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过去的2008年,特种电影在国内市场取得一定程度的突破。9月,内地引进的首部3D立体电影《地心历险记》一路热映到了年底,最终以极小的放映范围内取得了近7000万元的高票房。而以巨幕为特色的IMAX也推进了其在中国的部署。2008年底,万达影城石景山店的IMAX数字影院正式营业。《马达加斯加2》成为首部进入内地的IMAX数字电影。
IMAX:中国战略升级
2008年12月31日,万达影城石景山店的IMAX影院正式开业。这是万达院线在国内的第300块银幕,也是内地引进的首块IMAX数字巨幕,而在该影院上映的《马达加斯加2》则是内地引进的首部IMAX数字电影。石景山影城是万达与IMAX战略合作计划的一部分,双方预计将在国内新建10家IMAX巨幕影院。

推进战略性合作
对于IMAX而言,中国是北美外的第二大市场。早在1998年,IMAX就进入了国内市场。中国的首家IMAX影院位于上海科技馆,而上海和平影都是国内第一家IMAX商业影院。据IMAX负责中国业务的副总裁袁鸿根介绍,目前国内已开业的IMAX影院共计17家,其中商业影院8家,其余9块银幕隶属各博物馆与科技馆等机构。
相比之前在国内的逐点推进,此次IMAX与万达的协议是一次战略合作。双方将联手在内地建设10家IMAX影院,首批计划包括3家——除却北京石景山店,万达在长沙和长春的IMAX影院目前也已开业。作为近年来国内发展最为迅速的院线企业,万达此前在广东东莞已拥有一家IMAX影城,其巨幕面积超过700平方米,号称亚洲最大的电影银幕。
就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发展策略而言,IMAX电影娱乐部门的总裁Greg Foster表示,公司首先看重的是15-30岁的主力观众与家庭观众群市场,而IMAX眼中的理想合作伙伴是在该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且效益良好的多厅影院经营商。袁鸿根表示IMAX在国内率先选择与万达合作,主要是因为后者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院线;此外,万达所走的高端路线也符合IMAX对自身市场的定位。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外,各地的省会城市也是IMAX的发展目标。袁鸿根表示目前公司也在与四川太平洋等其他院线商谈合作。
“数字化”驱动
不同于之前IMAX影院所使用的胶片放映设备,此次万达引进的是IMAX公司最新推出的数字银幕。该设备在亚洲也是首次推出。袁鸿根表示,除了新开业的影院,IMAX公司也会对国内已有的IMAX商业影院提供相应的设备升级服务。
数字化是近两年来IMAX公司的发展重点。2006年,由于缺少票房热门影片和设备交易的大单,IMAX也经历了一段低迷时光。为此公司更加紧了在数字化方向上的努力,尤其是放映设备的数字化与新商业模式的开拓。袁鸿根介绍说IMAX数字放映设备在2007年底才研制出了首台样机,而正式的产品在2008年7月在北美就开始投放市场。
相比传统设备,IMAX最新推出的数字技术能够极大地减低影片的发行成本。就胶片拷贝而言,为了大幅增加影像的解像度,IMAX采用的是特制的70毫米底片,其成本要比一般的35毫米电影高得多。根据袁鸿根的介绍,IMAX的2D胶片拷贝成本大约需要2.5万美元,一个3D拷贝则需要4.5-5万美元。而经过数字化处理之后,一个硬盘拷贝的成本只需要1000多美元。此外,由于全球IMAX影院所使用的拷贝均由IMAX公司统一负责生产和供应,因此重量大大减轻的数字拷贝也会相应地降低运输、保存等费用。
数字化方向取得的突破无疑给IMAX加速推进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提供了燃料。虽然在2008年,全球出现了严重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不过目前这似乎还并没有波及到电影业。各地院线商对IMAX新推出的数字设备也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之前,IMAX已与北美第一大院线AMC签约,将为后者提供100套IMAX数字影院设备。
