已故蒙古族传统曲艺大师的一段描述;“这是一张拍摄于1958年7月全国文代会召开期间的照片,照片中与毛泽东亲切握手的人叫琶杰,琶杰是蒙古族传统曲艺之一的乌力格尔艺术的杰出代表。虽然他早在1962年就去世了,他的艺术精神却代代传承着,人们喜欢琶杰,是因为琶杰给他们带来了欢乐,是喜欢琶杰的艺术,喜欢蒙古族说书——乌力格尔。”如上所述说明了文字语言的重要功能和作用,电视人物纪录片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声画创作。声音与画面的配合均应因片而异,因结构而异,我们强调文字语言的重要性,但是也强调它的非独立性,归根结底,解说词是为电视而写,为画面而写,不是小说,不是诗歌。如果片中解说词过长,过赘,运用的地方不当,那么势必冲击画面的表现力,电视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
5对人物纪录片的语言风格做到简洁流畅,讲究个性化,追求神韵之美
当然,有一点还要注意,解说词为看而写,也是为听而写,观众听觉习惯要求我们的解说词通俗易懂,有音韵之美,少用华丽词藻,注意口语化,生活化,最大程度地贴近观众。这是一种选词炼句的功夫,实际上也是对电视人物纪录片创造者综合构思能力的一个检验。平实是纪录片最成熟的表现。要使作品平实而感人,必须采用最朴实的手法和真实的情感以及详实的语言。要让作品具备平实的风格,创作者必须懂得朴实地尊重和反映生活,详实地记录和还原过程与细节,用真情实感换来观众的认同和回应。因此,纪录片的创作是以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成为人们反观自我,认识和完善自我又同时具有较高文化和艺术审美价值的大众电视作品。综上所述,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在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我们只有通过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超脱于记录片创作的主观樊篱之外才能真正创作出优秀的电视纪录片。
关键词:电视人物纪录片;文字语言;画面
电视人物纪录片是发展得较为突出的一种电视体裁,由于其短小精巧,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因而具有很广泛的受众群体,它的社会价值和舆论功能已被社会认可。特别是我们党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时代主旋律。电视人物纪录片作为电视传媒中的有效宣传形式,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起到推动和鼓舞作用。因此,深入探讨电视人物纪录片社会功能和艺术形式,不仅是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需要、社会的需要。电视人物纪录片由画面语言、文字语言、音乐语言构成。本文主要就电视人物纪录片的文字语言谈一些认识。总体来说,电视人物纪录片文字语言大致有如下作用:1)与画面相辅相成完成形象朔造。2)回答画面无法回答的问题。3)引导观众思路、诱发人们想象、更深刻表达地主题。4)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起到主导作用,运用于片中转场。5)对人物纪录片的语言风格做到简洁流畅,讲究个性化,追求神韵之美。从电视人物纪录片语言文字的总体要求来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人物纪录片《杨善洲》就是一部好的样片,全片分为《信仰的力量》、《人民公仆》、《永远的本色》和《正气赞歌》四集,全面回顾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片中解说词简洁有力,朴实无华,蕴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1形象的塑造和表现不单单靠画面,文字语言对丰富、完善人物形象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以人物纪录片《NBA新星林书豪》为例,片中多次将林书豪的出身条件与当前的状况进行对比,“林书豪是华裔,亚洲人的身体条件以及林书豪在哈佛大学的学历,也让很多NBA经理对林书豪有了低估。”但是这些语言更加突出了林书豪,这样一个华裔的亚洲小伙子给NBA带来的影响,对比出林书豪如何在被无人所知的情况下成为了最受追捧的偶像,片中多次引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对林书豪的评价“所有人都在问我关于林书豪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我是纽约的支持者,我爱林书豪,他十分伟大。”现任总统奥巴马也认为林书豪的表现是一个奇迹。对于这些话的引用也足够说明各界人士对林书豪的肯定,也证明了林书豪的成功。作为电视片,人物的丰富内心世界是画面所无法完成的。对于具有鲜明形象性和职业的林书豪,由于编导在画面以外的语言上下了很大功夫,拓宽了画面本身的深度和广度,使观众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林书豪,了解了他的兴趣,他的成长之路。当然,电视画面的文字语言也要因片而异,人物片中如果过多使用描写性语言,或与画面配合失当,就非但不能很好地创造形象,完善形象,反而有画蛇添足之累。
2语言文字能解决画面无法解决的问题
