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译历程及翻译原则演变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圣经》是基督教的一部经典著作,同佛经的汉译过程类似,《圣经》汉译也是经过了一段漫长又曲折的历史时期。在从古至今众多的汉译版本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翻译风格的变化,由最初彻底的归附于中国文化,到后来的归化异化相结合。本文以《圣经》汉译过程出发,探讨其中翻译原则的变化,为当代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圣经》;翻译;演变
  《圣经》原指上帝对世人说的话,是基督新教、天主教、犹太教等各宗教的经典。就基督教《圣经》而言,其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组成。《旧约》完成于公元前四千多年前到前四百年之间,新约完成于公元三十几年到九十六之间。《圣经》对于欧美社会影响巨大,特别是在文学领域方面。在人们所熟知的文学经典中,都带有浓厚的《圣经》印迹,比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弥尔顿的《失乐园》和《复乐园》,莎士比亚的作品,雨果的《悲惨世界》等等。
  《圣经》中译比英文、德文和法文翻译都要早。在一个关于基督教传入中国的传说中描述说,古罗马的阿诺比尤思雨公元300年写的《驳斥异教论》中曾提到:“传教工作可以说是遍及印度、赛里斯、波斯和米底斯。”赛里斯即“丝国”,也就是中国。(谢天振,2009)真正有据可查的中译最早版本,出现于盛唐时期的景教。自唐朝至今的1300多年中,《圣经》中译在一直断断续续的进行着,在鸦片战争以后,汉译规模空前发展。
  一、《圣经》中译历程
  香港学者庄柔玉认为,《圣经》中译历程可以分为草创期(唐代至1807年)、拓展期(1807-1854)、普及化期(1854-1919)及本色化期(1919-今)。本文也采用这种分法对个个时期的汉译版本进行简要的说明。(庄柔玉,2000)
  (一)《圣经》中译的草创期(唐代至1807年)
  公元635年,基督教的一支在叙利亚人阿罗本的带领下来到长安,他们的教派被人们称为景教,第二年便出现了汉译《圣经》的片段《序听迷诗所经》。但是由于传教士的中文水平有限,采用中文类似概念的比附方法,当时的“译”与今天严格意义上的“翻译”有所不同。但景教毕竟迈出了汉译《圣经》的第一步。宋代似无基督教传入的记录。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也提及在大汉宫中见过“四本福音的圣经”。(任东升,2007)
  明朝以后,大批传教士,尤其是英、美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不仅热心布教传道,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于《圣经》的汉译工作。1636 年,一位葡萄牙传教士伊曼努尔·迪亚兹(Emmanuel Diaz)将《圣经》中的福音书和其它一些部分翻译为中文,加上注释和自己的论说,以《圣经直解》为名出版。公元1700年左右,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让·巴塞(Jean Basset)译成白话文《四福音》、《保罗书信》及《希伯来书》,总称为《巴塞译本》,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刘维静,2010)
  这一阶段《圣经》汉译版本大多数是零星、节散的,并没有出现系统的《圣经》汉译活动。此时的中译,主要是为了满足当时传教的需要,译者均为传教士,他们之间也没有任何的合作行为,而是主要依靠各自独立的翻译活动,译本才得以完成。
  (二)《圣经》中译的拓展期(1807-1854)
  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马士曼(Joshua Marshman)与拉沙(Joannes Lassar),依靠几百种中文参考书和几部中文字典,合作翻译圣经,他们的翻译态度身份严谨,往往经过多次审阅,才会付梓。1811年《新约》全部译完,1821年完成对《旧约》的翻译。1822年他们将《新约》、《旧约》合在一起,以《圣经》为名出版,该译本的翻译工作在国外完成。这样第一部完整的中文《圣经》问世,史称“马士曼译本”。(谢天振,2009)
  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来到中国进行圣经的汉译活动。1819年,全部《圣经》得以译成,1823年出版,史称“马礼逊译本”。它是在中国境内翻译出版的第一部完整的中文版《圣经》,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圣经》中译的普及化期(1854-1919)
  这一阶段出现了众多的译本。比较出名的有: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主编的“委办本”(中国文人王韬参与其中的修订),高德(J.Goddard)译的“高德译本”,“杨格非译本”,“施约瑟译本”等等。这个阶段最著名的版本便是《官话和合本》。《官话和合本》是汉译圣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于1919年出版,并正式易名为《国语和合本》。这是中国使用历史最长,流传最广的一部圣经优秀译本,在全世界华人教会里绝大多数信徒都阅读该译本。