此外,IMAX在中国内地的推进步伐也与其在整个亚洲市场的战略部署相一致。IMAX刚与日本的Tokyu Recreation公司签订了4家影院的合作协议,日本的首家IMAX影院将于2009年中揭幕。在菲律宾,IMAX也已与SM Prime Holdings签约,将在马尼拉等地建设两块IMAX数字银幕。此外,IMAX也会和香港地区的UA 院线合作,计划在2009年底之前建成当地的第二家IMAX商业影院。
成本与内容依旧存在挑战
对于放映商而言,IMAX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票房的高产出。相比传统银幕,IMAX的票房产量平均要高出7-8倍。以去年北美的卖座冠军《蝙蝠侠之黑暗骑士》为例。IMAX的影院数量在该片的上映总银幕数中只占到1%,但贡献的票房比例却达到10%,平均每块银幕的收入高达44万美元。
不过IMAX在票房生产上的高性能也需要相当高昂的成本支撑。仅以影片的转换成本为例。在IMAX影院上映时,传统电影需要通过IMAX独家的DMR(Digital Re-mastering)技术进行转换。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很高的人力和物力。目前,将一部标准长度的故事电影转化为IMAX版本,需要至少两周时间和150-200万美元的成本。此外,虽然对于院线商而言,发行放映设备的数字化是个好消息,但IMAX系统中其他设备的成本却没有明显下降。虽然袁鸿根表示IMAX公司已经为国内院线提供了相当程度的优惠,但装备一家IMAX影院的投入仍需要至少1000万元,这在目前的内地市场上依然显得有些奢侈。
影院的高投入自然也对获利所必需的内容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从IMAX诞生之日起,片源就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重要问题。早期的很多IMAX影院为了增加客源,还会用传统放映设备播放普通电影。近年来,IMAX在商业电影领域取得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4年前华纳的《极地特快》。这部专为该技术设计的3D立体电影在传统影院票房平平,但在IMAX院线却创造了惊人的高收入。随后,《斯巴达300勇士》等几部大片也曾在IMAX影院引爆了观影热潮。
随着多部影片先后创造票房佳绩,好莱坞片厂对IMAX的态度开始变得更为积极。在2007年的全球票房前10名中,有5部都推出了IMAX版本。近年来,IMAX公司也在积极与更多的片方合作。除了华纳以外,梦工厂、派拉梦、福克斯都已与IMAX达成了合作协议。迪斯尼也刚与IMAX签订了5部电影的合作计划,其中包括2009年底金·凯瑞主演的《圣诞颂歌》。
在国内,相比成本,片源对于IMAX长远发展的影响更为重要。就目前内地的情况而言,有院线人士表示,IMAX影院每年至少要推出6—7部新片才能保证盈亏平衡。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每年进入内地的IMAX影片只有三四部。以去年为例,IMAX公司在2008年一共制作了8部新片,但最终进入内地市场的却只有《奇幻精灵历险记》、《功夫熊猫》、《极速赛车手》,以及一部科教题材的《回到白垩纪》。
另一方面,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特殊性也是IMAX所需要面对的挑战。去年大卖的《黑暗骑士》就是因为内容上的原因而最终无缘内地。不过袁鸿根还是认为,2008年IMAX片源较少的现象具有较大的意外性。比如《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推迟就是片方的临时决定。而在2009年,算上去年年底在北美首映的《马达加斯加2》和《地球停转之日》,IMAX公司手中一共有12部新片可供内地市场挑选。这些影片以PG级为主,其类型更为多样,影片的出品公司也更为分散。
此外,IMAX影片在进入内地时也能够具有一定灵活性。此前引进的很多影片都是同时发行IMAX和普通拷贝两种版本。但对于少数仅在IMAX院线上映的电影,比如之前国内引进过的《快乐的大脚》、《巧克力工厂》和去年的《奇幻精灵历险记》,在进入内地时都没有占用进口分账大片的既有配额。这些因素无疑有利于IMAX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开发中国以及整个华语市场,IMAX公司也在策划相应的项目,希望能在近年推出一部华语大片的IMAX版。
3D立体电影:策马先行
相比IMAX的蓄势待发,3D立体电影在国内已经走在了前面。
