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发展,职场人的工作要求和场景不断发生变化。工作效率要求不断提升,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即时通讯工具使得上班与下班的边界日趋模糊等等,这些新变化给职场人带来一系列心理压力。直面压力、保持中等压力水平等方法,能让我们调动积极因素,用“乐”心理滋养自己,团结同事,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
进入“心流”状态 欣然面对压力
张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工作一直一丝不苟。后来,他参加一个国家级课题小组,课题组长给他布置了一系列科研任务。半年后项目进行中期检查,课题组长找张博士询问进度,却经常找不到他。院领导找到了张博士,一谈心,发现他手里已经积压了很多工作,项目基本没有推进。院领导找到张博士以前的导师了解情况,发现他有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每件事情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开始工作。在他那里“万事开头难”,当年博士论文的开题就比别人晚了很多。任务一多,就变成了拖延,随着任务截止日期越来越近,张博士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干脆逃避一切能带来压力的环境,自己躲了起来。
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汉斯·赛利通过实验发现,有机体在遭遇压力事件后,会有警觉期、对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在警觉期,有机体突然遭遇到压力时,免疫水平会急剧下降,但是再坚持一段时间,免疫水平又会急剧上升,然后进入对抗期;在对抗期,有机体长时间地维持较高抗压水平,逐渐适应当前的压力水平;若压力持续不去,有机体就会进入衰竭期。初临压力时,人们需要直面压力并坚持一段时间,度过警觉期后,就会产生强大的身心力量,发展出较强的抗压水平;当压力持续一段时间后,人们更需要直面压力,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进入衰竭期。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研究也发现,人们在直面问题后,一旦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就会进入一种“心流”状态,人们先前的焦虑会转化为一种“物我两忘”的喜悦感,真正体会到工作的乐趣。
因此,在面临工作压力时,不妨先放下完美主义的要求,直面尚未有完美解决方案的焦虑,先着手解决当前急迫的问题,边做边完善。这样,一来可以避免任务拖延带来更大的压力,二来可以帮助提升抗压水平,进入“心流”状态,在压力中逐步取得工作进展。
保持中等压力 激发工作效率
黃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由于公司业务调整,不少项目面临裁撤。黄先生却看中了这些项目的未来发展潜力,在缺少经费的情况下,他主动承接了其中几个项目,以期创造好的业绩。半年后,由于承接项目过多而人手不足,本部门员工推进工作积极性下降,又因为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联动部门亦互相推诿。黄先生在很多事情上不得不亲力亲为,最后疲于应对,频频出现失眠、心悸,不但新接的项目进展迟缓,就连本部门原有项目也受到影响,面临年底完不成保底任务的风险。压力之下,黄先生求助精神科医生,被诊断为轻度焦虑和中度抑郁。
心理学家叶克斯与杜德逊经实验研究发现,人们在中等程度的神经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如果神经唤起水平过低,容易处在无聊状态;而神经唤起水平过高,则容易进入衰竭状态。无聊状态容易出错,衰竭状态则容易缺乏工作动力。
为了保持中等程度心理压力下的高效工作状态,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当事情比较少、任务难度低时,要主动增强注意力,提高警觉水平,使容易的事情不出错;第二,当事情特别多,任务难度很高时,适宜做减法,每次只专注一件事,减压到中等水平;第三,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主动承担那些高出能力一点点的任务,这样做既能让注意力更集中,又能获得最大程度的能力提升。
学会联动协作 分解职场压力
孙先生是一家企业的业务骨干,经验丰富、执行力强,遇到问题总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很少给领导和同事添麻烦。临近年底,领导让孙先生负责收集整个部门的工作材料并撰写年度总结报告,同时分派几位同事协助孙先生的工作。和平时一样,孙先生依然选择“单打独斗”,结果连续多天熬夜还没完成工作,内心焦虑,身心俱疲,很快就病倒了。
不少职场人在遇到需要求助协作的任务时选择“单打独斗”,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认为自身比较熟悉该项工作,找人支援需要交代清楚来龙去脉,沟通成本太高;二是认为找人求助会欠下“人情债”,情感成本太高;三是认为求助意味着自己能力不够,自尊成本太高。这些“顾虑”使得职场人缺乏联动协作精神,使原本应该得到分解的工作压力全都压在一个人身上,极容易进入衰竭状态。
实际上,这些顾虑属于“多虑”了。本杰明·富兰克林发现:那些帮助过你的人,比那些你帮助过的人更喜欢你。这一规律就是著名的“富兰克林效应”,这一效应后来多次被心理学实验证实有效。
因此,只需略做心理调整,即可走出困境。当工作任务过重,已经超出压力承受的临界点时,不妨采取以下心理策略:一是有困难及时向领导反映,清楚表达该工作需要的资源和条件,以较低的沟通成本获得系统联动支持;二是始终保持全局观念,不贪个人功绩,不大包大揽,克服过度的自尊需求;三是主动向与该任务相关的同事求助,这不但不会破坏人际关系,还能改善职场关系,让职场压力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分担。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心理咨询中心 )