  盡管这阶段译者的主体仍以传教士为主,但他们大都精通汉学,在中国生活多年,同时翻译活动中也有中国文人的参与,使得译文更加顺畅、地道。另外在这个阶段出现了比较有影响意义的版本,为以后的《圣经》汉译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圣经》中译的本色化期(1919-今)
  这时期的《圣经》汉译版本可以分为《圣经》学者个人译本和《圣经》学者集体译本。个人译本比较常见的是《吕振中译本》。集体译本包括《思高圣经译本》(1968)、《当代圣经》(1979)、《圣经新译本》(1992)等。
  这一阶段特点首先表现为译者主体已由以往的以传教士为主过渡到以华人为主。《圣经》翻译的工作出现了新的变化,从以前单一的直译本到出现了意译本,甚至诠释本。特别是《牧灵圣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中不仅是对《圣经》各章各节的翻译,还有指导读者如何进行灵修的教导和说明。
  二、《圣经》中译翻译原则的演变
  纵观《圣经》中译的历史,归化异化的甄选,或者说是针对《圣经》这一特殊文学形式,如何选用相应的译文文体,这是《圣经》中译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难题。这一难题不止存在于《圣经》翻译的过程中,也存在于佛经的翻译中。在汉语的文化环境中,文言与口语并存,官话与方言并在,因而《圣经》中译的最大困难在于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翻译这一经典著作。   在景教汉译《圣经》之时,由于毫无译经前例,也没有系统的翻译实践作为指导,在翻译原则的选择与运用上显得不知所措。同时放弃了译者的身份,没有保留翻译应有的话语权,将自己迷失于中国传统宗教习俗之中,企图用中国原以存在的宗教观念,解释西方的经典,而使其失却了宗教的独立性,进而使自己缺失了宗教信仰所必要的身份特征。乃至汉语世界在很长时间里不知道唐朝已经有基督宗教的传布。
  明末清初的译经者,借鉴之前译经经验,一方面不愿背离《圣经》本意,另一方面又深知汉语的精深,不敢妄自菲薄地翻译,只能通过撰译和释译的方法,力图使用汉语世界观从而了解基督宗教的教义,但这仍是放弃了翻译应有的话语权,导致了汉语世界对基督宗教的误读。可以说这两种翻译都是过度的规划策略,《圣经》原以在这译本中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
  然而随着中国国力的衰弱,西方国家的发展及其殖民扩张,原本中国人心中赖以骄傲的“天朝”意识不复存在,这种内心意识的变化也体现在《圣经》的过程中。在《圣经》中译的普及化期,翻译者翻译信心和原则意识得到加强,不再对汉语的博大精深望洋兴叹,而是采取了“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原则,保留了翻译的身份特征,译经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敢于创造性地建构具有基督宗教特征的汉语语汇,如“夏娃”、“原罪”、“伊甸园”、“割礼”等一大批基督宗教特征的语汇进入了汉语世界。(傅敬民,2008)由此成就了这一时期的《圣经》汉译成就。
  在《圣经》中译的著作《国语和合本》中确立了以下翻译原则:“(1)译文必须为全国通用的语言,不可用地域性的土语;(2)译文需简单,在礼拜堂的讲坛诵读时,各阶层人士都能明了;(3)译文字句必须忠于原文,同时又要不失中文的文韵和语气;(4)原文中的暗喻应尽可能直接译出。”(赵维本,1993)
  三、结语
  从《圣经》汉译的过程可以看出,翻译应该保持译者的身份特征,在维护自己的主体意识和保持文化自信,不能为了“讨好读者”而过分迁就译入语。
  翻译活动的进行离不开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任何翻译理论与实践都不可能超越于它所处的时代。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译者的地位影响着译者对翻译原则的选择。不同翻译原则的选择,同样反映出译经者在翻譯过程中译者的自我认同和对文化本体的认同,影响到经文第一性还是译入语文化为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异化和归化的区别。《圣经》汉译过程中,出现的众多版本也反映出,其中由极端的归化到归化异化有机结合的转变。这也表明,无论原文文体千变万化,译者追求的目标之一便是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归化与异化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傅敬民.《圣经》汉译原则的嬗变及其影响[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高兵.马礼逊《圣经》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学考察[J].宁夏社会科学,2009(6).