2008年9月28日,内地引进的首部3D立体电影《地心历险记》(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正式上映。影片最初只发行了82个拷贝。虽然上映的范围较小,但影片却在上映的首周就有2100万元进账,平均每单厅收入高达26万元。到年底,《地心历险记》的累计票房已经接近7000万元。紧接着在12月24日,迪斯尼的3D电影《闪电狗》(Bolt)又加入了贺岁档战团。院线方面也普遍看好该片的票房能够超越前者。
3D电影的技术原理在于人眼之间的瞳距,其观赏特点是3维画面的立体效果。而IMAX的技术核心则是放映的高清晰效果与巨大的银幕。二者的技术其实具有很强的兼容性。事实上,IMAX近年来取得的进步也是与3D立体电影的快速发展分不开的。而作为特种电影的两种形式,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市场定位。IMAX是电影产品中名副其实的“贵族”,无论是拍摄、放映的设备,还是所针对的观众群都定位在高端市场。相比之下,虽然票价也要明显高于普通电影,但3D立体电影的经营则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相比IMAX,3D电影在银幕、片源等资源的积累上更有基础。近年来,国内的数字影院建设发展很快,目前已建成2K标准的数字银幕700块,其中能放映3D电影的大约有近200块。而在内容方面,相比IMAX摄制与转换的高成本,3D电影的消耗要小得多。《地心历险记》的成本就只有6000万美元,在好莱坞算是典型的中等制作,但在3D影院中却获得了一流大片的反响。3D立体技术的意义在于通过特殊的放映和观看设备放大影片的效果,其拍摄技术本身并不困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等于是把大片所需的制作成本转移了一部分到放映环节。
在北美,目前3D立体电影的拍摄已成雨后春笋之势。几乎所有的大片方都在积极推进相关的电影项目,尤其是先天就与3D环境水乳交融的电脑动画。仅以迪斯尼为例,其在未来两年内的3D新片就有《圣诞颂歌》、《豚鼠特攻队》(G-Force)、《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舞出我人生3》(Step Up 3)、《长发姑娘》(Rapunzel),以及皮克斯最新的《飞屋环游记》(Up)和《玩具总动员3》等多项计划。据悉目前国内也有公司正在策划相关项目。此外,国家的支持对于特种电影的发展也非常重要。和IMAX电影一样,虽然同样都需经过审查程序,但3D电影在引进内地时的政策上也具有一定灵活性。例如刚刚引进的《闪电狗》就没有占据进口大片的配额。
另一方面,虽然相比IMAX具有成本方面的优势,但作为同样依赖前沿技术的特种电影,3D电影在内地同样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为了保持观影的效果,很多3D电影并没有准备字幕。此外,目前国内一些放映3D电影的影院,其技术条件还是比较欠缺。观看3D电影所必需的立体眼镜,每副的成本就需要700元。而由于国内影院一般都选择同样规格的立体眼镜,因此往往难以适应不同观众的特殊需求。比如本身即戴眼镜的观众,观看3D电影的体验难免就会受些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讲,特种电影的兴起与上世纪60年代好莱坞流行宽银幕大片相似,都是通过强化电影媒体特性,以实现对新媒体的抵抗。比如音像和网络领域的盗版。无论是IMAX还是3D立体电影,其特殊的影院技术对于盗版都具有先天免疫力。此外在国内,虽然随着时间和版本的差异票价存在一定的浮动,但IMAX和3D立体电影的票价区间一般都在80-100元以上。特种电影高票价带来的悬念无疑也是其市场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全球市场看,IMAX和3D立体等特种电影都是近来的发展热点,其背后的根本动力是数字影院建设的狂飙突进。去年8月,迪斯尼、派拉蒙、福克斯、环球和狮门与美国最大院线商组成的DCIP(Digital Cinema Implementation Partners)达成了协议。5家好莱坞公司计划出资10亿美元,为北美约两万家影院安装、更新数字设备。而在2008年12月,内地数字影院设备的主要提供商,香港环球数码(GDC)也与福克斯、派拉蒙和环球达成了虚拟拷贝费协议,计划在整个亚洲范围内建设6000块数字银幕。三家好莱坞片商不但将为亚洲的院线提供数字电影内容,还将直接承担部分设备的投资费用。这无疑也为3D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特种电影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IMAX:中国战略升级
