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平顶山市是我国中部重要的能源城市,面对新时期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努力“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市转型步伐。
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成为困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突出问题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更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所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由于资源型城市一直延续着资源产业“一头沉”的发展路子,三次产业发展的非协调性非常明显。其中,因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成为制约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大障碍。
第三产业发展慢、比重小,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制约影响,可概括为“三个不足”和“一个弱化”。
“三个不足”:一是对地区经济持续均衡发展的支撑力不足。资源型主导产业的结构调整难,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在外部需求结构突变的形势下,如: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生产往往大起大落。理应担当“缓冲带”的第三产业由于发展慢、比重小,则无力支撑城市经济的平稳均衡发展。二是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的驱动力不足。资源性产品长期受市场价格扭曲的影响,产业效益低端化明显。服务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创造高附加值的主流产业,第三产业基本由服务业组成。第三产业发展慢,则无力驱动地区产业结构向效益高端化优化升级。三是接续替代能力不足。资源型城市围绕资源开发,先后经历“投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时期,在前三个时期由于资源主导型产品的刚性化投入,对接续替代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城市进入资源衰退期时,由于第三产业潜力不可能短时期挖掘和接替,造成部分城市陷入“矿竭城衰”的困境。
“一个弱化”: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弱化了第三产业特有的“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功能。第三产业在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着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职责”,它涵盖了: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设施、金融、保险、通讯、邮政、交通、仓储、商业营销、商务服务、居民(社区)服务以及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等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短板效应”,必然弱化城市功能的整体发挥,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慢形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的重要表现。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已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战略意义
(一)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抉择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北京、上海等)国民经济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引领下进入“后工业化”发展时期,实现了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另外,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看,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09年的42.6%,“十一五”以来还呈现出比重逐年加快增长的态势。可以说,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向“服务业经济”转型,已成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然而,我国资源型城市受旧的发展方式的影响深重,在63座煤炭城市中,近年来一些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出现不升反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应经济发展潮流的一项必然抉择。
(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第三产业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成为“三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其一,生产性服务业担当了工业生产的“产前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服务、产中资金、人才、知识(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产后的包装、流通、信息等方面的择服务”,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生产要素集聚和高效利用的“助推器”。其二,现代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社区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等等方面的服务,成为转移农村人口、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其三,新兴服务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化发展的转型需求
经济学在对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产生的价值链研究中,提出了“微笑曲线”的理论。即: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产前的工业设计研发、技术创新等环节和产后的产品外包、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等环节,创造出比产中环节高得多的附加值,处于工业生产价值链两端的高附加值区,产中生产环节处于价值链的低附加值区。产前、产后、产中“两高一低”的价值区构成了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而“微笑曲线”两端的产业发展,则正是现代服务业所涵盖的内容。同时,工业生产的中间环节也离不开信息传输、软件供应以及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其作用显而易见。资源型城市以往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一手硬、一手软”的做法,不仅仅失去了新兴产业的增长极,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产业发展的高端化资源。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应成为资源型城市产业价值高端化取向的一项重要方略。
(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解决好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一直是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难题。第三产业是环保产业,其自身发展的环境污染少,而服务于环保事业的功能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应成为资源型城市,保护和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
(五)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一个重要战略取向
发展第三产业潜力巨大、优势明显。第三产业的技术、知识密集、产业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符合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第三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深度融合,创造高附加值的国民收入,成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引擎和助推器;第三产业低碳环保型发展的社会效益明显;发展第三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多、民众认知度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第三产业具有增加即期消费、拉动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功能。
三、资源型城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路径探析
(一)加大改革力度,构建有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
资源型城市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应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继续加大商业流通、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科技研发等领域的改革;抓住国家推进环保收费改革的机遇,争取区域性“碳交易”机构的建立,率先开展排污交易试点工作,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进一步推动以扩大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覆盖面为重点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深化教育、水利、公共管理等领域的改革,促进非营利性服务业的发展。打破行业垄断,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信用担保、文化创意、体育竞技和娱乐业、居民服务等营利性服务业,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充分发挥资源产品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以资源为纽带,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大胆改革区域间贸易的旧模式,探索和开辟资源型城市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新模式,引进先进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专业化科技合作园区,推动第三产业跨跃式发展。
(二)落实好国家的政策措施
在改革措施方面,要争取国家的改革试点,特别是在“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和“资源税制度改革”等项改革上,争取先试先行,扩大地方财力,支持第三产业发展;在教育培训方面,用足用好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的倾斜政策,扩大服务业实用人才的培训和输送;在社会事业方面,利用国家“增强资源型城市基本公共保障能力,加大专项转移支付”的政策,推动非营利性服务业健康发展;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用活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安排生态治理工程”的优惠政策,与当地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拉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另外,要积极争取国家代发的地方债,扩大资源型城市公共事业、民生工程的投入,助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三)科学编制规划,抓好工作落实
资源型城市要针对服务业规模小、产业集聚度低、资源配置能力差、市场化程度低的发展现状,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摆在城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上,制定专题发展规划及具体实施意见,认真抓好落实。要结合本地实际,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结合起来,构建适合当地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功能集合构建”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生产性服务园区、信息服务园区、创意文化园区、区域物流中心等等第三产业集聚区。出口产品相对集中的城市可申请建立地区“海关”,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四)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评办法
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观。近年来,平顶山市依据这一思路,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提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的水平上协同发展”目标的同时,制定下发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与“人民幸福指数体系”结合起来综合进行考评,推动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关源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河南省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平顶山市政协原秘书长)