  [3]刘维静.《圣经》汉译版初探[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任东升.圣经汉译文化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5]任东升.西方译者对圣经汉译理论的探索[J].外语教学,2007(1).
  [6]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起活动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7]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8]赵维本.译经朔源—现代五大中文圣经翻译史[M].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93.
  [9]庄柔玉.基督教圣经中文译本权威现象研究[M].国际圣经协会,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土木工程是现代房屋建筑中的重要工程,在房屋建筑的具体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材料,并运用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而在相关材料和设备的使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不合理和不科学的现象,会使得整个施工对生活环境产生危害,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不利于现代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有鉴于此,本文将对如何发展绿色环保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展开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节能环保;土木工程;绿色施工;优化措施  引言  社会
期刊
摘 要:当前,构成推动政府改革和完善市场环境的关键内容就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改革。W市致力于项目建设许可,自2018年年初以来,不断颁布了优化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流程的一连串政策法令。W市的改革不但是审批流程的系统化,也是一场从体制政策到风气建设的全面深层次的改革,是该市落实“四个中心”建设,全方位推动本市整体规划落实的关键性举措。本文主要就W市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改进策略进行探究,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
期刊
摘 要:随着我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道桥建设和道桥通车里程不断增多,人们对道桥混凝土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道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一直都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大的比重就相应的要求高的质量,只有质量得到了控制,我们的道路桥梁施工才会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保障,我们的道路桥梁施工才能在最终竣工的时候获得成功,我们的工程也就能更大程度上为社会做出贡献,为社会的建设创造条件。  关键词:道桥;混凝土;施工质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进程的不断进步,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私家车的数目也在与日俱增,这些内容导致了我国城市道路难以负担的情况,经常会出现交通堵塞的状况,对我国的交通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会使得承担市政道路桥梁建设施工的团队大量涌现出来,使得行业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存在有各种各样的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市政道路桥梁施工出现质量问题的通病,这些质量
期刊
摘 要:现阶段国内的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一直很好,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对居住的房屋的性能和居住条件也越来越高。人们在生活条件变得更好的同时,对整个人的情绪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为提高我国居民的幸福指数,国家在不断对人们所居住的环境还有生活条件的进行改善,一步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可是在建筑行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房屋的施工技术方面还是有待提高的,现代建筑业要与时俱进,在施工技术和施工方式要吸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土木工程建筑业的发展也不例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当下建筑除了要在数量上满足社会化建设的基本需求之外,还要在规模和质量上保证施工的效益和水平,要提高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此来促进后续的具体运行。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的基本施工原料,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相应的施工也应当进行充分地改进
期刊
摘 要: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都不离开电能,电能已是当下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能源。电能供应关乎我国经济发展与国民生活质量,但是当下很多电力企业却难以保证正常供电,其中最为主要原因就是线损。降低线损重要措施就是完善加强线损管理。本文首先就电力计量自动化技术和线损致因进行概述,而后就当下线损管理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探讨分析集中抄表系统在线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旨在为相关人员提
期刊
摘 要: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适当地应用各类最新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信息技术就是属于当前新技术的一种,信息技术的正确运用,不仅能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实用性,而且还能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应用  当前信息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中,特别是近些年来信息技术获得了快速的进步与发展,而合理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建设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在水利工程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对固体废弃物对于环境的危害形式和方式进行了对策分析,通过简单的对固体废弃物的形式内容进行介绍,同时结合我国各大城市对于这方面的实际现状,重点阐述了固体废弃物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相应的改进方法。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保护环境和减少这些废弃物的排放做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危害;防治;建议  1 固体废弃物的概述  1.1固体废弃物的含义  对于固体废弃物而言,其主要是由生活和
期刊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依据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现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战略性目标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道路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道路之一就是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村区域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现象,选择以乡村旅游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强化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力度,是解决这种现象的重要方式。从这方面来说,强化乡村旅游区域的协
期刊