2008年12月31日,万达影城石景山店的IMAX影院正式开业。这是万达院线在国内的第300块银幕,也是内地引进的首块IMAX数字巨幕,而在该影院上映的《马达加斯加2》则是内地引进的首部IMAX数字电影。石景山影城是万达与IMAX战略合作计划的一部分,双方预计将在国内新建10家IMAX巨幕影院。

推进战略性合作
对于IMAX而言,中国是北美外的第二大市场。早在1998年,IMAX就进入了国内市场。中国的首家IMAX影院位于上海科技馆,而上海和平影都是国内第一家IMAX商业影院。据IMAX负责中国业务的副总裁袁鸿根介绍,目前国内已开业的IMAX影院共计17家,其中商业影院8家,其余9块银幕隶属各博物馆与科技馆等机构。
相比之前在国内的逐点推进,此次IMAX与万达的协议是一次战略合作。双方将联手在内地建设10家IMAX影院,首批计划包括3家——除却北京石景山店,万达在长沙和长春的IMAX影院目前也已开业。作为近年来国内发展最为迅速的院线企业,万达此前在广东东莞已拥有一家IMAX影城,其巨幕面积超过700平方米,号称亚洲最大的电影银幕。
就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发展策略而言,IMAX电影娱乐部门的总裁Greg Foster表示,公司首先看重的是15-30岁的主力观众与家庭观众群市场,而IMAX眼中的理想合作伙伴是在该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且效益良好的多厅影院经营商。袁鸿根表示IMAX在国内率先选择与万达合作,主要是因为后者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院线;此外,万达所走的高端路线也符合IMAX对自身市场的定位。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外,各地的省会城市也是IMAX的发展目标。袁鸿根表示目前公司也在与四川太平洋等其他院线商谈合作。
“数字化”驱动
不同于之前IMAX影院所使用的胶片放映设备,此次万达引进的是IMAX公司最新推出的数字银幕。该设备在亚洲也是首次推出。袁鸿根表示,除了新开业的影院,IMAX公司也会对国内已有的IMAX商业影院提供相应的设备升级服务。
数字化是近两年来IMAX公司的发展重点。2006年,由于缺少票房热门影片和设备交易的大单,IMAX也经历了一段低迷时光。为此公司更加紧了在数字化方向上的努力,尤其是放映设备的数字化与新商业模式的开拓。袁鸿根介绍说IMAX数字放映设备在2007年底才研制出了首台样机,而正式的产品在2008年7月在北美就开始投放市场。
相比传统设备,IMAX最新推出的数字技术能够极大地减低影片的发行成本。就胶片拷贝而言,为了大幅增加影像的解像度,IMAX采用的是特制的70毫米底片,其成本要比一般的35毫米电影高得多。根据袁鸿根的介绍,IMAX的2D胶片拷贝成本大约需要2.5万美元,一个3D拷贝则需要4.5-5万美元。而经过数字化处理之后,一个硬盘拷贝的成本只需要1000多美元。此外,由于全球IMAX影院所使用的拷贝均由IMAX公司统一负责生产和供应,因此重量大大减轻的数字拷贝也会相应地降低运输、保存等费用。
数字化方向取得的突破无疑给IMAX加速推进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提供了燃料。虽然在2008年,全球出现了严重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不过目前这似乎还并没有波及到电影业。各地院线商对IMAX新推出的数字设备也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之前,IMAX已与北美第一大院线AMC签约,将为后者提供100套IMAX数字影院设备。
此外,IMAX在中国内地的推进步伐也与其在整个亚洲市场的战略部署相一致。IMAX刚与日本的Tokyu Recreation公司签订了4家影院的合作协议,日本的首家IMAX影院将于2009年中揭幕。在菲律宾,IMAX也已与SM Prime Holdings签约,将在马尼拉等地建设两块IMAX数字银幕。此外,IMAX也会和香港地区的UA 院线合作,计划在2009年底之前建成当地的第二家IMAX商业影院。