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成为困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突出问题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更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所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由于资源型城市一直延续着资源产业“一头沉”的发展路子,三次产业发展的非协调性非常明显。其中,因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成为制约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大障碍。
第三产业发展慢、比重小,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制约影响,可概括为“三个不足”和“一个弱化”。
“三个不足”:一是对地区经济持续均衡发展的支撑力不足。资源型主导产业的结构调整难,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在外部需求结构突变的形势下,如: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生产往往大起大落。理应担当“缓冲带”的第三产业由于发展慢、比重小,则无力支撑城市经济的平稳均衡发展。二是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的驱动力不足。资源性产品长期受市场价格扭曲的影响,产业效益低端化明显。服务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创造高附加值的主流产业,第三产业基本由服务业组成。第三产业发展慢,则无力驱动地区产业结构向效益高端化优化升级。三是接续替代能力不足。资源型城市围绕资源开发,先后经历“投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时期,在前三个时期由于资源主导型产品的刚性化投入,对接续替代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城市进入资源衰退期时,由于第三产业潜力不可能短时期挖掘和接替,造成部分城市陷入“矿竭城衰”的困境。
“一个弱化”: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弱化了第三产业特有的“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功能。第三产业在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着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职责”,它涵盖了: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设施、金融、保险、通讯、邮政、交通、仓储、商业营销、商务服务、居民(社区)服务以及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等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短板效应”,必然弱化城市功能的整体发挥,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慢形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的重要表现。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已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战略意义
(一)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抉择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北京、上海等)国民经济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引领下进入“后工业化”发展时期,实现了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另外,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看,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09年的42.6%,“十一五”以来还呈现出比重逐年加快增长的态势。可以说,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向“服务业经济”转型,已成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然而,我国资源型城市受旧的发展方式的影响深重,在63座煤炭城市中,近年来一些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出现不升反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应经济发展潮流的一项必然抉择。
(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第三产业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成为“三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其一,生产性服务业担当了工业生产的“产前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服务、产中资金、人才、知识(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产后的包装、流通、信息等方面的择服务”,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生产要素集聚和高效利用的“助推器”。其二,现代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社区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等等方面的服务,成为转移农村人口、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其三,新兴服务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化发展的转型需求
经济学在对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产生的价值链研究中,提出了“微笑曲线”的理论。即: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产前的工业设计研发、技术创新等环节和产后的产品外包、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等环节,创造出比产中环节高得多的附加值,处于工业生产价值链两端的高附加值区,产中生产环节处于价值链的低附加值区。产前、产后、产中“两高一低”的价值区构成了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而“微笑曲线”两端的产业发展,则正是现代服务业所涵盖的内容。同时,工业生产的中间环节也离不开信息传输、软件供应以及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其作用显而易见。资源型城市以往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一手硬、一手软”的做法,不仅仅失去了新兴产业的增长极,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产业发展的高端化资源。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应成为资源型城市产业价值高端化取向的一项重要方略。
(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解决好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一直是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难题。第三产业是环保产业,其自身发展的环境污染少,而服务于环保事业的功能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应成为资源型城市,保护和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
(五)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一个重要战略取向
发展第三产业潜力巨大、优势明显。第三产业的技术、知识密集、产业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符合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第三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深度融合,创造高附加值的国民收入,成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引擎和助推器;第三产业低碳环保型发展的社会效益明显;发展第三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多、民众认知度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第三产业具有增加即期消费、拉动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功能。
三、资源型城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路径探析
(一)加大改革力度,构建有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
资源型城市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应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继续加大商业流通、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科技研发等领域的改革;抓住国家推进环保收费改革的机遇,争取区域性“碳交易”机构的建立,率先开展排污交易试点工作,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进一步推动以扩大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覆盖面为重点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深化教育、水利、公共管理等领域的改革,促进非营利性服务业的发展。打破行业垄断,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信用担保、文化创意、体育竞技和娱乐业、居民服务等营利性服务业,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充分发挥资源产品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以资源为纽带,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大胆改革区域间贸易的旧模式,探索和开辟资源型城市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新模式,引进先进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专业化科技合作园区,推动第三产业跨跃式发展。
(二)落实好国家的政策措施
在改革措施方面,要争取国家的改革试点,特别是在“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和“资源税制度改革”等项改革上,争取先试先行,扩大地方财力,支持第三产业发展;在教育培训方面,用足用好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的倾斜政策,扩大服务业实用人才的培训和输送;在社会事业方面,利用国家“增强资源型城市基本公共保障能力,加大专项转移支付”的政策,推动非营利性服务业健康发展;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用活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安排生态治理工程”的优惠政策,与当地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拉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另外,要积极争取国家代发的地方债,扩大资源型城市公共事业、民生工程的投入,助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三)科学编制规划,抓好工作落实
资源型城市要针对服务业规模小、产业集聚度低、资源配置能力差、市场化程度低的发展现状,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摆在城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上,制定专题发展规划及具体实施意见,认真抓好落实。要结合本地实际,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结合起来,构建适合当地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功能集合构建”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生产性服务园区、信息服务园区、创意文化园区、区域物流中心等等第三产业集聚区。出口产品相对集中的城市可申请建立地区“海关”,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四)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评办法
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观。近年来,平顶山市依据这一思路,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提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的水平上协同发展”目标的同时,制定下发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与“人民幸福指数体系”结合起来综合进行考评,推动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关源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河南省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平顶山市政协原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