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不竭源泉。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市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我国,党的十八大之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建学习型城市,也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切。基此,本文就创建学习型城市这一问题提出思考。
【关键词】学习型城市;创建;对策
一、学习型城市的内涵及特征
学习型城市的内涵,是指在一个城市的发展中形成了有组织的自觉学习、广泛学习、终身学习、善于学习的体系和行为,并以全体市民的学习推动着城市不断创新、全面发展。学习型城市的前提是学习,关键是城市为了创新和发展,为了市民的提高,生活品质的改善所进行的系统的有组织的学习。学习型城市主要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学习意识的普遍化。每个市民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都具有学习的愿望和需求。每个行业、每个单位、每个人都能够从竞争的压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
2学习行为的终身化。学习不再是阶段性的、局限在学校的,而是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强调终身学习,社会将为每个人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3学习体系的社会化和网络化。学习型城市中学习体系将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系统,而是充分整合社会系统中各种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构建社会化的学习体系和学习网络。
4学习方式方法的科学化。学习型城市中的组织和个人不仅要有学习的愿望,而且还要有科学的学习方式,不仅愿意学,而且善于学,能够从学习中获取城市和个人发展的丰富资源。
概括起来说,学习型城市就是一个“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工作和生活学习化、学习和工作生活化”,即教育、学习与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城市。
二、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对策措施
创建学习型城市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有各种资源投人与条件铺垫的理性行动,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深化和全面推进。
1树立新的学习理念。通过广泛宣传和深入动员,引导市民破除传统观念,树立新的学习理念。一是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理念。二是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三是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四是树立不断创新的理念。
2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核心内容。终身学习的方式包括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三种类型的学习,共同构成了终身学习的体系。因而,摆脱以学校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努力以成人教育、社会教育促进成人的学习,是终身学习体系的主旨。学习型城市就是要有一个全员学习、终身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即建立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各类教育相互衔接、互为依托、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每一层次、每一年龄段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适合自己需要的学校或学习组织,人的一生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之中,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一体化,这是学习型城市形成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3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创建学习型城市,领导是关键,制度是保证。一是健全领导机制。二是建立投入机制。把创建学习型城市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加大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深化改革,拓宽融资、筹资渠道,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教文化事业投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吸引社会捐资助学等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科教文化事业发展。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在全社會形成“以勤奋学习为乐,以知识更新为荣”的学习氛围。四是完善学习准人机制。建立健全党政干部考学、评学、述学、督学机制,把干部学习情况作为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作为竞争上岗的重要条件,真正实现学习、使用、待遇一体化。
4创新学习载体。建设学习型城市必须有实实在在的载体,才能吸引市民广泛参与,不断增强这项工作的群众性、实效性和感召力、吸引力。在创建活动中,既要充分利用和完善原有好的学习载体,又要不断创新和设计灵活多样、能够满足各层面干部群众学习需要的载体。学习型城市的载体应该是多层次、宽领域的。既要有实施教育、培训的场所、设施等物质载体,也要有吸引市民参加学习的活动载体。要依据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目标的要求,适应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进行总体设计。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组织、发展城市文化和开展“全民读书”活动等,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载体。开展群众性学习活动应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主题和学习内容。在企业员工中以学科学、学技术、学文化为主题,在农民中以“科技兴农、科技致富”为主题,在青少年中以“读书、奋进、做新世纪的主人”为主题,在老年人中以“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主题,在妇女中以“双学双比、做四自新女性”为主题,在下岗失业人员中以“学习技能、转变观念、自强不息”为主题等,引导群众养成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逐步建立起工作网络和信息网络,积极开展网上学习,为群众多样化学习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5整合学习资源。进一步整合各行业学习资源,依靠各企事业单位把终身教育资源创办、延伸到镇街、社区等各行各业,创建和完善数字化学习网络条件,发挥电大开放式教育在终身学习中的作用。整合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学习教育资源,提倡更多的大、中、小学校图书馆及其他设施和城市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向市民免费开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活动,创建市民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讲课;每年举办读书学习月,评选城市“百名知识市民”;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源参加建设学习型城市。健全完善就业、创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努力探索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社会化评审和聘用办法,支持职工通过学习培训、工作实践、不断创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将学习和创新能力作为上岗、晋升、评优、奖罚的依据。
6注重提高公众人文素养。学习型城市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中更要高度重视市民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哲学社会科学中所蕴含的社会科学知识,所倡导的高尚价值追求,所树立的普世道德准则等都构成了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中,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自觉承担起责任,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提升公众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学习型城市;创建;对策
