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有效阅读这个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在新课改背景和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高中语文有效阅读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上进行自主阅读,实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维度的核心素养的建构,这些都成为有效阅读的重要标准。然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阅读的障碍仍然存在。文章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为背景,对有效阅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中的两个紧迫问题》一文中,吕叔湘提出了有效阅读的相关问题,他说:“难道就是要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吗?”伴随着中学语文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的概念被提出,有效阅读也成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以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成为评价有效阅读的主要标准。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环境、教师观念、施教水平和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有效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面临着许多困难。有鉴于此,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通過高中语文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整理出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经验,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创新,并在语文学习实践中提出了“任务群”的概念。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模块之一,阅读是实施核心素养理念、实施任务群的主要途径。但从高中阶段学生语文阅读表现来看,学生阅读效率低下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即大多数学生不能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任务群的目标,也不能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维度构建核心素养。具体地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能力薄弱,语言结构化使用效果不佳。读书是语言最直接的经验与感知,是语言积累、建构、运用的最重要途径。然而,由于语言和阅读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生语言结构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导致了一些高中生对语言体验和感知的缺乏,使他们不能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语言表达的意图和深度。与此同时,在口头表达和写作中,语言的积累也很难转化为流畅、融洽的观点,影响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其次,教师控制了阅读过程,学生缺乏探究性、思辨性,难以实现深度阅读。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落实课程教学目标,全方位安排学生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按照标准思维进行阅读理解。这种被动式的阅读教学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削弱了学生的自主性阅读动机,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另一方面也导致学生在阅读中缺乏独立思考,在文本中难以理性地分析逻辑关系,不能用思辨的眼光来看待作者提出的观点等,这种缺乏思考的阅读必然影响阅读的有效性。
二、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面对新课改时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问题,教师应深入研究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根据核心素养在不同维度的内涵,提出阅读有效性要求,调整教学方法,从多方面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深入阅读,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语感是一种经常使用的词汇,在语言的建构和应用中,好的语感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语言的浅薄、深层含义,也能凭感觉完成自己的观点阐述和情感表达。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读、写结合起来,运用读写关系,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体验语言、分析语言,提升语感,从而保证阅读的有效性。
如读《荷塘月色》一文,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欣赏,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结合生活情景进行仿写,使学生在模仿、分析中,逐渐体会朱自清先生在语言建构上的审美价值,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
又如在读《祝福》一文时,教师设计了写字,即要求学生结合语篇中的语言表达内容分析,阐述造成祥林嫂命运悲剧的原因,并互相交流读后感。在交往中,有的学生认为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是导致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也有人认为外人的漠视和轻视是其悲剧的根源。同学们都可以从原文的语言中寻找到支持,这样的读写结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在语言的品读中深入体会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以及鲁镇看客的思想情感,从而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更深入地理解和理解原文。
组织课堂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讨论、思辨、深入探究文本思维。读书过程就是不同思想、观点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学语文阅读课应营造开放、探究的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师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走向理性,探索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在课堂互动交流实践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要求学生在一种比较安静的气氛中与作者展开对话,通过初读、精读、深入阅读,形成自己的见解,作为课堂互动交流的依据。
组织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交换意见;通过小组内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化视角得以展现,尊重阅读独到的经验,同时相互的观点碰撞能开拓学生探究文本思想内涵的新思路,促使学生在辩论、探讨中实现思辨阅读。
通过课堂问答的形式,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换观点,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阅读。老师在阅读中明确了目标,但目标的渗透不应该是灌输,而是启发,即通过课堂问答的方式为学生搭建起思维的“支架”,促使学生透过表层语言,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进而实现对文本的理性思考。
设计审美欣赏环节,利用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艺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在阅读教学中建立以文字为学生营造审美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有效阅读、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文学读写》的目标描述中明确指出:“以诗、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基础,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去欣赏作品,并获得审美体验。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文学欣赏环节,启发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深入体会文学创作的魅力。
比如《赤壁赋》这篇古文,主要描绘了苏轼与朋友游赤壁时的所见所感,豪放洒脱的文字中,清风、白露、高山、月色、白露、高山、月色、天光之美等,传达了人们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因此,在审美欣赏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归文本,从作者所描绘的各种“意象”中体会风景的美、情感的美。在赏析中,有的同学抓住诗赋中关于“月”的意象,结合古代文人独特的月色情调,探究月色下独特的美景以及月下形成的思想情感。这种审美欣赏不仅能触动作者的思想心灵,而且能触碰到民族文化中独特的审美价值,强化阅读中的审美认同,提升审美素养。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对阅读教学效率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判断学生阅读是否有效,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指导策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开展阅读,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毓.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培育——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定位及案例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2021(22):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