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培育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本文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重要性及途径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精神
课 题:本文系河南中医学院苗圃工程项目(项目编号:MP2014-62)研究成果。
一、中国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指引时代精神发展方向,时代精神赋予民族精神发展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培育中国精神必须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辛勤劳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维系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的源泉,需要被发扬光大。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而成的居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它指导着中华文化的前进与发展方向。因此,培育中国精神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培育中国精神为首要任务。
三、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
1.培育中国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高昂的中国精神,对于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精神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革命传统,能使大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崇高的理想展望未来、用坚定的信念参与到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为实现个人梦、民族梦而不懈奋斗。可见,培育中国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
2.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是民族复兴的需求
民族复兴是我们立足世界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当今是价值多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民族的复兴绝不仅是GDP的增长,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中国精神的力量。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是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需求。
四、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途径
1.以“知”为前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
(1)设置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与把握,文化多元化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以及对中外文化差异认识的不到位,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确立,削弱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应以“知”为前提,设置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自幼儿园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并使之融入各类课程中。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的熏陶、引导和锻造,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以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认同,培育中国精神。
(2)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张力。结合时代特征及大学生身心特点,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诸如思想素材、价值理念等灵活运用,使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以校园文化为基石,创建大学生精神家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空语境下的魅力。让校园文化成为现代文明精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在认知基础上,用文化智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高校软实力、弘扬中国精神。
(3)树立文化创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心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其积极因素创新发展,使之与时代发展相协调、与大学生科学价值体系建立相统一。所以,应通过现实及虚拟环境,积极营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接受过中西文化教育的大学生会博采众长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树立了文化创新意识,培育了中国精神。
2.以“行”为抓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精神
(1)搭建文化传播平台,传承中国精神。高校应凭借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发线上、线下资源,发挥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功效。开展相关的赏析、论坛、征文、故事演绎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使在“知”的基础上把中华文化精髓内化为自己行动指南的大学生们能有展示自我并引领朋辈的舞台,使他们身体力行,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通过开展班风及校风建设、社团活动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素质与中国精神培养双提升。
(2)发挥家教作用,培育中国精神。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与凝练,以孝为先、由孝而敬的家庭伦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担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魅力的体现。可见,家庭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的基础和支撑。家庭教育是方式、更是艺术,通过开设家长课题,创新家校沟通方式,培养新时代家教理念,来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把“孝亲”作为“行”的起点,培养“崇德”的思想,激发“报效祖国”的志向,培养孩子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提升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
(3)整合一切教育资源,培育中国精神。精神的力量源于实践的砥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精神,就要投身于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为大学生搭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平台,使他们步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通过社会调查,让他们认识到民族复兴进程中文化的价值、精神的力量,从而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的行列中去。通过志愿服务,接触社会正能量、进一步净化灵魂,为传承中国精神增添信心与动力。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会把自身汲取的文化精髓弘扬到社会中,把中国精神的力量传递到实现民族复兴的队伍中。平台的搭建使社会正能量走进校园,社会的需求也会使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同样,高校思想传播、精神引领的作用会辐射到社会。平台的搭建使大学生真正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转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地弘扬,中国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2]思宇.中国精神[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
[3]李大建.以文化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向[J].教育研究,2011(3).
[4]吴沛好.论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2).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关键词: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精神
课 题:本文系河南中医学院苗圃工程项目(项目编号:MP2014-62)研究成果。
一、中国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指引时代精神发展方向,时代精神赋予民族精神发展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培育中国精神必须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辛勤劳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维系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的源泉,需要被发扬光大。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而成的居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它指导着中华文化的前进与发展方向。因此,培育中国精神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培育中国精神为首要任务。
三、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
1.培育中国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高昂的中国精神,对于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精神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革命传统,能使大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崇高的理想展望未来、用坚定的信念参与到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为实现个人梦、民族梦而不懈奋斗。可见,培育中国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
2.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是民族复兴的需求
民族复兴是我们立足世界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当今是价值多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民族的复兴绝不仅是GDP的增长,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中国精神的力量。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是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需求。
四、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途径
1.以“知”为前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
(1)设置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与把握,文化多元化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以及对中外文化差异认识的不到位,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确立,削弱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应以“知”为前提,设置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自幼儿园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并使之融入各类课程中。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的熏陶、引导和锻造,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以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认同,培育中国精神。
(2)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张力。结合时代特征及大学生身心特点,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诸如思想素材、价值理念等灵活运用,使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以校园文化为基石,创建大学生精神家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空语境下的魅力。让校园文化成为现代文明精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在认知基础上,用文化智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高校软实力、弘扬中国精神。
(3)树立文化创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心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其积极因素创新发展,使之与时代发展相协调、与大学生科学价值体系建立相统一。所以,应通过现实及虚拟环境,积极营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接受过中西文化教育的大学生会博采众长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树立了文化创新意识,培育了中国精神。
2.以“行”为抓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精神
(1)搭建文化传播平台,传承中国精神。高校应凭借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发线上、线下资源,发挥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功效。开展相关的赏析、论坛、征文、故事演绎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使在“知”的基础上把中华文化精髓内化为自己行动指南的大学生们能有展示自我并引领朋辈的舞台,使他们身体力行,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通过开展班风及校风建设、社团活动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素质与中国精神培养双提升。
(2)发挥家教作用,培育中国精神。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与凝练,以孝为先、由孝而敬的家庭伦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担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魅力的体现。可见,家庭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的基础和支撑。家庭教育是方式、更是艺术,通过开设家长课题,创新家校沟通方式,培养新时代家教理念,来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把“孝亲”作为“行”的起点,培养“崇德”的思想,激发“报效祖国”的志向,培养孩子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提升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
(3)整合一切教育资源,培育中国精神。精神的力量源于实践的砥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精神,就要投身于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为大学生搭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平台,使他们步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通过社会调查,让他们认识到民族复兴进程中文化的价值、精神的力量,从而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的行列中去。通过志愿服务,接触社会正能量、进一步净化灵魂,为传承中国精神增添信心与动力。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会把自身汲取的文化精髓弘扬到社会中,把中国精神的力量传递到实现民族复兴的队伍中。平台的搭建使社会正能量走进校园,社会的需求也会使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同样,高校思想传播、精神引领的作用会辐射到社会。平台的搭建使大学生真正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转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地弘扬,中国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2]思宇.中国精神[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
[3]李大建.以文化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向[J].教育研究,2011(3).
[4]吴沛好.论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2).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