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秸秆经过处理之后,来年可以用作养猪养鱼的饲料,既节省了成本,又增加了收入。”当《中国联合商报》记者来到北京市顺义区房建业的院落里时,一位当地农户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他一边整理着院子里的秸秆,一边同记者搭话,时不时地用衣袖擦一把脸上的汗水。
昔日冷清的冬日农村,如今大变了样子。耕田,播种,除草,收获。今天,中国大地上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农业生产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如何有效利用农作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如何降低农产品的化肥含量?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或将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势在必行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刚刚闭幕,时髦的低碳经济也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角落,与农耕农种挂上了钩。在世界气候日益变暖的今天,“低碳经济”不再只是工业的发展方向,也成为农业发展的追求目标。昔日,工业化的农业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农产品产量,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碳的排放量相应地增高。业内人士已逐渐认识到,大力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把农业资源投入、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废弃物排放等诸多环节,转变为资源到农产品到农业废弃物再到再生资源的流程,可以实现农业产业发展集群化、质量控制全程化和有机农业低碳化的有效结合。
事实上,农户房建业所做的,正是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中农民所能做的。早在数年前,农村中所提到的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皆是实现农业低碳化的有效途径。
多渠道实现
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低碳化的道路上寻找商机,大有文章可做。记者通过相关人士获悉,农业低碳化,首推植树造林。科学研究表明,一亩森林,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7公斤,放出氧气49公斤,可供65人一天的需要。植树造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态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其次,推广节水农业和有机农业也成为业内人士推崇的实现低碳化的主要措施。
节水农业作为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也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通过水资源时空调节、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以及提高植物自身水分利用效率等诸多方面,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益。而有机农业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农产品生产为主要目的,大幅度地减少了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从而减轻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
另外,科研单位可以通过研究和发展微生物技术,降低田地的有害气体排放强度,选育低排放的粮食种子;通过使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利用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防治病虫害,减少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量等。
转型的甜与苦
在全球国家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时,中国作为世界一份子,做出了“在2020年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降低45%”的承诺。“这种转型不仅不会带来成本上的增加,反而会创造更多的机会。”经济学家樊纲向记者表示。
正如樊纲所言,产业升级实现低碳农业的转型,需要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生产方式也需要转变。在这其中,无论对于农户还是农产品加工企业,都充满了各种机会。
“走低碳经济不外乎两点,一是节能,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这在农业领域里将大有文章可做。
但是,产业的升级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低碳经济转型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压力。“当前转型的最大问题是资金。”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对记者表示。环保农业、循环农业的建设在中国刚刚起步,前期大资金的投资与高运营成本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阵痛,而且可能是长久的入不敷出。虽然从长远来看,实行农业低碳化的好处要远远超过其付出的代价,但是,政府是否也可以运用财政杠杆,对相关企业与农户给予相应的支持,让他们在农业低碳化的道路上由“负”转“正”?
昔日冷清的冬日农村,如今大变了样子。耕田,播种,除草,收获。今天,中国大地上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农业生产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如何有效利用农作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如何降低农产品的化肥含量?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或将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势在必行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刚刚闭幕,时髦的低碳经济也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角落,与农耕农种挂上了钩。在世界气候日益变暖的今天,“低碳经济”不再只是工业的发展方向,也成为农业发展的追求目标。昔日,工业化的农业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农产品产量,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碳的排放量相应地增高。业内人士已逐渐认识到,大力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把农业资源投入、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废弃物排放等诸多环节,转变为资源到农产品到农业废弃物再到再生资源的流程,可以实现农业产业发展集群化、质量控制全程化和有机农业低碳化的有效结合。
事实上,农户房建业所做的,正是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中农民所能做的。早在数年前,农村中所提到的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皆是实现农业低碳化的有效途径。
多渠道实现
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低碳化的道路上寻找商机,大有文章可做。记者通过相关人士获悉,农业低碳化,首推植树造林。科学研究表明,一亩森林,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7公斤,放出氧气49公斤,可供65人一天的需要。植树造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态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其次,推广节水农业和有机农业也成为业内人士推崇的实现低碳化的主要措施。
节水农业作为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也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通过水资源时空调节、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以及提高植物自身水分利用效率等诸多方面,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益。而有机农业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农产品生产为主要目的,大幅度地减少了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从而减轻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
另外,科研单位可以通过研究和发展微生物技术,降低田地的有害气体排放强度,选育低排放的粮食种子;通过使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利用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防治病虫害,减少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量等。
转型的甜与苦
在全球国家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时,中国作为世界一份子,做出了“在2020年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降低45%”的承诺。“这种转型不仅不会带来成本上的增加,反而会创造更多的机会。”经济学家樊纲向记者表示。
正如樊纲所言,产业升级实现低碳农业的转型,需要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生产方式也需要转变。在这其中,无论对于农户还是农产品加工企业,都充满了各种机会。
“走低碳经济不外乎两点,一是节能,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这在农业领域里将大有文章可做。
但是,产业的升级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低碳经济转型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压力。“当前转型的最大问题是资金。”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对记者表示。环保农业、循环农业的建设在中国刚刚起步,前期大资金的投资与高运营成本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阵痛,而且可能是长久的入不敷出。虽然从长远来看,实行农业低碳化的好处要远远超过其付出的代价,但是,政府是否也可以运用财政杠杆,对相关企业与农户给予相应的支持,让他们在农业低碳化的道路上由“负”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