电视人物纪录片同样需要新闻五要素。如大型文化系列片《文化点燃梦想》、《永远的乌力格尔》、人物纪录片《杨善洲》、《莫言;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为例,均是由解说词点出何人、何事、何地、何种结果。同样,片中人物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相关知识、都是单凭画面无法完成的。电视节目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电视的形象创造不能摆脱文字语言而存在。我们还是认同这样的观点:电视节目的三种基本语言——画面语言、文字语言、音乐语言都是相互存在不可或缺的,电视节目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综合表现力。
3语言文字能引导人们的思路,更深刻地表达主题
在人物纪录片中,语言能提炼引导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是观众得到更深刻具体的感受。例如;电视纪录片《杨善洲》开头一段:“这是一张很普通的全家福,坐在正中的老人看起来就象一位地道的云南农民,但是,用当地人的话来说,这位老人可是我们这里的‘一号大官’,他26岁担任县级干部、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几十年为官却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朴素本色。” 精炼、簡洁的几句,一下子把杨善洲朴素的形象勾勒出来了。“在云南保山‘草帽书记’的事迹早就在老百姓中间广为传颂,而在同事们当中,杨善洲有着‘农业书记’的美称,但是,在大街上素不相识的人还是叫他‘老馆’。在为官的32年里,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田间地头,他兴农田水利建设,推广科学种田,将深山大沟建成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把他与当地百姓血肉相连的关系,为当地人民谋福祉所作的贡献浓缩成这几句、既全面、又生动,凝练、概括的十分恰当。电视节目之所以能如此迅猛地发展繁荣,就是它优于照相和广播。照相提供给观众的仅仅是外物世界的再现式观照,广播只是在人的听觉世界里翱翔。而电视把这两种艺术形式融汇在屏幕上时,人们目睹到的人物形象是饱满而鲜活的、神韵而深刻的。
4解说词的主导作用
画面的先入为主是电视的最大特点,也是优势所在。但是在相当一部分电视节目中,解说词起着主导作用,如电视政论片等。人物纪录片的解说词主导作用主要集中在三种情况中:第一是不利于形象报道的。如果片中画面展现是人物的外形、外貌、外观世界的轮廓、面貌,那么人物的主观世界、片子的主题就要靠编导在解说词上下功夫了。
第二是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对电视人物纪录片来讲难度是最大的。这时编导就要像作家诗人一样,用笔来自如挥洒,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第三是过去的事、过去的人。纪录片要求被反映人物不能扮演过去,虚构历史,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靠解说词来完成使命。例如电视片《永远的乌力格尔》中对已故蒙古族传统曲艺大师的一段描述;“这是一张拍摄于1958年7月全国文代会召开期间的照片,照片中与毛泽东亲切握手的人叫琶杰,琶杰是蒙古族传统曲艺之一的乌力格尔艺术的杰出代表。虽然他早在1962年就去世了,他的艺术精神却代代传承着,人们喜欢琶杰,是因为琶杰给他们带来了欢乐,是喜欢琶杰的艺术,喜欢蒙古族说书——乌力格尔。”如上所述说明了文字语言的重要功能和作用,电视人物纪录片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声画创作。声音与画面的配合均应因片而异,因结构而异,我们强调文字语言的重要性,但是也强调它的非独立性,归根结底,解说词是为电视而写,为画面而写,不是小说,不是诗歌。如果片中解说词过长,过赘,运用的地方不当,那么势必冲击画面的表现力,电视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
5对人物纪录片的语言风格做到简洁流畅,讲究个性化,追求神韵之美
当然,有一点还要注意,解说词为看而写,也是为听而写,观众听觉习惯要求我们的解说词通俗易懂,有音韵之美,少用华丽词藻,注意口语化,生活化,最大程度地贴近观众。这是一种选词炼句的功夫,实际上也是对电视人物纪录片创造者综合构思能力的一个检验。平实是纪录片最成熟的表现。要使作品平实而感人,必须采用最朴实的手法和真实的情感以及详实的语言。要让作品具备平实的风格,创作者必须懂得朴实地尊重和反映生活,详实地记录和还原过程与细节,用真情实感换来观众的认同和回应。因此,纪录片的创作是以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成为人们反观自我,认识和完善自我又同时具有较高文化和艺术审美价值的大众电视作品。综上所述,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在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我们只有通过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超脱于记录片创作的主观樊篱之外才能真正创作出优秀的电视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