(责任编辑:方丹敏)
进入“心流”状态 欣然面对压力
张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工作一直一丝不苟。后来,他参加一个国家级课题小组,课题组长给他布置了一系列科研任务。半年后项目进行中期检查,课题组长找张博士询问进度,却经常找不到他。院领导找到了张博士,一谈心,发现他手里已经积压了很多工作,项目基本没有推进。院领导找到张博士以前的导师了解情况,发现他有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每件事情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开始工作。在他那里“万事开头难”,当年博士论文的开题就比别人晚了很多。任务一多,就变成了拖延,随着任务截止日期越来越近,张博士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干脆逃避一切能带来压力的环境,自己躲了起来。
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汉斯·赛利通过实验发现,有机体在遭遇压力事件后,会有警觉期、对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在警觉期,有机体突然遭遇到压力时,免疫水平会急剧下降,但是再坚持一段时间,免疫水平又会急剧上升,然后进入对抗期;在对抗期,有机体长时间地维持较高抗压水平,逐渐适应当前的压力水平;若压力持续不去,有机体就会进入衰竭期。初临压力时,人们需要直面压力并坚持一段时间,度过警觉期后,就会产生强大的身心力量,发展出较强的抗压水平;当压力持续一段时间后,人们更需要直面压力,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进入衰竭期。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研究也发现,人们在直面问题后,一旦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就会进入一种“心流”状态,人们先前的焦虑会转化为一种“物我两忘”的喜悦感,真正体会到工作的乐趣。
因此,在面临工作压力时,不妨先放下完美主义的要求,直面尚未有完美解决方案的焦虑,先着手解决当前急迫的问题,边做边完善。这样,一来可以避免任务拖延带来更大的压力,二来可以帮助提升抗压水平,进入“心流”状态,在压力中逐步取得工作进展。
保持中等压力 激发工作效率
黃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由于公司业务调整,不少项目面临裁撤。黄先生却看中了这些项目的未来发展潜力,在缺少经费的情况下,他主动承接了其中几个项目,以期创造好的业绩。半年后,由于承接项目过多而人手不足,本部门员工推进工作积极性下降,又因为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联动部门亦互相推诿。黄先生在很多事情上不得不亲力亲为,最后疲于应对,频频出现失眠、心悸,不但新接的项目进展迟缓,就连本部门原有项目也受到影响,面临年底完不成保底任务的风险。压力之下,黄先生求助精神科医生,被诊断为轻度焦虑和中度抑郁。
心理学家叶克斯与杜德逊经实验研究发现,人们在中等程度的神经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如果神经唤起水平过低,容易处在无聊状态;而神经唤起水平过高,则容易进入衰竭状态。无聊状态容易出错,衰竭状态则容易缺乏工作动力。
为了保持中等程度心理压力下的高效工作状态,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当事情比较少、任务难度低时,要主动增强注意力,提高警觉水平,使容易的事情不出错;第二,当事情特别多,任务难度很高时,适宜做减法,每次只专注一件事,减压到中等水平;第三,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主动承担那些高出能力一点点的任务,这样做既能让注意力更集中,又能获得最大程度的能力提升。
学会联动协作 分解职场压力
孙先生是一家企业的业务骨干,经验丰富、执行力强,遇到问题总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很少给领导和同事添麻烦。临近年底,领导让孙先生负责收集整个部门的工作材料并撰写年度总结报告,同时分派几位同事协助孙先生的工作。和平时一样,孙先生依然选择“单打独斗”,结果连续多天熬夜还没完成工作,内心焦虑,身心俱疲,很快就病倒了。
不少职场人在遇到需要求助协作的任务时选择“单打独斗”,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认为自身比较熟悉该项工作,找人支援需要交代清楚来龙去脉,沟通成本太高;二是认为找人求助会欠下“人情债”,情感成本太高;三是认为求助意味着自己能力不够,自尊成本太高。这些“顾虑”使得职场人缺乏联动协作精神,使原本应该得到分解的工作压力全都压在一个人身上,极容易进入衰竭状态。
实际上,这些顾虑属于“多虑”了。本杰明·富兰克林发现:那些帮助过你的人,比那些你帮助过的人更喜欢你。这一规律就是著名的“富兰克林效应”,这一效应后来多次被心理学实验证实有效。
因此,只需略做心理调整,即可走出困境。当工作任务过重,已经超出压力承受的临界点时,不妨采取以下心理策略:一是有困难及时向领导反映,清楚表达该工作需要的资源和条件,以较低的沟通成本获得系统联动支持;二是始终保持全局观念,不贪个人功绩,不大包大揽,克服过度的自尊需求;三是主动向与该任务相关的同事求助,这不但不会破坏人际关系,还能改善职场关系,让职场压力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分担。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心理咨询中心 )
(责任编辑: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