成本与内容依旧存在挑战
对于放映商而言,IMAX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票房的高产出。相比传统银幕,IMAX的票房产量平均要高出7-8倍。以去年北美的卖座冠军《蝙蝠侠之黑暗骑士》为例。IMAX的影院数量在该片的上映总银幕数中只占到1%,但贡献的票房比例却达到10%,平均每块银幕的收入高达44万美元。
不过IMAX在票房生产上的高性能也需要相当高昂的成本支撑。仅以影片的转换成本为例。在IMAX影院上映时,传统电影需要通过IMAX独家的DMR(Digital Re-mastering)技术进行转换。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很高的人力和物力。目前,将一部标准长度的故事电影转化为IMAX版本,需要至少两周时间和150-200万美元的成本。此外,虽然对于院线商而言,发行放映设备的数字化是个好消息,但IMAX系统中其他设备的成本却没有明显下降。虽然袁鸿根表示IMAX公司已经为国内院线提供了相当程度的优惠,但装备一家IMAX影院的投入仍需要至少1000万元,这在目前的内地市场上依然显得有些奢侈。
影院的高投入自然也对获利所必需的内容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从IMAX诞生之日起,片源就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重要问题。早期的很多IMAX影院为了增加客源,还会用传统放映设备播放普通电影。近年来,IMAX在商业电影领域取得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4年前华纳的《极地特快》。这部专为该技术设计的3D立体电影在传统影院票房平平,但在IMAX院线却创造了惊人的高收入。随后,《斯巴达300勇士》等几部大片也曾在IMAX影院引爆了观影热潮。
随着多部影片先后创造票房佳绩,好莱坞片厂对IMAX的态度开始变得更为积极。在2007年的全球票房前10名中,有5部都推出了IMAX版本。近年来,IMAX公司也在积极与更多的片方合作。除了华纳以外,梦工厂、派拉梦、福克斯都已与IMAX达成了合作协议。迪斯尼也刚与IMAX签订了5部电影的合作计划,其中包括2009年底金·凯瑞主演的《圣诞颂歌》。
在国内,相比成本,片源对于IMAX长远发展的影响更为重要。就目前内地的情况而言,有院线人士表示,IMAX影院每年至少要推出6—7部新片才能保证盈亏平衡。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每年进入内地的IMAX影片只有三四部。以去年为例,IMAX公司在2008年一共制作了8部新片,但最终进入内地市场的却只有《奇幻精灵历险记》、《功夫熊猫》、《极速赛车手》,以及一部科教题材的《回到白垩纪》。
另一方面,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特殊性也是IMAX所需要面对的挑战。去年大卖的《黑暗骑士》就是因为内容上的原因而最终无缘内地。不过袁鸿根还是认为,2008年IMAX片源较少的现象具有较大的意外性。比如《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推迟就是片方的临时决定。而在2009年,算上去年年底在北美首映的《马达加斯加2》和《地球停转之日》,IMAX公司手中一共有12部新片可供内地市场挑选。这些影片以PG级为主,其类型更为多样,影片的出品公司也更为分散。
此外,IMAX影片在进入内地时也能够具有一定灵活性。此前引进的很多影片都是同时发行IMAX和普通拷贝两种版本。但对于少数仅在IMAX院线上映的电影,比如之前国内引进过的《快乐的大脚》、《巧克力工厂》和去年的《奇幻精灵历险记》,在进入内地时都没有占用进口分账大片的既有配额。这些因素无疑有利于IMAX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开发中国以及整个华语市场,IMAX公司也在策划相应的项目,希望能在近年推出一部华语大片的IMAX版。
3D立体电影:策马先行
相比IMAX的蓄势待发,3D立体电影在国内已经走在了前面。
2008年9月28日,内地引进的首部3D立体电影《地心历险记》(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正式上映。影片最初只发行了82个拷贝。虽然上映的范围较小,但影片却在上映的首周就有2100万元进账,平均每单厅收入高达26万元。到年底,《地心历险记》的累计票房已经接近7000万元。紧接着在12月24日,迪斯尼的3D电影《闪电狗》(Bolt)又加入了贺岁档战团。院线方面也普遍看好该片的票房能够超越前者。