一、学习型城市的内涵及特征
学习型城市的内涵,是指在一个城市的发展中形成了有组织的自觉学习、广泛学习、终身学习、善于学习的体系和行为,并以全体市民的学习推动着城市不断创新、全面发展。学习型城市的前提是学习,关键是城市为了创新和发展,为了市民的提高,生活品质的改善所进行的系统的有组织的学习。学习型城市主要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学习意识的普遍化。每个市民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都具有学习的愿望和需求。每个行业、每个单位、每个人都能够从竞争的压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
2学习行为的终身化。学习不再是阶段性的、局限在学校的,而是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强调终身学习,社会将为每个人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3学习体系的社会化和网络化。学习型城市中学习体系将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系统,而是充分整合社会系统中各种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构建社会化的学习体系和学习网络。
4学习方式方法的科学化。学习型城市中的组织和个人不仅要有学习的愿望,而且还要有科学的学习方式,不仅愿意学,而且善于学,能够从学习中获取城市和个人发展的丰富资源。
概括起来说,学习型城市就是一个“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工作和生活学习化、学习和工作生活化”,即教育、学习与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城市。
二、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对策措施
创建学习型城市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有各种资源投人与条件铺垫的理性行动,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深化和全面推进。
1树立新的学习理念。通过广泛宣传和深入动员,引导市民破除传统观念,树立新的学习理念。一是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理念。二是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三是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四是树立不断创新的理念。
2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核心内容。终身学习的方式包括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三种类型的学习,共同构成了终身学习的体系。因而,摆脱以学校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努力以成人教育、社会教育促进成人的学习,是终身学习体系的主旨。学习型城市就是要有一个全员学习、终身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即建立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各类教育相互衔接、互为依托、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每一层次、每一年龄段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适合自己需要的学校或学习组织,人的一生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之中,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一体化,这是学习型城市形成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3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创建学习型城市,领导是关键,制度是保证。一是健全领导机制。二是建立投入机制。把创建学习型城市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加大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深化改革,拓宽融资、筹资渠道,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教文化事业投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吸引社会捐资助学等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科教文化事业发展。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在全社會形成“以勤奋学习为乐,以知识更新为荣”的学习氛围。四是完善学习准人机制。建立健全党政干部考学、评学、述学、督学机制,把干部学习情况作为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作为竞争上岗的重要条件,真正实现学习、使用、待遇一体化。
4创新学习载体。建设学习型城市必须有实实在在的载体,才能吸引市民广泛参与,不断增强这项工作的群众性、实效性和感召力、吸引力。在创建活动中,既要充分利用和完善原有好的学习载体,又要不断创新和设计灵活多样、能够满足各层面干部群众学习需要的载体。学习型城市的载体应该是多层次、宽领域的。既要有实施教育、培训的场所、设施等物质载体,也要有吸引市民参加学习的活动载体。要依据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目标的要求,适应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进行总体设计。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组织、发展城市文化和开展“全民读书”活动等,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载体。开展群众性学习活动应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主题和学习内容。在企业员工中以学科学、学技术、学文化为主题,在农民中以“科技兴农、科技致富”为主题,在青少年中以“读书、奋进、做新世纪的主人”为主题,在老年人中以“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主题,在妇女中以“双学双比、做四自新女性”为主题,在下岗失业人员中以“学习技能、转变观念、自强不息”为主题等,引导群众养成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逐步建立起工作网络和信息网络,积极开展网上学习,为群众多样化学习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5整合学习资源。进一步整合各行业学习资源,依靠各企事业单位把终身教育资源创办、延伸到镇街、社区等各行各业,创建和完善数字化学习网络条件,发挥电大开放式教育在终身学习中的作用。整合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学习教育资源,提倡更多的大、中、小学校图书馆及其他设施和城市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向市民免费开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活动,创建市民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讲课;每年举办读书学习月,评选城市“百名知识市民”;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源参加建设学习型城市。健全完善就业、创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努力探索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社会化评审和聘用办法,支持职工通过学习培训、工作实践、不断创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将学习和创新能力作为上岗、晋升、评优、奖罚的依据。
6注重提高公众人文素养。学习型城市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中更要高度重视市民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哲学社会科学中所蕴含的社会科学知识,所倡导的高尚价值追求,所树立的普世道德准则等都构成了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中,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自觉承担起责任,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提升公众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