3D电影的技术原理在于人眼之间的瞳距,其观赏特点是3维画面的立体效果。而IMAX的技术核心则是放映的高清晰效果与巨大的银幕。二者的技术其实具有很强的兼容性。事实上,IMAX近年来取得的进步也是与3D立体电影的快速发展分不开的。而作为特种电影的两种形式,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市场定位。IMAX是电影产品中名副其实的“贵族”,无论是拍摄、放映的设备,还是所针对的观众群都定位在高端市场。相比之下,虽然票价也要明显高于普通电影,但3D立体电影的经营则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相比IMAX,3D电影在银幕、片源等资源的积累上更有基础。近年来,国内的数字影院建设发展很快,目前已建成2K标准的数字银幕700块,其中能放映3D电影的大约有近200块。而在内容方面,相比IMAX摄制与转换的高成本,3D电影的消耗要小得多。《地心历险记》的成本就只有6000万美元,在好莱坞算是典型的中等制作,但在3D影院中却获得了一流大片的反响。3D立体技术的意义在于通过特殊的放映和观看设备放大影片的效果,其拍摄技术本身并不困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等于是把大片所需的制作成本转移了一部分到放映环节。
在北美,目前3D立体电影的拍摄已成雨后春笋之势。几乎所有的大片方都在积极推进相关的电影项目,尤其是先天就与3D环境水乳交融的电脑动画。仅以迪斯尼为例,其在未来两年内的3D新片就有《圣诞颂歌》、《豚鼠特攻队》(G-Force)、《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舞出我人生3》(Step Up 3)、《长发姑娘》(Rapunzel),以及皮克斯最新的《飞屋环游记》(Up)和《玩具总动员3》等多项计划。据悉目前国内也有公司正在策划相关项目。此外,国家的支持对于特种电影的发展也非常重要。和IMAX电影一样,虽然同样都需经过审查程序,但3D电影在引进内地时的政策上也具有一定灵活性。例如刚刚引进的《闪电狗》就没有占据进口大片的配额。
另一方面,虽然相比IMAX具有成本方面的优势,但作为同样依赖前沿技术的特种电影,3D电影在内地同样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为了保持观影的效果,很多3D电影并没有准备字幕。此外,目前国内一些放映3D电影的影院,其技术条件还是比较欠缺。观看3D电影所必需的立体眼镜,每副的成本就需要700元。而由于国内影院一般都选择同样规格的立体眼镜,因此往往难以适应不同观众的特殊需求。比如本身即戴眼镜的观众,观看3D电影的体验难免就会受些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讲,特种电影的兴起与上世纪60年代好莱坞流行宽银幕大片相似,都是通过强化电影媒体特性,以实现对新媒体的抵抗。比如音像和网络领域的盗版。无论是IMAX还是3D立体电影,其特殊的影院技术对于盗版都具有先天免疫力。此外在国内,虽然随着时间和版本的差异票价存在一定的浮动,但IMAX和3D立体电影的票价区间一般都在80-100元以上。特种电影高票价带来的悬念无疑也是其市场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全球市场看,IMAX和3D立体等特种电影都是近来的发展热点,其背后的根本动力是数字影院建设的狂飙突进。去年8月,迪斯尼、派拉蒙、福克斯、环球和狮门与美国最大院线商组成的DCIP(Digital Cinema Implementation Partners)达成了协议。5家好莱坞公司计划出资10亿美元,为北美约两万家影院安装、更新数字设备。而在2008年12月,内地数字影院设备的主要提供商,香港环球数码(GDC)也与福克斯、派拉蒙和环球达成了虚拟拷贝费协议,计划在整个亚洲范围内建设6000块数字银幕。三家好莱坞片商不但将为亚洲的院线提供数字电影内容,还将直接承担部分设备的投资费用。这无疑也为3D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特种电影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